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論語十
◎公冶長上
△子謂公冶長章
問"子謂公冶長"章。曰:"子謂'可妻',必有以取之矣。'雖在縲紲之中',特因而舉之,非謂以非罪而陷縲紲為可妻也。"〔南升〕
南容為人,觀其三復白圭,便是能謹其言行者。"邦有道",是君子道長之時,南容必不廢棄;"邦無道",是小人得志以陷害君子之時,南容能謹其言行,必不陷於刑戮。〔南升〕
問:"'子謂南容'章,集注云:'以其謹於言行。'如其三復白圭,固見其謹於言矣。謹於行處雖未見,然言行實相表里,能謹於言,必能謹於行矣。"曰:"然。"〔燾〕
問:"公冶長可妻,伊川以'避嫌之事,賢者不為,況聖人乎'?自今人觀之,閨門中安知無合著避嫌處?"曰:"聖人正大,道理合做處便做,何用避嫌!"問:"'古人門內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斷恩'。宇恐閨門中主恩,怕亦有避嫌處?"曰:"固是主恩,亦須是當理方可。某看公浙人,多要避嫌。程子所謂'年之長幼,時之先後',正是解或人之說,未必當時如此。大抵二人都是好人,可托。或先是見公冶長,遂將女妻他;後來見南容亦是個好人,又把兄之女妻之。看來文勢,恐是孔子之女年長,先嫁;兄之女少,在後嫁,亦未可知。程子所謂'凡人避嫌者皆內不足',實是如此。"〔宇〕
叔蒙問程子避嫌之說。曰:"合當委曲,便是道理當如此。且如避嫌亦不能無。如做通判,與太守是親戚,也合當避嫌。第五倫之事非不見得如此,自是常有這心在,克不去。今人這樣甚多,只是徇情恁地去,少間將這個做正道理了,大是害事。所以古人於誠意、正心上更著工夫,正怕到這處。"〔宇〕
子謂子賤章
或問"魯無君子,斯焉取斯"。曰:"便雖有聖人在,也須博取於人,方能成德。"
問"魯無君子,斯焉取斯"。曰:"居鄉而多賢,其老者,吾當尊敬師事,以求其益;其行輩與吾相若者,則納交取友,親炙漸磨,以涵養德性,薰陶氣質。"〔賀孫〕
問"子謂子賤"章。曰:"看來聖人以子賤為'君子哉若人'!此君子亦是大概說。如'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一般。大抵論語中有說得最高者,有大概說,如言賢者之類。若言子賤為君子,而子貢未至於不器,恐子賤未能強似子貢。又子賤因魯多君子而後有所成就,不應魯人強似子貢者如此之多。"〔南升〕
子貢問賜也何如章
叔蒙問:"子貢通博明達,若非止於一能者,如何卻以器目之?莫是亦有窮否?"曰:"畢竟未全備。"〔賀孫〕
子貢是器之貴者,可以為貴用。雖與賤者之器不同,然畢竟只是器,非不器也。〔明作〕
問:"子貢得為器之貴者,聖人許之。然未離乎器,而未至於不器處,不知子貢是合下無規模,抑是後來欠工夫?"曰:"也是欠工夫,也是合下稟得偏了。一般人資稟疏通明達,平日所做底工夫,都隨他這疏通底意思去。一般人稟得恁地馴善,自是隨這馴善去。恰似人吃藥,五臟和平底人,吃這藥自流注四肢八脈去。若是五臟中一處受病受得深,吃這藥都做那一邊去,這一邊自勝了,難得效。學者做工夫,正要得專去偏處理會。"〔宇〕
或曰雍也章
"仁而不佞",時人以佞為賢。"屢憎於人",是他說得大驚小敝,被他驚哧者豈不惡之。〔明作〕
佞,只是捷給辯口者,古人所說皆如此,後世方以"諂"字解之。〔祖道〕
佞是無實之辯。〔道夫〕
林一之問:"孔子於仲弓'不知其仁',如何?"曰:"孔子既不保他,必是也有病痛。然這一章是不佞要緊。佞,不是諂佞,是個口快底人。事未問是不是,一時言語便抵當得去。'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子路未問是與不是,臨時撰得話來也好,可見是佞。"〔宇〕
問:"'為人君,止於仁'。若是未仁,則不能視民猶己,而不足為君。然夫子既許仲弓南面,而又曰'未知其仁',如何?"曰:"言仁有粗細,有只是指那慈愛而言底,有就性上說底,這個便較細膩。若有一毫不盡,不害為未仁。只是這個仁,但是那個是淺底,這個是深底,那個是疏底,這個是密底。"〔義剛〕
子使漆雕開仕章
陳仲卿問"子使漆雕開仕"章。曰:"此章當於'斯'字上看。'斯',是指個甚么?'未之能信'者,便是於這個道理見得未甚透徹,故信未及。看他意思,便把個仕都輕看了。"〔時舉〕
"吾斯之未能信",他是不肯更做小底。所謂"有天民者,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道夫〕
或問:"'吾斯之未能信',如何?"曰:"'斯'之一字甚大。漆雕開能自言'吾斯之未能信',則其地已高矣。'斯',有所指而雲,非只指誠意、正心之事。事君以忠,事父以孝,皆是這個道理。若自信得及,則雖欲不如此做,不可得矣。若自信不及,如何勉強做得!欲要自信得及,又須是自有所得無遺,方是信。"〔祖道〕去偽同。
問:"'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斯者,此理也。漆雕開能指此理而言,便是心目之間已有所見。未能信者,未能真知其實然,而自保其不叛。以此見'漆雕開已見大意',方欲進進而不已。蓋見得大意了,又要真知到至實無妄之地,它日成就其可量乎!此夫子所以悅其篤志也。"〔祖道〕按:此無答語,姑從蜀本存之。
或問"吾斯之未能信"。曰:"知得深,便信得篤。理合如此者,必要如此;知道不如此,便不得如此,只此是信。且如人孝,亦只是大綱說孝,謂有些小不孝處亦未妨。又如忠,亦只是大綱說忠,謂便有些小不忠處,亦未妨。即此便是未信。此是漆雕開心上事。信與未信,聖人何緣知得。只見他其才可仕,故使之仕。他揆之於心,有一毫未得,不害其為未信,仍更有志於學,聖人所以說之。"又問:"謝氏謂'其器不安於小成',何也?"曰:"據他之才,已自可仕。只是他不伏如此,又欲求進。譬如一株樹,用為椽桁,已自可矣。他不伏做椽桁,又要做柱,便是不安於小成也。"〔文蔚〕
立之問"吾斯之未能信"。曰:"漆雕開已見得這道理是如此,但信未及。所謂信者,真見得這道理是我底,不是問人假借將來。譬如五穀可以飽人,人皆知之。須是五穀灼然曾吃得飽,方是信得及。今學者尚未曾見得,卻信個甚么!若見人說道這個善,這個惡,若不曾自見得,都不濟事,亦終無下手處矣。"〔時舉〕
信者,自保得過之意,知與行皆然。自保得知得,自保得行得。漆雕開只是見得分明,然亦不敢自保如此,故曰:"吾斯之未能信。"蓋其絲毫隱微之間,自知之爾。〔端蒙〕
問:"竊意開都見得許多道理,但未能自保其終始不易。"曰:"他於道理,已自透徹了。"又問:"他說未能信,恐是自覺行處有些勉強在。"曰:"未須說行,在目即便有些小窒礙處。"〔胡泳〕
