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然堂記的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豁然堂記的文言文翻譯及注釋
《豁然堂記》是明代文學家徐渭的一篇散文。文章通過描寫“豁然堂”內外的景觀及其帶給人的感受,引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心若為私利所阻礙,就會變得像改建前的“豁然堂”一樣晦暗,以至於外界的事物什麼也看不見。豁然堂記文言文翻譯及注釋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編整理的豁然堂記文言文翻譯及注釋資料,僅供參考。
豁然堂記文言文原文
豁然堂記
作者: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爐、蛾眉、秦望之屬,以十數,而小者至不可計。至於湖,則總之稱鑑湖,而支流之別出者,益不可勝計矣。郡城隍祠,在臥龍山之臂,其西有堂,當湖山環會處。語其似,大約繚青縈白,髻峙帶澄。而近俯雉堞,遠問村落。其間林莽田隰之布錯,人禽宮室之虧蔽,稻黍菱蒲蓮芡之產,畊漁犁楫之具,紛披於坻窪;煙雲雪月之變,倏忽於昏旦。數十百裡間,巨麗纖華,無不畢集人衿帶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當時龜齡所稱“蓮女”“漁郎”者,時亦點綴其中。於是登斯堂,不問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鬱無聊之事,每一流矚,煩慮頓消。而官斯土者,每當宴集過客,亦往往寓庖於此。獨規制無法,四蒙以辟,西面鑿牖,僅容兩軀。客主座必東,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觀,還則隨失。是為坐斥曠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東一面,令客座東而西向,倚幾以臨即湖山,終席不去。而後向之所云諸景,若舍塞而就曠,卻晦而即明。工既訖,擬其名,以為莫“豁然”宜。
既名矣,復思其義曰:“嗟乎,人之心一耳。當其為私所障時,僅僅知我有七尺軀,即同室之親,痛癢當前,而盲然若一無所見者,不猶向之湖山,雖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徹,即四海之疎,痛癢未必當吾前也,而燦然若無一而不嬰於吾之見者,不猶今之湖山雖遠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觀之,其豁與不豁,一間耳。而私一己、公萬物之幾系焉。此名斯堂者與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於是義,將以共於人也,次而為之記。
——選自中華書局排印本《徐渭集》
〔明〕徐渭
豁然堂記文言文翻譯
越地的山比較大的,象禹穴、香爐、蛾眉、秦望之類,有上十座,但小的就數不清了。至於湖,則總稱之為鑑湖,而由大湖派生出去另外形成的小湖,就更加不可勝計了。郡里的城隍廟,在臥龍山的.半山腰上,廟的西面有一座堂,正建在湖山環抱會合的地方。要說這景色象什麼,大體上是青山白水相間、迴旋纏繞,象女子的髮髻那樣高聳,象瑩潔的長絹那樣清澄。而低頭近看可見城牆,遠處可聞村落里的人聲。其間樹木、草地、田地、沼澤錯雜分布,人群、鳥類、房屋相互遮蔽,大米、小米、菱、蒲、蓮、芡等出產,耕地和捕魚用的犁、槳等工具,散亂地遍布於高低或窪地里;忽而煙雲迷濛,忽而皓月當空,從早到晚變化非常迅疾。在方圓近百里之間,無論巨大的壯偉場面或細微的美好景物,莫不匯集在人們的衣襟帶上。有時來到遊船上飲酒,遊人的歌聲與笑聲此起彼落,就象當年詩人張志和所描寫的“蓮女”、“漁郎”,也時時點綴其間。此時登上這座堂,不論他是什麼人,即使受到外來的刺激或內心的煎熬,而感到壓抑或無聊的事,只要一顧盼這大好景致,煩惱憂慮就會頃刻消散。而在這裡當官的,每當宴請過往客人,也往往特聘廚師來此。只是這座堂修築得毫無章法,四面都被遮蔽住,僅向西開了一扇小窗,裡面只容得下兩個人。客人坐在朝東的主座,就不得不背靠湖山,要觀看景色就必須離座轉身,等轉回來景色就隨之看不見了。這是由於放棄了空曠明亮,而自取晦暗閉塞的緣故。我非常不滿這種狀況,於是把西面和南面兩堵牆全部開成視窗,而只保留一面東牆沒有打通,又讓客人改為座東而向西,他倚靠在酒桌上就面對著湖山,直到席終也不會消失。從此以後,剛才所說的那些景色,就全都捨棄了閉塞而達到了開闊,擺脫了晦暗而接近於明亮。工程完畢以後,打算為它起名,覺得沒有比“豁然”更適宜的了。
已經命名了,又反覆思索它的含義,想道:“唉,人心其實和這堂一樣啊。當它被私利所障礙時,只知道我自己的七尺身軀,即使是同居一室的親人,他們的痛癢就發生在他眼前,卻裝作什麼也看不見,不就象原先的湖山,雖然近在眼前,卻被遮蔽了一樣嗎?等到所障礙他的東西去除以後,即使是四海之遙,痛癢不一定發生在我眼前,反而鮮明得好象無不縈繞在我眼前,不就象現在的湖山雖然遠在百里以外,卻透過窗戶就能看到一樣嗎?由此看來,人心的豁達與不豁達,距離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顧一己私利、與以天下萬物為公的細微差別,全維繫在這上面了。這是為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勵的啊,難道只是為了湖山的勝景嗎?”我既已為了這些用意而命名這座堂,本是準備公之於眾人的,於是依次寫下了這篇記。
豁然堂記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豁然堂記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徐渭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出處:《徐文長全集》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