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八十九 集部四十二
○總集類四
△《乾坤清氣集》·十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偶桓編。桓字武孟號海翁,因眇一目,又自號“瞎牛”,太倉人。洪武中
官荊門州吏目。是集錄元一代之詩,分體編次,其中如汪元量、瀛國公、元好問
等,上該金、宋之末;張以寧、危素等,亦下涉明初。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稱,
明初詩人操選政者,賴良直卿、許中麗仲孚。劉仔肩汝弼、沈巽士偁、王偁孟敭,
皆有所蔽。惟瞎牛《乾坤清氣》一編,能別開生面。惜余所鈔闕七言近體絕句,
未得全書,恆以為憾。此本稱,鈔自孫氏“蒼雪齋”,所闕與彝尊本同。又以厲
氏“樊榭山房”本,郁氏“東嘯軒本”參校,頗為精善。雖卷帙無多,而去取極
為不苟,又編在明初,多見舊刻,如七言古詩中陳旅《泰定元年八月》一首,張
翥《周昉按樂圖》一首,鄭元祐《送林彥清》一首,《將還淮揚》一首;古樂府
中,揭徯斯《馬上郎》、《車中女》二首,陳泰《漢使謠》一首,薩都剌《秋夜
長》一首、張憲《飛來狐》一首;五言律詩中,如馬祖常《寄邵允文》一首,
《南征》一首,張翥《禖台》一首,《游石頭城清涼寺》一首,楊基《夏夜有懷》
第二首。今本集皆佚不載,惟賴此集以存。又五言律詩中,趙孟頫《次袁學士上
都集韻》一首,《松雪集》不載;而譚氏所刻《趙子昂詩集》有之,當亦從此本
摭入也。他如《題金淵集》詩、《山村集》、《竹素山房集》,皆作吾衍,此本
作屠彝。《烏夜啼》、《將進酒》、《趙孝子歌》三首,《玉山草堂雅集》作柯
九思,此作雅琥。皆足以考異。其餘字句,互異諸集者,不一而足,甚如倪瓚
《春日雲林齋居詩》凡六韻六十字,而與本集相同者僅十七字。桓受知倪瓚最深,
是必其手授定本,為編《雲林集》者所未見矣。至於甘立《烏夜啼》一首,既見
八卷《古樂府》,又載入一卷中,作《晚出西掖》第二首,編次亦未免小疏。李
孝光《題楊鐵崖琴書安樂窩》詩,“艷妻歡娛,自令身枯”二句,誤析“令”字
為。“人之”二字,傳寫亦未免有舛。然元詩選本,究當以此編為善也。
△《元音》·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前有洪武甲子烏斯道《序》,稱寧波孫原理彙輯。又有曾
用臧《序》,稱為定海丞張中達所刻,末題辛巳九月下澣,而空其年號兩字。
考辛巳為建文三年,殆以靖難革除,剷削其板,蓋猶明初本也。所錄自劉因至
龍雲從,凡一百七十六人。每人之下略注字號爵里,大抵詳於元末,而略於元初。
末附無名氏詩十一首,又陳益稷詩一首,程文海詩四首,滕賓詩一首,虞集詩五
首,別題曰《補遺》。均為原目所不載。其中無名氏諸篇,尤為淺俗,與全書體
例稍異,或中達刻板之時,以意增入歟?顧嗣立《元百家詩選》凡例,嘗議宋公
傳《元詩體要》、蔣易《元風雅》及原理是書,所收均為不廣。然是書於去取之
間,頗具持擇;雖未能盡汰當時穠縟之習,而大致崇尚風格,已有除煩滌濫之功
矣。
△《雅頌正音》·五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劉仔肩編。仔肩字汝弼,鄱陽人。洪武初,因薦ying6*召至京,集同時之詩為
此書,上自公卿,下至衲子,凡五十餘人,而仔肩所作亦附焉。用劉向、王逸、
徐陵、芮挺章例也。有宋濂、張孟兼前後二《序》,皆作於洪武三年。所選之詩,
每人寥寥數首,蓋是時諸人之集,皆未成編,隨得隨錄,故未能賅備;然明初諸
家,今無專集行世者,頗藉以略存梗概。其時武功初定,文治方興,仔肩擬之
《雅》、《頌》,固未免溢美。要其舂容諧婉,雍雍乎開國之音,存之亦足以見
明初之風氣也。此本猶洪武時舊刻,歲久刓敝,頗有模糊佚脫之處,無別本可
校,今悉姑仍其舊焉。
△《唐詩品匯》·九十卷、《拾遺》·十卷(編修鄭際唐家藏本)
明高棅編。棅有《嘯台集》,已著錄。宋之末年“江西”一派與“四靈”
一派,併合而為“江湖派”。猥雜細碎,如出一轍,詩以大弊。元人慾以新艷奇
麗矯之,迨其末流,飛卿、長吉一派,與盧仝、馬異、劉義一派併合而為纖體,
妖冶俶詭,如出一轍,詩又大弊。百餘年中,能自拔於風氣外者,落落數十人耳。
明初閩人林鴻,始以規仿盛唐立論,而棅實左右之,是集其職志也。所錄凡六
百二十家,得詩五千七百六十九首。分體編次,為五言古詩二十四卷,七言古詩
十三卷,長短句附焉;五言絕句八卷,六言附焉;七言絕句十卷,五言律詩十五
卷,五言排律十一卷,七言律詩九卷,排律附焉。始於洪武甲子,成於癸酉;至
戊寅,又搜補作者六十一人,詩九百五十四首,為《拾遺》十卷附於後。考《玉
台新詠》有古絕句四首,棅以絕句居律詩前,蓋有所考。至排律之名,古所未
有。楊仲宏撰《唐音》,始別為一目。棅祖其說,遂至今沿用。二馮批點《才
調集》,以堆砌板滯,雜亂無章之病歸咎於“排”之一字,詆棅為作俑。然詩
家不善隸事,即二韻、四韻,未嘗不堆砌板滯,雜亂無章。是亦不必盡以“排”
字為誤矣。諸體之中,各分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變、餘響、
旁流九格,其凡例謂:大略以初唐為正始,盛唐為正宗,為大家,為名家,為羽
翼;中唐為接武;晚唐為正變,為餘響;方外異人等詩為旁流。間有一二成家,
特立自異者,則不以世次拘之。如以陳子昂與李白列在正宗;劉長卿、錢起、韋
應物、柳宗元與高適、岑參同在名家是也。其分初、盛、中、晚,蓋宋嚴羽已有
是說,二馮嘗以劉長卿亦盛亦中之類,力攻其謬。然限斷之例,亦論大概耳。寒
溫相代,必有半冬半春之一日,遂可謂四時無別哉?《明史·文苑傳》謂,終明
之世,館閣以此書為宗。厥後李夢陽、何景明等摹擬盛唐,名為崛起,其胚胎實
兆於此。平心而論,唐音之流為膚廓者,此書實啟其弊;唐音之不絕於後世者,
亦此書實衍其傳。功過並存,不能互掩,後來過毀過譽,皆門戶之見,非公論也。
至於章懷太子《黃台瓜詞》,沈佺期《古意》之類,或點竄舊文;康寶月、劉令
嫻之類,或泛收六代。杜常、胡宿之類,或誤采宋人。小小瑕疵,尤所未免;卷
帙既富,核檢為難,第觀其大體可矣。
△《廣州四先生詩》·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乃明初廣州黃哲、李德、王佐、趙介四人詩也。哲字庸之,
用薦拜翰林待制,侍懿文太子讀書,出知東阿縣,升東平通判,歸,尋坐法死;
有《雪蓬集》。德字仲修,洪武中,用薦授雒陽長史,官至義寧縣知縣,有《易
庵集》。佐字彥舉,本河東人,元末侍父官南雄,遂占南海籍。洪武初,徵至京
師,授給事中。有《聽雨軒》、《瀛洲》二集,沒後稿多遺逸,僅存詩一卷,郡
人彭森刻於建安。介字伯貞,明初閉戶讀書,不求仕進,屢薦皆辭免。坐累,逮
赴京師,卒於南昌舟中。後以子純官監察御史,贈如其官,有《臨清集》。四人
初與同郡孫蕡號“南園五先生”,後惟蕡集流傳,四人著作已多散佚,此乃後人
重輯之本。以蕡集別行,故惟稱“四先生”焉。雖網羅放失,篇帙無多,然如哲
之五言古體,祖述齊、梁;德之七言長篇,胎息溫、李;俱可自名一家。惟佐氣
骨稍卑,未能驂駕;而介詩所存太少,不足以見所長耳。然粵東詩派,數人實開
其先,其提唱風雅之功,有未可沒者,故存之以著其概。俾與《西庵集》並傳焉。
△《三華集》·十八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無錫錢子正及弟子義、侄仲益合刻詩也。子正《綠苔軒集》六卷,前有王
達《序》;子義《種菊庵集》四卷,前有洪武八年《自序》;仲益《錦樹集》八
卷,前有魏驥《序》。三集初各自為書,正統中,仲益族子公善等,始合而刻之,
其曰“三華”者,蓋以三者皆錢氏英華也。按子正詩,朱彝尊《明詩綜》不載,
但附見其名於子義之下,然二人出處始末,均無可考;獨仲益以元末進士知華亭
縣,後為翰林修撰,見於魏驥《序》中。而《明詩綜》載:仲益,永樂初以翰林
編修轉周王府長史,與驥《序》互有異同;又稱:仲益詩格爽朗,惜“遺集”罕
傳,予從秦對岩前輩購得,亟錄八首,猶未盡其蘊云云。然則彝尊僅見“仲益遺
集”未見斯本也。則亦罕覯之笈矣。
△《閩中十子詩》·三十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袁表、馬熒同編。表字景從,熒字用昭,皆福州人。閩中十子者,一曰福
清林鴻,有《膳部集》;一曰長樂陳亮,有《儲玉齋集》;一曰長樂高廷禮,有
《木天清氣集》、《嘯台集》;一曰閩縣王恭,有《白雲樵唱》、《鳳台清嘯》、
《草澤狂歌》諸集;一曰閩縣唐泰,詩軼不傳,散見《善鳴集》中;一曰閩縣鄭
定,有《澹齋集》;一曰永福王偁,有《虛舟集》;一曰閩縣王褒,有《養靜集》;
一曰閩縣周元,有《宜秋集》;一曰侯官黃元,其集名不傳。皆明初人,萬曆丙
子,表等即高以陳家所藏諸人之詩,選為是集。考閩中詩派,多以十子為宗,厥
後輾轉流傳,漸成窠臼,其初已有唐摹晉帖之評,其後遂至有詩必律,有律必七
言;而“晉安”一派,乃至為世所詬厲。論閩中詩者,嘗深病之。要其濫觴之始,
不至是也。十人遺集已不盡傳,傳者亦不盡可錄。此編採擷菁華,存其梗概,猶
可以見一時之風氣,固宜存以備一格焉。
△《元詩體要》·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宋緒編。緒字公傳,以字行,餘姚人。成祖時預修《永樂大典》時,同邑
被徵者五人,及書成,宋孟岳、趙膚迪、zhu6*德茂、張廷皆授官,緒獨辭歸。是集,
錄元一代之詩。曹安《讕言長語》,稱其分體三十有八。此本凡為體三十有六,
曰《四言》、曰《騷》、曰《選》、曰《樂府》、曰《柏梁》、曰《五言》、曰
《七言》、曰《長短句》、曰《雜古》、曰《言》、曰《詞》、曰《歌》、曰
《行》、曰《操》、曰《曲》、曰《吟》、曰《嘆》、曰《怨》、曰《引》、曰
《謠》、曰《詠》、曰《篇》、曰《禽言》、曰《香奩》、曰《陰何》、曰《聯
句》、曰《集句》、曰《無題》、曰《詠物》、曰《五言律》、曰《七言律》、
曰《五言長律》、曰《五言絕》、曰《六言絕》、曰《七言絕》、曰《拗體》。
較安所列少“七言長律體”、“側體”二種,未喻其故。各體之前,皆有《小序》,
仿方回《瀛奎律髓》之例,其中或以體分,或以題分,體例頗不畫一。其以體分
者,選體別於五言古,吟嘆怨引之類別於樂府,長短句別於雜古體,未免治絲而
棼。其以題分者,香奩、無題、詠物,既各為類,則行役、邊塞、贈答諸門,將
不勝載,更不免於掛漏。又第八卷楊維楨《出浴》絕句,實唐韓偓七言律詩後四
句,亦間有疏舛。然去取頗有鑒裁,鄧林《序》稱,緒深於詩,故選詩如此之精。
非溢詞也。傳本頗稀,此本為秀水曹溶家所藏,目錄卷六以下闕,書中亦間有闕
頁,惜無別本可校矣。
△《滄海遺珠》·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前有正統元年楊士奇《序》,稱都督沐公所選。又稱其字
曰景容,黔寧王之仲子。佐兄黔國公為朝廷鎮撫西南一方,考《明史》黔寧王沐
英之子晟為黔國公,鎮雲南;昂為右都督,傾雲南都司,則此集當為昂所編。惟
昂字景高,不字景容,疑其初字景高,至洪熙元年後避仁宗之諱,改高為容,史
未及詳。其以第三子為“仲子”,則疑誤以黔國公為長也。所錄凡朱經、方行、
朱綝、曾烜、周昉、韓宜可、王景彰、樓璉、王汝玉、逯昶、平顯、胡粹中、楊
宗彝、劉叔讓、楊子善、張洪、范宗暉、施敬、僧天祥、機先、大用二十人之作,
共三百餘首;皆明初流寓遷謫於雲南者。每人姓名之下,各注其字號里居。以其
為劉仔肩、王偁諸家詩選所不及,故名曰《遺珠》。二十人皆無專集。此編去取
頗精審,所錄多斐然可觀。自古以來,武人能詩者代代有之,以武人司選錄,而
其書不愧善本者,惟此一集而已。是固不可不傳也。
△《中州名賢文表》·三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劉昌編。昌字欽謨,吳縣人。正統乙丑進士,歷官河南提學副使,遷廣東
參政。是編,即其官河南時所蒐輯。凡許衡六卷,姚燧八卷,馬祖常五卷,許有
壬三卷,王惲六卷,富珠哩翀二卷。又略依本集之體,各以碑誌、銘傳等篇附錄
於後。考許衡《魯齋遺書》,馬祖常《石田集》,許有壬《至正集》,王惲《秋
澗集》,雖尚存傳本;而惟《魯齋遺書》有刊板,餘皆輾轉傳鈔,舛訛滋甚,賴
此編擷其英華,得以互勘。至姚燧本集五十卷,富珠哩翀本集六十餘卷,見於諸
家著錄者,已久佚不傳,獨賴此僅存。其表章之功,亦不可泯矣。每集末有昌所
作《跋語》數則,亦頗見考訂。王士禎《香祖筆記》載,其《勸宋牧仲重刻文表》,
且云:欽謨諸跋當悉刻之,以存其舊。此本實康熙丙戌宋犖授錢塘汪立名所刊,
其附入原跋,蓋本士禎之意也。昌《自序》又謂此其內集,尚有外集、正集、雜
集若干卷。今俱未見,殆久而散佚歟。
△《明文衡》·九十八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程敏政編。敏政有《宋遺民錄》,已著錄。是編首代言,為詞臣奉敕撰擬
之交,次賦,次騷,次樂府,次琴操,次表箋,次奏議,次論,次說,次解,次
辨,次原,次箴,次銘,次頌,次贊,次七,次策問,次問對,次書,次記,次
序,次題跋,次雜著,次傳,次行狀,次碑,次神道碑,次墓碣,次墓誌,次墓
表,次哀誄,次祭文,次字說,為類凡三十有八。悉從《玉台新詠》之例,題作
者姓名。惟方孝孺則書字,蓋是時靖難文禁稍弛,而尚未全解,故存其文而隱其
名也。內琴操缺一首,表缺四首,奏議缺十首,辨缺一首,頌缺一首,贊缺二首,
記缺十一首,序缺十五首,題跋缺四首,雜著缺一首,傳缺一首,神道碑缺十一
首,墓碣缺四首,墓誌缺八首,墓表缺二首,祭文缺二首,皆有錄無書,各注闕
字於目中,未喻其故。所錄如吳訥《文章辨體序》,《題劉定之雜誌》之類,皆
非文體。而袁忠徹《瀛國公事實》之類,事既誣妄,文尤鄙俚,皆不免蕪雜之譏。
朱右扌嬰《寧生傳》,雜述醫案,至以一篇占一卷,亦乖體例。然所錄皆洪武以
後,成化以前之文。在北地、信陽之前,文格未變,無七子末流,摹擬詰屈之偽
體。稽明初之文者,固當以是編為正軌矣。
△《新安文獻志》·一百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程敏政撰。是書於南、北朝以後文章事跡,凡有關於新安者,悉採錄之。
六十卷以前為甲集,皆其鄉先達詩文,略依真德秀《文章正宗》之例,分類輯錄;
其六十一卷以後,則皆先達行實,不必盡出郡人所論撰。分《神跡》、《道原》、
《忠孝》、《儒碩》、《勛賢》、《風節》、《才望》、《吏治》、《遺逸》、
《世德》、《寓公》、《文苑》、《材武》、《烈女》、《方技》十五目。其中
有應行考訂者,敏政復間以己意參核,而附註之,徵引繁博,條理淹貫。凡徽州
一郡之典故,匯萃極為賅備,遺文軼事,鹹得藉以考見大凡。故自明以來,推為
鉅制。其中小小踳駮者,如凡例稱《朱子詩文錄》其涉於新安者,而《通判泰
州江君墓銘》竟爾見遺;又朱子所作其父松行狀,松所作其父森行狀,既已並收,
而《松韋齋集》中有錄曾祖父《詩後序》一篇,又復不錄;皆不免於脫略。然司
馬光《資治通鑑》已稱牴牾不能自保,是書卷帙繁重,不能以稍有掛漏,遂掩其
蒐輯之功也。
△《海岱會集》·十二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明石存禮、藍田、馮裕、劉澄甫、陳經、黃卿、劉淵甫、楊應奎八人唱和之
詩也。存禮字敬夫,號來山,益都人,弘治庚戌進士,官至知府。田有《北泉集》,
已著錄。裕字伯順,號閭山,臨朐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按察司副使。澄甫字
子靜,號山泉,壽光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布政司參議。經字伯常,號東渚,
益都人,正德甲戌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卿字時庸,號海亭,益都人,正德戊辰
進士,官至布政司參政。淵甫字子深,號范泉,澄甫之弟,正德戊午舉人。應奎
字文煥號澠谷,益都人,官至知府。嘉靖乙未丙申間,經以禮部侍郎丁憂里居。
田除名閒住,淵甫未仕,存禮等五人並致仕,乃結詩社於北郭禪林,後編輯所作
成帙,冠以“社約”、“同社姓氏”及長至日、五月五日、九月九日、上巳日、
七月七日,會《集序》五篇。其詩凡古樂府二卷,五言古詩二卷,七言古詩二卷,
五言律詩三首,五言排律一卷,七言律詩一卷,五言絕句一卷,七言絕句一卷,
計詩七百四十九首。其編輯名氏原本未載,惟卷首萬曆己亥魏允貞《序》,稱友
人馮用韞以《海岱會集》自遠寄至,據王士禎《古夫於亭雜錄》,蓋馮裕曾孫琦
所選也。八人皆不以詩名,而其詩皆清雅可觀,無三楊台閣之習,亦無七子摹擬
之弊。故王士禎稱其各體皆入格,非苟作者。觀其“社約”中有不許將會內詩詞
傳播,違者有罰一條。蓋山間林下,自適性情,不復以文壇名譽為事,故不隨風
氣為轉移。而八人皆閒散之身,自吟詠外,別無餘事;故互相推敲,自少疵類。
其斐然可誦,良亦有由矣。
△《經義模範》·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前有王廷表《序》,稱嘉靖丁未,訪楊升庵於滇,得《經
義模範》一帙,乃同年朱良矩所刻云云。考廷表為正德甲戌進士。是科題名碑有
朱良、朱敬、朱裳、朱節、朱昭、朱方六人,未詳孰是。以字義求之,殆朱方為
近乎。方,浙江永康人,其仕履亦未詳,所錄凡宋張才叔、姚孝寧、吳師孟、張
孝四人“經義”共十六篇。其弁首即才叔《自靖人自獻於先王》一篇,呂祖謙錄
入《文鑒》者也。時文之變,千態萬狀,愈遠而愈失其宗,亦愈工而愈遠於道。
今觀其初體,明白切實乃如此。考吳伯宗《榮進集》,亦載其洪武辛亥會試中式
之文,是為明之首科,其所作亦與此不相遠,知立法之初,惟以明理為主,不以
修詞相尚矣。康熙中,編修俞長城嘗輯北宋至國初“經義”為一百二十名家稿。
然所錄如王安石、蘇轍諸人之作,皆不言出自何書,世或疑焉。此集雖篇帙寥寥,
然猶可見“經義”之本始,錄而存之,亦足為黜浮式靡之助。惟《劉安節集》載
有“經義”十七篇,亦北宋程試之作,此集未載,或偶未見歟?