敬之問此章。曰:"也不是要就用處說。若是道理見未破,只且理會自身己,未敢去做他底。亦不是我信得了,便定著去做。道理自是如此。這裡見得直是分曉,方可去做。"宇因問:"明道所言'漆雕開曾點已見大意',二子固是已見大體了。看來漆雕開見得雖未甚快,卻是通體通用都知了。曾點雖是見得快,恐只見體,其用處未必全也。"先生以為然。問寓有何說,宇曰:"開之未信,若一理見未透,即是未信。"曰:"也不止說一理。要知信不過,不真知決是如此。'行一不義,殺一不辜,得天下不為'。須是真見得有不義不辜處,便不可以得天下。若說略行不義,略殺不辜,做到九分也未甚害,也不妨,這便是未信處。這裡更須玩味省察,體認存養,亦會見得決定恁地,而不可不恁地。所謂脫然如大寐之得醒,方始是信處耳。"問:"格物、窮理之初,事事物物也要見到那裡了。"曰:"固是要見到那裡。然也約摸是見得,直到物格、知至,那時方信得及。"〔宇〕
漆雕開"吾斯之未能信",斯是甚底?他是見得此個道理了,只是信未及。他眼前看得闊,只是踐履未純熟。他是見得個規模大,不入這小底窠坐。曾皙被他見得高,下面許多事皆所不屑為。到他說時,便都恁地脫灑。想見他只是天資高,便見得恁地,都不曾做甚工夫,卻與曾子相反。曾子便是著實步步做工夫,到下梢方有所得。曾皙末流便會成莊老。想見當時聖人亦須有言語敲點他,只是論語載不全。〔賀孫〕
問"吾斯之未能信"。曰:"信是於這個道理上見得透,全無些疑處。他看得那仕與不仕,全無緊要。曾點亦然。但見得那日用都是天理流行,看見那做諸侯卿相不是緊要,卻不是高尚要恁地說,是他自看得沒緊要。今人居鄉,只見居鄉利害;居官,只見居官利害,全不見道理。他見得道理大小大了,見那居官利害,都沒緊要,仕與不仕何害!"〔植〕
"知,只是一個知,只是有深淺。須是知之深,方信得及,如漆雕開'吾斯之未能信'是也。若說道別有個不可說之知,便是釋氏之所謂悟也。"問:"張子所謂'德性之知不萌於聞見',是如何?"曰:"此亦只是說心中自曉會得後,又信得及耳。"〔廣〕
問:"漆雕循守者乎?"曰:"循守是守一節之廉,如原憲之不容物是也。漆雕開卻是收斂近約。"〔伯羽〕道夫錄云:"原憲不能容物,近於狷。開卻是收斂近約。"
問:"注謂信是'真知其如此,而無毫髮之疑',是如何?"曰:"便是'朝聞道'意思。須是自見得這道理分明,方得。"問:"是見得吾心之理,或是出仕之理?"曰:"都是這個理,不可分別。漆雕開卻知得,但知未深耳,所以未敢自信。"問:"程子云'曾點漆雕開已見大意',如何?"曰:"也是見得這意思。漆雕開,想見他已知得八分了。"因說:"物格、知至,他只有些子未格,有些子未至耳。伊川嘗言虎傷者,曾經傷者,神色獨變,此為真見得,信得。凡人皆知水蹈之必溺,火蹈之必焚。今試教他去蹈水火,定不肯去。無他,只為真知。"〔宇〕集注。
或問:"'吾斯之未能信',注云:'未有以真知其實然,而保其不叛也。'聖門弟子雖曰有所未至,然何至於叛道?"曰:"如此,則曾子臨終更說'戰戰競競,如履薄冰'做甚么?"或曰:"起居動作有少違背,便是叛道否?"曰:"然。"集注系舊本。〔僩〕
問:"'曾點漆雕開已見大意'。如何是'已見大意'?"曰:"是他見得大了,謙之錄云:"是大底意思。"便小殺不得。論語中說曾點處亦自可見。如漆雕開只是此一句,如何便見得他已見大意處?然工夫只在'斯'字與'信'字上。且說'斯'字如何?" 〈螢,中"蟲改田"〉等各以意對。曰:"斯,只是這許多道理見於日用之間,君臣父子仁義忠孝之理。信,是雖已見得如此,卻自斷當恐做不盡,不免或有過差,尚自保不過。雖是知其已然,未能決其將然,故曰'吾斯之未能信'。"〔〈螢,中"蟲改田"〉〕
楊丞問:"如何謂之大意?"曰:"規模小底,易自以為足。規模大,則功夫卒難了,所以自謂未能信。"〔璘〕
問:"'漆雕開已見大意',如何?"曰:"大意便是本初處。若不見得大意,如何下手作工夫。若已見得大意,而不下手作工夫,亦不可。孔門如曾點漆雕開皆已見大意。"某問:"開自謂未能信,孔子何為使之仕?"曰:"孔子見其可仕,故使之仕。它隱之於心,有未信處。"〔可學〕
問"曾點漆雕開已見大意"。曰:"漆雕開,想是灰頭土面,樸實去做工夫,不求人知底人,雖見大意,也學未到。若曾皙,則只是見得,往往卻不曾下工夫。"〔時舉〕
或問:"子說開意如何?"曰:"明道云:'曾點漆雕開已見大意。'又云:'孔子與點,蓋與聖人之志同,便是堯舜氣象。'看這語意是如何?看得此意,方識得聖人意。"〔賀孫〕
王景仁問:"程子言'曾點與漆雕開已見大意',何也?"曰:"此當某問公,而公反以問某邪?此在公自參取。"既而曰:"所謂'斯之未信',斯者,非大意而何?但其文理密察,則二子或未之及。"又問:"大意竟是如何?"曰:"若推其極,只是'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壯祖〕
或問"曾點漆雕開已見大意"。曰:"曾記胡明仲說'禹稷顏回同道'。其意謂禹稷是就事上做得成底,顏子見道,是做未成底,此亦相類。開是著實做事,已知得此理。點見識較高,但卻著實處不如開。開卻進未已,點恐不能進。"〔銖〕
直卿問程子云雲。曰:"開更密似點,點更規模大。開尤縝密。"〔道夫〕
問:"漆雕開與曾點孰優劣?"曰:"舊看皆雲曾點高。今看來,卻是開著實,點頗動盪。"〔可學〕
問:"恐漆雕開見處未到曾點。"曰:"曾點見雖高,漆雕開卻確實,觀他'吾斯之未能信'之語可見。"〔文蔚〕
曾點開闊,漆雕開深穩。〔方子〕
"曾點漆雕開已見大意"。若論見處,開未必如點透徹;論做處,點又不如開著實。邵堯夫見得恁地,卻又只管作弄去。〔儒用〕
"曾點已見大意",卻做得有欠缺。漆雕開見得不如點透徹,而用工卻密。點天資甚高,見得這物事透徹。如一個大屋,但見外面牆圍周匝,裡面間架卻未見得,卻又不肯做工夫。如邵康節見得恁地,只管作弄。又曰:"曾子父子卻相反。曾子初間卻都不見得,只從小處做去。及至一下見得大處時,他小處卻都曾做了。"〔賜〕
曾點見得甚高,卻於工夫上有疏略處。漆雕開見處不如曾點,然有向進之意。曾點與曾參正相反。曾參卻是積累做去,千條萬緒,做到九分八釐,只有這些子未透。既聞夫子一貫之旨,則前日之千條萬緒,皆有著落矣。"忠恕而已矣",此是借學者之忠恕,以影出聖人自然之忠恕也。
上蔡言漆雕開"不安於小成"。是他先見大意了,方肯不安於小成。若不見大意,如何知得他不肯安於小成?若不見大意者,只安於小成耳。如人食藜藿與食芻豢,若未食芻豢,只知藜藿之美;既食芻豢,則藜藿不足食矣。〔賀孫〕
道不行章
夫子浮巠,假設之言,且如此說,非是必要去。所以謂子路勇,可以從行,便是未必要去。〔明作〕
問:"子路資質剛毅,固是個負荷容受得底人。如何卻有那'聞之喜'及'終身誦之'之事?"曰:"也只緣他好勇,故凡事粗率,不能深求細繹那道理,故有如事。"〔廣〕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章
仲由可使治賦,才也。"不知其仁",以學言也。〔升卿〕
