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九十 集部四十三
○總集類五
△《御選古文淵鑒》·六十四卷
康熙二十四年,聖祖仁皇帝御選,內閣學士徐乾學等奉敕編注。所錄上起
《春秋左傳》,下迨於宋,用真德秀《文章正宗》例。而睿鑒精深,別裁至當,
不同德秀之拘迂。名物訓詁,各有箋釋,用李善注《文選》例。而考證明確,詳
略得宜,不同善之煩碎。每篇各有評點,用樓昉《古文標註》例。而批導窾要,
闡發精微,不同昉之簡略。備載前人評語,用王霆震《古文集成》例。而蒐羅賅
備,去取謹嚴,不同霆震之蕪雜。諸臣附論,各列其名,用五臣注《文選》例。
而夙承聖訓,語見根源,不同五臣之疏陋。至於甲乙品題,親揮奎藻,別百家之
工拙,窮三準之精微,則自有總集以來,歷代帝王未聞斯著,無可援以為例者。
蓋聖人之心無不通,聖人之道無不備。非惟功隆德盛,上軼唐虞,即乙鑒之餘,
品題文藝,亦詞苑之金桴,儒林之玉律也。雖帝堯之煥乎文章,何以加哉!
△《御定全唐詩》·九百卷
康熙四十二年,聖祖仁皇帝御定。詩莫備於唐。然自北宋以來,但有選錄之
總集,而無輯一代之詩共為一集者。明海鹽胡震亨《唐音統簽》始,蒐羅成帙,
粗見規模,然尚多所舛漏。是編稟承聖訓,以震亨書為稿本,而益以內府所藏
《全唐詩》集。又旁采殘碑、斷碣、稗史、雜書之所載,補苴所遺,凡得詩四萬
八千九百餘首,作者二千二百餘人,冠以帝王、后妃,次以樂章、樂府,殿以聯
句、逸句、名媛、僧道、外國、仙神、鬼怪、諧謔及諸雜體。其餘皆以作者先後
為次,而以補遺六卷、詞十二卷別綴於末。網羅賅備,細大不遺。然如《冊府元
龜》所載唐高祖《賜秦王詩》,則考訂其偽托。又舊以六朝人誤作唐人者,如陳
昭儀、沈氏、衛敬瑜妻之類;以六朝人訛其姓名誤為唐人者,如楊慎即陳陽慎、
沈煙即陳沈炯之類;以六朝詩誤入唐詩者,如吳均《妾安所居》、劉孝勝《武陵
深行》誤作曹鄴,薛道衡《昔昔鹽》誤作劉長卿之類;唐詩之誤以詩題為姓名者,
如上官儀《高密公主輓詞》作《高密詩》、王維《慕容承攜素饌見過詩》作
《慕容承詩》之類,亦並釐正。《唐音統簽》收道家章咒、釋氏偈頌多至二十八
卷,本非詩歌之體,傷於冗雜者,鹹為刪削。義例乃極謹嚴。至於字句之異同,
篇章之互見,根據諸本,一一校注,尤為周密。得此一編,而唐詩之源流正變,
始末釐然。自有總集以來,更無如是之既博且精者矣。
△《御定全金詩》·七十四卷
康熙五十年,聖祖仁皇帝御定。宋自南渡以後,議論多而事功少,道學盛而
文章衰。中原文獻,實併入於金。特北人質樸,性不近名,不似江左勝流,動刊
梨棗,迨汝陽版盪,散佚遂多。元好問撰《中州集》,掇拾畸零,得詩一千九百
八十餘首,作者二百四十餘人,並樂府釐為十一卷。每人各以小傳述其軼事,頗
為詳悉。然好問之意,在於借詩以存史,故於詩不甚求全,所錄未能賅備。郭元
釪因取好問原本,重為葺綴,所增之人,視舊加倍。所增之詩,視舊三倍。仍
存好問之小傳,而取劉祁《歸潛志》以拾其遺,別題曰補。又雜取《金史》及諸
家文集說部,以備考核,別題曰附。元釪有所論說,亦附見焉。金源一代之歌
詠,彬彬乎備矣。書成奏進,仰蒙聖祖仁皇帝制序刊行。伏讀序文,知是編薈粹
排纂,實經御筆。而目錄之首,猶題臣郭元釪補緝一條。大聖人善與人同,一
長必錄之盛心,尤足以昭示千古也。
△《御定四朝詩》·三百一十二卷
康熙四十八年,聖祖仁皇帝御定,右庶子張豫章等奉敕編次。凡宋詩七十八
卷,作者八百八十二人。金詩二十五卷,作者三百二十一人。元詩八十一卷,作
者一千一百九十七人。明詩一百二十八卷,作者三千四百人。每代之前,各詳敘
作者之爵里。其詩則首帝制,次四言,次樂府歌行,次古體,次律詩,次絕句,
次六言,次雜言。以體分編。唐詩至五代而衰,至宋初而未振。王禹偁初學白居
易,如古文之有柳穆,明而未融;楊億等倡西崑體,流布一時。歐陽修、梅堯臣
始變舊格,蘇軾、黃庭堅益出新意,宋詩於時為極盛。南渡以後,《擊壤集》一
派參錯並行,遷流至於四靈、江湖二派,遂弊極而不復焉。金人奄有中原,故詩
格多沿元祐,迨其末造,國運與宋同衰,詩道乃較宋為獨盛。元好問自題《中州
集後詩》曰:“鄴下曹劉氣侭豪,江東諸謝韻尤高。若從華實評詩品,未便吳
儂得錦袍。”豈虛語乎!有元一代,作者雲興,虞、楊、范、揭以下,指不勝屈。
而末葉爭趨綺麗,乃類小詞。楊維楨負其才氣,破崖岸而為之,風氣一新,然訖
不能返諸古也。明詩總雜,門戶多岐,約而論之,高啟諸人為極盛。洪熙、宣德
以後,體參台閣,風雅漸微。李東陽稍稍振之,而北地、信陽已崛起與爭,詩體
遂變。後再變而gong6*安,三變而竟陵,淫哇競作,明祚遂終。大抵四朝各有其盛衰,
其作者亦互有長短。而七百餘年之中,著作浩繁,雖博識通儒,亦無從遍觀遺集。
至於澄汰沙礫,披檢精英,合四朝而為一巨帙,勢更有所不能矣。我國家稽古右
文,石渠天祿之藏,既逾前代;我聖祖仁皇帝游心風雅,典學維勤,乙覽之餘,
鹹無遺照。用能別裁得失,勒著鴻編,非惟四朝作者,得睿鑒而表章。即讀者沿
波以得奇,於詩家正變源流,亦一一識其門徑。聖人之嘉惠儒林者,寧淺鮮歟?
△《御定佩文齋詠物詩選》·四百八十六卷
康熙四十五年,聖祖仁皇帝御定。自《藝文類聚》、《初學記》,始以詠物
之詩分隸各類。後宋綬、蒲積中有《歲時雜詠》,專收節序之篇。陳景沂有《全
芳備祖》,惟采草木之什,未有蒐合遺篇,包括歷代,分門列目,共為一總集者。
明華亭張之象始有《古詩類苑》、《唐詩類苑》兩集,然亦多以人事分編,不專
於詠物。其全輯詠物之詩者,實始自是編。所錄上起古初,下訖明代,凡四百八
十六類。又附見者四十九類。諸體鹹備,庶匯畢陳,洋洋乎詞苑之大觀也。夫鳥
獸草木,學詩者資其多識,孔門之訓也。郭璞作《山海經贊》、戴凱之作《竹譜》、
宋祁作《益部方物略記》,並以韻語敘物產,豈非以諧諸聲律,易於記誦歟?學
者坐諷一編,而周知萬品,是以摛文而兼博物之功也。至於借題以托比、觸目以
起興,美刺法戒,繼軌風人,又不止《爾雅》之注蟲魚矣。知聖人隨事寓教,嘉
惠藝林者深也。原本未標卷第,惟分六十四冊,篇頁稍繁。今依類分析,編為四
百八十六卷。
△《御定題畫詩》·一百二十卷
康熙四十六年,聖祖仁皇帝御定。裒合題畫之詩共為一集者,始於宋之孫紹
遠。然書止八卷,所錄僅唐、宋之作,未為賅備。所分二十六門,義例亦未能盡
協。自是以來,論書畫者,如無名氏之《鐵網珊瑚》(案《鐵網珊瑚》舊誤稱朱
存理作,今已訂正。語詳本條之下)、郁逢慶之《書畫題跋記》、張醜之《清河
書畫舫真跡日錄》、汪砢玉之《珊瑚網》、孫承澤之《庚子銷夏記》、吳其貞
《書畫記》、高士奇之《江邨銷夏錄》、卞永譽之《書畫匯考》,所錄皆題跋
為多,詩句僅附見其一二。即御定《佩文齋書畫譜》,與此書同時並纂,亦不立
題詠一門。臣等竊以管蠡之見,窺測高深,或以古人題畫者多,題書者少,卷帙
既慮偏枯。又《書畫譜》為卷一百,而此書篇什繁富,為卷一百二十,如並為一
編,則末大於本,亦未協體例。是以分命廷臣,各為編校歟?集中所錄,凡詩八
千九百六十二首,分為三十門。如樹石別於山水,名勝亦別於山水,古蹟別於名
勝,古像別於寫真,漁樵、耕織、牧養別於閒適,蘭竹、禾麥、蔬果別於花卉,
配隸俱有條理。末為人事、雜題二類,包舉亦為簡括。較諸孫氏舊編,實博而有
要。披覽之餘,覺名物典故,有資考證;鴻篇巨製,有益文章。即山川景物,開
卷如逢。魚鳥留連、煙雲供養,亦足以悅性怡情。及恭讀御製序文,則謂不逾幾
席,而得流觀山川險易之形;近在目前,而可考鏡往代留遺之跡。以至農耕蠶織,
纖悉必具;雞犬桑麻,宛然如睹。庶幾與昔人《豳風》、《無逸》之圖,有互相
發明者焉。益知聖人之心,即物寓道,所見者大,又不徒作藝事觀焉。
△《御定歷代賦匯》·一百四十卷、《外集》·二十卷、《逸句》·二卷、
《補遺》·二十二卷
康熙四十五年,聖祖仁皇帝御定。賦雖古詩之流,然自屈、宋以來,即與詩
別體。自漢迄宋,文質遞變,格律日新。元祝堯作《古賦辨體》,於源流正變,
言之詳矣。至於歷代鴻篇,則不能備載。明人作《賦苑》,近人作《賦格》,均
千百之中錄存十一,未能賅備無遺也。是編所錄,上起周末,下訖明季,以有關
於經濟學問者為正集,分三十類,計三千四十二篇。其勞人思婦、哀怨窮愁、畸
士幽人、放言任達者,別為外集,分八類,計四百二十三篇。旁及佚文墜簡、片
語單詞見於諸書所引者,碎璧零璣,亦多資考證。裒為逸句二卷,計一百一十七
篇。又書成之後,補遺三百六十九篇,散附逸句五十篇。二千餘年體物之作,散
在藝林者,耳目所及,亦約略備焉。揚雄有言:“能讀千賦則能賦。”是編且四
倍之。學者沿波得奇,於以黼黻太平,潤色鴻業,亦足和聲鳴盛矣。
△《御選唐詩》·三十二卷、《附錄》·三卷
康熙五十二年,聖祖仁皇帝御定。其注釋則命諸臣編錄,而取斷於睿裁。詩
至唐,無體不備,亦無派不有。撰錄總集者,或得其性情之所近,或因乎風氣之
所趨,隨所撰錄,無不可各成一家。故元結尚古淡,《篋中集》所錄皆古淡;令
狐楚尚富贍,《御覽詩》所錄皆富贍;方回尚生拗,《瀛奎律髓》所錄即多生拗