△《文編》·六十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唐順之編。順之有《左編》,已著錄。是集取由周迄宋之文,分體排纂,
陳元素《序》,稱以真德秀《文章正宗》為稿本。然德秀書主於論理,而此書主
於論文,宗旨迥異,元素說似未確也。其中如以莊、韓、孫子諸篇入之論中,為
強立名目。又不錄《史記》、《漢書》列傳,而獨取《後漢書·黃憲傳》冠諸傳
之上,進退亦多失據,蓋匯收太廣,義例太多,踳駁往往不免。然順之深於古
文,能心知其得失,凡所別擇,具有精意。觀其《自序》雲,不能無文,即不能
無法。是編者文之工匠,而法之至也。其平日又嘗謂漢以前之文,未嘗無法,而
未嘗有法,法寓於無法之中,故其為法也密而不可窺。唐與宋之文不能無法,而
能毫釐不失乎法,以有法為法,故其為法也嚴而不可犯。其言皆妙解文理,故是
編所錄雖皆習誦之文,而標舉脈絡,批道窾會,使後人得以窺見開闔順逆,經緯
錯綜之妙。而神明變化,以蘄至於古。學秦、漢者,當於唐、宋求門徑;學唐、
宋者,固當以此編為門徑矣。自正、嘉之後,北地、信陽聲價,奔走一世;“太
倉”、“歷下”,流派彌長,而日久論定,言古文者終以順之及歸有光、王慎中
三家為歸。豈非以學七子者,畫虎不成反類狗;學三家者,刻鵠不成尚類鶩耶?
閻若璩《潛邱劄記》有《與戴唐器書》,述宋實穎之言曰:荊川才大如海,評書
有詳有略,惟文編出陳元素者非其原本。又稱兩本舍下俱有,他日呈寄自知之雲
雲。今世所行惟此一本,其為原本、陳本,不復可考。要其大旨,固皆出於順之
也。
△《古詩紀》·一百五十六卷(內府藏本)
明馮惟訥撰。惟訥字汝言,臨朐人,嘉靖戊戌進士,官至江西左布政使,加
光祿寺卿,致仕,事跡附見《明史·馮琦傳》。其書前集十卷,皆古逸詩;正集
一百三十卷,則漢、魏以下,陳、隋以前之詩;外集四卷,附錄仙鬼之詩;別集
十二卷,則前人論詩之語也。時代綿長,採摭繁富,其中真偽錯雜,以及牴牾舛
漏,所不能無。故馮舒作《詩紀匡謬》,以糾其失。然上薄古初,下迄六代,有
韻之作,無不兼收,溯詩家之淵源者,不能外是書而別求。固亦採珠之滄海,伐
木之鄧林也。厥後臧懋循《古詩所》、張之象《古詩類苑》、梅鼎祚《八代詩乘》,
相繼而出,總以是書為藍本。然懋循書,雖稱補此書之闕,而捃拾繁猥,珠礫混
淆,又割裂分體,不以時代為次,使閱者茫不得正變之源流;之象書,又以題編
次,竟作類書;鼎祚書,僅漢、魏全錄,晉、宋以下皆從刪節,已非完備之觀。
而漢、魏詩中,如所增蘇武妻詩之類,又深為藝林之笑噱,故至今惟惟訥此編,
為詩家圭臬。初,太原甄敬為刊版於陝西,一依惟訥原次,而剞劂甚拙,復間有
舛訛。此本為吳琯等重刊,雖去其前集、正集、外集、別集之名,合併為一百五
十六卷,而次第悉如其舊,校讎亦較甄本為詳,故今從吳本錄之。惟訥別有《風
雅廣逸》十卷,核其所載,即此編之前集。蓋初輯古逸諸篇,先刊別行,後乃續
成漢、魏以下,並為一篇,實非有二。今特別存其目,而其書則不復錄焉。
△《詩紀匡謬》·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馮舒撰。舒字已蒼,號默菴,又號“癸巳老人”,常熟人。舒因李攀龍
《詩刪》,鍾惺、譚元春《詩歸》所載古詩,輾轉沿訛,而其源總出於馮惟訥之
《古詩紀》,因作是書以糾之,凡一百一十二條。其中如《於忽操》三章為宋王
令詩,《兩頭纖纖青玉玦》一章,為王建詩,《休洗紅》二章為楊慎詩,一一辨
之。而楊慎《石鼓文》偽本全載卷中,乃置不一詰。又蘇伯玉妻《盤中詩》,
《詩紀》作漢人,固謬;宋本《玉台新詠》列於傅休奕詩後,不別題蘇伯玉妻,
乃嘉定間陳玉父刻本偶佚其名;觀《滄浪詩話》稱蘇伯玉妻有此體,見《玉台集》,
則嚴羽所見之本,實題伯玉妻名。又桑世昌《回文類聚》,載《盤中詩》,亦題
蘇伯玉妻,則惟訥所題姓名,不為無據,舒之所駁,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也。至
禹《玉牒詞》實載《後漢書》郡國志注中,惟訥不言所出,但於題下留未刻之版
一行,竟未及補。舒校正“斜柯”諸字之訛,而不及此條,亦為闕漏。然他所抉
摘,多中其失,考證精核實出惟訥之上。原原本本,證佐確然,固於讀古詩者大
有所裨,不得議為吹求。雖謂之“羽翼詩紀”可矣。
△《全蜀藝文志》·六十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周復俊編。復俊有《東吳名賢記》,已著錄。初,宋慶元中四川安撫使袁
說友,屬知雲安縣程遇孫等八人裒《成都文類》五十卷,中間尚有所未備。嘉靖
中,復俊官四川按察司副使,復博採漢、魏以降詩文之有關於蜀者匯為此書,包
括網羅,極為賅洽。所載如《宋羅泌姓氏譜》、元費著《古器譜》諸書,多不傳
於今。又如李商隱《重陽亭銘》,為《文苑英華》所不錄,其本集亦失載,徐炯、
徐樹穀《箋注義山文集》,即據此書以補入。如斯之類,皆足以資考核。諸篇之
後,復俊間附案語。如漢初平五年《周公禮殿》記載洪适《隸釋》,並載史子堅
《隸格》,詳略異同,彼此互見,亦頗有所辨證。其中若曹丕《告益州文》與魏
人《檄蜀文》,偽詞虛煽,顛倒是非,於理可以不錄;然此志蒐羅故實,例主全
收,非同編錄總集,有所去取。善惡並載,亦未足為復俊病。惟篇末不著駁正之
詞,以申公義,是則義例之疏耳。
△《古今詩刪》·三十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李攀龍編。攀龍有《詩學事類》,已著錄。是編,為所錄歷代之詩,每代
各自分體,始於古逸,次以漢、魏南北朝,次以唐,唐以後繼以明,多錄同時諸
人之作,而不及宋、元。蓋自李夢陽倡不讀唐以後書之說,前後七子,率以此論
相尚。攀龍是選,猶是志也。江淹作《雜擬詩》,上自漢京,下至齊、梁,古今
鹹列,正變不遺。其《序》有曰:“蛾眉詎同貌而俱動於魄,芳草寧共氣而皆悅
於魂”。又曰:“世之諸賢,各滯所迷,莫不論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豈所謂
通方廣恕,好遠兼愛?然則文章派別,不主一途,但可以工拙為程,未容以時代
為限。宋詩導黃、陳之派,多生硬杈椏;元詩沿溫、李之波,多綺靡婉弱。論其
流弊,誠亦多端,然鉅制鴻篇,亦不勝數,何容刪除兩代,等之自鄶無譏。王士
禎《論詩絕句》有曰:“鐵崖樂府氣淋漓,淵穎歌行格侭奇;耳食紛紛說開寶,
幾人眼見宋元詩?”其殆為夢陽輩發歟?且以此選所錄而論,唐末之韋莊、李建
勛,距宋初閱歲無多;明初之劉基、梁寅,在元末吟篇不少。何以數年之內,今
古頓殊,一人之身,薰蕕互異,此真門戶之見,入主出奴,不緣真有限斷。厥後
摹擬剽竊,流弊萬端,遂與gong6*安、竟陵同受後人之詬厲,豈非高談盛氣有以激之,
遂至出爾反爾乎?然明季論詩之黨,判於七子,七子論詩之旨,不外此編。錄而
存之,亦足以見風會變遷之故,是非蜂起之由,未可廢也。流俗所行,別有攀龍
《唐詩選》,攀龍實無是書,乃明末坊賈割取《詩刪》中唐詩,加以評註,別立
斯名,以其流傳既久,今亦別存其目,而不錄其書焉。
△《唐宋元名表》·四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胡松編。松有《滁州志》,已著錄,《明史》松本傳稱,松幼嗜學,嘗輯
古名臣章奏,今未見其本。是編,乃松督學山西時,選為士子程式之書。雖所錄
皆各集所有,無奇秘未睹之篇,而去取極為不苟。前有《自序》曰:“是學也,
昉於漢、魏六朝,盛於隋、唐,而極於宋,其體不能盡同,然其意同於宣上德而
達下情,明己志而述物則,其後相沿日下,競趨新巧,爭尚衍博,往往貪用事而
晦其意,務屬詞而滅其質,蓋四六之本意失之遠矣。”其言頗為明切。自明代二
場用表,而表遂變為時文,久而偽體雜出,或參以長聯。如王世貞所作一聯,多
至十餘句,如“四書”文之二小比。或參以五七言詩句,以為源出徐、庾及王、
駱;不知徐、庾、王、駱用之於賦。賦為古詩之流,其體相近,若以詩入文,豈
復成格?至於全用成句,每生硬而杈椏,間雜俗語,多鄙俚而率易。冠冕堂皇之
調,剽襲者陳膚,餖飣割裂之詞,小才者纖巧,其弊尤不勝言。松選此編,挽頹
波而歸之雅,亦可謂有功於駢體者矣。
△《文氏五家詩》·十四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長洲文氏三世五人之詩也。文洪,字功大,成化乙酉舉人,官氵來水教諭,
著《括囊稿詩》一卷,文一卷。其孫徵明,著《甫田集》詩四卷。徵明長子彭,
字壽承,官南京國子監博士,著《博士詩》二卷。次子嘉,字休承,官和州學正,
著《和州詩》一卷。彭之子肇祉,字基聖,官上林苑錄事,亦著詩五卷。中惟徵
明名最盛,其家學之淵源,則自洪始。如《靜志居詩話》所稱:“野猿窺落果,
林蝶戀殘花;自得翻書趣,渾忘對客言”諸句,饒有恬澹之致,徵明詩格不高,
而意境自能拔俗,至彭、嘉、肇祉,亦能於耳濡目染之餘,力承先緒。所謂謝家
子弟,雖復不端正者亦奕奕有一種風氣也。徵明《甫田集》,已著錄。然卷帙相
連,無容割裂。且除此一集,與五家之目亦不合,尤無容改其舊名以五為四。故
仍並錄之,而附著其互見之故焉。
△《宋藝圃集》·二十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李蓘編。蓘有《黃谷瑣談》,已著錄。是集,選錄宋人之詩,殫
力蒐羅,凡十三載,至隆慶丁卯而後成,所列凡二百三十有六人,而核其名氏,
實二百三十有七人,蓋編目時誤數一人。末卷附釋衲三十三人,宮閨六人,靈怪
三則,妓流五人,不知名四人,通上當為二百八十八人,而注曰共二百八十四人,
則除不知姓名四人不數耳。王士禎《香祖筆記》稱,所選凡二百八十人,亦誤數
也。書中編次後先,最為顛倒,如以蘇軾、蘇轍列張詠、余靖、范仲淹、司馬光
前;陳與義、呂本中、曾幾列蔡襄、歐陽修、黃庭堅、陳師道前;秦觀列趙抃、
蘇頌前;楊萬里列楊蟠、米芾、王令、唐庚前;葉采、嚴粲列蔡京、章惇前;林
景熙、謝翱列陸游前者,指不勝屈。其最誕者,莫若以徽宗皇帝與邢居實、張栻、
劉子翬合為一卷,夫《漢書·藝文志》以文帝列劉敬、賈山之間;武帝列蔡甲、
倪寬之間;《玉台新詠》以梁武帝及太子諸王,列吳均等九人之後、蕭子顯等二
十一人之前。以時代相次,猶為有說。至邢居實為邢恕之子,年十八早夭,在徽
宗以前。劉子翬為劉韐之子,張栻為張浚之子,皆南宋高、孝時人,在徽宗以後。
乃君臣淆列,尤屬不倫。殆由選錄時,隨手雜抄,未遑銓次歟。至於廖融、江為、
沈彬、孟賓於之屬,則上涉南唐;馬定國,周昂、李純甫、趙渢、龐鑄、史肅、
劉迎之屬,則旁及金朝。衡以斷限,更屬未安。王士禎之所糾,亦未嘗不中其失
也。然《香祖筆記》又曰:隆慶初元,海內尊尚李、王之派,諱言宋詩。而于田
獨闡幽抉異,撰為此書,其學識有過人者,則士禎亦甚取其書矣。
△《元藝圃集》·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李蓘編。此集續“宋詩”而選,所錄凡一百九人,詩六百二十五首。
《自序》稱地僻少書籍,無以盡括一代之所長。今觀所錄,有虞集、范梈、揭
傒斯,而無楊載,即一代名人號為四家者,已闕其一。是漏略誠所不免。又劉辰
翁乃宋人;王庭筠、高克恭、元好問乃金人;僧來復乃明人;一例載入,頗失斷
限。其編次則倪瓚、宋元、余闕等皆元末人,而名在最前;戴表元、白珽等皆元
初人,而名在最後。其他亦多先後顛倒,頗無倫序。似亦隨見隨抄,未經勘定之
本。與《宋藝圃集》相同,殆慵於排纂,遂用唐無名氏《搜玉小集》,不拘時代
之例歟。然其《自序》謂:“宋詩痼於理,元詩鄰於詞。”則深中兩代作者之弊。
故其去取之間,頗為不苟,以雲備一代之詩,誠為不足。以雲鑑別,則較之泛濫
旁收,務盈卷帙者,精審多矣。
△《唐宋八大家文鈔》·一百六十四卷(通行本)
明茅坤編。坤有《徐海本末》,已著錄。《明史·文苑傳》稱:坤善古文,
最心折唐順之。順之所著《文編》,唐、宋人自韓、柳、歐、三蘇、曾、王八家
外無所取。故坤選八大家文鈔。考明初朱右已採錄韓、柳、歐陽、曾、王、三蘇
之作,為《八先生文集》,實遠在坤前。然右書今不傳,惟坤此集為世所傳習。
凡韓愈文十六卷,柳宗元文十二卷,歐陽修文三十二卷,附《五代史抄》二十卷,
王安石文十六卷,曾鞏文十卷,蘇洵文十卷,蘇軾文二十八卷,蘇轍文二十卷,
每家各為之引。說者謂其書本出唐順之,坤據其稿本,刊版以行,攘為己作,如
郭象之於向秀。然坤所作《序例》,明言以順之及王慎中評語標入,實未諱所自
來,則稱為盜襲者,誣矣。其書初刊於杭州,歲久漫漶,萬曆中,坤之孫著,復
為訂正而重刊之,始以坤所批《五代史》附入歐文之後。今所行者,皆著重訂本
也。自李夢陽《空同集》出,以字句摹秦、漢,而秦、漢為窠臼;自坤《白華樓
稿》出,以機調摹唐、宋,而唐、宋又為窠臼。故坤嘗以書與唐順之論文,順之
復書有“尚以眉發相山川,而未以精神相山川”之語。又謂繩墨布置,奇正轉摺,
雖有專門師法,至於中間一段精神命脈,則非具今古隻眼者,不足與此云云。蓋
頗不以能為古文許之。今觀是集,大抵亦為舉業而設。其所評語,疏舛尤不可枚
舉。黃宗羲《南雷文定》有《答張自烈書》,謂其韓文內《孔司勛志》,不曉句
讀;《貞曜先生志》所云來吊韓氏,謂不知何人;柳文內《與顧十郎書》,誤疑
“十郎”為“宗元座主”;歐文內薛簡肅舉進士第一讓王嚴,疑其何以得讓;又
以《張谷墓表》遷員外郎知陽武縣,為當時特重令職;又《孫之翰志》學究出身、
進士及第,為再舉進士,皆不明宋制,而妄為之說。又謂其圈點批抹,亦多不得
要領,而詆為小小結果。皆切中其病。然八家全集浩博,學者遍讀為難,書肆選
本,又漏略過甚,坤所選錄,尚得煩簡之中。集中評語,雖所見未深,而亦足為