孟武伯問三子仁乎,夫子但言三子才各有所長,若仁則不是易事。夫子雖不說三子無仁,但言"不知其仁",則無在其中矣。仁是全體不息。所謂全體者,合下全具此心,更無一物之雜。不息,則未嘗休息,置之無用處。全體似個桌子四腳,若三腳便是不全。不息,是常用也。或置之僻處,又被別人將去,便是息。此心具十分道理在,若只見得九分,亦不是全了。所以息者,是私慾間之。無一毫私慾,方是不息,乃三月不違以上地位。若違時,便是息。不善底心固是私,若一等閒思慮亦不得,須要照管得此心常在。〔明作〕
問"孟武伯問三子之仁,而聖人皆不之許,但許其才"云云。曰:"大概是如此。"又問:"雖全體未是仁,苟於一事上能當理而無私心,亦可謂之一事之仁否?"曰:"不然。蓋才說個'仁'字,便用以全體言。若一事上能盡仁,便是他全體是仁了。若全體有虧,這一事上必不能盡仁。才說個'仁'字,便包盡許多事,無不當理無私了。所以三子當不得這個'仁'字,聖人只稱其才。"〔僩〕
問:"孔門之學,莫大於為仁。孟武伯見子路等皆孔門高第,故問之。孔子於三子者,皆許其才而不許其仁。"曰:"何故許其才不許其仁?"對曰:"三子之才,雖各能辨事,但未知做得來能無私心否?"曰:"然。聖人雖見得他有駁雜處,若是不就這裡做工夫,便待做得事業來,終是粗率,非聖賢氣象。若有些子偏駁,便不是全體。"〔南升〕
林問子路不知其仁處。曰:"仁,譬如一盆油一般,無些子夾雜,方喚做油。一點水落在裡面,便不純是油了。渾然天理便是仁,有一毫私慾便不是仁了。子路之心,不是都不仁。'仁,人心也'。有發見之時,但是不純,故夫子以不知答之。"〔卓〕
"不知其仁"。仁如白,不仁如黑。白,須是十分全白,方謂之白。才是一點墨點破,便不得白了。〔夔孫〕
或問:"由求所以未仁,如何?"曰:"只為它功夫未到。"問:"何謂工夫?"先生不答。久之,乃曰:"聖門功夫,自有一條坦然路徑。諸公每日理會何事?所謂功夫者,不過居敬窮理以修身也。由求只是這些功夫未到此田地,不若顏子,故夫子所以知其未仁。若能主敬以窮理,功夫到此,則德性常用,物慾不行,而仁流行矣。"〔銖〕
子升問:"聖人稱由也可使治賦,求也可使為宰。後來求乃為季氏聚斂,由不得其死。聖人容有不能盡知者。"曰:"大約也只稱其材堪如此,未論到心德處。看'不知其仁'之語,裡面卻煞有說話。"〔木之〕
子謂子貢曰章
問:"'回賜孰愈'一段,大率比較人物,亦必稱量其斤兩之相上下者。如子貢之在孔門,其德行蓋在冉閔之下。然聖人卻以之比較顏子,豈以其見識敏悟,雖所行不逮,而所見亦可幾及與?"曰:"然。聖人之道,大段用敏悟。曉得時,方擔荷得去。如子貢雖所行未實,然他卻極是曉得,所以孔子愛與他說話。緣他曉得,故可以擔荷得去。雖所行有未實,使其見處更長一格,則所行自然又進一步。聖門自曾顏而下,便須遜子貢。如冉、閔非無德行,然終是曉不甚得,擔荷聖人之道不去。所以孔子愛呼子貢而與之語,意蓋如此。"〔僩〕
居父問:"回也'聞一知十','即始見終',是如何?"曰:"知十,亦不是聞一件定知得十件,但言知得多,知得周遍。"又問:"聖人生知,其與顏子不同處,是何如?"曰:"聖人固生知,終不成更不用理會。但聖人較之顏子又知得多。今且未要說聖人,且只就自家地位看。今只就這一件事聞得,且未能理會得恰好處,況於其他!"〔賀孫〕集注。
胡問:"回'聞一知十',是'明睿所照',若孔子則如何?"曰:"孔子又在明睿上去,耳順心通,無所限際。古者論聖人,都說聰明,如堯'聰明文思','惟天生聰明時乂','亶聰明作元後','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聖人直是聰明!"〔淳〕
問:"顏子'明睿所照',合下已得其全體,不知於金聲玉振體段俱到否?"曰:"顏子於金聲意思卻得之,但於玉振意思卻未盡。"賀孫問:"只是做未到,卻不是見未到?"曰:"是他合下都自見得周備,但未盡其極耳。"〔賀孫〕
"顏子明睿所照,子貢推測而知",此兩句當玩味,見得優劣處。顏子是真箇見得徹頭徹尾。子貢只是暗度想像,恰似將一物來比並相似,只能聞一知二。顏子雖是資質純粹,亦得學力,所以見得道理分明。凡人有不及人處,多不能自知,雖知,亦不肯屈服。而子貢自屈於顏子,可謂高明,夫子所以與其弗如之說。〔明作〕
"明睿所照",如個明鏡在此,物來畢照。"推測而知",如將些子火光逐些子照去推尋。〔僩〕
問:"'子貢推測而知',亦是格物、窮理否?"曰:"然。若不格物、窮理,則推測甚底!"〔燾〕
問:"謝氏解'女與回也孰愈'章,大抵謂材之高下,無與人德之優劣。顏子雖聞一知十,然亦未嘗以此自多。而子貢以此論之,乃其所以不如顏子者。夫子非以子貢之知二,為不如顏子之知十也。此固非當時答問之旨,然詳味謝氏語勢,恐其若是。"曰:"上蔡是如此說。吳材老十說中亦如此論。"〔必大〕集義。
吾未見剛者章
子曰:"吾未見剛者。"蓋剛是堅強不屈之意,便是卓然有立,不為物慾所累底人,故夫子以為未見其人。或人不知剛之義,夫子以為"棖也欲,焉得剛"!欲與剛正相反。最怕有欲!〔南升〕
問:"剛亦非是極底地位,聖門豈解無人?夫子何以言未見?"曰:"也是說難得。剛也是難得。"又言:"也是難得。(淳錄作:"無欲便是剛,真難得。")如那撐眉弩眼,便是欲。申棖便是恁地,想見他做得個人也大故勞攘。"義剛問:"秦漢以下,甚么人可謂之剛?"曰:"只看他做得如何。那拖泥帶水底便是欲,那壁立千仞底便是剛。"叔器問:"剛莫是好仁,惡不仁否?蓋剛有那勇猛底意思。"曰:"剛則能果斷,謂好惡為剛,則不得。如這刀有此鋼,則能割物;今叫割做鋼,卻不得。"又言:"剛與勇也自別。故'六言、六蔽'有'好剛不好學',又有'好勇不好學'。"〔義剛〕淳錄略。
"棖也欲"。欲者,溺於愛而成癖者也。〔人傑〕
"吾未見剛者"。欲與剛正相反,若耳之欲聲,目之欲色之類,皆是欲。才有些被它牽引去,此中便無所主,焉得剛!匜者以申棖為剛,必是外面悻悻自好。聖人觀人,直從裡面看出。見得它中無所主,只是色莊,要人道好,便是欲了,安得為剛!〔南升〕
問"吾未見剛者"一章。曰:"人之資質,千條萬別,自是有許多般,有剛於此而不剛於彼底,亦有剛而多欲,亦有柔而多欲,亦有剛而寡慾,亦有柔而寡慾,自是多般不同,所以只要學問。學問進而見得理明,自是勝得他。若是不學問,只隨那資質去,便自是屈於欲,如何勝得他!扒學問則持守其本領,擴充其識,所以能勝得他而不為所屈也。此人之所貴者,惟學而已矣。"申棖也不是個榻翣底人,是個剛悻做事聒噪人底人。〔燾〕
上蔡這處最說得好:"為物揜之謂欲,故常屈於萬物之下。"今人才要貪這一件物事,便被這物事壓得頭低了。申棖想只是個悻悻自好底人,故當時以為剛。然不知悻悻自好,只是客氣如此,便有以意氣加人之意,只此便是欲也。〔時舉〕。集注。
或問:"剛與悻悻何異?"曰:"剛者外面退然自守,而中不詘於欲,所以為剛。悻悻者,外面有崛強之貌,便是有計較勝負之意,此便是欲也。"〔時舉〕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章