之篇;元好問尚高華,《唐詩鼓吹》所錄即多高華之制。蓋求詩於唐,如求材於
山海,隨取皆給。而所取之當否,則如影隨形,各肖其人之學識。自明以來,詩
派屢變,論唐詩者亦屢變,大抵各持偏見,未協中聲。惟我聖祖仁皇帝,學邁百
王,理研四始,奎章宏富,足以陶鑄三唐。故辨別瑕瑜,如居高視下,坐照纖微。
既命編《全唐詩》九百卷,以窮其源流。復親標甲乙,撰錄此編,以正其軌範,
博收約取,漉液鎔精。譬諸古詩三千,本里閭謠唱,一經尼山之刪定,遂列諸六
籍,與日月齊懸矣。詩中注釋,每名氏之下詳其爵里,以為論世之資。每句之下
各徵所用故實,與名物訓詁,如李善注《文選》之例。至作者之意,則使人涵泳
而自得,尤足砭自宋以來說唐詩者穿鑿附會之失焉。
△《御定千叟宴詩》·四卷
康熙六十一年奉敕編。欽惟聖祖仁皇帝昌運膺圖,沖齡踐祚,削平三櫱,砥
屬四瀛。聖德懋其緝熙,神功昭乎啟佑。用能欽崇永保,無逸延年,壽考康強,
符薄海無疆之祝。而深仁厚澤,涵育龐洪,啿々春祺,桐生茂豫。所謂皇建
其有極,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驗以箕疇,允符古義。是以平格之瑞,翊運者
鹹登;淳固之氣,飲和者靡算。鮐背黃髮,駢聯相屬,既俯允臣民之請,肇舉
萬壽盛典。歡心普洽,陬澨嵩呼,業已恭勒鴻編,昭垂弈禩。復詔舉高年,宏
開嘉宴,申延洪之慶,表仁壽之徵。酒醴笙簧,賡歌颺拜,彬彬焉、鬱郁焉,自
攝提合雒以來,未有如斯之盛也。爰命裒集詩篇,通為一集。首以聖制,與伊耆
神人暢曲曠代齊光;繼以群臣和章,與周京天保諸什雅音接響。其餘諸作,亦與
《豳風》稱觥之文、堯民擊壤之詠,後先一軌焉。伏而讀之,如華鯨奏威,鳳儀
鏗震,耀八音會而五色彰也。化國之日舒以長,盛世之音安以樂,具見於斯。允
宜襲琅函而貯石渠矣。
△《御選唐宋文醇》·五十八卷
乾隆三年御定。明茅坤嘗取韓、柳、歐、蘇、曾、王之文,以編唐宋八家文
鈔,國朝儲欣增李翱、孫樵為十家。皇上以欣所去取,尚未盡協,所評論亦或未
允。乃指授儒臣,定為此集。其文有經聖祖仁皇帝御評者,以黃色恭書篇首。皇
上御評則朱書篇後。至前人評跋有所發明,及姓名事跡有資考證者,亦各以紫色
綠色分系於末。考唐之文體,變於韓愈,而柳宗元以下和之。宋之文體,變於歐
陽修,而蘇洵以下和之。愈與崔立之書,深病場屋之作。修知貢舉,亦黜劉幾等,
以挽迴風氣。則八家之所論著,其不為程試計可知也。茅坤所錄,大抵以八比法
說之。儲欣雖以便於舉業譏坤,而核其所論,亦相去不能分寸。夫能為八比者,
其源必出於古文,自明以來,歷歷可數。坤與欣即古文以講八比,未始非探本之
論。然論八比而沿泝古文,為八比之正脈。論古文而專為八比設,則非古文之正
脈。此如場屋策論以能根柢經史者為上,操文柄者亦必以能根柢經史與否定其甲
乙。至講經評史,而專備策論之用,則其經不足為經學,其史不足為史學。茅坤、
儲欣之評八家,適類於是。得我皇上表章古學,示所折衷,乙覽之餘,親為甄擇,
其上者足以明理載道,經世致用;其次者亦有關法戒,不為空言。其上者矩矱六
籍,其次者波瀾意度,亦出入於周秦、兩漢諸家。至於品題考辨,疏通證明,無
不抉摘精微,研窮窔奧。蓋唐宋之文以十家標其宗,十家之文經睿裁而括其要矣。
茅坤等管蠡之見,烏足仰測聖人之權衡哉。
△《御選唐宋詩醇》·四十七卷
乾隆十五年御定。凡唐詩四家:曰李白、曰杜甫、曰白居易、曰韓愈。宋詩
二家:曰蘇軾、曰陸游。詩至唐而極其盛,至宋而極其變。盛極或伏其衰,變極
或失其正。亦惟兩代之詩最為總雜,於其中通評甲乙,要當以此六家為大宗。蓋
李白源出《離騷》,而才華超妙,為唐人第一;杜甫源出於《國風》、二雅,而
性情真摯,亦為唐人第一。自是而外,平易而最近乎情者,無過白居易;奇創而
不詭於理者,無過韓愈。錄此四集,已足包括眾長。至於北宋之詩,蘇、黃並騖;
南宋之詩,范、陸齊名。然江西宗派,實變化於韓、杜之間。既錄杜、韓,可無
庸復見。《石湖集》篇什無多,才力識解亦均不能出《劍南集》上,既舉白以概
元,自當存陸而刪范。權衡至當,洵千古之定評矣。考國朝諸家選本,惟王士禎
書最為學者所傳。其古詩選,五言不錄杜甫、白居易、韓愈、蘇軾、陸游,七言
不錄白居易,已自為一家之言。至《唐賢三昧集》,非惟白居易、韓愈皆所不載,
即李白、杜甫亦一字不登。蓋明詩摹擬之弊,極於太倉、歷城;纖佻之弊,極於
gong6*安、竟陵。物窮則變,故國初多以宋詩為宗。宋詩又弊,士禎乃持嚴羽餘論,
倡神韻之說以救之。故其推為極軌者,惟王、孟、韋、柳諸家。然詩三百篇,尼
山所定,其論詩一則謂歸於溫柔敦厚,一則謂可以興觀群怨。原非以品題泉石,
摹繪煙霞,洎乎畸士逸人,各標幽賞,乃別為山水清音,實詩之一體,不足以盡
詩之全也。宋人惟不解溫柔敦厚之義,故意言並盡,流而為鈍根。士禎又不究興
觀群怨之原,故光景流連,變而為虛響。各明一義,遂各倚一偏。論甘忌辛,是
丹非素,其斯之謂歟?茲逢我皇上聖學高深,精研六義,以孔門刪定之旨,品評
作者,定此六家,乃共識風雅之正軌。臣等循環雒誦,實深為詩教幸,不但為六
家幸也。
△《皇清文穎》·一百二十四卷
康熙中,聖祖仁皇帝詔大學士陳廷敬編錄,未竟。世宗憲皇帝復詔續輯,以
卷帙浩博,亦未即蕆功。我皇上申命廷臣,乃斷自乾隆甲子以前,排纂成帙,冠
以列聖宸章。皇上御製二十四卷,次為諸臣之作一百卷。伏考總集之興,遠從西
晉,其以當代帝王詔輯當代之文者不少概見。今世所傳,惟唐令狐楚《御覽詩》
奉憲宗之命,宋呂祖謙《文鑒》奉孝宗之命爾。然楚所錄者佳篇多所漏略,祖謙
所錄者眾論頗有異同。固由時代太近,別擇為難,亦由其時為之君者不足以折衷
群言,故或獨任一人之偏見,或莫決眾口之交譁也。我國家定鼎之初,人心返
朴,已盡變前朝纖仄之體。故順治以來,渾渾噩噩,皆開國元音。康熙六十一年
中,太和翔洽,經術昌明,士大夫文採風流,交相照映。作者大都沉博絕麗,馳
驟古今。雍正十三年中,累洽重熙,和聲鳴盛。作者率舂容大雅,渢渢乎治
世之音。我皇上御極之初,肇舉詞科,人文蔚起,治經者多以考證之功,研求古
義;摛文者亦多以根柢之學,抒發鴻裁。佩實銜華,迄今尚蒸蒸日上,一代之著
作,本足凌轢古人。又恭逢我世祖章皇帝、聖祖仁皇帝、世宗憲皇帝,聰明天亶,
製作日新。我皇上復游心藻府,煥著堯文,足以陶鑄群才,權衡眾藝。譬諸伏羲
端策而演卦,則讖緯小術不敢侈其談;虞舜拊石而鳴韶,則弦管繁聲不敢奏於側。
故司事之臣,其難其慎,幾三十載而後能排纂奏御,上請睿裁。迄今披檢鴻篇,
仰見國家文治之盛,與皇上聖鑒之明,均軼千古。俯視令狐楚、呂祖謙書,不猶
日月之於爝火哉。
△《欽定四書文》·四十一卷
乾隆元年,內閣學士方苞奉敕編《明文》。凡四集:曰化治文、曰正嘉文、
曰隆萬文、曰啟禎文。而國朝文別為一集,每篇皆抉其精要,評騭於後。卷首恭
載諭旨,次為苞奏摺,又次為凡例八則,亦苞所述,以發明持擇之旨。蓋經義始
於宋,《宋文鑒》中所載張才叔《自靖人自獻於先王》一篇,即當時程試之作也。
元延祐中,兼以經義、經疑試士。明洪武初,定科舉法,亦兼用經疑。後乃專用
經義,其大旨以闡發理道為宗。厥後其法日密,其體日變,其弊亦遂日生。有明
二百餘年,自洪、永以迄化、治,風氣初開,文多簡樸。逮於正、嘉,號為極盛。
隆、萬以機法為貴,漸趨佻巧,至於啟、禎,警辟奇傑之氣日勝,而駁雜不醇。
猖狂自恣者,亦遂錯出於其間。於是啟橫議之風,長傾詖之習,文體盭而士習
彌壞,士習壞而國運亦隨之矣。我國家景運聿新,乃反而歸於正軌;列聖相承,
又皆諄諄以士習文風勤頒誥誡。我皇上復申明清真雅正之訓。是編所錄,一一仰
稟聖裁,大抵皆詞達理醇,可以傳世行遠。承學之士,於前明諸集,可以考風格
之得失;於國朝之文,可以定趨向之指歸。聖人之教思無窮,於是乎在,非徒示
以弋取科名之具也。故時文選本,汗牛充棟,今悉斥不錄,惟恭錄是編,以為士
林之標準。原本不分卷第,今約其篇帙,分為四十一卷焉。
△《欽定千叟宴詩》·三十六卷
乾隆五十五年,奉敕編。洪惟我皇上斟元陳樞,體乾行健,會歸有極,德合
無疆。曼壽延洪,固預卜億萬斯年;康強逢吉,而品匯含生,得沐盛朝之涵育。
亦旉與盛長,百昌蕃秀,熙熙然弗異華胥。在廷紱佩,既多符君奭之銘,即蔀屋
茅檐,歲以百齡蒙賜者,春官之籍,亦縷指不能殫數。豈但東都耆舊,僅有潞公;
晉邑老人,惟傳絳縣而已哉?斯誠太平至治之徵也!昔我聖祖仁皇帝,以海甸承
平,鹹登仁壽,曾以康熙壬寅詔開嘉宴,以千叟為名。我皇上揚烈覲光,克繩祖
武,歲乙巳正月六日親臨賜宴,式繼前規。一時龐眉皓首,扶鳩杖瞻龍顏者,計
三千餘人。仍以千叟賜名,舉成數也,亦循舊典也。燕飲歡洽,錫賚便蕃,睿藻
先頒,頌聲競作。儒臣排次成編,凡得三十六卷。既恭呈御覽,剞劂頒行。謹恭
錄入《四庫全書》,以昭久道化成之盛美。夫草木滋榮,根柢盤深,人知草木之
滋生,不知天之功也;川岳流峙,亘古貞固,人知川岳之流峙,不知天之力也。
然則四海恬熙,高年耆耇,非臣民之自能壽,惟皇上之深仁厚澤,培養而致此壽。
此臣等所以拜手稽首,為聖人頌也。抑德侔天地者,壽亦必符於天地,臣等能勿
拜手稽首,為聖人祝哉?