初學之門徑。一二百年以來,家弦戶誦,固亦有由矣。
△《吳都文粹續集》·五十六卷、《補遺》·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錢穀編。穀字叔寶,長洲人,《明史·文苑傳》附見《文徵明傳》中。但
稱其能畫。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則稱穀貧無典籍,游文徵仲之門,日取插架書
讀之,手抄異書最多,至老不倦。仿鄭虎臣《吳都文粹》,輯成續編,間有三百
卷。其子功甫繼之,吳中文獻,藉以不墜云云。功甫,錢與治之字也,所稱卷數
與此本不符,疑合與治續編言之。或穀初所蒐羅,原有此數,後復加刪汰,以成
今本。彝尊乃據其舊稿言之歟?此本第五十三卷、五十四卷俱逸,第五十卷亦殘
闕,檢勘他本並同,蓋流傳既久,不免脫遺,已非完本。其中所標二十一門,分
類亦多未確,蓋能博而未能精者。然自說部、類家、詩編、文稿,以至遺碑、斷
碣,無不甄錄,其采輯之富,視鄭書幾增至十倍。吳中文獻,多藉是以有徵,亦
未可以蕪雜棄矣。
△《石倉歷代詩選》·五百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曹學佺編。學佺有《易經通論》,已著錄。是編,所選歷代之詩,上起古
初,下迄於明,凡古詩十三卷,唐詩一百卷,拾遺十卷,宋詩一百七卷,金、元
詩五十卷,明詩初集八十六卷、次集一百四十卷。舊一名《十二代詩選》,然漢、
魏、晉、宋、南齊、梁、陳、魏、北齊、周、隋,實十一代,既錄古逸,乃綴於
八代之末,又並五代於唐、並金於元,於體例名目,皆乖剌不合。故從其版心所
題,稱歷代詩選,於義為諧。所選雖卷帙浩博,不免傷於糅雜,然上下二千年間,
作者皆略存梗概,又學佺本自工詩,故所去取,亦大都不乖風雅之旨,固猶勝貪
多務得,細大不捐者。惟金代僅錄元好問一人,頗為疏漏。意其時毛晉所刊《中
州集》、《河汾諸老詩》,猶未盛行,故學佺未見歟。其冠於元詩之首,亦以一
代只一人,不能成集故也。據《千頃堂書目》,學佺所錄《明詩》尚有三集一百
卷,四集一百三十二卷,五集五十二卷,六集一百卷,今皆未見,殆已散佚。然
自萬曆以後,繁音側調,愈變愈遠於古,論者等諸自鄶無譏。是本止於嘉、隆,
正明詩之極盛,其三集以下之不存,正亦不足惜矣。
△《四六法海》·十二卷(內府藏本)
明王志堅編。志堅有《讀史商語》,已著錄。秦、漢以來,自李斯《諫逐客
書》始點綴華詞,自鄒陽《獄中上樑王書》始疊陳故事,是駢體之漸萌也。符命
之作則《封禪書》、《典引》,問對之文,則《答賓戲》、《客難》,駸駸乎,
偶句漸多。沿及晉、宋,格律遂成,流迨齊、梁,體裁大判,由質實而趨麗藻,
莫知其然而然。然實皆源出古文,承流遞變。猶四言之詩至漢而為五言,至“六
朝”而有對句,至唐而遂為近體。面目各別,神理不殊,其原本風雅則一也,厥
後輾轉相沿,逐其末而忘其本。故周武帝病其浮靡,隋李諤論其佻巧,唐韓愈亦
齗齗有古文、時文之辨。降而愈壞,一濫於宋人之啟劄,再濫於明人之表判,剿
襲皮毛,轉相販鬻;或塗飾而掩情,或堆砌而傷氣;或雕鏤纖巧而傷雅。四六遂
為作者所詬厲。宋姚鉉撰《唐文粹》,至盡黜儷偶,宋祁修《新唐書》,至全刪
詔令;而明之季年,豫章之攻雲間者,亦以沿泝六朝相詆,豈非作四六者,不知
與古體同源、愈趨愈下,有以啟議者之口乎!志堅此編所錄,下迄於元,而能上
溯於魏、晉,如敕則托始宋武帝,冊文則托始宋公《九錫文》,表則托始陸機、
桓溫、謝靈運,書則托始於魏文帝、應瑒、應璩、陸景、薛綜、阮籍、呂安、陸
雲、習鑿齒,序則托始陸機,論則托始謝靈運。大抵皆變體之初,儷語散文相兼
而用,其齊、梁以至唐人,亦多取不甚拘對偶者。俾讀者知四六之文,運意遣詞,
與古文不異,於茲體深為有功。至於每篇之末,或箋注其本事,或考證其異同,
或臚列其始末,亦皆元元本本,語有實徵,非明代選本所可及。據其凡例,雖為
舉業而作,實則四六之源流正變,具於是編矣,未可以書肆刊本忽之也。
△《古樂苑》·五十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梅鼎祚撰。鼎祚有《才鬼記》,已著錄。是編,因郭茂倩《樂府詩集》而
增輯之。郭本止於唐末,此本止於“南、北朝”,則用左克明《古樂府》例也。
其所補者,如琴曲歌詞《龐德公之於忽操》,見《宋文鑒》中,乃王令擬作,非
真龐所自作也;雜歌曲詞之《劉勛妻》,其詩《藝文類聚》稱魏文帝作,《玉台
新詠》稱王宋自作,邢凱《坦齋通編》稱曹植作;然總為五言詩,不雲樂府;亦
不以“劉勛妻”三字為樂府題也。左思《嬌女詩》自詠其二女嬉戲之事,亦不雲
樂府也;至梁昭明太子、沈約、王錫、王規、王纘、殷鈞之《大言》、《細言》,
不過偶然遊戲,實宋玉《大言賦》之流。既非古調,亦未被新聲,強名之曰“樂
府”,則《世說新語》所謂“矛頭淅米劍頭炊,百歲老翁攀枯枝,井上轆轤臥嬰
兒”“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者,何又不入乎?溫子昇之《搗衣》本詠閨情,
亦強名曰“樂府”,柳惲、謝惠運、曹毗所作亦同此題,何又見遺乎?梁簡文帝
之《名士悅傾城》本題為《和湘東王》,亦偶拈成句,未必調名;沈約之《六憶
詩》、隋煬帝之《雜憶詩》且明標詩字,以及閨思、閨怨、春思、秋思之類,無
不闌入,則又何詩,不可入樂乎?《婉轉歌》見吳均《續齊諧記》及《晉書》。
劉妙容,鬼也;王敬伯,人也。劉妙容歌,列“琴曲歌詞”中;王敬伯歌,自應
列於其後。即兩本字句小異,不過注一作某耳。乃以敬伯補入末卷《鬼歌》中,
顛倒錯亂,殊不可解。又開卷為古歌詞,以《斷竹之歌》為首,迄於秦始皇《祀
洛水歌》,已不及郭本之託始郊廟為得體;而雜歌謠詞中,又出“古歌”一門,
始於《擊壤歌》,迄於《甘泉歌》,不知其以何為別。他如隋煬帝之《望江南》,
採摭偽撰之小說,絕不考唐段安節《樂府雜錄》,至李德裕時,始有此調,則益
糅雜矣。然其捃拾遺佚,頗足補郭氏之闕。其解題亦頗有所增益。雖有絲麻,無
棄菅蒯,存之亦可資考證也。其《衍錄》四卷,記作者爵里及諸家評論,蓋剽剟
馮惟訥《詩紀別集》而稍為附益,多采楊慎等之說,今亦並錄之,備參訂焉。
△《皇霸文紀》·十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梅鼎祚編。鼎祚輯陳、隋以前之文,編為《文紀》,以配馮惟訥《詩紀》。
此編上起古初,下迄於秦,故曰《皇霸文紀》,乃其書之第一集也。洪荒以降,
書契莫詳,事尚無徵,況其文字,傳於後者,非漢代緯書之依託,即戰國諸子之
寓言,一概裒存,遂不免一真百偽。至《集古錄》、《博古圖》、《考古圖》所
列諸銘,名姓時代,半屬臆求;點畫偏旁,多緣附會。劉、楊異釋,薛、鄭殊音,
而確定為某商某周,編之簡牘,實為失於闕疑。甚至“簉磬銘”六十三字,惟錄
篆文,尤乖體例。他如《穆天子傳》、《詩序》之類,本各自為書,亦登文集,
則錄所不當錄。屈原《楚詞》,惟載三篇,則刪所不當刪。何致之《偽岣嶁碑》、
楊慎之《偽石鼓文》並出近代,漫無考證。大橫庚庚之兆,且以漢文誤入之。皆
輯錄之疏,不可據為典要。然網羅繁富,周、秦以前之作,莫備於斯,蕪雜之中,
菁英不乏。陸機所謂“雖榛楛之勿翦”,亦蒙茸於集翠者也。故病其濫而終取
其博焉。
△《西漢文紀》·二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梅鼎祚編。鼎祚《皇霸文紀》,真偽糅雜,頗有炫博之譏。其作是編,則
一以《史記》、《漢書》為主,而雜采他書附益之,所據為根本者,較諸子雜言
頗為典實。故所收於班、馬二史之外者,亦藉以參校是非,不至如《皇霸文紀》
之濫。如《飛燕奏箋》,《成帝答詔》,張良《四皓往返書》,孔臧《與子弟書》,
東方朔《實瓮銘》,《李陵蘇武往返書》,劉向《上關尹子》、《子華子》、
《於陵子奏》,揚雄《潤州牧箴》,《卓文君、司馬相如誄》諸篇,依託顯然者,
皆能辨之。其他如《西京雜記》、《東方朔別傳》、《搜神記》、《博物志》、
《佛藏辨正論》,所載諸篇;及孔安國《尚書序》、《孔衍家語序》等文,雖未
一一釐正,要其所漏不過百中之一矣,惟《新書節錄》數篇,則《新語》、《春
秋繁露》之類,以例推之,何不並載?《列女傳》及揚雄諸賦,並節錄其“序”,
以例推之,其他亦將多不勝收,殊無義例。其於詔制既以各帝分編,又往往隨事
附各篇之後,端緒龐雜,於編次之體亦乖。然三代以下,文章莫盛於西漢,西漢
莫備於此編。含英咀華,固著作之驪淵矣。
△《東漢文紀》·三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梅鼎祚編。鼎祚《西漢文紀》,根據《史》、《漢》,故多為典確。是編
雖亦以正史為宗,而雜書之作,始盛於東漢。即劉珍、張璠諸記,著錄正史者,
亦逾八家。沿及六代,小說繁興,其時去雒京最近,故依託附會,尤較西漢為多。
至於《集古》、《金石》諸錄,《博古》、《考古》諸圖,以迨《隸釋》、《隸
續》而下,搜括舊刻,爭奇炫博者,彌不一家。而西漢自“五鳳磚”數事以外,
寥寥無多,其碑碣文詞,器物銘識,亦往往惟稱東漢。鼎祚蒐羅既富,義取全收,
其間真贗互陳,異同蜂起,而訂訛正舛,亦不及《西漢文紀》之詳,固其所也。
至如《曹全》一碑,近代始出,亦復捃摭不遺,其采輯亦云勤矣。若夫永和《裴
岑破呼衍王碑》,遠在西域,我皇上天威耆定,儒者始睹其文。鼎祚生明季衰微
之時,嘉峪關外,即為絕域,其略而不載,固未可以為疏漏焉。
△《西晉文紀》·二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梅鼎祚編。西晉相傳四葉,為日無多,何晏、王弼之徒,以莊、老清言轉
相神聖,浸淫不返,遂至於南渡偏安。然觀鼎祚所編一代之文,則討論典故,崇
勵風俗者,猶居其半。蓋東漢以來,老師宿儒之遺訓,越三國而猶有存焉。非鼎
祚裒而輯之,不知建武以還,猶能立國者,為禮教未殄之故也。其中多采詩賦之
《序》,以足篇帙,特較他代為繁,殊嫌割裂。又司馬懿以及師、昭,雖《晉書
·本紀》三祖並登,而揆以史法,終乖限斷。鼎祚既通編八代之文,自宜附之魏
末,使名號不舛,時代靡差。乃因仍《晉書》之失,存其帝號以冠篇,是亦失於
糾正者矣。
△《宋文紀》·十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梅鼎祚編。鼎祚所輯《八代文紀》卷溢三百,其版行者,自《皇霸》至
《西晉》而止。鼎祚歿後,應天巡按御史張煊、寧國府知府周維新始為次第開雕。
而此集先成,故卷首獨有煊及維新《序》。宋之文,上承魏、晉,清俊之體猶存;
下啟晉、梁,纂組之風漸盛。於八代之內,居文質升降之關,雖涉雕華,未全綺
靡。觀鼎祚所錄,可以見風氣轉移,日趨日變之故焉。其編纂之體,略同漢、晉,
中間如《廬山公九錫文》和《香方》之類,鉅細兼收,義取全備,猶之<魚旦>表、
頭責子羽文,諸作,鹹登前牒,不能以蕪累為譏。惟《宋公冊封九錫禪代》諸文,
既為晉人所撰,自當附之於《晉紀》,移而入宋,於例殊乖。又司馬越《女銘詞》,
雖發自宋年,而撰由晉代,附之簡末,尤無取義,是則編次之疏矣。
△《南齊文紀》·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梅鼎祚編。是集於酬答之文,參錯附錄,及誤載前代冊誥,與諸集略同。
而體例尤為叢脞,如《永明五年九月詔》,乃《齊書》撮敘其事,而以為詔詞;
高祖《與周盤龍第二敕》,明帝《手詔王思遠》,皆只常言五字,但可存為故實,
豈宜目以文章。無姓名之文,例附於末;而《魚腹侯子響還本奏》獨列於前。代
擬諸作,例歸操觚之人,而褚淵《禪齊詔》、江淹《築壘教》獨不畫一。曹景宗
《與弟義宗書》,沈約《答陸厥樂藹書》,猶曰人雖入梁,事關齊代。至於宋順
帝《答誅黃回詔》,則《宋文紀》自為一集,何以隔代闌入?若劉虬《答蕭子良
書》,已見二卷,又見六卷,失檢抑又甚矣。其間如高祖《與王彥之書》,《尺
牘》誤以為世祖。崔覺《與妹書》,《尺牘》誤以為崔恭祖。亦間有小小駁正。
然如黃回一人,隔數頁而重注;曹虎一人,前注見北魏,而七卷之中乃別出曹虎
之名,詳註爵里,矛盾者正復不少。徒以一代之文,兼收全備而存之耳。
△《梁文紀》·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梅鼎祚編。是集,采梁一代之文,多取之《梁書》、《南史》及諸家文集,
故所錄不甚繁碎,考證亦頗精核。惟以後梁蕭巋退附外國之後,不與諸王同列,
殊乖次序。又侯景矯詔入於簡文帝文內,亦非事實。他若梁武帝《請謚答詔》,
不著其人,稍為疏漏;《江淹集》作於齊代,割以入齊,《齊文紀》既已發例,
何佟之之文,乃雲以上作於齊朝,以下作於梁世,但為分注,而全入此集,亦未
免自亂其例。然較他集,終為有條理也。梁代沿永明舊制,競事浮華,故裴子野
撰《雕蟲論》以砭其失。簡文帝與《湘東王書》曰:“六典、三禮所施則有地,
吉凶嘉賓,用之則有所。未聞吟詠性情,反擬《內則》之篇,操筆寫志,更摹
《酒誥》之作。遲遲春日,反學歸藏,湛湛江水,遂同大傳。”又曰:“時有效
謝康樂、裴鴻臚文者,亦頗有惑焉,謝客吐言天拔,出於自然;時有不拘,是其
糠粕;裴氏乃良史之才,了無篇什之美。謝故巧不可階,裴亦質不宜慕。”一代
帝王,持論如是,宜其風靡波盪,文體日趨華縟也。然古文至梁而絕,駢體乃以
梁為極盛。殘膏賸馥,沾溉無窮,唐代沿流,取材不盡,譬之晚唐五代,其詩無
非側調,而其詞乃為正聲。寸有所長,四六既不能廢,則梁代諸家,亦未可屏斥
矣。