子貢謂此等不善底事,我欲無以加於人,此意可謂廣大。然夫子謂"非爾所及",蓋是子貢功夫未到此田地。學者只有個"恕"字,要充擴此心,漸漸勉力做向前去。如今便說"欲無加諸人",無者,自然而然。此等地位,是本體明淨,發處儘是不忍之心,不待勉強,乃仁者之事。子貢遽作此言,故夫子謂"非爾所及",言不可以躐等。〔南升〕
問:"子貢'欲無加諸人',夫子教之'勿施於人',何以異?"曰:"異處在'無'字與'勿'字上。伊川說'仁也','恕也',看得精。"〔大雅〕
問:"此如何非子貢所能及?"曰:"程先生語錄中解此數段,終是未剖判。唯伊川經解之言,是晚年仁熟,方看得如此分曉,說出得如此分明。兩句所以分仁恕,只是生熟、難易之間。"洽。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未能忘我故也。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能忘我故也。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未能忘物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能忘物也。〔鎬〕此條可疑。
至之問此章。曰:"正在'欲'字上,不欲時,便是全然無了這些子心。且如所不當為之事,人若能不欲為其所不當為,便是這個心都無了,是甚地位?未到這地位,便自要擔當了,便不去做工夫。聖人所以答他時,且要它退一步做工夫。只這不自覺察,便是病痛。"怡。亦可疑。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章
子貢性與天道之嘆,見得聖門之教不躐等。又見其言及此,實有不可以耳聞而得之者。〔道夫〕
"性與天道",性,是就人物上說;天道,是陰陽五行。〔僩〕
吉甫問性與天道。曰:"譬如一條長連底物事,其流行者是天道,人得之者為性。乾之'元亨利貞',天道也,人得之,則為仁義禮智之性。"〔蓋卿〕佐錄云:"天道流行是一條長連底,人便在此天道之中,各得一截子。"
自"性與天道"言之,則天道者,以天運而言。自"聖人之於天道"言之,則天道又卻以性分而言。這物事各有個頓放處。〔人傑〕
問性與天道。曰:"'天有四時,春夏秋冬,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形,庶物露生,無非教也'。此可以觀性與天道。"〔雉〕
宇問:"集注說,性以人之所受而言,天道以理之自然而言。不知性與天道,亦只是說五常,人所固有者,何故不可得聞?莫只是聖人怕人躐等否?"曰:"這般道理,自是未消得理會。且就它威儀、文辭處學去。這處熟,性、天道自可曉。"又問:"子貢既得聞之後,嘆其不可得聞,何也?"曰:"子貢亦用功至此,方始得聞。若未行得淺近者,便知得他高深作甚么!教聖人只管說這般話,亦無意思。天地造化陰陽五行之運,若只管說,要如何?聖人於易,方略說到這處。'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只看這處,便見得聖人罕曾說及此。"又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這處卻是聖人常說底。後來孟子方說那話較多。"〔宇〕
問:"集注謂'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體',如何?"曰:"此言天運,所謂'繼之者善也',即天理之流行者也。性者,著人而行之。"〔人傑〕
問:"'夫子之文章',凡聖人威儀言辭,皆德之著見於外者,學者所共聞也。至於性與天道,乃是此理之精微。蓋性者是人所受於天,有許多道理,為心之體者也。天道者,謂自然之本體所以流行而付與萬物,人物得之以為性者也。聖人不以驟語學者,故學者不得而聞。然子貢卻說得性與天道如此分明。必是子貢可以語此,故夫子從而告之。"曰:"文振看得文字平正,又浹洽。若看文字,須還他平正;又須浹洽無虧欠,方得好。"〔南升〕
問:"子貢是因文章中悟性、天道,抑後來聞孔子說邪?"曰:"是後來聞孔子說。"曰:"文章亦性、天道之流行發見處?"曰:"固亦是發見處。然他當初只是理會文章,後來是聞孔子說性與天道。今不可硬做是因文章得。然孔子這般也罕說。如'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因系易方說此,豈不是言性與天道。又如'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豈不言性與天道。"〔淳〕
器之問:"性與天道,子貢始得聞而嘆美之。舊時說,性與天道,便在這文章里,文章處即是天道。"曰:"此學禪者之說。若如此,孟子也不用說性善,易中也不須說'陰陽不測之謂神'。這道理也著知。子貢當初未知得,到這裡方始得聞耳。"〔宇〕
問:"孔子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而孟子教人乃開口便說性善,是如何?"曰:"孟子亦只是大概說性善。至於性之所以善處,也少得說。須是如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處,方是說性與天道爾。"〔時舉〕
叔器問:"謝氏文章性、天道之說,先生何故不取?"曰:"程先生不曾恁地說。程先生說得實,他說得虛。"安卿問:"先生不取謝氏說者,莫是為他說'只理會文章,則性、天道在其間否'?"曰:"也是性、天道只在文章中。然聖人教人也不恁地。子貢當時不曾恁地說。如'天命之謂性',便是分明指那性。'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便是說道理。'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便是性與天道。只是不迎頭便恁地說。"〔義剛〕
《朱子語類》 宋·朱熹
△子謂公冶長章
問"子謂公冶長"章。曰:"子謂'可妻',必有以取之矣。'雖在縲紲之中',特因而舉之,非謂以非罪而陷縲紲為可妻也。"〔南升〕
南容為人,觀其三復白圭,便是能謹其言行者。"邦有道",是君子道長之時,南容必不廢棄;"邦無道",是小人得志以陷害君子之時,南容能謹其言行,必不陷於刑戮。〔南升〕
問:"'子謂南容'章,集注云:'以其謹於言行。'如其三復白圭,固見其謹於言矣。謹於行處雖未見,然言行實相表里,能謹於言,必能謹於行矣。"曰:"然。"〔燾〕
問:"公冶長可妻,伊川以'避嫌之事,賢者不為,況聖人乎'?自今人觀之,閨門中安知無合著避嫌處?"曰:"聖人正大,道理合做處便做,何用避嫌!"問:"'古人門內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斷恩'。宇恐閨門中主恩,怕亦有避嫌處?"曰:"固是主恩,亦須是當理方可。某看公浙人,多要避嫌。程子所謂'年之長幼,時之先後',正是解或人之說,未必當時如此。大抵二人都是好人,可托。或先是見公冶長,遂將女妻他;後來見南容亦是個好人,又把兄之女妻之。看來文勢,恐是孔子之女年長,先嫁;兄之女少,在後嫁,亦未可知。程子所謂'凡人避嫌者皆內不足',實是如此。"〔宇〕