△《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國朝黃宗羲編。宗羲有《易學象數論》,已著錄。宗羲於康熙乙卯以前,嘗
選《明文案》二百卷。既復得崑山徐氏所藏明人文集,因更輯成是編。分體二十
有八,每體之中,又各為子目。賦之目至十有六,書之目至二十有七,序之目至
五,記之目至十有七,傳之目至二十,墓文之目至十有三。分類殊為繁碎,又頗
錯互不倫。如議已別立一門,而奏疏內復出此體;既立諸體文一門,而卻巧、瘞
筆、放雀諸篇復別為一類。而止目為文,尤為無謂。他若書序、傳記諸門,或析
學校、書院為二,或敘文苑於儒林之上,或列論文、論詩於講學、議禮、議樂、
論史之前。編次糅雜,頗為後人所譏。考閻若璩《潛邱劄記》,辨此書體例,謂
必非黃先生所編,乃其子主一所為。若璩嘗游宗羲之門,其說當為可據,蓋晚年
未定之本也。明代文章,自何、李盛行,天下相率為沿襲剽竊之學。逮嘉、隆以
後,其弊益甚。宗羲之意,在於掃除摹擬,空所倚傍,以情至為宗。又欲使一代
典章人物,俱藉以考見大凡。故雖遊戲小說家言,亦為兼收並采,不免失之泛濫。
然其蒐羅極富,所閱明人集幾至二千餘家,如桑悅《北都》、《南都》二賦,朱
彝尊著《日下舊聞》時,搜討未見,而宗羲得之以冠茲選。其他散失零落,賴此
以傳者,尚復不少,亦可謂一代文章之淵藪。考明人著作者,當必以是編為極備
矣。其書卷帙繁重,傳鈔者希,此本猶其原稿。四百八十一及八十二卷內文十二
篇,有錄無書,無可核補,今亦並仍之雲。
△《二家詩選》·二卷(內府藏本)
國朝王士禎刪錄明徐禎卿、高叔嗣二人詩也。明自弘治以迄嘉靖,前後七子,
軌範略同。惟禎卿、叔嗣雖名列七子之中,而泊然於聲華馳逐之外,其人品本高,
其詩亦上規陶、謝,下摹韋、柳,清微婉約,寄託遙深,於七子為別調。越一二
百年,李、何為眾口所攻,而二人則物無異議。王世懋之所論,其言竟果驗焉?
(語詳蘇門集條下。)豈非務外飾者所得淺,具內心者所造深乎?士禎之詩,實
沿其派,故合二人所作,簡其菁華,編為此集。禎卿詩多取《迪功集》,其少年
之作見於外集、別集者,十不存一。叔嗣惟取其五言詩,其七言則闕焉。取所長
而棄所短,二人佳什,亦約略備於是矣。
△《唐賢三昧集》·三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士禎有《古歡錄》,已著錄。初,士禎少年,嘗與其兄士祿
撰《神韻集》,見所作《居易錄》中。然其書為人改竄,已非其舊。故晚定此編,
皆錄盛唐之作。名曰《三昧》,取佛經自在義也。詩自太倉、歷下以雄渾博麗為
主,其失也膚;gong6*安、竟陵以清新幽渺為宗,其失也詭。學者兩途並窮,不得不
折而入宋,其弊也滯而不靈,直而好盡,語錄、史論,皆可成篇。於是士禎等重
申嚴羽之說,獨主神韻以矯之。蓋亦救弊補偏,各明一義。其後風流相尚,光景
流連,趙執信等遂復操二馮舊法,起而相爭。所作《談龍錄》,排詆是書,不遺
餘力。其論雖非無見,然兩說相濟,其理乃全;殊途同歸,未容偏廢。今仍並錄
存之,以除門戶之見。又閻若璩《潛邱劄記》有《與趙執信書》,詆此集所錄。
如張旭四絕句,本宋蔡襄詩,而誤收。又詆其祖詠詩,誤以京水為涇水;孟浩然
詩,誤以涔陽為潯陽;王維詩,誤以御亭為卸亭、蔡洲為蔡州;高適《燕歌行》,
誤以渝關為榆關。全不講於地理之學。引據精詳,皆切中其病。然士禎自品詩格,
原不精於考證。若璩所云,不必為是集諱,亦不必為是集病也。
△《唐人萬首絕句選》·七卷(內府藏本)
國朝王士禎編。洪邁《唐人萬首絕句》,務求盈數,踳駁至多。宋倉部郎
中福清林清之真父鈔取其佳者,得七言一千二百八十首,五言一百五十六首,六
言十五首,勒為四卷,名曰《唐絕句選》,見於陳振孫《書錄解題》。蓋十分之
中,汰其八分有奇。然其書不傳,無由知其善否。士禎此編,刪存八百九十五首,
作者二百六十四人,更十分而取其一矣。其書成於康熙戊子,距士禎之沒僅三年,
最為晚出。又當田居閒暇之時,得以從容校理,故較他選為精審。然其序謂以當
唐樂府,則不盡然。樂府主聲不主詞,其采詩入樂,亦不專取絕句。士禎此書,
實選詞而非選聲,無庸務為高論也。
△《明詩綜》·一百卷(通行本)
國朝朱彝尊編。彝尊有《經義考》,已著錄。明之詩派,始終三變。洪武開
國之初,人心渾樸,一洗元季之綺靡。作者各抒所長,無門戶異同之見。永樂以
迄弘治,沿三楊台閣之體,務以舂容和雅,歌詠太平。其弊也冗沓膚廓,萬喙一
音,形模徒具,興象不存。是以正德、嘉靖、隆慶之間,李夢陽、何景明等崛起
於前,李攀龍、王世貞等奮發於後,以復古之說,遞相唱和,導天下無讀唐以後
書。天下回響,文體一新。七子之名,遂竟奪長沙之壇坫。漸久而摹擬剽竊,百
弊俱生,厭故趨新,別開蹊徑。萬曆以後,gong6*安倡纖詭之音,竟陵標幽冷之趣,
麼弦側調,嘈囋爭鳴。佻巧盪乎人心,哀思關乎國運,而明社亦於是乎屋矣。大
抵二百七十年中,主盟者遞相盛衰,偏袒者互相左右。諸家選本,亦遂皆堅持畛
域,各尊所聞。至錢謙益《列朝詩集》出,以記醜言偽之才,濟以黨同伐異之見,
逞其恩怨,顛倒是非,黑白混淆,無復公論。彝尊因眾情之弗協,乃編纂此書,
以糾其謬。每人皆略敘始末,不橫牽他事,巧肆譏彈。里貫之下,各備載諸家評
論,而以所作靜志居詩話分附於後。雖隆、萬以後,所收未免稍繁。然世遠者篇
章易佚,時近者部帙多存。當亦隨所見聞,不盡出於標榜。其所評品,亦頗持平。
於舊人私憎私愛之談,往往多所匡正。六七十年以來,謙益之書久已澌滅無遺,
而彝尊此編,獨為詩家所傳誦,亦人心彝秉之公,有不知其然而然者矣。
△《宋詩鈔》·一百六卷(內府藏本)
國朝吳之振編。之振有《黃葉村莊》詩集,已著錄。是編以宋詩選本叢雜,
因蒐羅遺集,其得百家。其本無專集及有集而所選不滿五首者,皆不錄。每集之
首,系以小傳,略如元好問《中州集》例。而品評考證,其文加詳。蓋明季詩派,
最為蕪雜,其初厭太倉、歷下之剽襲,一變而趨清新。其繼又厭gong6*安、竟陵之纖
佻,一變而趨真朴。故國初諸家,頗以出入宋詩,矯鉤棘塗飾之弊。之振是選,
即成於是時。以其人自為集,故甫刊一帙,即摹印行世。所傳之本,往往多寡不
同。此本首錄無書者,尚有劉弇、鄧肅、黃榦、魏了翁、方逢辰、宋伯仁、馮時
行、岳珂、嚴羽、裘萬頃、謝枋得、呂定、鄭思肖、王柏、葛長庚、朱淑真十六
家。蓋剞劂未竣,故竟無完帙也。近時曹廷棟病其未備,因又有《宋人百家詩存》
之刻,以補其闕,皆之振之所未錄。然之振於遺集散佚之餘,創意蒐羅,使學者
得見兩宋詩人之崖略,不可謂之無功。與廷棟之書互相補苴,相輔而行,固未可
偏廢其一矣。
△《宋元詩會》·一百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焯編。焯字默公,桐城人。順治壬辰進士,官兵部主事。是編裒輯宋、
元諸詩,自《雲散錄》零抄,或得諸山水圖經,或得諸崖碑摩拓,以及市坊村塾、
道院禪宮、敝簏殘蹄、窮極蒐求。積累歲時,成茲巨帙。凡九百餘家,每家名氏
之後,仿元好問《中州集》例,詳其里居出處。正史之外,旁取志乘稗說,以補
訂闕漏,其用心可謂勤矣。王士禎《香祖筆記》載:“甲子祭告南海時,歲杪抵
桐城,焯攜是編相商,縱觀竟日。”而不言其書之可否。今觀其書,不載諸詩之
出處,猶明人著書舊格,其間網羅既富,亦不免於疏漏蕪雜。然宋、元遺集,迄
今多已無傳,焯能蒐輯散佚,存什一於千百,披沙簡金,往往見寶,亦未嘗不多
資考據也。
△《粵西詩載》·二十五卷、《粵西文載》·七十五卷、附《粵西叢載》·
三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汪森編。森字晉賢,桐鄉人。休寧籍,官桂林府通判。森在粵西,以輿
志闕略殊甚,考據難資。因取歷代詩文有關斯地者,詳搜博採,記錄成帙。歸田
後復借朱彝尊家藏書,薈萃訂補,共成《詩載》二十四卷,附詞一卷,《文載》
七十五卷。又以軼聞瑣語可載於詩文者,更輯為《叢載》三十卷。其中如錄謝朓
詩誤為晉人;又唐鄭愚、蔡京授嶺南節度使二制,本《文苑英華》所引《玉堂遺
范》之文,初無撰人姓名,乃訛玉堂為王堂,頗有舛誤。其志、傳二門,多采黃
佐、蘇濬之通志,亦殊掛漏。然其體例明整,所錄碑版題詠,多采諸金石遺刻,
如宋何麟、曾元、曹師孔、魯師道、石天岳諸作,皆志乘所未備。其《文載》中
所分山川、城郭、官署、學校、書院、宮室、橋樑、祠廟、軍功、平蠻諸子目,
皆取其有關政體者。故於形勢扼塞,控置得失,興廢利弊諸大端,紀錄尤詳。以
視《全蜀藝文志》,雖博贍不及,而體要殆為勝之。至《叢載》所分二十目,雖
頗近冗碎,而遺文軼事,多裨見聞,亦足以資考證。固未可以近於說部廢之焉。
△《元詩選》·一百一十一卷(內府藏本)
國朝顧嗣立編。嗣立有《溫飛卿詩注》,已著錄。是選凡三集,每集之中,
又以十乾分為十集。而所為癸集,實有錄無書,故皆止於九集。蓋其例以甲集至
壬集分編有集之人,以癸集總收零章斷什、不成卷帙之作。其事浩繁,故欲為之
而未成也。所錄自帝王別為卷首外,初集凡元好問以下一百家;二集所錄,凡段
克己兄弟以下一百家;三集所錄,凡麻革以下一百家。每人下各存原集之名,前