△《陳文紀》·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梅鼎祚編。南朝六代,至陳而終,文章亦至陳而極敝。其時能自成家者,
詩惟陰鏗、張正見;文則徐陵、沈炯以外,惟江總所傳稍多。而或久仕梁朝,上
承異代;或晚歸隋主,尚署前銜,鼎祚兼其前後諸作,割並於陳,以足卷帙,未
免朝代混淆。然鼎祚既取《南北朝文通》,為編次,苟闕其一代,則源流始末,
有所未詳,斯亦不得已之變例也。況永明、天監,相去未遙,江左餘風,往往而
在韓、柳未出以前,王、楊之麗制,燕、許之鴻篇,多有取材於是者,亦不能以
其少而廢之矣。
△《北齊文紀》·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梅鼎祚編。北齊著作,邢、魏居首,其餘零篇短札,取備卷帙而已。所采
自正史以來,不過《文苑英華》、《藝文類聚》、《通鑑》諸書,蓋流傳本少,
蒐輯為難,非其網羅之未備也。其首列高歡、高澄,亦同西晉之編,濫登三祖;
他如《侯景報高澄書》,史明言王偉;《文宣即位告天文》,史明言魏收,《天
保元年大赦詔》,《藝文類聚》明言邢邵,而不歸操筆之人。竟冒署其所代,核
以事實,亦未睹其安。又《顏氏家訓》,各自為書,史志相沿著錄,設使全文載
入,已於體例有乖,乃僅錄其《敘致》一篇,而一篇之中,又僅錄其首四五行,
豈非以篇頁無多,忽而不檢,致是疏漏歟?考崇禎戊寅周鑣《序》鼎祚所輯文紀,
自東晉以下,皆鼎祚沒後所刻,蓋中多草創之稿,其後人未儘是正,因而刊之,
亦非盡鼎祚之失也。
△《後周文紀》·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梅鼎祚編。按“東漢”、“東晉”之名,所以別於“西”;“南齊”之名,
所以別於“北”。若周則豐鎬舊京,年祀綿遠,中原江左,別無國號相同。盧思
道作《興亡論》,題曰“後周”,殊為無義,故令狐德棻所撰《國史》,但曰
《周書》。鼎祚仍以後題,未免失於刊正。所錄宇文氏一代之文,不過八卷,而
庾信一人乃居五卷。次則王褒撰著尚十八篇,使非借材異國,其寂寥更甚於高齊。
然宇文泰為丞相時,干戈擾攘之中,實獨能尊崇儒術,釐正文體。大統五年正月
置行台學,十一月命周惠達、唐瑾制禮樂,大統十一年六月患晉氏以來文章浮華,
命蘇綽作《大誥》宣示群臣,仍命自今文章,鹹依此體。今觀其一代詔敕,大抵
溫醇雅令,有漢、魏之遺風,即間有稍雜俳偶者,亦摛字典重,無齊、梁綺艷之
習。他如《庾信集》,中《春賦》、《鐙賦》之類,大抵在梁舊作,其入北以後
諸篇,亦皆華實相扶,風骨不乏,故杜甫有“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
語。豈非黜雕尚朴,導之者有漸歟?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六朝靡麗之風,極而
將返,實至周而一小振。未可以流傳之寡,而忽之也。
△《隋文紀》·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梅鼎祚編。隋氏混一南北,凡齊、周之故老,梁、陳之舊臣,鹹薈稡一
朝,成文章之總匯。而人沿舊習,風尚各殊,故著作之林,不名一格。四十餘載,
竟不能自為體裁。又世傳小說,唐代為多。而仁壽、大業,去唐最近,遺篇瑣語,
真贗相參,不能無所附會。故鼎祚所錄,此集又最糅雜。其中如《隋遺錄》、
《開河記》、《迷樓記》、《海山記》、《大業拾遺記》,皆出依託。而王度
《古鏡記》尤為迂怪不經,《搜神》、《異苑》之末流,《暌車》、《夷堅》之
先路,豈可登之總集,自穢其書?又如《甲秀堂帖》載煬帝《跋曹子建墨跡》,
唐以來收藏賞鑒,皆所未聞;詞旨凡庸,顯出近代,而一概闌入,未免失於鑒裁。
至於唐高祖、太宗、褚亮、李靖、陳叔達、溫大雅、魏徵諸人,不系於隋,無煩
擬議,乃以其文作於隋末,遂爾兼收,而李德林《代靜帝之詔》作於周時,顏之
推《請考樂》之奏上於梁代,前則文隨人編,後則人隨文列。揆以斷限,厥例安
居?若文帝《複姓令》之誤采史文,李德林之《修定五禮詔》,題為文帝,祖君
彥之《移郡縣書》、《與袁子幹書》、魏徵《與郇王慶書》,皆題為李密;孔德
紹《遺秦王書》,題為竇建德,以及《罪蜀王秀文》已見一卷,復見二卷;戴逵
《皇太子箴》已見五卷,復見七卷;又諸集之通病,不在所論矣。八卷之末,載
梁神洊等十二人,蓋鼎祚《文紀》以此集為終,神洊等時代未詳,故統附於
此。合觀所錄,雖牴牾罅漏,卷卷有之。然上起古初,下窮八代,旁搜博採,薈
合成編,使唐以前之文章源委相承,粲然可考,斯實藝苑之大觀,其功亦不為過
掩矣。
(案:《千頃堂書目》,載鼎祚所編尚有《三國文紀》、《東晉文紀》、
《後陳文紀》,《三國》、《東晉》,今未見其本,姑從闕如;《後陳》並不知
為何代,疑傳寫有訛,今亦未見其本。故置之不論焉。)
△《釋文紀》·四十五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明梅鼎祚編。是書成於崇禎辛未,裒輯歷代名僧之文、以及諸家之文,為釋
氏而作者。冠以經典所譯西域《梵書》一卷,溯其源也。二卷以迄四十三卷,為
東漢至陳、隋之作,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則無名氏時代者。然皆唐以前人所著
也,採摭極為繁富。每人名之下,各注爵里,每篇題之下,各注事實,亦頗便檢
閱。其中如王《頭陀寺碑》載在《文選》,人人習讀。而蒐遠略近,失之
眉睫之前;又如智永《題右軍樂毅論後》,與月儀《獻歲帖》,其人雖釋氏之徒,
而其文實不為釋氏作。一概收之,亦嫌泛濫,皆不免於小疵。然六代以前之異學,
則已斑斑然矣。又其時,文士競以藻麗相高,即緇流亦具有詞采,故大抵吐屬嫻
雅,論說亦皆根據經典;尤不類唐以後諸方語錄,徒以俚語掉弄機鋒,即論其文
章,亦不失為斐然可觀也。
△《文章辨體匯選》·七百八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賀復徵編。復徵字仲來,丹陽人。是書,首無序目,書中有復徵自著,道
光和尚述云:“先憲副昔宦夔門,時為天啟甲子六月。越歲乙丑,予入蜀,悉其
事,先憲副為郎南都,嗣後入粵歸吳”,又云:“先宮保中泠公請師演說《金剛
經》。又吳吟題詞雲,辛未秋,家大人粵西命下,予以病侍行。”考丹陽賀氏一
家,登科名者,邦泰,嘉靖己未進士;邦泰孫世壽,萬曆庚戌進士,官總督倉場
戶部尚書;世壽子王盛,崇禎戊辰進士,按之復徵所序祖父官階年月,俱不相合。
又每冊首,有晉江黃氏父子藏書印記,而《千頃堂書目》乃不載是編,均莫詳其
故也。復徵以吳訥《文章辨體》所收未廣,因別為蒐討,上自三代,下逮明末,
分列各體為一百三十二類。每體之首,多引劉勰《文心雕龍》及吳訥、徐師曾之
言,間參以己說,以為凡例。其中有一體而兩齣者,如“祝文”後既附“致語”,
後復有“致語”一卷是也。有一體而強分為二者,如既有“上書”,復有“上言”,
僅收《賈山至言》一篇;既有“墓表”,復有“阡表”,僅收歐陽修《瀧岡阡表》
一篇;“記”與“紀事”之外,復有“紀”,“雜文”之外,復有“雜著”是也。
有一文而重見兩體者,如王褒《僮約》,一見“約”,再見“雜文”;沈約《修
竹彈甘蕉文》,一見“彈事”,再見“雜文”;孔璋《請代李邕表》,一見“表”,
再見“上書”;孫樵書《何易於事》一見“表”,再見“紀事”是也。又於金、
元之文,所收過略。而後人擬仿偽撰之作,如張飛《新都縣真多山銘》之類,乃
概為收入,未免失於別裁。意其卷帙既繁,稿本初脫,未經刊定,不能盡削繁蕪。
然其別類分門,搜羅廣博,殆積畢生心力,抄撮而成,故墜典秘文,亦往往有出
人耳目之外者。且其書只存抄本,傳播甚稀,錄而存之,固未始非操觚家,由博
返約之一助爾。
△《古詩鏡》·三十六卷、《唐詩鏡》·五十四卷(內府藏本)
明陸時雍撰。時雍字仲昭,桐鄉人,崇禎癸酉貢生。是編選自漢、魏以迄晚
唐之詩。分為二集,前有《總論》一篇,其大旨以神韻為宗,情境為主,如云:
“詩須觀其自得,古人佳處不在言語間。”又云:“氣太重,意太深,聲太宏,
色太厲,佳而不佳,反以此病。”又云:“詩不患無材,而患材之揚;不患無情,
而患情之肆;不患無言,而患言之盡;不患無景,而患景之煩。”所言皆妙解詩
理。其間如《孔雀東南飛》一詩,譏其情詞之紕謬,而於儲光羲、孟浩然輩,亦
俱有微詞。蓋其時王、李餘波,相沿末息。學者方以吞剝為工,故於蹊逕易尋者,
往往加之排斥。欲以此針砭流俗,故不免於懲羹而吹齏。然其採摭精審,評釋詳
核,凡運會升降,一一皆可考見其源流,在明末諸選之中,固不可不謂之善本矣。
書中評語,間涉纖仄,似乎漸染楚風,然《總論》中所指晉人華言是務,巧言是
標,實以隱刺鍾、譚,其字句尖新,特文人綺語之習,與“竟陵”一派,實貌同
而心異也。
△《漢魏六朝一百三家集》·一百十八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張溥編。溥有《詩經註疏大全合纂》,已著錄。自馮惟訥輯《詩紀》,而
漢、魏、六朝之詩匯於一編;自梅鼎祚輯《文紀》,而漢、魏、六朝之文,匯於
一編;自張燮輯七十二家集,而漢、魏六朝之遺集,匯於一編。溥以《張氏書》
為根柢而取馮氏、梅氏書中其人著作稍多者,排比而附益之,以成是集。卷帙既
繁,不免務得貪多,失於限斷,編錄亦往往無法,考證亦往往未明。有本系“經
說”而入之集者,如董仲舒集錄《春秋陰陽》、劉向、劉歆集錄《洪範五行傳》
之類是也。有本系“史類”而入之集者,如褚少孫集全錄《補史記》、荀悅集全
錄《漢紀論》之類是也。有本系“子書”而入之集者,如諸葛亮集錄《心書》,
蕭子云集錄《淨住子》是也。有牴牾顯然而不辨者,如張衡集錄《周天大象賦》,
稱魏武黃星之類是也。有是非疑似而臆斷者,如《陳琳傳》中有袁紹使掌書記一
語,遂以《三國志注》“紹冊烏桓單于文”錄之琳集是也。有偽妄無稽而濫收者,
如東方朔集錄《真仙通鑑》所載《與友人書》及《十洲記序》之類是也。有移甲
入乙而不覺者,如庾信集錄楊炯文二篇之類是也,有採摭未盡者,如束晳集所錄
《餅賦》,寥寥數語,不知祝穆《事文類聚》所載尚多之類是也。有割裂失次者,
如鍾會集《成侯命婦傳》,《三國志注》截載兩處,遂分其首尾名為一篇之類是
也。有可以成集而遺之者,如枚乘《七發》、《忘憂館柳賦》、《諫吳王書》,
及《玉台新詠》所載古詩可成一卷;左思《三都賦》、《白鬢賦》、《髑髏賦》,
及《文選》所載《詠史詩》,亦可成一卷;而擯落不載之類是也。然州分部居,
以文隸人,以人隸代,使唐以前作者遺篇,一一略見其梗概,雖因人成事,要不
可謂之無功也。明之末年,中原雲擾,而江以南文社乃極盛。其最著者,艾南英
倡“豫章社”,衍歸有光等之說而暢其流;陳子龍倡“幾社”,承王世貞等之說
而滌其濫;溥與張采倡“復社”,聲氣蔓衍,幾遍天下。然不甚爭學派,亦不甚
爭文柄,故著作皆不甚多。溥所撰述,惟刪定《名臣奏議》及此編為巨帙,《名
臣奏議》,去取未能盡允;此編則元元本本,足資檢核。溥之遺書,固應以此為
最矣。
△《古今禪藻集》·二十八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釋正勉、性通同編。其裒輯則釋普文也。普文字理菴,正勉字通可,並嘉
興人;性通,字蘊輝,應天人。所錄皆釋子之作,而不必其有關於佛理,曰“禪
藻者”,猶曰僧詩云爾。所載上起晉支遁,下訖性氵通所自作。以朝代編次,每
代之中又自分諸體。中間如宋之惠休,唐之無本,後皆冠巾仕宦。與宋之道潛,
老而遘禍,官勒歸俗者不同,一概收之,未免泛濫。又宋倚松老人饒節,後為僧,
名如璧,陸游《老學菴筆記》稱為“南渡詩僧之冠”,與葛天民卒返初服者亦不
同,乃漏而不載。至寶月《行路難》,鍾嶸《詩品》明言非其所作,載構訟納賂
事甚悉;而仍作僧詩,皆未免疏於考訂。他如卷一之末,獨附贊銘誄賦,蓋以六
朝篇什無多,借盈卷帙。然以此為例,則諸方偈頌,孰非有韻之文,正恐累牘連
篇,汗牛而載,於例亦為不純。特其上下千年,網羅頗富,較之《唐僧宏秀集》
惟取一朝,《宋九僧詩》但備數家者,較為完具,存之亦可備採擇焉。
△《三家宮詞》·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毛晉編。晉有《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廣要》,已著錄。三家者,一為唐王
建,一為蜀花蕊夫人,一為宋王珪,各七言絕句一百首。建詩集,別著錄。其宮
詞百首,舊刻雜入王昌齡《長信秋詞》一首、劉禹錫《魏宮詞》二首、白居易
《後宮詞》一首、張籍《宮詞》二首、杜牧《秋夕作》一首、《出宮人》一首。
晉並考舊本釐正。花蕊夫人蜀孟昶妃費氏也。宋熙寧五年王安國檢校官書,始得
其手書於敝紙中,以語王安石,王安石以語王珪、馮京,始傳於世,珪所撰《華
陽集》,明代已佚,今始以《永樂大典》所載裒輯著錄。惟此宮詞有別本孤行,
而流俗傳寫,誤以其中四十一首竄入花蕊夫人詩中,而移花蕊夫人詩三十九首屬
之於珪,又摭唐詩二首足之,顛舛殊甚。此本亦一一校改,建《贈王守澄詩》,
有“不是當家親向說,九重爭得外人知”句,雖一時劫制之詞,而宮禁深嚴,流
傳瑣亦未必不出於若輩,其語殆不盡誣。費氏身備掖庭,述所見聞;珪出入禁闥,
歷仕四朝,不出國門而至宰相,耳濡目染,亦異乎草野傳聞。晉裒而編之,皆足
以考當日之軼事,不但取其詞之工也。
△《二家宮詞》·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毛晉編。凡宋徽宗皇帝三百首,寧宗楊皇后五十首。徽宗卷末有帝姬長公
主《跋》,稱自建中jing6*國二年至宣和六年,緝熙殿所收藏御製宮詞,共三百首,