叔蒙問程子避嫌之說。曰:"合當委曲,便是道理當如此。且如避嫌亦不能無。如做通判,與太守是親戚,也合當避嫌。第五倫之事非不見得如此,自是常有這心在,克不去。今人這樣甚多,只是徇情恁地去,少間將這個做正道理了,大是害事。所以古人於誠意、正心上更著工夫,正怕到這處。"〔宇〕
子謂子賤章
或問"魯無君子,斯焉取斯"。曰:"便雖有聖人在,也須博取於人,方能成德。"
問"魯無君子,斯焉取斯"。曰:"居鄉而多賢,其老者,吾當尊敬師事,以求其益;其行輩與吾相若者,則納交取友,親炙漸磨,以涵養德性,薰陶氣質。"〔賀孫〕
問"子謂子賤"章。曰:"看來聖人以子賤為'君子哉若人'!此君子亦是大概說。如'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一般。大抵論語中有說得最高者,有大概說,如言賢者之類。若言子賤為君子,而子貢未至於不器,恐子賤未能強似子貢。又子賤因魯多君子而後有所成就,不應魯人強似子貢者如此之多。"〔南升〕
子貢問賜也何如章
叔蒙問:"子貢通博明達,若非止於一能者,如何卻以器目之?莫是亦有窮否?"曰:"畢竟未全備。"〔賀孫〕
子貢是器之貴者,可以為貴用。雖與賤者之器不同,然畢竟只是器,非不器也。〔明作〕
問:"子貢得為器之貴者,聖人許之。然未離乎器,而未至於不器處,不知子貢是合下無規模,抑是後來欠工夫?"曰:"也是欠工夫,也是合下稟得偏了。一般人資稟疏通明達,平日所做底工夫,都隨他這疏通底意思去。一般人稟得恁地馴善,自是隨這馴善去。恰似人吃藥,五臟和平底人,吃這藥自流注四肢八脈去。若是五臟中一處受病受得深,吃這藥都做那一邊去,這一邊自勝了,難得效。學者做工夫,正要得專去偏處理會。"〔宇〕
或曰雍也章
"仁而不佞",時人以佞為賢。"屢憎於人",是他說得大驚小敝,被他驚哧者豈不惡之。〔明作〕
佞,只是捷給辯口者,古人所說皆如此,後世方以"諂"字解之。〔祖道〕
佞是無實之辯。〔道夫〕
林一之問:"孔子於仲弓'不知其仁',如何?"曰:"孔子既不保他,必是也有病痛。然這一章是不佞要緊。佞,不是諂佞,是個口快底人。事未問是不是,一時言語便抵當得去。'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子路未問是與不是,臨時撰得話來也好,可見是佞。"〔宇〕
問:"'為人君,止於仁'。若是未仁,則不能視民猶己,而不足為君。然夫子既許仲弓南面,而又曰'未知其仁',如何?"曰:"言仁有粗細,有只是指那慈愛而言底,有就性上說底,這個便較細膩。若有一毫不盡,不害為未仁。只是這個仁,但是那個是淺底,這個是深底,那個是疏底,這個是密底。"〔義剛〕
子使漆雕開仕章
陳仲卿問"子使漆雕開仕"章。曰:"此章當於'斯'字上看。'斯',是指個甚么?'未之能信'者,便是於這個道理見得未甚透徹,故信未及。看他意思,便把個仕都輕看了。"〔時舉〕
"吾斯之未能信",他是不肯更做小底。所謂"有天民者,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道夫〕
或問:"'吾斯之未能信',如何?"曰:"'斯'之一字甚大。漆雕開能自言'吾斯之未能信',則其地已高矣。'斯',有所指而雲,非只指誠意、正心之事。事君以忠,事父以孝,皆是這個道理。若自信得及,則雖欲不如此做,不可得矣。若自信不及,如何勉強做得!欲要自信得及,又須是自有所得無遺,方是信。"〔祖道〕去偽同。
問:"'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斯者,此理也。漆雕開能指此理而言,便是心目之間已有所見。未能信者,未能真知其實然,而自保其不叛。以此見'漆雕開已見大意',方欲進進而不已。蓋見得大意了,又要真知到至實無妄之地,它日成就其可量乎!此夫子所以悅其篤志也。"〔祖道〕按:此無答語,姑從蜀本存之。
或問"吾斯之未能信"。曰:"知得深,便信得篤。理合如此者,必要如此;知道不如此,便不得如此,只此是信。且如人孝,亦只是大綱說孝,謂有些小不孝處亦未妨。又如忠,亦只是大綱說忠,謂便有些小不忠處,亦未妨。即此便是未信。此是漆雕開心上事。信與未信,聖人何緣知得。只見他其才可仕,故使之仕。他揆之於心,有一毫未得,不害其為未信,仍更有志於學,聖人所以說之。"又問:"謝氏謂'其器不安於小成',何也?"曰:"據他之才,已自可仕。只是他不伏如此,又欲求進。譬如一株樹,用為椽桁,已自可矣。他不伏做椽桁,又要做柱,便是不安於小成也。"〔文蔚〕
立之問"吾斯之未能信"。曰:"漆雕開已見得這道理是如此,但信未及。所謂信者,真見得這道理是我底,不是問人假借將來。譬如五穀可以飽人,人皆知之。須是五穀灼然曾吃得飽,方是信得及。今學者尚未曾見得,卻信個甚么!若見人說道這個善,這個惡,若不曾自見得,都不濟事,亦終無下手處矣。"〔時舉〕
信者,自保得過之意,知與行皆然。自保得知得,自保得行得。漆雕開只是見得分明,然亦不敢自保如此,故曰:"吾斯之未能信。"蓋其絲毫隱微之間,自知之爾。〔端蒙〕
問:"竊意開都見得許多道理,但未能自保其終始不易。"曰:"他於道理,已自透徹了。"又問:"他說未能信,恐是自覺行處有些勉強在。"曰:"未須說行,在目即便有些小窒礙處。"〔胡泳〕
敬之問此章。曰:"也不是要就用處說。若是道理見未破,只且理會自身己,未敢去做他底。亦不是我信得了,便定著去做。道理自是如此。這裡見得直是分曉,方可去做。"宇因問:"明道所言'漆雕開曾點已見大意',二子固是已見大體了。看來漆雕開見得雖未甚快,卻是通體通用都知了。曾點雖是見得快,恐只見體,其用處未必全也。"先生以為然。問寓有何說,宇曰:"開之未信,若一理見未透,即是未信。"曰:"也不止說一理。要知信不過,不真知決是如此。'行一不義,殺一不辜,得天下不為'。須是真見得有不義不辜處,便不可以得天下。若說略行不義,略殺不辜,做到九分也未甚害,也不妨,這便是未信處。這裡更須玩味省察,體認存養,亦會見得決定恁地,而不可不恁地。所謂脫然如大寐之得醒,方始是信處耳。"問:"格物、窮理之初,事事物物也要見到那裡了。"曰:"固是要見到那裡。然也約摸是見得,直到物格、知至,那時方信得及。"〔宇〕
漆雕開"吾斯之未能信",斯是甚底?他是見得此個道理了,只是信未及。他眼前看得闊,只是踐履未純熟。他是見得個規模大,不入這小底窠坐。曾皙被他見得高,下面許多事皆所不屑為。到他說時,便都恁地脫灑。想見他只是天資高,便見得恁地,都不曾做甚工夫,卻與曾子相反。曾子便是著實步步做工夫,到下梢方有所得。曾皙末流便會成莊老。想見當時聖人亦須有言語敲點他,只是論語載不全。〔賀孫〕
