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遠方的大山教學設計

課文《翻越遠方的大山》出自三年級下冊語文書,其原文如下:
【課文】
很早就知道阿蘭·詹森的名字了。
剛練跨欄那會兒,根本就不敢奢望有朝一日能親眼看到詹森。在我看來,他就是一座遠方的大山,我到山腳下的那一天都遙不可及,更別提要翻越這座大山了。
2001年,在埃德蒙頓舉行的世界田徑錦標賽上,我和詹森第一次碰面。
那次我沒能進入決賽,只能作為觀眾在一旁感受詹森風馳電掣般的速度。最終,詹森奪得了冠軍。我暗暗地問自己:“劉翔啊劉翔,你將來能和他跑得一樣快嗎?”
2002年,我參加了在希臘雅典舉行的國際室內田徑賽。那是我第一次和詹森肩並肩地站在跑道上。但真的是很遺憾,那次比賽,我在跨越第二個欄的時候摔倒了,我所能看到的,只是詹森的背影。
隨著我進入決賽的機會越來越多,我和詹森面對面過招的次數也越來越多。整個2003年,我跟他的比賽近10次,竟沒有一次超越他。但我跟他的差距越來越小,我屢屢拿第二,而詹森總是第一!
毫無疑問,那時候詹森仍然像一座大山橫在我的面前,但我隱隱感覺到,我已經站在了山腳下!
2004年5月8日,國際田聯大獎賽在日本大阪舉行,我久久等待的那一天終於到來了。我跑出了13秒06的成績,打破了自己當初創造的13秒12的亞洲紀錄,第一次讓詹森看到了我的背影。
在數萬觀眾的吶喊聲中,我有點迷糊:我打敗了詹森?是真的嗎?
是詹森讓我意識到這是真的。比賽完,他第一個走向我,拍拍我的肩膀,微笑著說了一句:“幹得漂亮!祝賀你!”
那一刻我才回過神來:這一切都是真的,我成功翻越了遠方的大山!
【前言】
《翻越遠方的大山》是劉翔以自述的形式寫的自己的親身經歷。主要寫的是劉翔從一開始奢望超越詹森,到後來十多次輸給對手,但是這幾年中他一直不放棄,認定這個目標不斷前進,最終翻越這座大山,成為世界冠軍的故事。
劉翔是家喻戶曉的名人,學生本身對他就有興趣,這篇課文敘事性也強,對孩子本身就有吸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讓學生充分地去體會文章的內涵,品讀出劉翔身上的品質,我在教學時藉助了圖片、視頻等形式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7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學習劉翔不畏艱難、敢於挑戰的進取精神,同時明白前進道路上的一些困難看似不可戰勝,但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總有超越的時候。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了解人物
1.看一組圖片,說說對劉翔的了解。
2.無數的鮮花與掌聲背後,一次次成功與超越的背後,往往是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與汗水。2004年年底,“亞洲飛人”劉翔出版了自傳《我是劉翔》,全書以第一人稱講述了他進入體校、學習跨欄、遇到教練孫海平等體育生涯,還曝光了大量鮮為人知的個人生活和成長經歷。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就選自《我是劉翔》。
3.讀題:翻越遠方的大山
在“亞洲飛人”劉翔心裡,有一座遠方的大山,那是誰?阿蘭·詹森。
4.阿蘭·詹森是什麼人?為什麼會成為劉翔心裡的“大山”呢?說說你對他的了解。補充資料。
原來,詹森是個這么有名的運動員,難怪被劉翔視為一座“大山”。那么,劉翔是如何跨越這座大山的呢?讓我們一起閱讀劉翔的自傳。
【設計意圖:劉翔和詹森,這是文中兩個關鍵的人物,如果不了解他們,學生就無法真正理解文章內容。課前已經布置學生查閱資料,為了防止學生對資料不加選擇地照本宣科,我特別強調“說出你認為最重要的信息”。而對於詹森,我則在課件中重點出示他在劉翔沒有成名之前的巨大影響力,旨在突出他的“大山”地位。】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讀完嘗試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2.交流: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劉翔靠不懈的努力戰勝了對手阿蘭·詹森,成功翻越了“遠方的大山”。
3. 課文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時間)默讀全文,圈出表示時間順序的詞語,再用橫線劃出每一個時間段劉翔對阿蘭·詹森的看法。
4.交流:很早——剛練跨欄那會兒——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5月8日
5.小結:在劉翔的眼中,阿蘭·詹森就是一座大山,從“遙不可及”到“站在山腳下”到“成功翻越”。這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根據這個過程把全文分成三大段。
【設計意圖:從時間上看,清清楚楚一條線。理出脈絡,分段、概括內容,水到渠成。
從授課實際看:學生對第一自然段有所忽略。實際上這句話也很重要,“很早就知道阿蘭·詹森的名字了。”可見劉翔對詹森仰慕已久,更能突出這是“遠方的大山”。】
三、精讀第一段,感受劉翔對“遠方的大山”的崇拜
1.“很早就知道阿蘭·詹森的名字了。”你知道有多早嗎?補充資料。
2.劉翔開始訓練跨欄的時候,阿蘭·詹森已經是世界跨欄冠軍了,只能是自己崇拜的偶像。所以,劉翔這樣描寫了自己當時的心理——讀第2自然段。
3.聯繫上下文理解部分詞語。奢望、遙不可及
【設計意圖:兩個關鍵字,既要知道詞的本意,更要能聯繫上下文說出在文中的意思。突出翻越這座“大山”困難之大。】
4.朗讀一、二自然段,感受劉翔對詹森的崇拜。
四、精讀第二段,感受劉翔對“翻越大山”的追求
1.機遇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劉翔訓練跨欄的三年後,有了與詹森第一次碰面的機會,那是在2001年的世界田徑錦標賽上。當時的比賽結果怎樣呢?