列小傳,兼品其詩。雖去取不必盡當,而網羅浩博,一一采自本書,具見崖略,
非他家選本餖飣綴合者可比。有元一代之詩,要以此本為巨觀矣。嗣立稱所見元
人之集約四百餘家,方今詔采遺書,海內秘藏,大都輻輳,中間為嗣立所未見者,
固指不勝屈。而嗣立所見,今不著錄者,亦往往而有。蓋相距五六十年,隱者或
顯,而存者亦或偶佚。殘膏賸馥,轉賴是集以傳,正未可以不備為嫌也。
△《全唐詩錄》·一百卷(編修徐天柱家藏本)
國朝徐倬編。倬有《蘋村類稿》,已著錄。是編以唐詩卷帙浩繁,乃採擷菁
華,輯為一集。每人各附小傳,又間附詩話、詩評,以備考證。康熙丙戌,恭逢
聖祖仁皇帝聖駕南巡,倬繕錄進呈,得旨嘉獎。特由侍讀擢禮部侍郎,以旌好學,
並御製序文,賜帑金刊版。儒臣榮遇,至今傳焉。謹案御定《全唐詩》,用胡震
亨《統簽》之例,或分體,或不分體,各因諸家原集,以存其舊。倬是編惟仙鬼
之詩仍不分體,餘皆以古體、今體分編。《全唐詩》以上官昭容、宋若昭姊妹列
帝後之後,倬則以長孫皇后、徐賢妃、江采蘋附於帝王,而以上官昭容等別入宮
閨。又聯句隨人類附,不另為門。韓愈《效玉川子月蝕》詩不入愈本集,而附於
盧仝詩下。香山九老詩不人自列名,而附於白居易詩下。體例與《全唐詩》亦殊。
蓋《全唐詩》編纂成書在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倬是書則先一年成。雖以全唐詩錄
為名,實未見頒行之本,故編次稍有異同雲。
△《甬上耆舊詩》·三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胡文學編。其傳則李鄴嗣作也。文學有《疏稿》,鄴嗣有《杲堂文鈔》,
俱已著錄。輯明州詩文者,宋有《鄞江集》,今已失傳。王應麟《四明文獻》集,
亦復佚闕。至明宋士之《四明雅集》二十家,戴鯨之續集六十家,張時徹之《四
明風雅》一百二十家,於作者采綴稍廣,而源流未備。鄴嗣嘗撰《甬上耆舊傳》,
紀其鄉先哲行事頗詳。文學因即其傳中之人搜錄遺詩,論定編次,而各以原傳系
之。始自周文種、漢大黃公,終於明季諸家,凡四百三十人,得詩三千餘首,本
四十卷。甫授梓而文學即世,其子得邁因以前三十卷先刊行之。每卷之首,俱有
小序,略依其才品名位高下為次,使各以類從。而不盡以時代為斷,於支派極為
詳晰。中如宋袁燮之《絜齋集》、袁甫之《蒙齋集》,亡佚已久,今始得於《永
樂大典》中裒集成編。文學等固宜目所未睹,至樓鑰《攻媿全集》,尚有遺本
流傳,而僅據其選集鈔存,亦為搜羅未至。然其體例精審,於部居州次之中,寓
論世知人之義。徵文考獻,條理秩然,固非釣名悅俗,瓦礫雜陳者所得而相比矣。
△《槜李詩系》·四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沈季友撰。季友有《學古堂詩集》,已著錄。是編輯嘉興一郡之詩,自
漢、晉以迄本朝,凡縉紳、韋布、閨秀、方外、土著、流寓有吟詠傳世者,皆錄
之。而以仙鬼題詠、謠諺附焉。姓氏之下,又各為小傳,略敘梗概。其山川、古
跡、土風、物產,亦間加附註,以備考據。初,明景泰中,嘉興朱翰嘗詮次洪、
永以來郡人之詩為《槜李英華》一書,所收不盡雅馴。崇禎末,秀水蔣之翹復續
為《槜李詩乘》。其卷帙之富,什倍英華,而遺稿散佚,遂無傳本。季友此書,
踵二家之後,而更加詳博。殘章賸句,蒐訪靡遺;捃摭之勤,殊為不苟。其間若
趙孟堅小傳,沿山房隨筆之誤,以為卒於元時。吳鎮沒於至正間,與楊璉真伽時
代迥不相及,而謂楊發諸墳,不及鎮墓。此類皆為疏於考核,然其甄綜頗備,一
鄉文獻,亦有藉以足徵焉。
△《古文雅正》·十四卷(兵部尚書蔡新家藏本)
國朝蔡世遠編。世遠有《二希堂集》,已著錄。是集選錄自漢至元之文凡二
百三十六篇。前有自序曰:“名之曰雅正者,其辭雅,其理正也。”案詩《大雅》、
《小雅》及《爾雅》,古註疏皆訓為正。然《史記·五帝本紀》稱:“百家言黃
帝,其文不雅馴。”《司馬相如傳》稱:“從車騎雍容,閒雅甚都。”顧野王
《玉篇》亦曰:“雅,儀也;嫻,雅也。”是自漢以來,雅正已分兩訓,世遠蓋
用此義也。考總集之傳,惟《文選》盛行於歷代,殘膏賸馥,沾溉無窮。然潘勖
《九錫》之文,阮籍《勸進》之箋,名教有乖,而簡牘並列,君子恆譏焉。是雅
而不正也。至真德秀《文章正宗》、金履祥《濂洛風雅》。其持論一準於理。而
藏弆之家,但充插架。固無人起而攻之,亦無人嗜而習之,豈非正而未雅歟?夫
樂本於至和,然五音六律之不具,不能嘔啞吟唱以為和;禮本於至敬,然九章五
采之不備,不能袒裼跪拜以為敬也。文質相輔,何以異茲?世遠是集,以理為根
柢,而體雜語錄者不登;以詞為羽翼,而語傷浮艷者不錄。劉勰所謂扶質立幹、
垂條結繁者,殆庶幾焉。數十年傳誦藝林,不虛也。或以姚鉉刪《文苑英華》為
《唐文粹》,駢體皆所不收,而此集有李諤《論文體書》、張說《宋公遺愛碑頌》
諸篇,似乎稍濫。不知散體之變駢體,猶古詩之變律詩,但當論其詞義之是非,
不必論其格律之今古。杜甫一集,近體強半,論者不謂其格卑於古體也。獨於文
則古文、四六判若鴻溝,是亦不充其類矣。兼收儷偶,正世遠深明文章正變之故,
又何足為是集累乎?
△《鄱陽五家集》·十五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史簡編。簡字文令,鄱陽人。是編輯其鄉人之詩,自宋末至明初,凡五
家。一曰《芳洲集》三卷,黎廷瑞撰。廷瑞字祥仲,宋鹹淳辛未進士,授迪功郎,
肇慶府司法參軍。二曰《樂庵遺稿》二卷,吳存撰。存字仲退,延祐元年舉於鄉,
官至饒州路鄱陽縣主簿。三曰《松巢漫稿》三卷,徐瑞撰。瑞字山玉,號松巢,
宋末元初人,嘗為鄱邑書院山長。集末附其從子弢詩三十六首,曰《仰山集》,
四曰《寓齋詩集》二卷,葉蘭撰。蘭字楚庭,號醉漁,元太常寺禮儀院奉禮郎。
明太祖召之,投水死。末附葉德新先生僅存詩一卷。德新名懋,蘭之父也,元時
官嘉興路總管。五曰《春雨軒集》四卷,劉炳撰。所錄以詩為主,間亦及詩餘及
賦。考五家之中,惟劉炳全集有傳本,已著於錄。其餘四家及所附錄二家,則刊
本殊稀,頗賴此刻以存。其詩大都諧雅可誦,非誇飾風土、濫盈卷帙者比也。葉
懋為葉蘭之父,而其詩附刻蘭詩後,蓋用《黃庭堅集》附刻《伐檀集》例,於義
未允。今移此卷於蘭詩之前焉。
△《南宋雜事詩》·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沈嘉轍、吳焯、陳芝光、符曾、趙昱、厲鶚、趙信等同撰。鶚有《遼史
拾遺》,已著錄。嘉轍字欒城,焯字尺鳧,曾字幼魯,皆錢塘人。芝光字蔚九,
昱字功千,信字意林,皆仁和人。七人之中,惟曾以薦舉官至戶部郎中,鶚以康
熙庚子舉於鄉,餘皆終於諸生。是書以其鄉為南宋故都,故捃摭軼聞,每人各為
詩百首,而以所引典故注於每首之下。意主紀事,不在修詞,故警句頗多,而牽
綴填砌之處亦復不少。然采據浩博,所引書幾及千種,一字一句,悉有根柢。萃
說部之菁華,采詞家之腴潤。一代故實,巨細兼該,頗為有資於考證,蓋不徒以
文章論矣。
△《宋百家詩存》·二十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曹庭棟編。廷棟有《易準》,已著錄。初,吳之振輯《宋詩鈔》,雖盛
行於世,然闕略尚多,且刊刻未竟,往往有錄無書。庭棟因搜采遺佚,續為是編。
所錄凡一百家,皆有本集傳世者。始於魏野《東觀集》,終於僧斯植《采芝集》。
賀鑄本北宋末人,而升以弁首,置於魏野之前,自雲少時所最愛。然選六朝詩者,
陶、謝不先於潘、陸,選唐詩者,李、杜不先於沈、宋,以甲乙而移時代,此庭
棟之創例,古所無也。其中如穆修以古文著,傅察以忠節傳,林亦之、陳淵以道
學顯,於詩家皆非當行。許棐、張至龍、施樞諸人載於江湖小集者,王士禎《居
易錄》詆為概無足取者,亦皆錄其寸長,不遺採擇,雖別裁未必盡當,然宋人遺
集,徐乾學《傳是樓》二十八家之本,朱彝尊《曝書亭》五十家之本,皆未刊刻,
輾轉傳鈔,陶陰多誤。其餘專集行世者,又各自為帙,未能匯合於一。庭棟裒輯
成編,以補吳之振書之闕。宋詩大略,已幾備於此二集矣。
──右“總集類”一百六十五部,九千九百四十七卷,皆文淵閣著錄。
△《御選古文淵鑒》·六十四卷
康熙二十四年,聖祖仁皇帝御選,內閣學士徐乾學等奉敕編注。所錄上起
《春秋左傳》,下迨於宋,用真德秀《文章正宗》例。而睿鑒精深,別裁至當,
不同德秀之拘迂。名物訓詁,各有箋釋,用李善注《文選》例。而考證明確,詳
略得宜,不同善之煩碎。每篇各有評點,用樓昉《古文標註》例。而批導窾要,
闡發精微,不同昉之簡略。備載前人評語,用王霆震《古文集成》例。而蒐羅賅
備,去取謹嚴,不同霆震之蕪雜。諸臣附論,各列其名,用五臣注《文選》例。
而夙承聖訓,語見根源,不同五臣之疏陋。至於甲乙品題,親揮奎藻,別百家之
工拙,窮三準之精微,則自有總集以來,歷代帝王未聞斯著,無可援以為例者。
蓋聖人之心無不通,聖人之道無不備。非惟功隆德盛,上軼唐虞,即乙鑒之餘,
品題文藝,亦詞苑之金桴,儒林之玉律也。雖帝堯之煥乎文章,何以加哉!
