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賓孫飄流記(上)-04(5)
無論如何,醒來時我覺得精神煥發,身體也完全恢復了活力.起床後,我感到力氣也比前一天大多了,並且胃口也開了,因為我感到飢腸轆轆.一句話,第二天瘧疾沒有發作,身體逐步復原.這一天是29日.
30日
當然身體更好了,我重又帶槍外出,但不敢走得太遠.打死了像黑雁一般的一兩隻海鳥帶回家,可又不想吃鳥肉,就又煮了幾個鱉蛋吃,覺得味道挺好.晚上,我又喝了點浸了菸葉的甘蔗酒,因為我覺得,正是昨天喝了這種藥酒,身體才好起來,這次我喝得不多,也不再嚼菸葉,或烤菸葉熏頭.第二天,7月1日,我以為身體會更好些,結果卻有點發冷,但不太厲害.
7月2日
我重新用三種方法治病,像第一次那樣把頭搞得昏昏沉沉的,喝下去的藥酒也加了一倍.
7月3日
病完全好了,但身體過了好幾個星期才完全康復.在體力恢復過程中,我時常想到《聖經》上的這句話:我就必拯救你.但我深深感到,獲救是絕不可能的,因此我不敢對此存有任何奢望.正當我為這種念頭而感到心灰意冷時,忽然感悟到:我一心只想上帝把我從目前的困境中拯救出來,卻沒有想到自己已經獲得了拯救.因此,我捫心自問:我不是從疾病中被拯救出來了嗎?難道這不是一個奇蹟?我不是也從最不幸.最恐怖的處境中被拯救出來了嗎?可自己有沒有想到這一層呢?自己又有沒有盡了本份,做該做的事情呢?上帝既拯救了我,我卻沒有頌讚上帝.這就是說,我沒有把這一切看作上帝對我的拯救,因而也沒有感恩戴德,我如何能期望更大的拯救呢?
想到這些,我心裡大受感動,立刻跪下來大聲感謝上帝,感謝他使我病好康復.
7月4日
早上,我拿起《聖經》從《新約》讀起.這次我是真正認真讀了,並決心每天早晚都要讀一次,但不規定一定要讀多少章,只要想讀就讀下去.認真讀經後不久,心中受到深切.真誠的感動,覺悟到自己過去的生活,實在是罪孽深重,在我的面前夢中的情景又一次浮現出來.我認真考慮了夢中聽到的那句話: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不能使你懺悔.那天,我真誠地祈求上帝給我懺悔的機會.忽然,仿佛有天意似的,在我照例翻閱《聖經》時,讀到了這樣一句話:上帝又高舉他在自己的右邊,立為君王和救主,將懺悔的心和赦罪的恩,賜給以色列人.於是,我放下書,雙手舉向天空;我的心靈也升向天上,並且欣喜若狂地高喊:耶穌,你大衛的兒子,耶穌,你被上帝舉為君王和救主,請賜給我懺悔之心吧!
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算得上是真正的祈禱,因為,我把這次祈禱與自己的境況聯繫了起來,並且,這次祈禱是受了上帝的話的鼓舞,抱著一種真正符合《聖經》精神的希望.也就是說,只有從這時起,我才開始希求上帝能聽到我的祈禱.
從現在起,我開始用一種與以前完全不同的觀點,解讀我上面提到的那句話:你若呼求我,我就必拯救你.過去,我所理解的所謂拯救,就是把我從目前的困境中拯救出來,因為,雖然我在這裡自由自在,但這座荒島對我來說實在是一座監牢,而且是世界上最糟的監牢.而現在,我從另一種意義上來理解拯救的含義:我回想自己過去的生活,感到十分驚恐,我深感自己罪孽深重.因此,我現在對上帝別無他求,只求他把我從罪惡的深淵中拯救出來,因為,我的負罪感壓迫得wo6*日夜不安.至於我當前孤苦伶仃的生活,就根本算不上什麼.我無意祈求上帝把我從這荒島上拯救出去,我連想都沒想過.與靈魂獲救相比,肉體的獲救實在微不足道.在這裡,我說了這些話,目的是想讓讀者明白:一個人如果真的世事通明,就一定會意識到,真正的幸福不是被上帝從患難中拯救出來,而是從罪惡的深淵中拯救出來.
0
猜你喜歡
卷四十四 列傳第四
《宋書》 ◎謝晦 謝晦,字宣明,陳郡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明史》 ○解縉 黃淮 胡廣 金幼孜卷九十八 張子之書一
《朱子語類》 (凡入近思者為此卷。) 張橫渠語第十九回 雲棧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經
《西遊記》 卻說那怪的火光前走,這大聖的彩霞第三回 史大郎夜走華陰縣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
《水滸傳》 詩曰: 暑往寒來春復秋,夕紅與黑(上)-卷上-23
《紅與黑》 整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元史》 ◎成宗二 二年春正月丙子,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七十二
《清史稿》 ○王紫綬 袁州佐 黎士弘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南史》 ○齊武帝諸子 文惠諸子 明帝卷六十九 志第四十五
《明史》 ◎選舉一 選舉之法,大略有卷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北史》 ○齊宗室諸王上 趙郡王琛(卷四十 志第三十
《新唐書》 ◎地理四 山南道,蓋古荊、外篇 駢拇第八
《莊子》 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於德。附第四十九回 三藏有災沉水宅 觀音救難現魚籃
《西遊記》 卻說孫大聖與八戒、沙僧辭陳老來至安娜_卡列寧娜(上)-第3部-08
《安娜·卡列尼娜》 在白鯨(上)-第21章-上船
《白鯨》 我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北史》 ○王肅 劉芳(孫逖 芳從子懋卷二十二
《蘇軾集》 ◎詩六十九首 【劉醜廝詩】釋詁第一
《爾雅》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一百四十四
《清史稿》 ○吳熊光 汪志伊 陳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