命左昭儀孔禎同嬪御章安愷等收輯,類而成書云云。考蔡京改“公主”為“帝姬”
各有封號,此既雲“帝姬”又雲“長公主”非當時之制。又禎字為仁宗廟諱,當
時改“文貞”為“文正”,改魏徵為魏證,嫌名猶避之甚嚴,豈有宮中昭儀,敢
以此字為名者?此《跋》殆出於依託。楊後卷末有潛夫《跋》不著名氏,毛晉謂
不知何許人。考劉克莊字潛夫,《跋》稱癸酉仲春,為度宗鹹淳九年,時代亦合,
或克莊所題耶?毛晉跋徽宗卷末,稱舊刻或二百八十首,或二百九十二首,或三
百首,或三百首有奇,多混入鄙俚贗作,後從雲間得一元本,止缺二首,則其書
已屢經竄亂。即所謂雲間元本,亦未必舊觀,又跋楊後卷末,稱今本止三十首,
餘二十首從未之見,乃天啟丁卯得胡應麟家秘本所載,又稱《迎春燕子尾纖纖》
一首、《落絮濛濛立夏天》一首、《紫禁仙輿詰旦來》一首,向刻唐人;《蘭徑
香消玉輦蹤》一首、《缺月流光入綺疏》一首、《輦路青苔雨後深》一首,向刻
元人。今姑仍原本云云。今考集中“阿姊攜儂近紫微,蕊宮承寵對芳菲,繡幃獨
自裁新錦,怕看花開蝴蝶飛”一首,亦似楊妹子作,故有首句;《書史會要》稱
楊妹子詩,語關情思,人或譏之,蓋即此類。不應出楊後之筆,蓋此三百五十首
者,皆後人裒輯得之,真偽參半,不盡可憑。姑以流傳已久存之耳。
△《乾坤清氣集》·十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偶桓編。桓字武孟號海翁,因眇一目,又自號“瞎牛”,太倉人。洪武中
官荊門州吏目。是集錄元一代之詩,分體編次,其中如汪元量、瀛國公、元好問
等,上該金、宋之末;張以寧、危素等,亦下涉明初。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稱,
明初詩人操選政者,賴良直卿、許中麗仲孚。劉仔肩汝弼、沈巽士偁、王偁孟敭,
皆有所蔽。惟瞎牛《乾坤清氣》一編,能別開生面。惜余所鈔闕七言近體絕句,
未得全書,恆以為憾。此本稱,鈔自孫氏“蒼雪齋”,所闕與彝尊本同。又以厲
氏“樊榭山房”本,郁氏“東嘯軒本”參校,頗為精善。雖卷帙無多,而去取極
為不苟,又編在明初,多見舊刻,如七言古詩中陳旅《泰定元年八月》一首,張
翥《周昉按樂圖》一首,鄭元祐《送林彥清》一首,《將還淮揚》一首;古樂府
中,揭徯斯《馬上郎》、《車中女》二首,陳泰《漢使謠》一首,薩都剌《秋夜
長》一首、張憲《飛來狐》一首;五言律詩中,如馬祖常《寄邵允文》一首,
《南征》一首,張翥《禖台》一首,《游石頭城清涼寺》一首,楊基《夏夜有懷》
第二首。今本集皆佚不載,惟賴此集以存。又五言律詩中,趙孟頫《次袁學士上
都集韻》一首,《松雪集》不載;而譚氏所刻《趙子昂詩集》有之,當亦從此本
摭入也。他如《題金淵集》詩、《山村集》、《竹素山房集》,皆作吾衍,此本
作屠彝。《烏夜啼》、《將進酒》、《趙孝子歌》三首,《玉山草堂雅集》作柯
九思,此作雅琥。皆足以考異。其餘字句,互異諸集者,不一而足,甚如倪瓚
《春日雲林齋居詩》凡六韻六十字,而與本集相同者僅十七字。桓受知倪瓚最深,
是必其手授定本,為編《雲林集》者所未見矣。至於甘立《烏夜啼》一首,既見
八卷《古樂府》,又載入一卷中,作《晚出西掖》第二首,編次亦未免小疏。李
孝光《題楊鐵崖琴書安樂窩》詩,“艷妻歡娛,自令身枯”二句,誤析“令”字
為。“人之”二字,傳寫亦未免有舛。然元詩選本,究當以此編為善也。
△《元音》·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前有洪武甲子烏斯道《序》,稱寧波孫原理彙輯。又有曾
用臧《序》,稱為定海丞張中達所刻,末題辛巳九月下澣,而空其年號兩字。
考辛巳為建文三年,殆以靖難革除,剷削其板,蓋猶明初本也。所錄自劉因至
龍雲從,凡一百七十六人。每人之下略注字號爵里,大抵詳於元末,而略於元初。
末附無名氏詩十一首,又陳益稷詩一首,程文海詩四首,滕賓詩一首,虞集詩五
首,別題曰《補遺》。均為原目所不載。其中無名氏諸篇,尤為淺俗,與全書體
例稍異,或中達刻板之時,以意增入歟?顧嗣立《元百家詩選》凡例,嘗議宋公
傳《元詩體要》、蔣易《元風雅》及原理是書,所收均為不廣。然是書於去取之
間,頗具持擇;雖未能盡汰當時穠縟之習,而大致崇尚風格,已有除煩滌濫之功
矣。
△《雅頌正音》·五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劉仔肩編。仔肩字汝弼,鄱陽人。洪武初,因薦ying6*召至京,集同時之詩為
此書,上自公卿,下至衲子,凡五十餘人,而仔肩所作亦附焉。用劉向、王逸、
徐陵、芮挺章例也。有宋濂、張孟兼前後二《序》,皆作於洪武三年。所選之詩,
每人寥寥數首,蓋是時諸人之集,皆未成編,隨得隨錄,故未能賅備;然明初諸
家,今無專集行世者,頗藉以略存梗概。其時武功初定,文治方興,仔肩擬之
《雅》、《頌》,固未免溢美。要其舂容諧婉,雍雍乎開國之音,存之亦足以見
明初之風氣也。此本猶洪武時舊刻,歲久刓敝,頗有模糊佚脫之處,無別本可
校,今悉姑仍其舊焉。
△《唐詩品匯》·九十卷、《拾遺》·十卷(編修鄭際唐家藏本)
明高棅編。棅有《嘯台集》,已著錄。宋之末年“江西”一派與“四靈”
一派,併合而為“江湖派”。猥雜細碎,如出一轍,詩以大弊。元人慾以新艷奇
麗矯之,迨其末流,飛卿、長吉一派,與盧仝、馬異、劉義一派併合而為纖體,
妖冶俶詭,如出一轍,詩又大弊。百餘年中,能自拔於風氣外者,落落數十人耳。
明初閩人林鴻,始以規仿盛唐立論,而棅實左右之,是集其職志也。所錄凡六
百二十家,得詩五千七百六十九首。分體編次,為五言古詩二十四卷,七言古詩
十三卷,長短句附焉;五言絕句八卷,六言附焉;七言絕句十卷,五言律詩十五
卷,五言排律十一卷,七言律詩九卷,排律附焉。始於洪武甲子,成於癸酉;至
戊寅,又搜補作者六十一人,詩九百五十四首,為《拾遺》十卷附於後。考《玉
台新詠》有古絕句四首,棅以絕句居律詩前,蓋有所考。至排律之名,古所未
有。楊仲宏撰《唐音》,始別為一目。棅祖其說,遂至今沿用。二馮批點《才
調集》,以堆砌板滯,雜亂無章之病歸咎於“排”之一字,詆棅為作俑。然詩
家不善隸事,即二韻、四韻,未嘗不堆砌板滯,雜亂無章。是亦不必盡以“排”
字為誤矣。諸體之中,各分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變、餘響、
旁流九格,其凡例謂:大略以初唐為正始,盛唐為正宗,為大家,為名家,為羽
翼;中唐為接武;晚唐為正變,為餘響;方外異人等詩為旁流。間有一二成家,
特立自異者,則不以世次拘之。如以陳子昂與李白列在正宗;劉長卿、錢起、韋
應物、柳宗元與高適、岑參同在名家是也。其分初、盛、中、晚,蓋宋嚴羽已有
是說,二馮嘗以劉長卿亦盛亦中之類,力攻其謬。然限斷之例,亦論大概耳。寒
溫相代,必有半冬半春之一日,遂可謂四時無別哉?《明史·文苑傳》謂,終明
之世,館閣以此書為宗。厥後李夢陽、何景明等摹擬盛唐,名為崛起,其胚胎實
兆於此。平心而論,唐音之流為膚廓者,此書實啟其弊;唐音之不絕於後世者,
亦此書實衍其傳。功過並存,不能互掩,後來過毀過譽,皆門戶之見,非公論也。
至於章懷太子《黃台瓜詞》,沈佺期《古意》之類,或點竄舊文;康寶月、劉令
嫻之類,或泛收六代。杜常、胡宿之類,或誤采宋人。小小瑕疵,尤所未免;卷
帙既富,核檢為難,第觀其大體可矣。
△《廣州四先生詩》·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乃明初廣州黃哲、李德、王佐、趙介四人詩也。哲字庸之,
用薦拜翰林待制,侍懿文太子讀書,出知東阿縣,升東平通判,歸,尋坐法死;
有《雪蓬集》。德字仲修,洪武中,用薦授雒陽長史,官至義寧縣知縣,有《易
庵集》。佐字彥舉,本河東人,元末侍父官南雄,遂占南海籍。洪武初,徵至京
師,授給事中。有《聽雨軒》、《瀛洲》二集,沒後稿多遺逸,僅存詩一卷,郡
人彭森刻於建安。介字伯貞,明初閉戶讀書,不求仕進,屢薦皆辭免。坐累,逮
赴京師,卒於南昌舟中。後以子純官監察御史,贈如其官,有《臨清集》。四人
初與同郡孫蕡號“南園五先生”,後惟蕡集流傳,四人著作已多散佚,此乃後人
重輯之本。以蕡集別行,故惟稱“四先生”焉。雖網羅放失,篇帙無多,然如哲
之五言古體,祖述齊、梁;德之七言長篇,胎息溫、李;俱可自名一家。惟佐氣
骨稍卑,未能驂駕;而介詩所存太少,不足以見所長耳。然粵東詩派,數人實開
其先,其提唱風雅之功,有未可沒者,故存之以著其概。俾與《西庵集》並傳焉。
△《三華集》·十八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無錫錢子正及弟子義、侄仲益合刻詩也。子正《綠苔軒集》六卷,前有王
達《序》;子義《種菊庵集》四卷,前有洪武八年《自序》;仲益《錦樹集》八
卷,前有魏驥《序》。三集初各自為書,正統中,仲益族子公善等,始合而刻之,
其曰“三華”者,蓋以三者皆錢氏英華也。按子正詩,朱彝尊《明詩綜》不載,
但附見其名於子義之下,然二人出處始末,均無可考;獨仲益以元末進士知華亭
縣,後為翰林修撰,見於魏驥《序》中。而《明詩綜》載:仲益,永樂初以翰林
編修轉周王府長史,與驥《序》互有異同;又稱:仲益詩格爽朗,惜“遺集”罕
傳,予從秦對岩前輩購得,亟錄八首,猶未盡其蘊云云。然則彝尊僅見“仲益遺
集”未見斯本也。則亦罕覯之笈矣。
△《閩中十子詩》·三十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袁表、馬熒同編。表字景從,熒字用昭,皆福州人。閩中十子者,一曰福
清林鴻,有《膳部集》;一曰長樂陳亮,有《儲玉齋集》;一曰長樂高廷禮,有
《木天清氣集》、《嘯台集》;一曰閩縣王恭,有《白雲樵唱》、《鳳台清嘯》、
《草澤狂歌》諸集;一曰閩縣唐泰,詩軼不傳,散見《善鳴集》中;一曰閩縣鄭
定,有《澹齋集》;一曰永福王偁,有《虛舟集》;一曰閩縣王褒,有《養靜集》;
一曰閩縣周元,有《宜秋集》;一曰侯官黃元,其集名不傳。皆明初人,萬曆丙
子,表等即高以陳家所藏諸人之詩,選為是集。考閩中詩派,多以十子為宗,厥
後輾轉流傳,漸成窠臼,其初已有唐摹晉帖之評,其後遂至有詩必律,有律必七
言;而“晉安”一派,乃至為世所詬厲。論閩中詩者,嘗深病之。要其濫觴之始,
不至是也。十人遺集已不盡傳,傳者亦不盡可錄。此編採擷菁華,存其梗概,猶
可以見一時之風氣,固宜存以備一格焉。
△《元詩體要》·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宋緒編。緒字公傳,以字行,餘姚人。成祖時預修《永樂大典》時,同邑
被徵者五人,及書成,宋孟岳、趙膚迪、zhu6*德茂、張廷皆授官,緒獨辭歸。是集,
錄元一代之詩。曹安《讕言長語》,稱其分體三十有八。此本凡為體三十有六,
曰《四言》、曰《騷》、曰《選》、曰《樂府》、曰《柏梁》、曰《五言》、曰
《七言》、曰《長短句》、曰《雜古》、曰《言》、曰《詞》、曰《歌》、曰
《行》、曰《操》、曰《曲》、曰《吟》、曰《嘆》、曰《怨》、曰《引》、曰
《謠》、曰《詠》、曰《篇》、曰《禽言》、曰《香奩》、曰《陰何》、曰《聯
句》、曰《集句》、曰《無題》、曰《詠物》、曰《五言律》、曰《七言律》、
曰《五言長律》、曰《五言絕》、曰《六言絕》、曰《七言絕》、曰《拗體》。
較安所列少“七言長律體”、“側體”二種,未喻其故。各體之前,皆有《小序》,
仿方回《瀛奎律髓》之例,其中或以體分,或以題分,體例頗不畫一。其以體分
者,選體別於五言古,吟嘆怨引之類別於樂府,長短句別於雜古體,未免治絲而
棼。其以題分者,香奩、無題、詠物,既各為類,則行役、邊塞、贈答諸門,將
不勝載,更不免於掛漏。又第八卷楊維楨《出浴》絕句,實唐韓偓七言律詩後四
句,亦間有疏舛。然去取頗有鑒裁,鄧林《序》稱,緒深於詩,故選詩如此之精。
非溢詞也。傳本頗稀,此本為秀水曹溶家所藏,目錄卷六以下闕,書中亦間有闕
頁,惜無別本可校矣。
△《滄海遺珠》·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前有正統元年楊士奇《序》,稱都督沐公所選。又稱其字
曰景容,黔寧王之仲子。佐兄黔國公為朝廷鎮撫西南一方,考《明史》黔寧王沐
英之子晟為黔國公,鎮雲南;昂為右都督,傾雲南都司,則此集當為昂所編。惟
昂字景高,不字景容,疑其初字景高,至洪熙元年後避仁宗之諱,改高為容,史
未及詳。其以第三子為“仲子”,則疑誤以黔國公為長也。所錄凡朱經、方行、
朱綝、曾烜、周昉、韓宜可、王景彰、樓璉、王汝玉、逯昶、平顯、胡粹中、楊
宗彝、劉叔讓、楊子善、張洪、范宗暉、施敬、僧天祥、機先、大用二十人之作,
共三百餘首;皆明初流寓遷謫於雲南者。每人姓名之下,各注其字號里居。以其
為劉仔肩、王偁諸家詩選所不及,故名曰《遺珠》。二十人皆無專集。此編去取
頗精審,所錄多斐然可觀。自古以來,武人能詩者代代有之,以武人司選錄,而
其書不愧善本者,惟此一集而已。是固不可不傳也。
△《中州名賢文表》·三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劉昌編。昌字欽謨,吳縣人。正統乙丑進士,歷官河南提學副使,遷廣東
參政。是編,即其官河南時所蒐輯。凡許衡六卷,姚燧八卷,馬祖常五卷,許有
壬三卷,王惲六卷,富珠哩翀二卷。又略依本集之體,各以碑誌、銘傳等篇附錄
於後。考許衡《魯齋遺書》,馬祖常《石田集》,許有壬《至正集》,王惲《秋
澗集》,雖尚存傳本;而惟《魯齋遺書》有刊板,餘皆輾轉傳鈔,舛訛滋甚,賴
此編擷其英華,得以互勘。至姚燧本集五十卷,富珠哩翀本集六十餘卷,見於諸