△《御定全唐詩》·九百卷
康熙四十二年,聖祖仁皇帝御定。詩莫備於唐。然自北宋以來,但有選錄之
總集,而無輯一代之詩共為一集者。明海鹽胡震亨《唐音統簽》始,蒐羅成帙,
粗見規模,然尚多所舛漏。是編稟承聖訓,以震亨書為稿本,而益以內府所藏
《全唐詩》集。又旁采殘碑、斷碣、稗史、雜書之所載,補苴所遺,凡得詩四萬
八千九百餘首,作者二千二百餘人,冠以帝王、后妃,次以樂章、樂府,殿以聯
句、逸句、名媛、僧道、外國、仙神、鬼怪、諧謔及諸雜體。其餘皆以作者先後
為次,而以補遺六卷、詞十二卷別綴於末。網羅賅備,細大不遺。然如《冊府元
龜》所載唐高祖《賜秦王詩》,則考訂其偽托。又舊以六朝人誤作唐人者,如陳
昭儀、沈氏、衛敬瑜妻之類;以六朝人訛其姓名誤為唐人者,如楊慎即陳陽慎、
沈煙即陳沈炯之類;以六朝詩誤入唐詩者,如吳均《妾安所居》、劉孝勝《武陵
深行》誤作曹鄴,薛道衡《昔昔鹽》誤作劉長卿之類;唐詩之誤以詩題為姓名者,
如上官儀《高密公主輓詞》作《高密詩》、王維《慕容承攜素饌見過詩》作
《慕容承詩》之類,亦並釐正。《唐音統簽》收道家章咒、釋氏偈頌多至二十八
卷,本非詩歌之體,傷於冗雜者,鹹為刪削。義例乃極謹嚴。至於字句之異同,
篇章之互見,根據諸本,一一校注,尤為周密。得此一編,而唐詩之源流正變,
始末釐然。自有總集以來,更無如是之既博且精者矣。
△《御定全金詩》·七十四卷
康熙五十年,聖祖仁皇帝御定。宋自南渡以後,議論多而事功少,道學盛而
文章衰。中原文獻,實併入於金。特北人質樸,性不近名,不似江左勝流,動刊
梨棗,迨汝陽版盪,散佚遂多。元好問撰《中州集》,掇拾畸零,得詩一千九百
八十餘首,作者二百四十餘人,並樂府釐為十一卷。每人各以小傳述其軼事,頗
為詳悉。然好問之意,在於借詩以存史,故於詩不甚求全,所錄未能賅備。郭元
釪因取好問原本,重為葺綴,所增之人,視舊加倍。所增之詩,視舊三倍。仍
存好問之小傳,而取劉祁《歸潛志》以拾其遺,別題曰補。又雜取《金史》及諸
家文集說部,以備考核,別題曰附。元釪有所論說,亦附見焉。金源一代之歌
詠,彬彬乎備矣。書成奏進,仰蒙聖祖仁皇帝制序刊行。伏讀序文,知是編薈粹
排纂,實經御筆。而目錄之首,猶題臣郭元釪補緝一條。大聖人善與人同,一
長必錄之盛心,尤足以昭示千古也。
△《御定四朝詩》·三百一十二卷
康熙四十八年,聖祖仁皇帝御定,右庶子張豫章等奉敕編次。凡宋詩七十八
卷,作者八百八十二人。金詩二十五卷,作者三百二十一人。元詩八十一卷,作
者一千一百九十七人。明詩一百二十八卷,作者三千四百人。每代之前,各詳敘
作者之爵里。其詩則首帝制,次四言,次樂府歌行,次古體,次律詩,次絕句,
次六言,次雜言。以體分編。唐詩至五代而衰,至宋初而未振。王禹偁初學白居
易,如古文之有柳穆,明而未融;楊億等倡西崑體,流布一時。歐陽修、梅堯臣
始變舊格,蘇軾、黃庭堅益出新意,宋詩於時為極盛。南渡以後,《擊壤集》一
派參錯並行,遷流至於四靈、江湖二派,遂弊極而不復焉。金人奄有中原,故詩
格多沿元祐,迨其末造,國運與宋同衰,詩道乃較宋為獨盛。元好問自題《中州
集後詩》曰:“鄴下曹劉氣侭豪,江東諸謝韻尤高。若從華實評詩品,未便吳
儂得錦袍。”豈虛語乎!有元一代,作者雲興,虞、楊、范、揭以下,指不勝屈。
而末葉爭趨綺麗,乃類小詞。楊維楨負其才氣,破崖岸而為之,風氣一新,然訖
不能返諸古也。明詩總雜,門戶多岐,約而論之,高啟諸人為極盛。洪熙、宣德
以後,體參台閣,風雅漸微。李東陽稍稍振之,而北地、信陽已崛起與爭,詩體
遂變。後再變而gong6*安,三變而竟陵,淫哇競作,明祚遂終。大抵四朝各有其盛衰,
其作者亦互有長短。而七百餘年之中,著作浩繁,雖博識通儒,亦無從遍觀遺集。
至於澄汰沙礫,披檢精英,合四朝而為一巨帙,勢更有所不能矣。我國家稽古右
文,石渠天祿之藏,既逾前代;我聖祖仁皇帝游心風雅,典學維勤,乙覽之餘,
鹹無遺照。用能別裁得失,勒著鴻編,非惟四朝作者,得睿鑒而表章。即讀者沿
波以得奇,於詩家正變源流,亦一一識其門徑。聖人之嘉惠儒林者,寧淺鮮歟?
△《御定佩文齋詠物詩選》·四百八十六卷
康熙四十五年,聖祖仁皇帝御定。自《藝文類聚》、《初學記》,始以詠物
之詩分隸各類。後宋綬、蒲積中有《歲時雜詠》,專收節序之篇。陳景沂有《全
芳備祖》,惟采草木之什,未有蒐合遺篇,包括歷代,分門列目,共為一總集者。
明華亭張之象始有《古詩類苑》、《唐詩類苑》兩集,然亦多以人事分編,不專
於詠物。其全輯詠物之詩者,實始自是編。所錄上起古初,下訖明代,凡四百八
十六類。又附見者四十九類。諸體鹹備,庶匯畢陳,洋洋乎詞苑之大觀也。夫鳥
獸草木,學詩者資其多識,孔門之訓也。郭璞作《山海經贊》、戴凱之作《竹譜》、
宋祁作《益部方物略記》,並以韻語敘物產,豈非以諧諸聲律,易於記誦歟?學
者坐諷一編,而周知萬品,是以摛文而兼博物之功也。至於借題以托比、觸目以
起興,美刺法戒,繼軌風人,又不止《爾雅》之注蟲魚矣。知聖人隨事寓教,嘉
惠藝林者深也。原本未標卷第,惟分六十四冊,篇頁稍繁。今依類分析,編為四
百八十六卷。
△《御定題畫詩》·一百二十卷
康熙四十六年,聖祖仁皇帝御定。裒合題畫之詩共為一集者,始於宋之孫紹
遠。然書止八卷,所錄僅唐、宋之作,未為賅備。所分二十六門,義例亦未能盡
協。自是以來,論書畫者,如無名氏之《鐵網珊瑚》(案《鐵網珊瑚》舊誤稱朱
存理作,今已訂正。語詳本條之下)、郁逢慶之《書畫題跋記》、張醜之《清河
書畫舫真跡日錄》、汪砢玉之《珊瑚網》、孫承澤之《庚子銷夏記》、吳其貞
《書畫記》、高士奇之《江邨銷夏錄》、卞永譽之《書畫匯考》,所錄皆題跋
為多,詩句僅附見其一二。即御定《佩文齋書畫譜》,與此書同時並纂,亦不立
題詠一門。臣等竊以管蠡之見,窺測高深,或以古人題畫者多,題書者少,卷帙
既慮偏枯。又《書畫譜》為卷一百,而此書篇什繁富,為卷一百二十,如並為一
編,則末大於本,亦未協體例。是以分命廷臣,各為編校歟?集中所錄,凡詩八
千九百六十二首,分為三十門。如樹石別於山水,名勝亦別於山水,古蹟別於名
勝,古像別於寫真,漁樵、耕織、牧養別於閒適,蘭竹、禾麥、蔬果別於花卉,
配隸俱有條理。末為人事、雜題二類,包舉亦為簡括。較諸孫氏舊編,實博而有
要。披覽之餘,覺名物典故,有資考證;鴻篇巨製,有益文章。即山川景物,開
卷如逢。魚鳥留連、煙雲供養,亦足以悅性怡情。及恭讀御製序文,則謂不逾幾
席,而得流觀山川險易之形;近在目前,而可考鏡往代留遺之跡。以至農耕蠶織,
纖悉必具;雞犬桑麻,宛然如睹。庶幾與昔人《豳風》、《無逸》之圖,有互相
發明者焉。益知聖人之心,即物寓道,所見者大,又不徒作藝事觀焉。
△《御定歷代賦匯》·一百四十卷、《外集》·二十卷、《逸句》·二卷、
《補遺》·二十二卷
康熙四十五年,聖祖仁皇帝御定。賦雖古詩之流,然自屈、宋以來,即與詩
別體。自漢迄宋,文質遞變,格律日新。元祝堯作《古賦辨體》,於源流正變,
言之詳矣。至於歷代鴻篇,則不能備載。明人作《賦苑》,近人作《賦格》,均
千百之中錄存十一,未能賅備無遺也。是編所錄,上起周末,下訖明季,以有關
於經濟學問者為正集,分三十類,計三千四十二篇。其勞人思婦、哀怨窮愁、畸
士幽人、放言任達者,別為外集,分八類,計四百二十三篇。旁及佚文墜簡、片
語單詞見於諸書所引者,碎璧零璣,亦多資考證。裒為逸句二卷,計一百一十七
篇。又書成之後,補遺三百六十九篇,散附逸句五十篇。二千餘年體物之作,散
在藝林者,耳目所及,亦約略備焉。揚雄有言:“能讀千賦則能賦。”是編且四
倍之。學者沿波得奇,於以黼黻太平,潤色鴻業,亦足和聲鳴盛矣。
△《御選唐詩》·三十二卷、《附錄》·三卷
康熙五十二年,聖祖仁皇帝御定。其注釋則命諸臣編錄,而取斷於睿裁。詩
至唐,無體不備,亦無派不有。撰錄總集者,或得其性情之所近,或因乎風氣之
所趨,隨所撰錄,無不可各成一家。故元結尚古淡,《篋中集》所錄皆古淡;令
狐楚尚富贍,《御覽詩》所錄皆富贍;方回尚生拗,《瀛奎律髓》所錄即多生拗
之篇;元好問尚高華,《唐詩鼓吹》所錄即多高華之制。蓋求詩於唐,如求材於
山海,隨取皆給。而所取之當否,則如影隨形,各肖其人之學識。自明以來,詩
派屢變,論唐詩者亦屢變,大抵各持偏見,未協中聲。惟我聖祖仁皇帝,學邁百
王,理研四始,奎章宏富,足以陶鑄三唐。故辨別瑕瑜,如居高視下,坐照纖微。
既命編《全唐詩》九百卷,以窮其源流。復親標甲乙,撰錄此編,以正其軌範,
博收約取,漉液鎔精。譬諸古詩三千,本里閭謠唱,一經尼山之刪定,遂列諸六