問"吾斯之未能信"。曰:"信是於這個道理上見得透,全無些疑處。他看得那仕與不仕,全無緊要。曾點亦然。但見得那日用都是天理流行,看見那做諸侯卿相不是緊要,卻不是高尚要恁地說,是他自看得沒緊要。今人居鄉,只見居鄉利害;居官,只見居官利害,全不見道理。他見得道理大小大了,見那居官利害,都沒緊要,仕與不仕何害!"〔植〕
"知,只是一個知,只是有深淺。須是知之深,方信得及,如漆雕開'吾斯之未能信'是也。若說道別有個不可說之知,便是釋氏之所謂悟也。"問:"張子所謂'德性之知不萌於聞見',是如何?"曰:"此亦只是說心中自曉會得後,又信得及耳。"〔廣〕
問:"漆雕循守者乎?"曰:"循守是守一節之廉,如原憲之不容物是也。漆雕開卻是收斂近約。"〔伯羽〕道夫錄云:"原憲不能容物,近於狷。開卻是收斂近約。"
問:"注謂信是'真知其如此,而無毫髮之疑',是如何?"曰:"便是'朝聞道'意思。須是自見得這道理分明,方得。"問:"是見得吾心之理,或是出仕之理?"曰:"都是這個理,不可分別。漆雕開卻知得,但知未深耳,所以未敢自信。"問:"程子云'曾點漆雕開已見大意',如何?"曰:"也是見得這意思。漆雕開,想見他已知得八分了。"因說:"物格、知至,他只有些子未格,有些子未至耳。伊川嘗言虎傷者,曾經傷者,神色獨變,此為真見得,信得。凡人皆知水蹈之必溺,火蹈之必焚。今試教他去蹈水火,定不肯去。無他,只為真知。"〔宇〕集注。
或問:"'吾斯之未能信',注云:'未有以真知其實然,而保其不叛也。'聖門弟子雖曰有所未至,然何至於叛道?"曰:"如此,則曾子臨終更說'戰戰競競,如履薄冰'做甚么?"或曰:"起居動作有少違背,便是叛道否?"曰:"然。"集注系舊本。〔僩〕
問:"'曾點漆雕開已見大意'。如何是'已見大意'?"曰:"是他見得大了,謙之錄云:"是大底意思。"便小殺不得。論語中說曾點處亦自可見。如漆雕開只是此一句,如何便見得他已見大意處?然工夫只在'斯'字與'信'字上。且說'斯'字如何?" 〈螢,中"蟲改田"〉等各以意對。曰:"斯,只是這許多道理見於日用之間,君臣父子仁義忠孝之理。信,是雖已見得如此,卻自斷當恐做不盡,不免或有過差,尚自保不過。雖是知其已然,未能決其將然,故曰'吾斯之未能信'。"〔〈螢,中"蟲改田"〉〕
楊丞問:"如何謂之大意?"曰:"規模小底,易自以為足。規模大,則功夫卒難了,所以自謂未能信。"〔璘〕
問:"'漆雕開已見大意',如何?"曰:"大意便是本初處。若不見得大意,如何下手作工夫。若已見得大意,而不下手作工夫,亦不可。孔門如曾點漆雕開皆已見大意。"某問:"開自謂未能信,孔子何為使之仕?"曰:"孔子見其可仕,故使之仕。它隱之於心,有未信處。"〔可學〕
問"曾點漆雕開已見大意"。曰:"漆雕開,想是灰頭土面,樸實去做工夫,不求人知底人,雖見大意,也學未到。若曾皙,則只是見得,往往卻不曾下工夫。"〔時舉〕
或問:"子說開意如何?"曰:"明道云:'曾點漆雕開已見大意。'又云:'孔子與點,蓋與聖人之志同,便是堯舜氣象。'看這語意是如何?看得此意,方識得聖人意。"〔賀孫〕
王景仁問:"程子言'曾點與漆雕開已見大意',何也?"曰:"此當某問公,而公反以問某邪?此在公自參取。"既而曰:"所謂'斯之未信',斯者,非大意而何?但其文理密察,則二子或未之及。"又問:"大意竟是如何?"曰:"若推其極,只是'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壯祖〕
或問"曾點漆雕開已見大意"。曰:"曾記胡明仲說'禹稷顏回同道'。其意謂禹稷是就事上做得成底,顏子見道,是做未成底,此亦相類。開是著實做事,已知得此理。點見識較高,但卻著實處不如開。開卻進未已,點恐不能進。"〔銖〕
直卿問程子云雲。曰:"開更密似點,點更規模大。開尤縝密。"〔道夫〕
問:"漆雕開與曾點孰優劣?"曰:"舊看皆雲曾點高。今看來,卻是開著實,點頗動盪。"〔可學〕
問:"恐漆雕開見處未到曾點。"曰:"曾點見雖高,漆雕開卻確實,觀他'吾斯之未能信'之語可見。"〔文蔚〕
曾點開闊,漆雕開深穩。〔方子〕
"曾點漆雕開已見大意"。若論見處,開未必如點透徹;論做處,點又不如開著實。邵堯夫見得恁地,卻又只管作弄去。〔儒用〕
"曾點已見大意",卻做得有欠缺。漆雕開見得不如點透徹,而用工卻密。點天資甚高,見得這物事透徹。如一個大屋,但見外面牆圍周匝,裡面間架卻未見得,卻又不肯做工夫。如邵康節見得恁地,只管作弄。又曰:"曾子父子卻相反。曾子初間卻都不見得,只從小處做去。及至一下見得大處時,他小處卻都曾做了。"〔賜〕
曾點見得甚高,卻於工夫上有疏略處。漆雕開見處不如曾點,然有向進之意。曾點與曾參正相反。曾參卻是積累做去,千條萬緒,做到九分八釐,只有這些子未透。既聞夫子一貫之旨,則前日之千條萬緒,皆有著落矣。"忠恕而已矣",此是借學者之忠恕,以影出聖人自然之忠恕也。
上蔡言漆雕開"不安於小成"。是他先見大意了,方肯不安於小成。若不見大意,如何知得他不肯安於小成?若不見大意者,只安於小成耳。如人食藜藿與食芻豢,若未食芻豢,只知藜藿之美;既食芻豢,則藜藿不足食矣。〔賀孫〕
道不行章
夫子浮巠,假設之言,且如此說,非是必要去。所以謂子路勇,可以從行,便是未必要去。〔明作〕
問:"子路資質剛毅,固是個負荷容受得底人。如何卻有那'聞之喜'及'終身誦之'之事?"曰:"也只緣他好勇,故凡事粗率,不能深求細繹那道理,故有如事。"〔廣〕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章
仲由可使治賦,才也。"不知其仁",以學言也。〔升卿〕
孟武伯問三子仁乎,夫子但言三子才各有所長,若仁則不是易事。夫子雖不說三子無仁,但言"不知其仁",則無在其中矣。仁是全體不息。所謂全體者,合下全具此心,更無一物之雜。不息,則未嘗休息,置之無用處。全體似個桌子四腳,若三腳便是不全。不息,是常用也。或置之僻處,又被別人將去,便是息。此心具十分道理在,若只見得九分,亦不是全了。所以息者,是私慾間之。無一毫私慾,方是不息,乃三月不違以上地位。若違時,便是息。不善底心固是私,若一等閒思慮亦不得,須要照管得此心常在。〔明作〕
問"孟武伯問三子之仁,而聖人皆不之許,但許其才"云云。曰:"大概是如此。"又問:"雖全體未是仁,苟於一事上能當理而無私心,亦可謂之一事之仁否?"曰:"不然。蓋才說個'仁'字,便用以全體言。若一事上能盡仁,便是他全體是仁了。若全體有虧,這一事上必不能盡仁。才說個'仁'字,便包盡許多事,無不當理無私了。所以三子當不得這個'仁'字,聖人只稱其才。"〔僩〕
問:"孔門之學,莫大於為仁。孟武伯見子路等皆孔門高第,故問之。孔子於三子者,皆許其才而不許其仁。"曰:"何故許其才不許其仁?"對曰:"三子之才,雖各能辨事,但未知做得來能無私心否?"曰:"然。聖人雖見得他有駁雜處,若是不就這裡做工夫,便待做得事業來,終是粗率,非聖賢氣象。若有些子偏駁,便不是全體。"〔南升〕