家著錄者,已久佚不傳,獨賴此僅存。其表章之功,亦不可泯矣。每集末有昌所
作《跋語》數則,亦頗見考訂。王士禎《香祖筆記》載,其《勸宋牧仲重刻文表》,
且云:欽謨諸跋當悉刻之,以存其舊。此本實康熙丙戌宋犖授錢塘汪立名所刊,
其附入原跋,蓋本士禎之意也。昌《自序》又謂此其內集,尚有外集、正集、雜
集若干卷。今俱未見,殆久而散佚歟。
△《明文衡》·九十八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程敏政編。敏政有《宋遺民錄》,已著錄。是編首代言,為詞臣奉敕撰擬
之交,次賦,次騷,次樂府,次琴操,次表箋,次奏議,次論,次說,次解,次
辨,次原,次箴,次銘,次頌,次贊,次七,次策問,次問對,次書,次記,次
序,次題跋,次雜著,次傳,次行狀,次碑,次神道碑,次墓碣,次墓誌,次墓
表,次哀誄,次祭文,次字說,為類凡三十有八。悉從《玉台新詠》之例,題作
者姓名。惟方孝孺則書字,蓋是時靖難文禁稍弛,而尚未全解,故存其文而隱其
名也。內琴操缺一首,表缺四首,奏議缺十首,辨缺一首,頌缺一首,贊缺二首,
記缺十一首,序缺十五首,題跋缺四首,雜著缺一首,傳缺一首,神道碑缺十一
首,墓碣缺四首,墓誌缺八首,墓表缺二首,祭文缺二首,皆有錄無書,各注闕
字於目中,未喻其故。所錄如吳訥《文章辨體序》,《題劉定之雜誌》之類,皆
非文體。而袁忠徹《瀛國公事實》之類,事既誣妄,文尤鄙俚,皆不免蕪雜之譏。
朱右扌嬰《寧生傳》,雜述醫案,至以一篇占一卷,亦乖體例。然所錄皆洪武以
後,成化以前之文。在北地、信陽之前,文格未變,無七子末流,摹擬詰屈之偽
體。稽明初之文者,固當以是編為正軌矣。
△《新安文獻志》·一百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程敏政撰。是書於南、北朝以後文章事跡,凡有關於新安者,悉採錄之。
六十卷以前為甲集,皆其鄉先達詩文,略依真德秀《文章正宗》之例,分類輯錄;
其六十一卷以後,則皆先達行實,不必盡出郡人所論撰。分《神跡》、《道原》、
《忠孝》、《儒碩》、《勛賢》、《風節》、《才望》、《吏治》、《遺逸》、
《世德》、《寓公》、《文苑》、《材武》、《烈女》、《方技》十五目。其中
有應行考訂者,敏政復間以己意參核,而附註之,徵引繁博,條理淹貫。凡徽州
一郡之典故,匯萃極為賅備,遺文軼事,鹹得藉以考見大凡。故自明以來,推為
鉅制。其中小小踳駮者,如凡例稱《朱子詩文錄》其涉於新安者,而《通判泰
州江君墓銘》竟爾見遺;又朱子所作其父松行狀,松所作其父森行狀,既已並收,
而《松韋齋集》中有錄曾祖父《詩後序》一篇,又復不錄;皆不免於脫略。然司
馬光《資治通鑑》已稱牴牾不能自保,是書卷帙繁重,不能以稍有掛漏,遂掩其
蒐輯之功也。
△《海岱會集》·十二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明石存禮、藍田、馮裕、劉澄甫、陳經、黃卿、劉淵甫、楊應奎八人唱和之
詩也。存禮字敬夫,號來山,益都人,弘治庚戌進士,官至知府。田有《北泉集》,
已著錄。裕字伯順,號閭山,臨朐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按察司副使。澄甫字
子靜,號山泉,壽光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布政司參議。經字伯常,號東渚,
益都人,正德甲戌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卿字時庸,號海亭,益都人,正德戊辰
進士,官至布政司參政。淵甫字子深,號范泉,澄甫之弟,正德戊午舉人。應奎
字文煥號澠谷,益都人,官至知府。嘉靖乙未丙申間,經以禮部侍郎丁憂里居。
田除名閒住,淵甫未仕,存禮等五人並致仕,乃結詩社於北郭禪林,後編輯所作
成帙,冠以“社約”、“同社姓氏”及長至日、五月五日、九月九日、上巳日、
七月七日,會《集序》五篇。其詩凡古樂府二卷,五言古詩二卷,七言古詩二卷,
五言律詩三首,五言排律一卷,七言律詩一卷,五言絕句一卷,七言絕句一卷,
計詩七百四十九首。其編輯名氏原本未載,惟卷首萬曆己亥魏允貞《序》,稱友
人馮用韞以《海岱會集》自遠寄至,據王士禎《古夫於亭雜錄》,蓋馮裕曾孫琦
所選也。八人皆不以詩名,而其詩皆清雅可觀,無三楊台閣之習,亦無七子摹擬
之弊。故王士禎稱其各體皆入格,非苟作者。觀其“社約”中有不許將會內詩詞
傳播,違者有罰一條。蓋山間林下,自適性情,不復以文壇名譽為事,故不隨風
氣為轉移。而八人皆閒散之身,自吟詠外,別無餘事;故互相推敲,自少疵類。
其斐然可誦,良亦有由矣。
△《經義模範》·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前有王廷表《序》,稱嘉靖丁未,訪楊升庵於滇,得《經
義模範》一帙,乃同年朱良矩所刻云云。考廷表為正德甲戌進士。是科題名碑有
朱良、朱敬、朱裳、朱節、朱昭、朱方六人,未詳孰是。以字義求之,殆朱方為
近乎。方,浙江永康人,其仕履亦未詳,所錄凡宋張才叔、姚孝寧、吳師孟、張
孝四人“經義”共十六篇。其弁首即才叔《自靖人自獻於先王》一篇,呂祖謙錄
入《文鑒》者也。時文之變,千態萬狀,愈遠而愈失其宗,亦愈工而愈遠於道。
今觀其初體,明白切實乃如此。考吳伯宗《榮進集》,亦載其洪武辛亥會試中式
之文,是為明之首科,其所作亦與此不相遠,知立法之初,惟以明理為主,不以
修詞相尚矣。康熙中,編修俞長城嘗輯北宋至國初“經義”為一百二十名家稿。
然所錄如王安石、蘇轍諸人之作,皆不言出自何書,世或疑焉。此集雖篇帙寥寥,
然猶可見“經義”之本始,錄而存之,亦足為黜浮式靡之助。惟《劉安節集》載
有“經義”十七篇,亦北宋程試之作,此集未載,或偶未見歟?
△《文編》·六十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唐順之編。順之有《左編》,已著錄。是集取由周迄宋之文,分體排纂,
陳元素《序》,稱以真德秀《文章正宗》為稿本。然德秀書主於論理,而此書主
於論文,宗旨迥異,元素說似未確也。其中如以莊、韓、孫子諸篇入之論中,為
強立名目。又不錄《史記》、《漢書》列傳,而獨取《後漢書·黃憲傳》冠諸傳
之上,進退亦多失據,蓋匯收太廣,義例太多,踳駁往往不免。然順之深於古
文,能心知其得失,凡所別擇,具有精意。觀其《自序》雲,不能無文,即不能
無法。是編者文之工匠,而法之至也。其平日又嘗謂漢以前之文,未嘗無法,而
未嘗有法,法寓於無法之中,故其為法也密而不可窺。唐與宋之文不能無法,而
能毫釐不失乎法,以有法為法,故其為法也嚴而不可犯。其言皆妙解文理,故是
編所錄雖皆習誦之文,而標舉脈絡,批道窾會,使後人得以窺見開闔順逆,經緯
錯綜之妙。而神明變化,以蘄至於古。學秦、漢者,當於唐、宋求門徑;學唐、
宋者,固當以此編為門徑矣。自正、嘉之後,北地、信陽聲價,奔走一世;“太
倉”、“歷下”,流派彌長,而日久論定,言古文者終以順之及歸有光、王慎中
三家為歸。豈非以學七子者,畫虎不成反類狗;學三家者,刻鵠不成尚類鶩耶?
閻若璩《潛邱劄記》有《與戴唐器書》,述宋實穎之言曰:荊川才大如海,評書
有詳有略,惟文編出陳元素者非其原本。又稱兩本舍下俱有,他日呈寄自知之雲
雲。今世所行惟此一本,其為原本、陳本,不復可考。要其大旨,固皆出於順之
也。
△《古詩紀》·一百五十六卷(內府藏本)
明馮惟訥撰。惟訥字汝言,臨朐人,嘉靖戊戌進士,官至江西左布政使,加
光祿寺卿,致仕,事跡附見《明史·馮琦傳》。其書前集十卷,皆古逸詩;正集
一百三十卷,則漢、魏以下,陳、隋以前之詩;外集四卷,附錄仙鬼之詩;別集
十二卷,則前人論詩之語也。時代綿長,採摭繁富,其中真偽錯雜,以及牴牾舛
漏,所不能無。故馮舒作《詩紀匡謬》,以糾其失。然上薄古初,下迄六代,有
韻之作,無不兼收,溯詩家之淵源者,不能外是書而別求。固亦採珠之滄海,伐
木之鄧林也。厥後臧懋循《古詩所》、張之象《古詩類苑》、梅鼎祚《八代詩乘》,
相繼而出,總以是書為藍本。然懋循書,雖稱補此書之闕,而捃拾繁猥,珠礫混
淆,又割裂分體,不以時代為次,使閱者茫不得正變之源流;之象書,又以題編
次,竟作類書;鼎祚書,僅漢、魏全錄,晉、宋以下皆從刪節,已非完備之觀。
而漢、魏詩中,如所增蘇武妻詩之類,又深為藝林之笑噱,故至今惟惟訥此編,
為詩家圭臬。初,太原甄敬為刊版於陝西,一依惟訥原次,而剞劂甚拙,復間有
舛訛。此本為吳琯等重刊,雖去其前集、正集、外集、別集之名,合併為一百五
十六卷,而次第悉如其舊,校讎亦較甄本為詳,故今從吳本錄之。惟訥別有《風
雅廣逸》十卷,核其所載,即此編之前集。蓋初輯古逸諸篇,先刊別行,後乃續
成漢、魏以下,並為一篇,實非有二。今特別存其目,而其書則不復錄焉。
△《詩紀匡謬》·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馮舒撰。舒字已蒼,號默菴,又號“癸巳老人”,常熟人。舒因李攀龍
《詩刪》,鍾惺、譚元春《詩歸》所載古詩,輾轉沿訛,而其源總出於馮惟訥之
《古詩紀》,因作是書以糾之,凡一百一十二條。其中如《於忽操》三章為宋王
令詩,《兩頭纖纖青玉玦》一章,為王建詩,《休洗紅》二章為楊慎詩,一一辨
之。而楊慎《石鼓文》偽本全載卷中,乃置不一詰。又蘇伯玉妻《盤中詩》,
《詩紀》作漢人,固謬;宋本《玉台新詠》列於傅休奕詩後,不別題蘇伯玉妻,
乃嘉定間陳玉父刻本偶佚其名;觀《滄浪詩話》稱蘇伯玉妻有此體,見《玉台集》,
則嚴羽所見之本,實題伯玉妻名。又桑世昌《回文類聚》,載《盤中詩》,亦題
蘇伯玉妻,則惟訥所題姓名,不為無據,舒之所駁,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也。至
禹《玉牒詞》實載《後漢書》郡國志注中,惟訥不言所出,但於題下留未刻之版
一行,竟未及補。舒校正“斜柯”諸字之訛,而不及此條,亦為闕漏。然他所抉
摘,多中其失,考證精核實出惟訥之上。原原本本,證佐確然,固於讀古詩者大
有所裨,不得議為吹求。雖謂之“羽翼詩紀”可矣。
△《全蜀藝文志》·六十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周復俊編。復俊有《東吳名賢記》,已著錄。初,宋慶元中四川安撫使袁
說友,屬知雲安縣程遇孫等八人裒《成都文類》五十卷,中間尚有所未備。嘉靖
中,復俊官四川按察司副使,復博採漢、魏以降詩文之有關於蜀者匯為此書,包
括網羅,極為賅洽。所載如《宋羅泌姓氏譜》、元費著《古器譜》諸書,多不傳
於今。又如李商隱《重陽亭銘》,為《文苑英華》所不錄,其本集亦失載,徐炯、
徐樹穀《箋注義山文集》,即據此書以補入。如斯之類,皆足以資考核。諸篇之
後,復俊間附案語。如漢初平五年《周公禮殿》記載洪适《隸釋》,並載史子堅
《隸格》,詳略異同,彼此互見,亦頗有所辨證。其中若曹丕《告益州文》與魏
人《檄蜀文》,偽詞虛煽,顛倒是非,於理可以不錄;然此志蒐羅故實,例主全
收,非同編錄總集,有所去取。善惡並載,亦未足為復俊病。惟篇末不著駁正之
詞,以申公義,是則義例之疏耳。
△《古今詩刪》·三十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李攀龍編。攀龍有《詩學事類》,已著錄。是編,為所錄歷代之詩,每代
各自分體,始於古逸,次以漢、魏南北朝,次以唐,唐以後繼以明,多錄同時諸
人之作,而不及宋、元。蓋自李夢陽倡不讀唐以後書之說,前後七子,率以此論
相尚。攀龍是選,猶是志也。江淹作《雜擬詩》,上自漢京,下至齊、梁,古今
鹹列,正變不遺。其《序》有曰:“蛾眉詎同貌而俱動於魄,芳草寧共氣而皆悅
於魂”。又曰:“世之諸賢,各滯所迷,莫不論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豈所謂
通方廣恕,好遠兼愛?然則文章派別,不主一途,但可以工拙為程,未容以時代
為限。宋詩導黃、陳之派,多生硬杈椏;元詩沿溫、李之波,多綺靡婉弱。論其
流弊,誠亦多端,然鉅制鴻篇,亦不勝數,何容刪除兩代,等之自鄶無譏。王士
禎《論詩絕句》有曰:“鐵崖樂府氣淋漓,淵穎歌行格侭奇;耳食紛紛說開寶,
幾人眼見宋元詩?”其殆為夢陽輩發歟?且以此選所錄而論,唐末之韋莊、李建
勛,距宋初閱歲無多;明初之劉基、梁寅,在元末吟篇不少。何以數年之內,今
古頓殊,一人之身,薰蕕互異,此真門戶之見,入主出奴,不緣真有限斷。厥後
摹擬剽竊,流弊萬端,遂與gong6*安、竟陵同受後人之詬厲,豈非高談盛氣有以激之,
遂至出爾反爾乎?然明季論詩之黨,判於七子,七子論詩之旨,不外此編。錄而
存之,亦足以見風會變遷之故,是非蜂起之由,未可廢也。流俗所行,別有攀龍
《唐詩選》,攀龍實無是書,乃明末坊賈割取《詩刪》中唐詩,加以評註,別立
斯名,以其流傳既久,今亦別存其目,而不錄其書焉。
△《唐宋元名表》·四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胡松編。松有《滁州志》,已著錄,《明史》松本傳稱,松幼嗜學,嘗輯
古名臣章奏,今未見其本。是編,乃松督學山西時,選為士子程式之書。雖所錄
皆各集所有,無奇秘未睹之篇,而去取極為不苟。前有《自序》曰:“是學也,
昉於漢、魏六朝,盛於隋、唐,而極於宋,其體不能盡同,然其意同於宣上德而
達下情,明己志而述物則,其後相沿日下,競趨新巧,爭尚衍博,往往貪用事而
晦其意,務屬詞而滅其質,蓋四六之本意失之遠矣。”其言頗為明切。自明代二
場用表,而表遂變為時文,久而偽體雜出,或參以長聯。如王世貞所作一聯,多