籍,與日月齊懸矣。詩中注釋,每名氏之下詳其爵里,以為論世之資。每句之下
各徵所用故實,與名物訓詁,如李善注《文選》之例。至作者之意,則使人涵泳
而自得,尤足砭自宋以來說唐詩者穿鑿附會之失焉。
△《御定千叟宴詩》·四卷
康熙六十一年奉敕編。欽惟聖祖仁皇帝昌運膺圖,沖齡踐祚,削平三櫱,砥
屬四瀛。聖德懋其緝熙,神功昭乎啟佑。用能欽崇永保,無逸延年,壽考康強,
符薄海無疆之祝。而深仁厚澤,涵育龐洪,啿々春祺,桐生茂豫。所謂皇建
其有極,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驗以箕疇,允符古義。是以平格之瑞,翊運者
鹹登;淳固之氣,飲和者靡算。鮐背黃髮,駢聯相屬,既俯允臣民之請,肇舉
萬壽盛典。歡心普洽,陬澨嵩呼,業已恭勒鴻編,昭垂弈禩。復詔舉高年,宏
開嘉宴,申延洪之慶,表仁壽之徵。酒醴笙簧,賡歌颺拜,彬彬焉、鬱郁焉,自
攝提合雒以來,未有如斯之盛也。爰命裒集詩篇,通為一集。首以聖制,與伊耆
神人暢曲曠代齊光;繼以群臣和章,與周京天保諸什雅音接響。其餘諸作,亦與
《豳風》稱觥之文、堯民擊壤之詠,後先一軌焉。伏而讀之,如華鯨奏威,鳳儀
鏗震,耀八音會而五色彰也。化國之日舒以長,盛世之音安以樂,具見於斯。允
宜襲琅函而貯石渠矣。
△《御選唐宋文醇》·五十八卷
乾隆三年御定。明茅坤嘗取韓、柳、歐、蘇、曾、王之文,以編唐宋八家文
鈔,國朝儲欣增李翱、孫樵為十家。皇上以欣所去取,尚未盡協,所評論亦或未
允。乃指授儒臣,定為此集。其文有經聖祖仁皇帝御評者,以黃色恭書篇首。皇
上御評則朱書篇後。至前人評跋有所發明,及姓名事跡有資考證者,亦各以紫色
綠色分系於末。考唐之文體,變於韓愈,而柳宗元以下和之。宋之文體,變於歐
陽修,而蘇洵以下和之。愈與崔立之書,深病場屋之作。修知貢舉,亦黜劉幾等,
以挽迴風氣。則八家之所論著,其不為程試計可知也。茅坤所錄,大抵以八比法
說之。儲欣雖以便於舉業譏坤,而核其所論,亦相去不能分寸。夫能為八比者,
其源必出於古文,自明以來,歷歷可數。坤與欣即古文以講八比,未始非探本之
論。然論八比而沿泝古文,為八比之正脈。論古文而專為八比設,則非古文之正
脈。此如場屋策論以能根柢經史者為上,操文柄者亦必以能根柢經史與否定其甲
乙。至講經評史,而專備策論之用,則其經不足為經學,其史不足為史學。茅坤、
儲欣之評八家,適類於是。得我皇上表章古學,示所折衷,乙覽之餘,親為甄擇,
其上者足以明理載道,經世致用;其次者亦有關法戒,不為空言。其上者矩矱六
籍,其次者波瀾意度,亦出入於周秦、兩漢諸家。至於品題考辨,疏通證明,無
不抉摘精微,研窮窔奧。蓋唐宋之文以十家標其宗,十家之文經睿裁而括其要矣。
茅坤等管蠡之見,烏足仰測聖人之權衡哉。
△《御選唐宋詩醇》·四十七卷
乾隆十五年御定。凡唐詩四家:曰李白、曰杜甫、曰白居易、曰韓愈。宋詩
二家:曰蘇軾、曰陸游。詩至唐而極其盛,至宋而極其變。盛極或伏其衰,變極
或失其正。亦惟兩代之詩最為總雜,於其中通評甲乙,要當以此六家為大宗。蓋
李白源出《離騷》,而才華超妙,為唐人第一;杜甫源出於《國風》、二雅,而
性情真摯,亦為唐人第一。自是而外,平易而最近乎情者,無過白居易;奇創而
不詭於理者,無過韓愈。錄此四集,已足包括眾長。至於北宋之詩,蘇、黃並騖;
南宋之詩,范、陸齊名。然江西宗派,實變化於韓、杜之間。既錄杜、韓,可無
庸復見。《石湖集》篇什無多,才力識解亦均不能出《劍南集》上,既舉白以概
元,自當存陸而刪范。權衡至當,洵千古之定評矣。考國朝諸家選本,惟王士禎
書最為學者所傳。其古詩選,五言不錄杜甫、白居易、韓愈、蘇軾、陸游,七言
不錄白居易,已自為一家之言。至《唐賢三昧集》,非惟白居易、韓愈皆所不載,
即李白、杜甫亦一字不登。蓋明詩摹擬之弊,極於太倉、歷城;纖佻之弊,極於
gong6*安、竟陵。物窮則變,故國初多以宋詩為宗。宋詩又弊,士禎乃持嚴羽餘論,
倡神韻之說以救之。故其推為極軌者,惟王、孟、韋、柳諸家。然詩三百篇,尼
山所定,其論詩一則謂歸於溫柔敦厚,一則謂可以興觀群怨。原非以品題泉石,
摹繪煙霞,洎乎畸士逸人,各標幽賞,乃別為山水清音,實詩之一體,不足以盡
詩之全也。宋人惟不解溫柔敦厚之義,故意言並盡,流而為鈍根。士禎又不究興
觀群怨之原,故光景流連,變而為虛響。各明一義,遂各倚一偏。論甘忌辛,是
丹非素,其斯之謂歟?茲逢我皇上聖學高深,精研六義,以孔門刪定之旨,品評
作者,定此六家,乃共識風雅之正軌。臣等循環雒誦,實深為詩教幸,不但為六
家幸也。
△《皇清文穎》·一百二十四卷
康熙中,聖祖仁皇帝詔大學士陳廷敬編錄,未竟。世宗憲皇帝復詔續輯,以
卷帙浩博,亦未即蕆功。我皇上申命廷臣,乃斷自乾隆甲子以前,排纂成帙,冠
以列聖宸章。皇上御製二十四卷,次為諸臣之作一百卷。伏考總集之興,遠從西
晉,其以當代帝王詔輯當代之文者不少概見。今世所傳,惟唐令狐楚《御覽詩》
奉憲宗之命,宋呂祖謙《文鑒》奉孝宗之命爾。然楚所錄者佳篇多所漏略,祖謙
所錄者眾論頗有異同。固由時代太近,別擇為難,亦由其時為之君者不足以折衷
群言,故或獨任一人之偏見,或莫決眾口之交譁也。我國家定鼎之初,人心返
朴,已盡變前朝纖仄之體。故順治以來,渾渾噩噩,皆開國元音。康熙六十一年
中,太和翔洽,經術昌明,士大夫文採風流,交相照映。作者大都沉博絕麗,馳
驟古今。雍正十三年中,累洽重熙,和聲鳴盛。作者率舂容大雅,渢渢乎治
世之音。我皇上御極之初,肇舉詞科,人文蔚起,治經者多以考證之功,研求古
義;摛文者亦多以根柢之學,抒發鴻裁。佩實銜華,迄今尚蒸蒸日上,一代之著
作,本足凌轢古人。又恭逢我世祖章皇帝、聖祖仁皇帝、世宗憲皇帝,聰明天亶,
製作日新。我皇上復游心藻府,煥著堯文,足以陶鑄群才,權衡眾藝。譬諸伏羲
端策而演卦,則讖緯小術不敢侈其談;虞舜拊石而鳴韶,則弦管繁聲不敢奏於側。
故司事之臣,其難其慎,幾三十載而後能排纂奏御,上請睿裁。迄今披檢鴻篇,
仰見國家文治之盛,與皇上聖鑒之明,均軼千古。俯視令狐楚、呂祖謙書,不猶
日月之於爝火哉。
△《欽定四書文》·四十一卷
乾隆元年,內閣學士方苞奉敕編《明文》。凡四集:曰化治文、曰正嘉文、
曰隆萬文、曰啟禎文。而國朝文別為一集,每篇皆抉其精要,評騭於後。卷首恭
載諭旨,次為苞奏摺,又次為凡例八則,亦苞所述,以發明持擇之旨。蓋經義始
於宋,《宋文鑒》中所載張才叔《自靖人自獻於先王》一篇,即當時程試之作也。
元延祐中,兼以經義、經疑試士。明洪武初,定科舉法,亦兼用經疑。後乃專用
經義,其大旨以闡發理道為宗。厥後其法日密,其體日變,其弊亦遂日生。有明
二百餘年,自洪、永以迄化、治,風氣初開,文多簡樸。逮於正、嘉,號為極盛。
隆、萬以機法為貴,漸趨佻巧,至於啟、禎,警辟奇傑之氣日勝,而駁雜不醇。
猖狂自恣者,亦遂錯出於其間。於是啟橫議之風,長傾詖之習,文體盭而士習
彌壞,士習壞而國運亦隨之矣。我國家景運聿新,乃反而歸於正軌;列聖相承,
又皆諄諄以士習文風勤頒誥誡。我皇上復申明清真雅正之訓。是編所錄,一一仰
稟聖裁,大抵皆詞達理醇,可以傳世行遠。承學之士,於前明諸集,可以考風格
之得失;於國朝之文,可以定趨向之指歸。聖人之教思無窮,於是乎在,非徒示
以弋取科名之具也。故時文選本,汗牛充棟,今悉斥不錄,惟恭錄是編,以為士
林之標準。原本不分卷第,今約其篇帙,分為四十一卷焉。
△《欽定千叟宴詩》·三十六卷
乾隆五十五年,奉敕編。洪惟我皇上斟元陳樞,體乾行健,會歸有極,德合
無疆。曼壽延洪,固預卜億萬斯年;康強逢吉,而品匯含生,得沐盛朝之涵育。
亦旉與盛長,百昌蕃秀,熙熙然弗異華胥。在廷紱佩,既多符君奭之銘,即蔀屋
茅檐,歲以百齡蒙賜者,春官之籍,亦縷指不能殫數。豈但東都耆舊,僅有潞公;
晉邑老人,惟傳絳縣而已哉?斯誠太平至治之徵也!昔我聖祖仁皇帝,以海甸承
平,鹹登仁壽,曾以康熙壬寅詔開嘉宴,以千叟為名。我皇上揚烈覲光,克繩祖
武,歲乙巳正月六日親臨賜宴,式繼前規。一時龐眉皓首,扶鳩杖瞻龍顏者,計
三千餘人。仍以千叟賜名,舉成數也,亦循舊典也。燕飲歡洽,錫賚便蕃,睿藻
先頒,頌聲競作。儒臣排次成編,凡得三十六卷。既恭呈御覽,剞劂頒行。謹恭
錄入《四庫全書》,以昭久道化成之盛美。夫草木滋榮,根柢盤深,人知草木之
滋生,不知天之功也;川岳流峙,亘古貞固,人知川岳之流峙,不知天之力也。
然則四海恬熙,高年耆耇,非臣民之自能壽,惟皇上之深仁厚澤,培養而致此壽。
此臣等所以拜手稽首,為聖人頌也。抑德侔天地者,壽亦必符於天地,臣等能勿
拜手稽首,為聖人祝哉?