林問子路不知其仁處。曰:"仁,譬如一盆油一般,無些子夾雜,方喚做油。一點水落在裡面,便不純是油了。渾然天理便是仁,有一毫私慾便不是仁了。子路之心,不是都不仁。'仁,人心也'。有發見之時,但是不純,故夫子以不知答之。"〔卓〕
"不知其仁"。仁如白,不仁如黑。白,須是十分全白,方謂之白。才是一點墨點破,便不得白了。〔夔孫〕
或問:"由求所以未仁,如何?"曰:"只為它功夫未到。"問:"何謂工夫?"先生不答。久之,乃曰:"聖門功夫,自有一條坦然路徑。諸公每日理會何事?所謂功夫者,不過居敬窮理以修身也。由求只是這些功夫未到此田地,不若顏子,故夫子所以知其未仁。若能主敬以窮理,功夫到此,則德性常用,物慾不行,而仁流行矣。"〔銖〕
子升問:"聖人稱由也可使治賦,求也可使為宰。後來求乃為季氏聚斂,由不得其死。聖人容有不能盡知者。"曰:"大約也只稱其材堪如此,未論到心德處。看'不知其仁'之語,裡面卻煞有說話。"〔木之〕
子謂子貢曰章
問:"'回賜孰愈'一段,大率比較人物,亦必稱量其斤兩之相上下者。如子貢之在孔門,其德行蓋在冉閔之下。然聖人卻以之比較顏子,豈以其見識敏悟,雖所行不逮,而所見亦可幾及與?"曰:"然。聖人之道,大段用敏悟。曉得時,方擔荷得去。如子貢雖所行未實,然他卻極是曉得,所以孔子愛與他說話。緣他曉得,故可以擔荷得去。雖所行有未實,使其見處更長一格,則所行自然又進一步。聖門自曾顏而下,便須遜子貢。如冉、閔非無德行,然終是曉不甚得,擔荷聖人之道不去。所以孔子愛呼子貢而與之語,意蓋如此。"〔僩〕
居父問:"回也'聞一知十','即始見終',是如何?"曰:"知十,亦不是聞一件定知得十件,但言知得多,知得周遍。"又問:"聖人生知,其與顏子不同處,是何如?"曰:"聖人固生知,終不成更不用理會。但聖人較之顏子又知得多。今且未要說聖人,且只就自家地位看。今只就這一件事聞得,且未能理會得恰好處,況於其他!"〔賀孫〕集注。
胡問:"回'聞一知十',是'明睿所照',若孔子則如何?"曰:"孔子又在明睿上去,耳順心通,無所限際。古者論聖人,都說聰明,如堯'聰明文思','惟天生聰明時乂','亶聰明作元後','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聖人直是聰明!"〔淳〕
問:"顏子'明睿所照',合下已得其全體,不知於金聲玉振體段俱到否?"曰:"顏子於金聲意思卻得之,但於玉振意思卻未盡。"賀孫問:"只是做未到,卻不是見未到?"曰:"是他合下都自見得周備,但未盡其極耳。"〔賀孫〕
"顏子明睿所照,子貢推測而知",此兩句當玩味,見得優劣處。顏子是真箇見得徹頭徹尾。子貢只是暗度想像,恰似將一物來比並相似,只能聞一知二。顏子雖是資質純粹,亦得學力,所以見得道理分明。凡人有不及人處,多不能自知,雖知,亦不肯屈服。而子貢自屈於顏子,可謂高明,夫子所以與其弗如之說。〔明作〕
"明睿所照",如個明鏡在此,物來畢照。"推測而知",如將些子火光逐些子照去推尋。〔僩〕
問:"'子貢推測而知',亦是格物、窮理否?"曰:"然。若不格物、窮理,則推測甚底!"〔燾〕
問:"謝氏解'女與回也孰愈'章,大抵謂材之高下,無與人德之優劣。顏子雖聞一知十,然亦未嘗以此自多。而子貢以此論之,乃其所以不如顏子者。夫子非以子貢之知二,為不如顏子之知十也。此固非當時答問之旨,然詳味謝氏語勢,恐其若是。"曰:"上蔡是如此說。吳材老十說中亦如此論。"〔必大〕集義。
吾未見剛者章
子曰:"吾未見剛者。"蓋剛是堅強不屈之意,便是卓然有立,不為物慾所累底人,故夫子以為未見其人。或人不知剛之義,夫子以為"棖也欲,焉得剛"!欲與剛正相反。最怕有欲!〔南升〕
問:"剛亦非是極底地位,聖門豈解無人?夫子何以言未見?"曰:"也是說難得。剛也是難得。"又言:"也是難得。(淳錄作:"無欲便是剛,真難得。")如那撐眉弩眼,便是欲。申棖便是恁地,想見他做得個人也大故勞攘。"義剛問:"秦漢以下,甚么人可謂之剛?"曰:"只看他做得如何。那拖泥帶水底便是欲,那壁立千仞底便是剛。"叔器問:"剛莫是好仁,惡不仁否?蓋剛有那勇猛底意思。"曰:"剛則能果斷,謂好惡為剛,則不得。如這刀有此鋼,則能割物;今叫割做鋼,卻不得。"又言:"剛與勇也自別。故'六言、六蔽'有'好剛不好學',又有'好勇不好學'。"〔義剛〕淳錄略。
"棖也欲"。欲者,溺於愛而成癖者也。〔人傑〕
"吾未見剛者"。欲與剛正相反,若耳之欲聲,目之欲色之類,皆是欲。才有些被它牽引去,此中便無所主,焉得剛!匜者以申棖為剛,必是外面悻悻自好。聖人觀人,直從裡面看出。見得它中無所主,只是色莊,要人道好,便是欲了,安得為剛!〔南升〕
問"吾未見剛者"一章。曰:"人之資質,千條萬別,自是有許多般,有剛於此而不剛於彼底,亦有剛而多欲,亦有柔而多欲,亦有剛而寡慾,亦有柔而寡慾,自是多般不同,所以只要學問。學問進而見得理明,自是勝得他。若是不學問,只隨那資質去,便自是屈於欲,如何勝得他!扒學問則持守其本領,擴充其識,所以能勝得他而不為所屈也。此人之所貴者,惟學而已矣。"申棖也不是個榻翣底人,是個剛悻做事聒噪人底人。〔燾〕
上蔡這處最說得好:"為物揜之謂欲,故常屈於萬物之下。"今人才要貪這一件物事,便被這物事壓得頭低了。申棖想只是個悻悻自好底人,故當時以為剛。然不知悻悻自好,只是客氣如此,便有以意氣加人之意,只此便是欲也。〔時舉〕。集注。
或問:"剛與悻悻何異?"曰:"剛者外面退然自守,而中不詘於欲,所以為剛。悻悻者,外面有崛強之貌,便是有計較勝負之意,此便是欲也。"〔時舉〕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章
子貢謂此等不善底事,我欲無以加於人,此意可謂廣大。然夫子謂"非爾所及",蓋是子貢功夫未到此田地。學者只有個"恕"字,要充擴此心,漸漸勉力做向前去。如今便說"欲無加諸人",無者,自然而然。此等地位,是本體明淨,發處儘是不忍之心,不待勉強,乃仁者之事。子貢遽作此言,故夫子謂"非爾所及",言不可以躐等。〔南升〕
問:"子貢'欲無加諸人',夫子教之'勿施於人',何以異?"曰:"異處在'無'字與'勿'字上。伊川說'仁也','恕也',看得精。"〔大雅〕
問:"此如何非子貢所能及?"曰:"程先生語錄中解此數段,終是未剖判。唯伊川經解之言,是晚年仁熟,方看得如此分曉,說出得如此分明。兩句所以分仁恕,只是生熟、難易之間。"洽。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未能忘我故也。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能忘我故也。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未能忘物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能忘物也。〔鎬〕此條可疑。