至十餘句,如“四書”文之二小比。或參以五七言詩句,以為源出徐、庾及王、
駱;不知徐、庾、王、駱用之於賦。賦為古詩之流,其體相近,若以詩入文,豈
復成格?至於全用成句,每生硬而杈椏,間雜俗語,多鄙俚而率易。冠冕堂皇之
調,剽襲者陳膚,餖飣割裂之詞,小才者纖巧,其弊尤不勝言。松選此編,挽頹
波而歸之雅,亦可謂有功於駢體者矣。
△《文氏五家詩》·十四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長洲文氏三世五人之詩也。文洪,字功大,成化乙酉舉人,官氵來水教諭,
著《括囊稿詩》一卷,文一卷。其孫徵明,著《甫田集》詩四卷。徵明長子彭,
字壽承,官南京國子監博士,著《博士詩》二卷。次子嘉,字休承,官和州學正,
著《和州詩》一卷。彭之子肇祉,字基聖,官上林苑錄事,亦著詩五卷。中惟徵
明名最盛,其家學之淵源,則自洪始。如《靜志居詩話》所稱:“野猿窺落果,
林蝶戀殘花;自得翻書趣,渾忘對客言”諸句,饒有恬澹之致,徵明詩格不高,
而意境自能拔俗,至彭、嘉、肇祉,亦能於耳濡目染之餘,力承先緒。所謂謝家
子弟,雖復不端正者亦奕奕有一種風氣也。徵明《甫田集》,已著錄。然卷帙相
連,無容割裂。且除此一集,與五家之目亦不合,尤無容改其舊名以五為四。故
仍並錄之,而附著其互見之故焉。
△《宋藝圃集》·二十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李蓘編。蓘有《黃谷瑣談》,已著錄。是集,選錄宋人之詩,殫
力蒐羅,凡十三載,至隆慶丁卯而後成,所列凡二百三十有六人,而核其名氏,
實二百三十有七人,蓋編目時誤數一人。末卷附釋衲三十三人,宮閨六人,靈怪
三則,妓流五人,不知名四人,通上當為二百八十八人,而注曰共二百八十四人,
則除不知姓名四人不數耳。王士禎《香祖筆記》稱,所選凡二百八十人,亦誤數
也。書中編次後先,最為顛倒,如以蘇軾、蘇轍列張詠、余靖、范仲淹、司馬光
前;陳與義、呂本中、曾幾列蔡襄、歐陽修、黃庭堅、陳師道前;秦觀列趙抃、
蘇頌前;楊萬里列楊蟠、米芾、王令、唐庚前;葉采、嚴粲列蔡京、章惇前;林
景熙、謝翱列陸游前者,指不勝屈。其最誕者,莫若以徽宗皇帝與邢居實、張栻、
劉子翬合為一卷,夫《漢書·藝文志》以文帝列劉敬、賈山之間;武帝列蔡甲、
倪寬之間;《玉台新詠》以梁武帝及太子諸王,列吳均等九人之後、蕭子顯等二
十一人之前。以時代相次,猶為有說。至邢居實為邢恕之子,年十八早夭,在徽
宗以前。劉子翬為劉韐之子,張栻為張浚之子,皆南宋高、孝時人,在徽宗以後。
乃君臣淆列,尤屬不倫。殆由選錄時,隨手雜抄,未遑銓次歟。至於廖融、江為、
沈彬、孟賓於之屬,則上涉南唐;馬定國,周昂、李純甫、趙渢、龐鑄、史肅、
劉迎之屬,則旁及金朝。衡以斷限,更屬未安。王士禎之所糾,亦未嘗不中其失
也。然《香祖筆記》又曰:隆慶初元,海內尊尚李、王之派,諱言宋詩。而于田
獨闡幽抉異,撰為此書,其學識有過人者,則士禎亦甚取其書矣。
△《元藝圃集》·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李蓘編。此集續“宋詩”而選,所錄凡一百九人,詩六百二十五首。
《自序》稱地僻少書籍,無以盡括一代之所長。今觀所錄,有虞集、范梈、揭
傒斯,而無楊載,即一代名人號為四家者,已闕其一。是漏略誠所不免。又劉辰
翁乃宋人;王庭筠、高克恭、元好問乃金人;僧來復乃明人;一例載入,頗失斷
限。其編次則倪瓚、宋元、余闕等皆元末人,而名在最前;戴表元、白珽等皆元
初人,而名在最後。其他亦多先後顛倒,頗無倫序。似亦隨見隨抄,未經勘定之
本。與《宋藝圃集》相同,殆慵於排纂,遂用唐無名氏《搜玉小集》,不拘時代
之例歟。然其《自序》謂:“宋詩痼於理,元詩鄰於詞。”則深中兩代作者之弊。
故其去取之間,頗為不苟,以雲備一代之詩,誠為不足。以雲鑑別,則較之泛濫
旁收,務盈卷帙者,精審多矣。
△《唐宋八大家文鈔》·一百六十四卷(通行本)
明茅坤編。坤有《徐海本末》,已著錄。《明史·文苑傳》稱:坤善古文,
最心折唐順之。順之所著《文編》,唐、宋人自韓、柳、歐、三蘇、曾、王八家
外無所取。故坤選八大家文鈔。考明初朱右已採錄韓、柳、歐陽、曾、王、三蘇
之作,為《八先生文集》,實遠在坤前。然右書今不傳,惟坤此集為世所傳習。
凡韓愈文十六卷,柳宗元文十二卷,歐陽修文三十二卷,附《五代史抄》二十卷,
王安石文十六卷,曾鞏文十卷,蘇洵文十卷,蘇軾文二十八卷,蘇轍文二十卷,
每家各為之引。說者謂其書本出唐順之,坤據其稿本,刊版以行,攘為己作,如
郭象之於向秀。然坤所作《序例》,明言以順之及王慎中評語標入,實未諱所自
來,則稱為盜襲者,誣矣。其書初刊於杭州,歲久漫漶,萬曆中,坤之孫著,復
為訂正而重刊之,始以坤所批《五代史》附入歐文之後。今所行者,皆著重訂本
也。自李夢陽《空同集》出,以字句摹秦、漢,而秦、漢為窠臼;自坤《白華樓
稿》出,以機調摹唐、宋,而唐、宋又為窠臼。故坤嘗以書與唐順之論文,順之
復書有“尚以眉發相山川,而未以精神相山川”之語。又謂繩墨布置,奇正轉摺,
雖有專門師法,至於中間一段精神命脈,則非具今古隻眼者,不足與此云云。蓋
頗不以能為古文許之。今觀是集,大抵亦為舉業而設。其所評語,疏舛尤不可枚
舉。黃宗羲《南雷文定》有《答張自烈書》,謂其韓文內《孔司勛志》,不曉句
讀;《貞曜先生志》所云來吊韓氏,謂不知何人;柳文內《與顧十郎書》,誤疑
“十郎”為“宗元座主”;歐文內薛簡肅舉進士第一讓王嚴,疑其何以得讓;又
以《張谷墓表》遷員外郎知陽武縣,為當時特重令職;又《孫之翰志》學究出身、
進士及第,為再舉進士,皆不明宋制,而妄為之說。又謂其圈點批抹,亦多不得
要領,而詆為小小結果。皆切中其病。然八家全集浩博,學者遍讀為難,書肆選
本,又漏略過甚,坤所選錄,尚得煩簡之中。集中評語,雖所見未深,而亦足為
初學之門徑。一二百年以來,家弦戶誦,固亦有由矣。
△《吳都文粹續集》·五十六卷、《補遺》·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錢穀編。穀字叔寶,長洲人,《明史·文苑傳》附見《文徵明傳》中。但
稱其能畫。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則稱穀貧無典籍,游文徵仲之門,日取插架書
讀之,手抄異書最多,至老不倦。仿鄭虎臣《吳都文粹》,輯成續編,間有三百
卷。其子功甫繼之,吳中文獻,藉以不墜云云。功甫,錢與治之字也,所稱卷數
與此本不符,疑合與治續編言之。或穀初所蒐羅,原有此數,後復加刪汰,以成
今本。彝尊乃據其舊稿言之歟?此本第五十三卷、五十四卷俱逸,第五十卷亦殘
闕,檢勘他本並同,蓋流傳既久,不免脫遺,已非完本。其中所標二十一門,分
類亦多未確,蓋能博而未能精者。然自說部、類家、詩編、文稿,以至遺碑、斷
碣,無不甄錄,其采輯之富,視鄭書幾增至十倍。吳中文獻,多藉是以有徵,亦
未可以蕪雜棄矣。
△《石倉歷代詩選》·五百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曹學佺編。學佺有《易經通論》,已著錄。是編,所選歷代之詩,上起古
初,下迄於明,凡古詩十三卷,唐詩一百卷,拾遺十卷,宋詩一百七卷,金、元
詩五十卷,明詩初集八十六卷、次集一百四十卷。舊一名《十二代詩選》,然漢、
魏、晉、宋、南齊、梁、陳、魏、北齊、周、隋,實十一代,既錄古逸,乃綴於
八代之末,又並五代於唐、並金於元,於體例名目,皆乖剌不合。故從其版心所
題,稱歷代詩選,於義為諧。所選雖卷帙浩博,不免傷於糅雜,然上下二千年間,
作者皆略存梗概,又學佺本自工詩,故所去取,亦大都不乖風雅之旨,固猶勝貪
多務得,細大不捐者。惟金代僅錄元好問一人,頗為疏漏。意其時毛晉所刊《中
州集》、《河汾諸老詩》,猶未盛行,故學佺未見歟。其冠於元詩之首,亦以一
代只一人,不能成集故也。據《千頃堂書目》,學佺所錄《明詩》尚有三集一百
卷,四集一百三十二卷,五集五十二卷,六集一百卷,今皆未見,殆已散佚。然
自萬曆以後,繁音側調,愈變愈遠於古,論者等諸自鄶無譏。是本止於嘉、隆,
正明詩之極盛,其三集以下之不存,正亦不足惜矣。
△《四六法海》·十二卷(內府藏本)
明王志堅編。志堅有《讀史商語》,已著錄。秦、漢以來,自李斯《諫逐客
書》始點綴華詞,自鄒陽《獄中上樑王書》始疊陳故事,是駢體之漸萌也。符命
之作則《封禪書》、《典引》,問對之文,則《答賓戲》、《客難》,駸駸乎,
偶句漸多。沿及晉、宋,格律遂成,流迨齊、梁,體裁大判,由質實而趨麗藻,
莫知其然而然。然實皆源出古文,承流遞變。猶四言之詩至漢而為五言,至“六
朝”而有對句,至唐而遂為近體。面目各別,神理不殊,其原本風雅則一也,厥
後輾轉相沿,逐其末而忘其本。故周武帝病其浮靡,隋李諤論其佻巧,唐韓愈亦
齗齗有古文、時文之辨。降而愈壞,一濫於宋人之啟劄,再濫於明人之表判,剿
襲皮毛,轉相販鬻;或塗飾而掩情,或堆砌而傷氣;或雕鏤纖巧而傷雅。四六遂
為作者所詬厲。宋姚鉉撰《唐文粹》,至盡黜儷偶,宋祁修《新唐書》,至全刪
詔令;而明之季年,豫章之攻雲間者,亦以沿泝六朝相詆,豈非作四六者,不知
與古體同源、愈趨愈下,有以啟議者之口乎!志堅此編所錄,下迄於元,而能上
溯於魏、晉,如敕則托始宋武帝,冊文則托始宋公《九錫文》,表則托始陸機、
桓溫、謝靈運,書則托始於魏文帝、應瑒、應璩、陸景、薛綜、阮籍、呂安、陸
雲、習鑿齒,序則托始陸機,論則托始謝靈運。大抵皆變體之初,儷語散文相兼
而用,其齊、梁以至唐人,亦多取不甚拘對偶者。俾讀者知四六之文,運意遣詞,
與古文不異,於茲體深為有功。至於每篇之末,或箋注其本事,或考證其異同,
或臚列其始末,亦皆元元本本,語有實徵,非明代選本所可及。據其凡例,雖為
舉業而作,實則四六之源流正變,具於是編矣,未可以書肆刊本忽之也。
△《古樂苑》·五十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梅鼎祚撰。鼎祚有《才鬼記》,已著錄。是編,因郭茂倩《樂府詩集》而
增輯之。郭本止於唐末,此本止於“南、北朝”,則用左克明《古樂府》例也。
其所補者,如琴曲歌詞《龐德公之於忽操》,見《宋文鑒》中,乃王令擬作,非
真龐所自作也;雜歌曲詞之《劉勛妻》,其詩《藝文類聚》稱魏文帝作,《玉台
新詠》稱王宋自作,邢凱《坦齋通編》稱曹植作;然總為五言詩,不雲樂府;亦
不以“劉勛妻”三字為樂府題也。左思《嬌女詩》自詠其二女嬉戲之事,亦不雲
樂府也;至梁昭明太子、沈約、王錫、王規、王纘、殷鈞之《大言》、《細言》,
不過偶然遊戲,實宋玉《大言賦》之流。既非古調,亦未被新聲,強名之曰“樂
府”,則《世說新語》所謂“矛頭淅米劍頭炊,百歲老翁攀枯枝,井上轆轤臥嬰
兒”“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者,何又不入乎?溫子昇之《搗衣》本詠閨情,
亦強名曰“樂府”,柳惲、謝惠運、曹毗所作亦同此題,何又見遺乎?梁簡文帝
之《名士悅傾城》本題為《和湘東王》,亦偶拈成句,未必調名;沈約之《六憶
詩》、隋煬帝之《雜憶詩》且明標詩字,以及閨思、閨怨、春思、秋思之類,無
不闌入,則又何詩,不可入樂乎?《婉轉歌》見吳均《續齊諧記》及《晉書》。
劉妙容,鬼也;王敬伯,人也。劉妙容歌,列“琴曲歌詞”中;王敬伯歌,自應
列於其後。即兩本字句小異,不過注一作某耳。乃以敬伯補入末卷《鬼歌》中,
顛倒錯亂,殊不可解。又開卷為古歌詞,以《斷竹之歌》為首,迄於秦始皇《祀
洛水歌》,已不及郭本之託始郊廟為得體;而雜歌謠詞中,又出“古歌”一門,
始於《擊壤歌》,迄於《甘泉歌》,不知其以何為別。他如隋煬帝之《望江南》,
採摭偽撰之小說,絕不考唐段安節《樂府雜錄》,至李德裕時,始有此調,則益
糅雜矣。然其捃拾遺佚,頗足補郭氏之闕。其解題亦頗有所增益。雖有絲麻,無
棄菅蒯,存之亦可資考證也。其《衍錄》四卷,記作者爵里及諸家評論,蓋剽剟
馮惟訥《詩紀別集》而稍為附益,多采楊慎等之說,今亦並錄之,備參訂焉。
△《皇霸文紀》·十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梅鼎祚編。鼎祚輯陳、隋以前之文,編為《文紀》,以配馮惟訥《詩紀》。
此編上起古初,下迄於秦,故曰《皇霸文紀》,乃其書之第一集也。洪荒以降,
書契莫詳,事尚無徵,況其文字,傳於後者,非漢代緯書之依託,即戰國諸子之
寓言,一概裒存,遂不免一真百偽。至《集古錄》、《博古圖》、《考古圖》所
列諸銘,名姓時代,半屬臆求;點畫偏旁,多緣附會。劉、楊異釋,薛、鄭殊音,
而確定為某商某周,編之簡牘,實為失於闕疑。甚至“簉磬銘”六十三字,惟錄
篆文,尤乖體例。他如《穆天子傳》、《詩序》之類,本各自為書,亦登文集,
則錄所不當錄。屈原《楚詞》,惟載三篇,則刪所不當刪。何致之《偽岣嶁碑》、
楊慎之《偽石鼓文》並出近代,漫無考證。大橫庚庚之兆,且以漢文誤入之。皆
輯錄之疏,不可據為典要。然網羅繁富,周、秦以前之作,莫備於斯,蕪雜之中,
菁英不乏。陸機所謂“雖榛楛之勿翦”,亦蒙茸於集翠者也。故病其濫而終取
其博焉。
△《西漢文紀》·二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梅鼎祚編。鼎祚《皇霸文紀》,真偽糅雜,頗有炫博之譏。其作是編,則
一以《史記》、《漢書》為主,而雜采他書附益之,所據為根本者,較諸子雜言
頗為典實。故所收於班、馬二史之外者,亦藉以參校是非,不至如《皇霸文紀》
之濫。如《飛燕奏箋》,《成帝答詔》,張良《四皓往返書》,孔臧《與子弟書》,
東方朔《實瓮銘》,《李陵蘇武往返書》,劉向《上關尹子》、《子華子》、