△《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國朝黃宗羲編。宗羲有《易學象數論》,已著錄。宗羲於康熙乙卯以前,嘗
選《明文案》二百卷。既復得崑山徐氏所藏明人文集,因更輯成是編。分體二十
有八,每體之中,又各為子目。賦之目至十有六,書之目至二十有七,序之目至
五,記之目至十有七,傳之目至二十,墓文之目至十有三。分類殊為繁碎,又頗
錯互不倫。如議已別立一門,而奏疏內復出此體;既立諸體文一門,而卻巧、瘞
筆、放雀諸篇復別為一類。而止目為文,尤為無謂。他若書序、傳記諸門,或析
學校、書院為二,或敘文苑於儒林之上,或列論文、論詩於講學、議禮、議樂、
論史之前。編次糅雜,頗為後人所譏。考閻若璩《潛邱劄記》,辨此書體例,謂
必非黃先生所編,乃其子主一所為。若璩嘗游宗羲之門,其說當為可據,蓋晚年
未定之本也。明代文章,自何、李盛行,天下相率為沿襲剽竊之學。逮嘉、隆以
後,其弊益甚。宗羲之意,在於掃除摹擬,空所倚傍,以情至為宗。又欲使一代
典章人物,俱藉以考見大凡。故雖遊戲小說家言,亦為兼收並采,不免失之泛濫。
然其蒐羅極富,所閱明人集幾至二千餘家,如桑悅《北都》、《南都》二賦,朱
彝尊著《日下舊聞》時,搜討未見,而宗羲得之以冠茲選。其他散失零落,賴此
以傳者,尚復不少,亦可謂一代文章之淵藪。考明人著作者,當必以是編為極備
矣。其書卷帙繁重,傳鈔者希,此本猶其原稿。四百八十一及八十二卷內文十二
篇,有錄無書,無可核補,今亦並仍之雲。
△《二家詩選》·二卷(內府藏本)
國朝王士禎刪錄明徐禎卿、高叔嗣二人詩也。明自弘治以迄嘉靖,前後七子,
軌範略同。惟禎卿、叔嗣雖名列七子之中,而泊然於聲華馳逐之外,其人品本高,
其詩亦上規陶、謝,下摹韋、柳,清微婉約,寄託遙深,於七子為別調。越一二
百年,李、何為眾口所攻,而二人則物無異議。王世懋之所論,其言竟果驗焉?
(語詳蘇門集條下。)豈非務外飾者所得淺,具內心者所造深乎?士禎之詩,實
沿其派,故合二人所作,簡其菁華,編為此集。禎卿詩多取《迪功集》,其少年
之作見於外集、別集者,十不存一。叔嗣惟取其五言詩,其七言則闕焉。取所長
而棄所短,二人佳什,亦約略備於是矣。
△《唐賢三昧集》·三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士禎有《古歡錄》,已著錄。初,士禎少年,嘗與其兄士祿
撰《神韻集》,見所作《居易錄》中。然其書為人改竄,已非其舊。故晚定此編,
皆錄盛唐之作。名曰《三昧》,取佛經自在義也。詩自太倉、歷下以雄渾博麗為
主,其失也膚;gong6*安、竟陵以清新幽渺為宗,其失也詭。學者兩途並窮,不得不
折而入宋,其弊也滯而不靈,直而好盡,語錄、史論,皆可成篇。於是士禎等重
申嚴羽之說,獨主神韻以矯之。蓋亦救弊補偏,各明一義。其後風流相尚,光景
流連,趙執信等遂復操二馮舊法,起而相爭。所作《談龍錄》,排詆是書,不遺
餘力。其論雖非無見,然兩說相濟,其理乃全;殊途同歸,未容偏廢。今仍並錄
存之,以除門戶之見。又閻若璩《潛邱劄記》有《與趙執信書》,詆此集所錄。
如張旭四絕句,本宋蔡襄詩,而誤收。又詆其祖詠詩,誤以京水為涇水;孟浩然
詩,誤以涔陽為潯陽;王維詩,誤以御亭為卸亭、蔡洲為蔡州;高適《燕歌行》,
誤以渝關為榆關。全不講於地理之學。引據精詳,皆切中其病。然士禎自品詩格,
原不精於考證。若璩所云,不必為是集諱,亦不必為是集病也。
△《唐人萬首絕句選》·七卷(內府藏本)
國朝王士禎編。洪邁《唐人萬首絕句》,務求盈數,踳駁至多。宋倉部郎
中福清林清之真父鈔取其佳者,得七言一千二百八十首,五言一百五十六首,六
言十五首,勒為四卷,名曰《唐絕句選》,見於陳振孫《書錄解題》。蓋十分之
中,汰其八分有奇。然其書不傳,無由知其善否。士禎此編,刪存八百九十五首,
作者二百六十四人,更十分而取其一矣。其書成於康熙戊子,距士禎之沒僅三年,
最為晚出。又當田居閒暇之時,得以從容校理,故較他選為精審。然其序謂以當
唐樂府,則不盡然。樂府主聲不主詞,其采詩入樂,亦不專取絕句。士禎此書,
實選詞而非選聲,無庸務為高論也。
△《明詩綜》·一百卷(通行本)
國朝朱彝尊編。彝尊有《經義考》,已著錄。明之詩派,始終三變。洪武開
國之初,人心渾樸,一洗元季之綺靡。作者各抒所長,無門戶異同之見。永樂以
迄弘治,沿三楊台閣之體,務以舂容和雅,歌詠太平。其弊也冗沓膚廓,萬喙一
音,形模徒具,興象不存。是以正德、嘉靖、隆慶之間,李夢陽、何景明等崛起
於前,李攀龍、王世貞等奮發於後,以復古之說,遞相唱和,導天下無讀唐以後
書。天下回響,文體一新。七子之名,遂竟奪長沙之壇坫。漸久而摹擬剽竊,百
弊俱生,厭故趨新,別開蹊徑。萬曆以後,gong6*安倡纖詭之音,竟陵標幽冷之趣,
麼弦側調,嘈囋爭鳴。佻巧盪乎人心,哀思關乎國運,而明社亦於是乎屋矣。大
抵二百七十年中,主盟者遞相盛衰,偏袒者互相左右。諸家選本,亦遂皆堅持畛
域,各尊所聞。至錢謙益《列朝詩集》出,以記醜言偽之才,濟以黨同伐異之見,
逞其恩怨,顛倒是非,黑白混淆,無復公論。彝尊因眾情之弗協,乃編纂此書,
以糾其謬。每人皆略敘始末,不橫牽他事,巧肆譏彈。里貫之下,各備載諸家評
論,而以所作靜志居詩話分附於後。雖隆、萬以後,所收未免稍繁。然世遠者篇
章易佚,時近者部帙多存。當亦隨所見聞,不盡出於標榜。其所評品,亦頗持平。
於舊人私憎私愛之談,往往多所匡正。六七十年以來,謙益之書久已澌滅無遺,
而彝尊此編,獨為詩家所傳誦,亦人心彝秉之公,有不知其然而然者矣。
△《宋詩鈔》·一百六卷(內府藏本)
國朝吳之振編。之振有《黃葉村莊》詩集,已著錄。是編以宋詩選本叢雜,
因蒐羅遺集,其得百家。其本無專集及有集而所選不滿五首者,皆不錄。每集之
首,系以小傳,略如元好問《中州集》例。而品評考證,其文加詳。蓋明季詩派,
最為蕪雜,其初厭太倉、歷下之剽襲,一變而趨清新。其繼又厭gong6*安、竟陵之纖
佻,一變而趨真朴。故國初諸家,頗以出入宋詩,矯鉤棘塗飾之弊。之振是選,
即成於是時。以其人自為集,故甫刊一帙,即摹印行世。所傳之本,往往多寡不
同。此本首錄無書者,尚有劉弇、鄧肅、黃榦、魏了翁、方逢辰、宋伯仁、馮時
行、岳珂、嚴羽、裘萬頃、謝枋得、呂定、鄭思肖、王柏、葛長庚、朱淑真十六
家。蓋剞劂未竣,故竟無完帙也。近時曹廷棟病其未備,因又有《宋人百家詩存》
之刻,以補其闕,皆之振之所未錄。然之振於遺集散佚之餘,創意蒐羅,使學者
得見兩宋詩人之崖略,不可謂之無功。與廷棟之書互相補苴,相輔而行,固未可
偏廢其一矣。
△《宋元詩會》·一百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焯編。焯字默公,桐城人。順治壬辰進士,官兵部主事。是編裒輯宋、
元諸詩,自《雲散錄》零抄,或得諸山水圖經,或得諸崖碑摩拓,以及市坊村塾、
道院禪宮、敝簏殘蹄、窮極蒐求。積累歲時,成茲巨帙。凡九百餘家,每家名氏
之後,仿元好問《中州集》例,詳其里居出處。正史之外,旁取志乘稗說,以補
訂闕漏,其用心可謂勤矣。王士禎《香祖筆記》載:“甲子祭告南海時,歲杪抵
桐城,焯攜是編相商,縱觀竟日。”而不言其書之可否。今觀其書,不載諸詩之
出處,猶明人著書舊格,其間網羅既富,亦不免於疏漏蕪雜。然宋、元遺集,迄
今多已無傳,焯能蒐輯散佚,存什一於千百,披沙簡金,往往見寶,亦未嘗不多
資考據也。
△《粵西詩載》·二十五卷、《粵西文載》·七十五卷、附《粵西叢載》·
三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汪森編。森字晉賢,桐鄉人。休寧籍,官桂林府通判。森在粵西,以輿
志闕略殊甚,考據難資。因取歷代詩文有關斯地者,詳搜博採,記錄成帙。歸田
後復借朱彝尊家藏書,薈萃訂補,共成《詩載》二十四卷,附詞一卷,《文載》
七十五卷。又以軼聞瑣語可載於詩文者,更輯為《叢載》三十卷。其中如錄謝朓
詩誤為晉人;又唐鄭愚、蔡京授嶺南節度使二制,本《文苑英華》所引《玉堂遺
范》之文,初無撰人姓名,乃訛玉堂為王堂,頗有舛誤。其志、傳二門,多采黃
佐、蘇濬之通志,亦殊掛漏。然其體例明整,所錄碑版題詠,多采諸金石遺刻,
如宋何麟、曾元、曹師孔、魯師道、石天岳諸作,皆志乘所未備。其《文載》中
所分山川、城郭、官署、學校、書院、宮室、橋樑、祠廟、軍功、平蠻諸子目,
皆取其有關政體者。故於形勢扼塞,控置得失,興廢利弊諸大端,紀錄尤詳。以
視《全蜀藝文志》,雖博贍不及,而體要殆為勝之。至《叢載》所分二十目,雖
頗近冗碎,而遺文軼事,多裨見聞,亦足以資考證。固未可以近於說部廢之焉。
△《元詩選》·一百一十一卷(內府藏本)
國朝顧嗣立編。嗣立有《溫飛卿詩注》,已著錄。是選凡三集,每集之中,
又以十乾分為十集。而所為癸集,實有錄無書,故皆止於九集。蓋其例以甲集至
壬集分編有集之人,以癸集總收零章斷什、不成卷帙之作。其事浩繁,故欲為之
而未成也。所錄自帝王別為卷首外,初集凡元好問以下一百家;二集所錄,凡段
克己兄弟以下一百家;三集所錄,凡麻革以下一百家。每人下各存原集之名,前
列小傳,兼品其詩。雖去取不必盡當,而網羅浩博,一一采自本書,具見崖略,
非他家選本餖飣綴合者可比。有元一代之詩,要以此本為巨觀矣。嗣立稱所見元
人之集約四百餘家,方今詔采遺書,海內秘藏,大都輻輳,中間為嗣立所未見者,
固指不勝屈。而嗣立所見,今不著錄者,亦往往而有。蓋相距五六十年,隱者或
顯,而存者亦或偶佚。殘膏賸馥,轉賴是集以傳,正未可以不備為嫌也。
△《全唐詩錄》·一百卷(編修徐天柱家藏本)
國朝徐倬編。倬有《蘋村類稿》,已著錄。是編以唐詩卷帙浩繁,乃採擷菁
