《三國志·吳書·滕胤傳》原文及翻譯
三國志
原文:
①滕胤字承嗣,北海劇人也,伯父耽,父胄。孫權為車騎將軍,拜耽右司馬,以寬厚稱,早卒,無嗣。胄善屬文權待以賓禮軍國書疏常令損益潤色之亦不幸短命權為吳王追錄舊恩封胤都亭侯少有節操美容儀弱冠尚公主。年三十,起家為丹楊太守,徙吳郡、會稽,所在見稱。
②太元元年,權寢疾,詣都,留為太常,與諸葛恪等俱受遺詔輔政。
③恪將悉眾伐魏,胤諫恪曰:“君以喪代之際,受伊、霍①之託,入安本朝,出摧強敵,名聲振于海內,天下莫不震動,萬姓之心,冀得蒙君而息。今猥以勞役之後,興師出征,民疲力屈,遠主有備。若攻城不克,野略無獲,是喪前勞而招後責也。不如案甲息師,觀隙而動。且兵者大事,事以眾濟,眾苟不悅,君獨安之?”恪不聽,以胤為都下督,掌統留事。胤白日接賓客,夜省文書,或通曉不寐。
④權臨薨,孫峻受遺輔政,領武衛將軍,故典宿衛,封都鄉侯。既誅諸葛恪,遷丞相大將軍,督中外諸軍事,假節②,進封富春侯。滕胤以恪子竦妻父辭位,峻曰:“鯀禹罪不相及,滕侯何為?”峻、胤雖內不沾洽,而外相包容,進胤爵高密侯,共事如前。
⑤峻欲城廣陵,朝臣知其不可城,而畏之莫敢言。唯滕胤諫止,不從,而功竟不就。
⑥其明年,峻死,孫綝為侍中武衛將軍,領中外諸軍事,代知朝政。驃騎將軍呂據③聞之大怒,與諸督將連名,共表薦滕胤為丞相,綝更以胤為大司馬,代呂岱駐武昌。據引兵還,使人報胤,欲共廢綝。綝聞之,遣從兄慮將兵逆據於江都,使將合眾擊據,遣侍中左將軍華融告胤取據,並喻胤宜速去意。胤自以禍反,胤顏色不變,談笑若常。或勸胤引兵至蒼龍門④,將士見公出,必皆委綝就公。時夜已半,胤恃與據期,乃約令部典,說呂侯以在近道,故皆為胤盡死,無離散者。時大風,比曉,據不至。綝兵大會,遂殺胤及鑒士數十人,夷胤三族。
(節選自《三國志•吳書•卷六十四》)
(注)①伊、霍:夏朝開國元勛伊尹和西漢中興功臣霍光兩人的並稱。②假節:漢末時對掌軍政的大員假以符節,使之有誅殺特權。③呂據:與滕胤為連襟關係。④蒼龍門:指皇宮。
譯文/翻譯:
滕胤,字承嗣,北海劇縣人。他的伯父是滕耽,父親是滕胄。孫權為車騎將軍時,任命滕耽為右司馬,滕耽以寬仁厚道而著稱,去世早,沒有後人。滕胄善於寫文章,孫權以賓客之禮待他,軍事、國家的文書,常常讓他修改潤色,也不幸短命。孫權為吳王,追憶過去恩義,封滕胤都亭侯。滕胤從小就有志節操守,容儀俊美。成年後娶公主為妻。年三十,開始出任丹楊太守,轉任吳郡、會稽太守,所到之處都受到讚賞。
太元元年(251),孫權重病臥床,滕胤回到京都,留下為太常,與諸葛恪一起受遺詔輔政。
諸葛恪準備率領全部軍隊攻打魏國,滕胤勸諫他說:“您在先王去世新君繼位時,接受了伊尹、霍光一樣的重託,入則安定本國朝政,出則摧毀強大外敵,名聲傳揚全國,天下無不震動,百姓的心愿,期望得以依賴您而安寧。如今在大興勞役之後,興師出征,百姓疲憊、國力虧虛,遠方國家的君主有所防備,如果攻城而不能克,野戰而無所獲,這就會喪失以前的功績而招致以後的責備。不如按兵息師,伺機而行。況且出兵作戰是重大事情,此事要靠大眾才能成功,眾人如果不高興,您豈得獨自安心?”諸葛恪不聽滕胤的勸告,任命滕胤為都下督,總管留守事務。滕胤白天接待賓客,夜間批閱檔案,有時通宵不眠。
孫權臨去世前,孫峻受遺詔輔朝政,兼任武衛將軍,此職按例主管宿衛軍,封爵都鄉侯。諸葛恪被誅殺後,孫峻被升為丞相大將軍,督管朝廷內外各項軍務、假節,晉封為富春侯。滕胤因是諸葛恪的兒子諸葛竦的岳父而辭職,孫峻說:“鯀和禹罪過不相連累,滕侯您這是何必呢?”孫峻、滕胤內心雖相互不融洽合意,但外表上都相互包容,孫峻晉封滕胤的爵位為高密侯,仍像以前一樣共事。
孫峻打算修築廣陵城,朝中大臣們明白那裡無法修城,但都懼怕孫峻,故無人敢講。只有滕胤勸諫他,孫峻不聽,而此項工程最終未能完成。
第二年,孫峻去世,孫綝為侍中武衛將軍,兼管朝廷內外各項軍務,接替孫峻主持朝政。呂據聽到這一訊息,十分恐懼,與眾部督將領聯名,共上表舉薦滕胤為丞相,孫綝改滕胤為大司馬,接替呂岱駐守武昌。呂據領兵返回,派人報知滕胤,想一道廢黜孫綝。孫綝聽到這一訊息,派遣堂兄孫慮領兵在江都迎擊呂據,派宮中使者去命令文欽、劉纂、唐咨等聯合部隊進擊呂據,派侍中左將軍華融、中書丞丁晏告訴滕胤攻取呂據,並有勸喻滕胤應速往之意。滕胤自認為禍患涉及到自己,神色不變,談笑如常。有人勸滕胤領兵前往蒼龍門,將士們看到滕公出來,一定都離開孫綝來歸附滕公。當時已是半夜,滕胤仗著與呂據有約,又難於發動軍隊開進宮門,於是命令約束部下,說呂侯已在很近的路上,故此他的部下都能為他拚死,無人逃離。當時正颳大風,將近拂曉,呂據未到。孫綝的軍隊已大規模會集,於是殺滕胤和他的幾十個將士,夷滅滕胤三族。
《三國志·吳書·滕胤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