“那次我沒能進入決賽,只能作為觀眾在一旁感受詹森風馳電掣般的速度。”理解“風馳電掣”。
2.最終,詹森奪得了冠軍,而劉翔連決賽的資格都沒有。此時,他暗暗地問自己:“劉翔啊劉翔,你將來能和他跑得一樣快嗎?”
這句話中,你讀出了什麼?此時,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劉翔?(勇於挑戰)
【設計意圖:此處目的在引導學生感悟:劉翔勇於挑戰,敢於向高手挑戰。
從授課實際看,有部分學生起初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有學生提出,此時的劉翔是自卑的,因為自己與詹森的差距太大了。這樣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也符合正常人的心理。於是我引導學生,劉翔的可貴在於他沒有因為對手強大而一味地自卑下去,他給自己樹立了大膽的目標:“將來能和他跑得一樣快”。】
3.2001年,劉翔親眼見到了詹森,但是只能作為觀眾在一旁感受他風馳電掣般的速度。看來,詹森真的是一座“遠方的大山”。
2002年,劉翔有了一次和詹森並肩跑步的機會。這次劉翔能縮小與“大山”的距離嗎?讀第五自然段。
多么遺憾的一次比賽啊!此時,看著詹森的背影,劉翔又會想些什麼?
4.因為劉翔的刻苦訓練,他進入決賽的機會越來越多,與詹森過招的次數也越來越多。“整個2003年,我跟他的比賽近10次,竟沒有一次超越他。但我跟他的差距越來越小,我屢屢拿第二,而詹森總是第一!”
抓關鍵字“竟沒有一次”“差距越來越小”“屢屢”“總是”,朗讀體會。
5.對劉翔來說,總是第二的滋味真不好受。看來,詹森確實是一座大山!
劉翔在自傳中寫道:
“毫無疑問,那時候詹森仍然像一座大山橫在我的面前,但我隱隱感覺到,我已經站在了山腳下!”
理解“我已經站在了山腳下”。此時,你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劉翔?(執著追求)
【設計意圖:從近10次比賽“竟沒有一次超越他”,從“我屢屢拿第二,而詹森總是第一”,可見劉翔翻越“大山”難度之高,但劉翔從不氣餒,更可見其堅強的意志力以及對目標的執著追求。
課堂上,學生由劉翔的近10次落後想到了《第八次》里的布魯斯王子,真好。】
五、精讀第三段,感受劉翔“翻越大山”的喜悅
1.劉翔雖然屢屢拿第二,但他一直以詹森為目標,不斷向自己提出挑戰。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劉翔迎來了“翻越大山”的那一天。
觀看視頻《劉翔跨欄生涯:劉翔2004年第一次戰勝詹森.flv》
看看劉翔在自傳里是怎樣描寫那激動人心的時刻的。讀第8自然段。
【設計意圖:一段貼合文本的視頻,對學生朗讀起到了很好的幫助,無需多加指導,學生情感很快投入。】
2.劉翔贏了,數萬觀眾為他歡呼吶喊,此時,劉翔有什麼反映?
“在數萬觀眾的吶喊聲中,我有點迷糊:我打敗了詹森?是真的嗎?”
劉翔為什麼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3.讀第11自然段:
“那一刻我才回過神來:這一切都是真的,我成功翻越了遠方的大山!”
是誰讓劉翔“回過神來”?詹森!
4.詹森和劉翔既是競爭對手,但也是朋友,因為任何一場比賽都是“友誼第一”。所以才有了比賽後詹森第一個走向劉翔,拍拍他的肩膀,給他真誠的微笑和祝賀。
我們來看看劉翔獲勝後,記者對這兩位的採訪。
觀看視頻《田徑室內世錦賽:劉翔與詹森英雄惜英雄.flv》
5.從劉翔和詹森的互相評價中,我們看到了“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運動精神。希望同學們在平時的競爭中也要有這樣為對手喝彩的健康心態。
【設計意圖:本打算淡化這個環節,但最終仍然決定加入。仔細讀文,我覺得詹森的表現還是很讓人感動的,這樣的精神我們有必要傳達給孩子,尤其是如今相對自我的孩子們。】
六、總結提升,鼓勵學生“翻越遠方的大山”
1.“翻越遠方的大山”是劉翔給自己設定的目標,2004年之前,這座大山是阿蘭·詹森。之後呢?劉翔後來又有了新的對手,如比他小三歲的古巴運動員戴倫·羅伯斯等。劉翔的跨欄生涯從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直到今天,他仍然在不斷地超越自己。
2.看一則關於劉翔奪冠的最新報導(2012年2月19日《現代快報》)
《7秒41 劉翔破亞洲記錄新年首秀完美奪冠創造了個人最好成績》
【設計意圖:劉翔於2004年超越詹森,但此後的劉翔仍然在不斷翻越新的“大山”,這種永不止步的精神才是“翻越遠方的大山”的真實內涵。
感謝三年級組的老師們,在我上課前提供了一份關於劉翔奪冠的最新報導,這是對劉翔不斷超越的最好見證。】
3. 同學們,你的心中也有一座“遠方的大山”嗎?如果有,是什麼?你打算如何翻越這座大山?
4.推薦閱讀《我是劉翔》。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翻越遠方的大山教學設計0
翻越遠方的大山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