華,輯為一集。每人各附小傳,又間附詩話、詩評,以備考證。康熙丙戌,恭逢
聖祖仁皇帝聖駕南巡,倬繕錄進呈,得旨嘉獎。特由侍讀擢禮部侍郎,以旌好學,
並御製序文,賜帑金刊版。儒臣榮遇,至今傳焉。謹案御定《全唐詩》,用胡震
亨《統簽》之例,或分體,或不分體,各因諸家原集,以存其舊。倬是編惟仙鬼
之詩仍不分體,餘皆以古體、今體分編。《全唐詩》以上官昭容、宋若昭姊妹列
帝後之後,倬則以長孫皇后、徐賢妃、江采蘋附於帝王,而以上官昭容等別入宮
閨。又聯句隨人類附,不另為門。韓愈《效玉川子月蝕》詩不入愈本集,而附於
盧仝詩下。香山九老詩不人自列名,而附於白居易詩下。體例與《全唐詩》亦殊。
蓋《全唐詩》編纂成書在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倬是書則先一年成。雖以全唐詩錄
為名,實未見頒行之本,故編次稍有異同雲。
△《甬上耆舊詩》·三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胡文學編。其傳則李鄴嗣作也。文學有《疏稿》,鄴嗣有《杲堂文鈔》,
俱已著錄。輯明州詩文者,宋有《鄞江集》,今已失傳。王應麟《四明文獻》集,
亦復佚闕。至明宋士之《四明雅集》二十家,戴鯨之續集六十家,張時徹之《四
明風雅》一百二十家,於作者采綴稍廣,而源流未備。鄴嗣嘗撰《甬上耆舊傳》,
紀其鄉先哲行事頗詳。文學因即其傳中之人搜錄遺詩,論定編次,而各以原傳系
之。始自周文種、漢大黃公,終於明季諸家,凡四百三十人,得詩三千餘首,本
四十卷。甫授梓而文學即世,其子得邁因以前三十卷先刊行之。每卷之首,俱有
小序,略依其才品名位高下為次,使各以類從。而不盡以時代為斷,於支派極為
詳晰。中如宋袁燮之《絜齋集》、袁甫之《蒙齋集》,亡佚已久,今始得於《永
樂大典》中裒集成編。文學等固宜目所未睹,至樓鑰《攻媿全集》,尚有遺本
流傳,而僅據其選集鈔存,亦為搜羅未至。然其體例精審,於部居州次之中,寓
論世知人之義。徵文考獻,條理秩然,固非釣名悅俗,瓦礫雜陳者所得而相比矣。
△《槜李詩系》·四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沈季友撰。季友有《學古堂詩集》,已著錄。是編輯嘉興一郡之詩,自
漢、晉以迄本朝,凡縉紳、韋布、閨秀、方外、土著、流寓有吟詠傳世者,皆錄
之。而以仙鬼題詠、謠諺附焉。姓氏之下,又各為小傳,略敘梗概。其山川、古
跡、土風、物產,亦間加附註,以備考據。初,明景泰中,嘉興朱翰嘗詮次洪、
永以來郡人之詩為《槜李英華》一書,所收不盡雅馴。崇禎末,秀水蔣之翹復續
為《槜李詩乘》。其卷帙之富,什倍英華,而遺稿散佚,遂無傳本。季友此書,
踵二家之後,而更加詳博。殘章賸句,蒐訪靡遺;捃摭之勤,殊為不苟。其間若
趙孟堅小傳,沿山房隨筆之誤,以為卒於元時。吳鎮沒於至正間,與楊璉真伽時
代迥不相及,而謂楊發諸墳,不及鎮墓。此類皆為疏於考核,然其甄綜頗備,一
鄉文獻,亦有藉以足徵焉。
△《古文雅正》·十四卷(兵部尚書蔡新家藏本)
國朝蔡世遠編。世遠有《二希堂集》,已著錄。是集選錄自漢至元之文凡二
百三十六篇。前有自序曰:“名之曰雅正者,其辭雅,其理正也。”案詩《大雅》、
《小雅》及《爾雅》,古註疏皆訓為正。然《史記·五帝本紀》稱:“百家言黃
帝,其文不雅馴。”《司馬相如傳》稱:“從車騎雍容,閒雅甚都。”顧野王
《玉篇》亦曰:“雅,儀也;嫻,雅也。”是自漢以來,雅正已分兩訓,世遠蓋
用此義也。考總集之傳,惟《文選》盛行於歷代,殘膏賸馥,沾溉無窮。然潘勖
《九錫》之文,阮籍《勸進》之箋,名教有乖,而簡牘並列,君子恆譏焉。是雅
而不正也。至真德秀《文章正宗》、金履祥《濂洛風雅》。其持論一準於理。而
藏弆之家,但充插架。固無人起而攻之,亦無人嗜而習之,豈非正而未雅歟?夫
樂本於至和,然五音六律之不具,不能嘔啞吟唱以為和;禮本於至敬,然九章五
采之不備,不能袒裼跪拜以為敬也。文質相輔,何以異茲?世遠是集,以理為根
柢,而體雜語錄者不登;以詞為羽翼,而語傷浮艷者不錄。劉勰所謂扶質立幹、
垂條結繁者,殆庶幾焉。數十年傳誦藝林,不虛也。或以姚鉉刪《文苑英華》為
《唐文粹》,駢體皆所不收,而此集有李諤《論文體書》、張說《宋公遺愛碑頌》
諸篇,似乎稍濫。不知散體之變駢體,猶古詩之變律詩,但當論其詞義之是非,
不必論其格律之今古。杜甫一集,近體強半,論者不謂其格卑於古體也。獨於文
則古文、四六判若鴻溝,是亦不充其類矣。兼收儷偶,正世遠深明文章正變之故,
又何足為是集累乎?
△《鄱陽五家集》·十五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史簡編。簡字文令,鄱陽人。是編輯其鄉人之詩,自宋末至明初,凡五
家。一曰《芳洲集》三卷,黎廷瑞撰。廷瑞字祥仲,宋鹹淳辛未進士,授迪功郎,
肇慶府司法參軍。二曰《樂庵遺稿》二卷,吳存撰。存字仲退,延祐元年舉於鄉,
官至饒州路鄱陽縣主簿。三曰《松巢漫稿》三卷,徐瑞撰。瑞字山玉,號松巢,
宋末元初人,嘗為鄱邑書院山長。集末附其從子弢詩三十六首,曰《仰山集》,
四曰《寓齋詩集》二卷,葉蘭撰。蘭字楚庭,號醉漁,元太常寺禮儀院奉禮郎。
明太祖召之,投水死。末附葉德新先生僅存詩一卷。德新名懋,蘭之父也,元時
官嘉興路總管。五曰《春雨軒集》四卷,劉炳撰。所錄以詩為主,間亦及詩餘及
賦。考五家之中,惟劉炳全集有傳本,已著於錄。其餘四家及所附錄二家,則刊
本殊稀,頗賴此刻以存。其詩大都諧雅可誦,非誇飾風土、濫盈卷帙者比也。葉
懋為葉蘭之父,而其詩附刻蘭詩後,蓋用《黃庭堅集》附刻《伐檀集》例,於義
未允。今移此卷於蘭詩之前焉。
△《南宋雜事詩》·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沈嘉轍、吳焯、陳芝光、符曾、趙昱、厲鶚、趙信等同撰。鶚有《遼史
拾遺》,已著錄。嘉轍字欒城,焯字尺鳧,曾字幼魯,皆錢塘人。芝光字蔚九,
昱字功千,信字意林,皆仁和人。七人之中,惟曾以薦舉官至戶部郎中,鶚以康
熙庚子舉於鄉,餘皆終於諸生。是書以其鄉為南宋故都,故捃摭軼聞,每人各為
詩百首,而以所引典故注於每首之下。意主紀事,不在修詞,故警句頗多,而牽
綴填砌之處亦復不少。然采據浩博,所引書幾及千種,一字一句,悉有根柢。萃
說部之菁華,采詞家之腴潤。一代故實,巨細兼該,頗為有資於考證,蓋不徒以
文章論矣。
△《宋百家詩存》·二十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曹庭棟編。廷棟有《易準》,已著錄。初,吳之振輯《宋詩鈔》,雖盛
行於世,然闕略尚多,且刊刻未竟,往往有錄無書。庭棟因搜采遺佚,續為是編。
所錄凡一百家,皆有本集傳世者。始於魏野《東觀集》,終於僧斯植《采芝集》。
賀鑄本北宋末人,而升以弁首,置於魏野之前,自雲少時所最愛。然選六朝詩者,
陶、謝不先於潘、陸,選唐詩者,李、杜不先於沈、宋,以甲乙而移時代,此庭
棟之創例,古所無也。其中如穆修以古文著,傅察以忠節傳,林亦之、陳淵以道
學顯,於詩家皆非當行。許棐、張至龍、施樞諸人載於江湖小集者,王士禎《居
易錄》詆為概無足取者,亦皆錄其寸長,不遺採擇,雖別裁未必盡當,然宋人遺
集,徐乾學《傳是樓》二十八家之本,朱彝尊《曝書亭》五十家之本,皆未刊刻,
輾轉傳鈔,陶陰多誤。其餘專集行世者,又各自為帙,未能匯合於一。庭棟裒輯
成編,以補吳之振書之闕。宋詩大略,已幾備於此二集矣。
──右“總集類”一百六十五部,九千九百四十七卷,皆文淵閣著錄。
0
猜你喜歡
幻滅(下)-第三部-發明家的苦難-上編-06-造紙業一瞥
《幻滅》 他志第七 祭祀上
《後漢書》 光武即位告天 郊 封禪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金史》 ◎酷吏 ○高閭山 蒲察合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一百七十八
《清史稿》 ○倭仁 李棠階 吳廷棟卷三十七 論語十九
《朱子語類》 ◎子罕篇下 △法文之言章 "茶花女(下)-21
《茶花女》 &卷一五○ 書簡卷七
《歐陽修集》 【與謝舍人〈絳,字希深〉二通】呼嘯山莊(下)-第23章
《呼嘯山莊》 夜紅與黑(下)-卷下-33
《紅與黑》 一復活(上)-第一部-24
《復活》 彼安娜_卡列寧娜(上)-第2部-22
《安娜·卡列尼娜》 大周書 呂刑第二十九
《尚書》 呂命穆王訓夏贖刑,作《呂刑》。卷四十五 志第三十五
《新唐書》 ◎選舉志下 凡選有文、武,卷二十 經部二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禮類二 △《儀禮註疏》·白痴(三)-第三部-07
《白痴》 &卷一百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金史》 ○苗道潤 王福 移剌眾家奴安娜_卡列寧娜(上)-第4部-20
《安娜·卡列尼娜》 阿卷三百一十五 列傳第七十四
《宋史》 ○韓億(子綜) 韓絳(子宗師)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第五十六
《漢書》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縣人也。宣帝時卷四百九十 列傳第二百四十九
《宋史》 ◎外國六 ○天竺 于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