至之問此章。曰:"正在'欲'字上,不欲時,便是全然無了這些子心。且如所不當為之事,人若能不欲為其所不當為,便是這個心都無了,是甚地位?未到這地位,便自要擔當了,便不去做工夫。聖人所以答他時,且要它退一步做工夫。只這不自覺察,便是病痛。"怡。亦可疑。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章
子貢性與天道之嘆,見得聖門之教不躐等。又見其言及此,實有不可以耳聞而得之者。〔道夫〕
"性與天道",性,是就人物上說;天道,是陰陽五行。〔僩〕
吉甫問性與天道。曰:"譬如一條長連底物事,其流行者是天道,人得之者為性。乾之'元亨利貞',天道也,人得之,則為仁義禮智之性。"〔蓋卿〕佐錄云:"天道流行是一條長連底,人便在此天道之中,各得一截子。"
自"性與天道"言之,則天道者,以天運而言。自"聖人之於天道"言之,則天道又卻以性分而言。這物事各有個頓放處。〔人傑〕
問性與天道。曰:"'天有四時,春夏秋冬,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形,庶物露生,無非教也'。此可以觀性與天道。"〔雉〕
宇問:"集注說,性以人之所受而言,天道以理之自然而言。不知性與天道,亦只是說五常,人所固有者,何故不可得聞?莫只是聖人怕人躐等否?"曰:"這般道理,自是未消得理會。且就它威儀、文辭處學去。這處熟,性、天道自可曉。"又問:"子貢既得聞之後,嘆其不可得聞,何也?"曰:"子貢亦用功至此,方始得聞。若未行得淺近者,便知得他高深作甚么!教聖人只管說這般話,亦無意思。天地造化陰陽五行之運,若只管說,要如何?聖人於易,方略說到這處。'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只看這處,便見得聖人罕曾說及此。"又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這處卻是聖人常說底。後來孟子方說那話較多。"〔宇〕
問:"集注謂'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體',如何?"曰:"此言天運,所謂'繼之者善也',即天理之流行者也。性者,著人而行之。"〔人傑〕
問:"'夫子之文章',凡聖人威儀言辭,皆德之著見於外者,學者所共聞也。至於性與天道,乃是此理之精微。蓋性者是人所受於天,有許多道理,為心之體者也。天道者,謂自然之本體所以流行而付與萬物,人物得之以為性者也。聖人不以驟語學者,故學者不得而聞。然子貢卻說得性與天道如此分明。必是子貢可以語此,故夫子從而告之。"曰:"文振看得文字平正,又浹洽。若看文字,須還他平正;又須浹洽無虧欠,方得好。"〔南升〕
問:"子貢是因文章中悟性、天道,抑後來聞孔子說邪?"曰:"是後來聞孔子說。"曰:"文章亦性、天道之流行發見處?"曰:"固亦是發見處。然他當初只是理會文章,後來是聞孔子說性與天道。今不可硬做是因文章得。然孔子這般也罕說。如'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因系易方說此,豈不是言性與天道。又如'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豈不言性與天道。"〔淳〕
器之問:"性與天道,子貢始得聞而嘆美之。舊時說,性與天道,便在這文章里,文章處即是天道。"曰:"此學禪者之說。若如此,孟子也不用說性善,易中也不須說'陰陽不測之謂神'。這道理也著知。子貢當初未知得,到這裡方始得聞耳。"〔宇〕
問:"孔子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而孟子教人乃開口便說性善,是如何?"曰:"孟子亦只是大概說性善。至於性之所以善處,也少得說。須是如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處,方是說性與天道爾。"〔時舉〕
叔器問:"謝氏文章性、天道之說,先生何故不取?"曰:"程先生不曾恁地說。程先生說得實,他說得虛。"安卿問:"先生不取謝氏說者,莫是為他說'只理會文章,則性、天道在其間否'?"曰:"也是性、天道只在文章中。然聖人教人也不恁地。子貢當時不曾恁地說。如'天命之謂性',便是分明指那性。'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便是說道理。'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便是性與天道。只是不迎頭便恁地說。"〔義剛〕
《朱子語類》 宋·朱熹
0
猜你喜歡
卷七 答謝中書書
《六朝文絜》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高峰卷四十九 列傳第四十三
《梁書》 ◎文學上 △到沆 丘遲安娜_卡列寧娜(上)-第6部-14
《安娜·卡列尼娜》 第卷五百二十九 列傳三百十六
《清史稿》 ◎屬國四 廓爾喀 浩罕(卷五十 列傳第四十二
《周書》 ◎異域下 ○突厥 吐谷渾卷三十八(唐書) 明宗紀四
《舊五代史》 天成二年春正月癸丑朔,帝御明堂殿卷四百十二 列傳一百九十九
《清史稿》 ○左宗棠 左宗棠,字季高,志第三十 輿服下
《後漢書》 冕冠 長冠 委貌冠阿格尼絲_格雷-第03章-更多的教訓
《阿格尼絲_格雷》 盡泰鴻第十 卷中
《鶡冠子》泰一者,執大同之制,調泰鴻之氣,正神明之安娜_卡列寧娜(上)-第7部-25
《安娜·卡列尼娜》 感卷二 梁本紀第二
《新五代史》 開平元年春正月壬寅,天子使御史大第八十三回 省宮闈賈元妃染恙 鬧閨閫薛寶釵吞聲
《紅樓夢》 話說探春湘雲才要走時,忽聽外面一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十一
《明史》 ○盛應期 朱衡(翁大立 潘志卷一 周文
《古文觀止》 【鄭伯克段於鄢】(隱公元年 《上尉的女兒(下)-第二部-第14章
《上尉的女兒》 瑪格列佛遊記-第二卷-08
《格列佛遊記》 國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史記》 “大司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卷二 直諫(附。凡十章)
《貞觀政要》 貞觀二年,隋通事舍人鄭仁基女年十卷二十八下 馮衍列傳第十八下
《後漢書》 建武末,上疏自陳曰: 臣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