《於陵子奏》,揚雄《潤州牧箴》,《卓文君、司馬相如誄》諸篇,依託顯然者,
皆能辨之。其他如《西京雜記》、《東方朔別傳》、《搜神記》、《博物志》、
《佛藏辨正論》,所載諸篇;及孔安國《尚書序》、《孔衍家語序》等文,雖未
一一釐正,要其所漏不過百中之一矣,惟《新書節錄》數篇,則《新語》、《春
秋繁露》之類,以例推之,何不並載?《列女傳》及揚雄諸賦,並節錄其“序”,
以例推之,其他亦將多不勝收,殊無義例。其於詔制既以各帝分編,又往往隨事
附各篇之後,端緒龐雜,於編次之體亦乖。然三代以下,文章莫盛於西漢,西漢
莫備於此編。含英咀華,固著作之驪淵矣。
△《東漢文紀》·三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梅鼎祚編。鼎祚《西漢文紀》,根據《史》、《漢》,故多為典確。是編
雖亦以正史為宗,而雜書之作,始盛於東漢。即劉珍、張璠諸記,著錄正史者,
亦逾八家。沿及六代,小說繁興,其時去雒京最近,故依託附會,尤較西漢為多。
至於《集古》、《金石》諸錄,《博古》、《考古》諸圖,以迨《隸釋》、《隸
續》而下,搜括舊刻,爭奇炫博者,彌不一家。而西漢自“五鳳磚”數事以外,
寥寥無多,其碑碣文詞,器物銘識,亦往往惟稱東漢。鼎祚蒐羅既富,義取全收,
其間真贗互陳,異同蜂起,而訂訛正舛,亦不及《西漢文紀》之詳,固其所也。
至如《曹全》一碑,近代始出,亦復捃摭不遺,其采輯亦云勤矣。若夫永和《裴
岑破呼衍王碑》,遠在西域,我皇上天威耆定,儒者始睹其文。鼎祚生明季衰微
之時,嘉峪關外,即為絕域,其略而不載,固未可以為疏漏焉。
△《西晉文紀》·二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梅鼎祚編。西晉相傳四葉,為日無多,何晏、王弼之徒,以莊、老清言轉
相神聖,浸淫不返,遂至於南渡偏安。然觀鼎祚所編一代之文,則討論典故,崇
勵風俗者,猶居其半。蓋東漢以來,老師宿儒之遺訓,越三國而猶有存焉。非鼎
祚裒而輯之,不知建武以還,猶能立國者,為禮教未殄之故也。其中多采詩賦之
《序》,以足篇帙,特較他代為繁,殊嫌割裂。又司馬懿以及師、昭,雖《晉書
·本紀》三祖並登,而揆以史法,終乖限斷。鼎祚既通編八代之文,自宜附之魏
末,使名號不舛,時代靡差。乃因仍《晉書》之失,存其帝號以冠篇,是亦失於
糾正者矣。
△《宋文紀》·十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梅鼎祚編。鼎祚所輯《八代文紀》卷溢三百,其版行者,自《皇霸》至
《西晉》而止。鼎祚歿後,應天巡按御史張煊、寧國府知府周維新始為次第開雕。
而此集先成,故卷首獨有煊及維新《序》。宋之文,上承魏、晉,清俊之體猶存;
下啟晉、梁,纂組之風漸盛。於八代之內,居文質升降之關,雖涉雕華,未全綺
靡。觀鼎祚所錄,可以見風氣轉移,日趨日變之故焉。其編纂之體,略同漢、晉,
中間如《廬山公九錫文》和《香方》之類,鉅細兼收,義取全備,猶之<魚旦>表、
頭責子羽文,諸作,鹹登前牒,不能以蕪累為譏。惟《宋公冊封九錫禪代》諸文,
既為晉人所撰,自當附之於《晉紀》,移而入宋,於例殊乖。又司馬越《女銘詞》,
雖發自宋年,而撰由晉代,附之簡末,尤無取義,是則編次之疏矣。
△《南齊文紀》·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梅鼎祚編。是集於酬答之文,參錯附錄,及誤載前代冊誥,與諸集略同。
而體例尤為叢脞,如《永明五年九月詔》,乃《齊書》撮敘其事,而以為詔詞;
高祖《與周盤龍第二敕》,明帝《手詔王思遠》,皆只常言五字,但可存為故實,
豈宜目以文章。無姓名之文,例附於末;而《魚腹侯子響還本奏》獨列於前。代
擬諸作,例歸操觚之人,而褚淵《禪齊詔》、江淹《築壘教》獨不畫一。曹景宗
《與弟義宗書》,沈約《答陸厥樂藹書》,猶曰人雖入梁,事關齊代。至於宋順
帝《答誅黃回詔》,則《宋文紀》自為一集,何以隔代闌入?若劉虬《答蕭子良
書》,已見二卷,又見六卷,失檢抑又甚矣。其間如高祖《與王彥之書》,《尺
牘》誤以為世祖。崔覺《與妹書》,《尺牘》誤以為崔恭祖。亦間有小小駁正。
然如黃回一人,隔數頁而重注;曹虎一人,前注見北魏,而七卷之中乃別出曹虎
之名,詳註爵里,矛盾者正復不少。徒以一代之文,兼收全備而存之耳。
△《梁文紀》·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梅鼎祚編。是集,采梁一代之文,多取之《梁書》、《南史》及諸家文集,
故所錄不甚繁碎,考證亦頗精核。惟以後梁蕭巋退附外國之後,不與諸王同列,
殊乖次序。又侯景矯詔入於簡文帝文內,亦非事實。他若梁武帝《請謚答詔》,
不著其人,稍為疏漏;《江淹集》作於齊代,割以入齊,《齊文紀》既已發例,
何佟之之文,乃雲以上作於齊朝,以下作於梁世,但為分注,而全入此集,亦未
免自亂其例。然較他集,終為有條理也。梁代沿永明舊制,競事浮華,故裴子野
撰《雕蟲論》以砭其失。簡文帝與《湘東王書》曰:“六典、三禮所施則有地,
吉凶嘉賓,用之則有所。未聞吟詠性情,反擬《內則》之篇,操筆寫志,更摹
《酒誥》之作。遲遲春日,反學歸藏,湛湛江水,遂同大傳。”又曰:“時有效
謝康樂、裴鴻臚文者,亦頗有惑焉,謝客吐言天拔,出於自然;時有不拘,是其
糠粕;裴氏乃良史之才,了無篇什之美。謝故巧不可階,裴亦質不宜慕。”一代
帝王,持論如是,宜其風靡波盪,文體日趨華縟也。然古文至梁而絕,駢體乃以
梁為極盛。殘膏賸馥,沾溉無窮,唐代沿流,取材不盡,譬之晚唐五代,其詩無
非側調,而其詞乃為正聲。寸有所長,四六既不能廢,則梁代諸家,亦未可屏斥
矣。
△《陳文紀》·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梅鼎祚編。南朝六代,至陳而終,文章亦至陳而極敝。其時能自成家者,
詩惟陰鏗、張正見;文則徐陵、沈炯以外,惟江總所傳稍多。而或久仕梁朝,上
承異代;或晚歸隋主,尚署前銜,鼎祚兼其前後諸作,割並於陳,以足卷帙,未
免朝代混淆。然鼎祚既取《南北朝文通》,為編次,苟闕其一代,則源流始末,
有所未詳,斯亦不得已之變例也。況永明、天監,相去未遙,江左餘風,往往而
在韓、柳未出以前,王、楊之麗制,燕、許之鴻篇,多有取材於是者,亦不能以
其少而廢之矣。
△《北齊文紀》·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梅鼎祚編。北齊著作,邢、魏居首,其餘零篇短札,取備卷帙而已。所采
自正史以來,不過《文苑英華》、《藝文類聚》、《通鑑》諸書,蓋流傳本少,
蒐輯為難,非其網羅之未備也。其首列高歡、高澄,亦同西晉之編,濫登三祖;
他如《侯景報高澄書》,史明言王偉;《文宣即位告天文》,史明言魏收,《天
保元年大赦詔》,《藝文類聚》明言邢邵,而不歸操筆之人。竟冒署其所代,核
以事實,亦未睹其安。又《顏氏家訓》,各自為書,史志相沿著錄,設使全文載
入,已於體例有乖,乃僅錄其《敘致》一篇,而一篇之中,又僅錄其首四五行,
豈非以篇頁無多,忽而不檢,致是疏漏歟?考崇禎戊寅周鑣《序》鼎祚所輯文紀,
自東晉以下,皆鼎祚沒後所刻,蓋中多草創之稿,其後人未儘是正,因而刊之,
亦非盡鼎祚之失也。
△《後周文紀》·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梅鼎祚編。按“東漢”、“東晉”之名,所以別於“西”;“南齊”之名,
所以別於“北”。若周則豐鎬舊京,年祀綿遠,中原江左,別無國號相同。盧思
道作《興亡論》,題曰“後周”,殊為無義,故令狐德棻所撰《國史》,但曰
《周書》。鼎祚仍以後題,未免失於刊正。所錄宇文氏一代之文,不過八卷,而
庾信一人乃居五卷。次則王褒撰著尚十八篇,使非借材異國,其寂寥更甚於高齊。
然宇文泰為丞相時,干戈擾攘之中,實獨能尊崇儒術,釐正文體。大統五年正月
置行台學,十一月命周惠達、唐瑾制禮樂,大統十一年六月患晉氏以來文章浮華,
命蘇綽作《大誥》宣示群臣,仍命自今文章,鹹依此體。今觀其一代詔敕,大抵
溫醇雅令,有漢、魏之遺風,即間有稍雜俳偶者,亦摛字典重,無齊、梁綺艷之
習。他如《庾信集》,中《春賦》、《鐙賦》之類,大抵在梁舊作,其入北以後
諸篇,亦皆華實相扶,風骨不乏,故杜甫有“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
語。豈非黜雕尚朴,導之者有漸歟?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六朝靡麗之風,極而
將返,實至周而一小振。未可以流傳之寡,而忽之也。
△《隋文紀》·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梅鼎祚編。隋氏混一南北,凡齊、周之故老,梁、陳之舊臣,鹹薈稡一
朝,成文章之總匯。而人沿舊習,風尚各殊,故著作之林,不名一格。四十餘載,
竟不能自為體裁。又世傳小說,唐代為多。而仁壽、大業,去唐最近,遺篇瑣語,
真贗相參,不能無所附會。故鼎祚所錄,此集又最糅雜。其中如《隋遺錄》、
《開河記》、《迷樓記》、《海山記》、《大業拾遺記》,皆出依託。而王度
《古鏡記》尤為迂怪不經,《搜神》、《異苑》之末流,《暌車》、《夷堅》之
先路,豈可登之總集,自穢其書?又如《甲秀堂帖》載煬帝《跋曹子建墨跡》,
唐以來收藏賞鑒,皆所未聞;詞旨凡庸,顯出近代,而一概闌入,未免失於鑒裁。
至於唐高祖、太宗、褚亮、李靖、陳叔達、溫大雅、魏徵諸人,不系於隋,無煩
擬議,乃以其文作於隋末,遂爾兼收,而李德林《代靜帝之詔》作於周時,顏之
推《請考樂》之奏上於梁代,前則文隨人編,後則人隨文列。揆以斷限,厥例安
居?若文帝《複姓令》之誤采史文,李德林之《修定五禮詔》,題為文帝,祖君
彥之《移郡縣書》、《與袁子幹書》、魏徵《與郇王慶書》,皆題為李密;孔德
紹《遺秦王書》,題為竇建德,以及《罪蜀王秀文》已見一卷,復見二卷;戴逵
《皇太子箴》已見五卷,復見七卷;又諸集之通病,不在所論矣。八卷之末,載
梁神洊等十二人,蓋鼎祚《文紀》以此集為終,神洊等時代未詳,故統附於
此。合觀所錄,雖牴牾罅漏,卷卷有之。然上起古初,下窮八代,旁搜博採,薈
合成編,使唐以前之文章源委相承,粲然可考,斯實藝苑之大觀,其功亦不為過
掩矣。
(案:《千頃堂書目》,載鼎祚所編尚有《三國文紀》、《東晉文紀》、
《後陳文紀》,《三國》、《東晉》,今未見其本,姑從闕如;《後陳》並不知
為何代,疑傳寫有訛,今亦未見其本。故置之不論焉。)
△《釋文紀》·四十五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明梅鼎祚編。是書成於崇禎辛未,裒輯歷代名僧之文、以及諸家之文,為釋
氏而作者。冠以經典所譯西域《梵書》一卷,溯其源也。二卷以迄四十三卷,為
東漢至陳、隋之作,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則無名氏時代者。然皆唐以前人所著
也,採摭極為繁富。每人名之下,各注爵里,每篇題之下,各注事實,亦頗便檢
閱。其中如王《頭陀寺碑》載在《文選》,人人習讀。而蒐遠略近,失之
眉睫之前;又如智永《題右軍樂毅論後》,與月儀《獻歲帖》,其人雖釋氏之徒,
而其文實不為釋氏作。一概收之,亦嫌泛濫,皆不免於小疵。然六代以前之異學,
則已斑斑然矣。又其時,文士競以藻麗相高,即緇流亦具有詞采,故大抵吐屬嫻
雅,論說亦皆根據經典;尤不類唐以後諸方語錄,徒以俚語掉弄機鋒,即論其文
章,亦不失為斐然可觀也。
△《文章辨體匯選》·七百八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賀復徵編。復徵字仲來,丹陽人。是書,首無序目,書中有復徵自著,道
光和尚述云:“先憲副昔宦夔門,時為天啟甲子六月。越歲乙丑,予入蜀,悉其
事,先憲副為郎南都,嗣後入粵歸吳”,又云:“先宮保中泠公請師演說《金剛
經》。又吳吟題詞雲,辛未秋,家大人粵西命下,予以病侍行。”考丹陽賀氏一
家,登科名者,邦泰,嘉靖己未進士;邦泰孫世壽,萬曆庚戌進士,官總督倉場
戶部尚書;世壽子王盛,崇禎戊辰進士,按之復徵所序祖父官階年月,俱不相合。
又每冊首,有晉江黃氏父子藏書印記,而《千頃堂書目》乃不載是編,均莫詳其
故也。復徵以吳訥《文章辨體》所收未廣,因別為蒐討,上自三代,下逮明末,
分列各體為一百三十二類。每體之首,多引劉勰《文心雕龍》及吳訥、徐師曾之
言,間參以己說,以為凡例。其中有一體而兩齣者,如“祝文”後既附“致語”,
後復有“致語”一卷是也。有一體而強分為二者,如既有“上書”,復有“上言”,
僅收《賈山至言》一篇;既有“墓表”,復有“阡表”,僅收歐陽修《瀧岡阡表》
一篇;“記”與“紀事”之外,復有“紀”,“雜文”之外,復有“雜著”是也。
有一文而重見兩體者,如王褒《僮約》,一見“約”,再見“雜文”;沈約《修
竹彈甘蕉文》,一見“彈事”,再見“雜文”;孔璋《請代李邕表》,一見“表”,
再見“上書”;孫樵書《何易於事》一見“表”,再見“紀事”是也。又於金、
元之文,所收過略。而後人擬仿偽撰之作,如張飛《新都縣真多山銘》之類,乃
概為收入,未免失於別裁。意其卷帙既繁,稿本初脫,未經刊定,不能盡削繁蕪。
然其別類分門,搜羅廣博,殆積畢生心力,抄撮而成,故墜典秘文,亦往往有出
人耳目之外者。且其書只存抄本,傳播甚稀,錄而存之,固未始非操觚家,由博
返約之一助爾。
△《古詩鏡》·三十六卷、《唐詩鏡》·五十四卷(內府藏本)
明陸時雍撰。時雍字仲昭,桐鄉人,崇禎癸酉貢生。是編選自漢、魏以迄晚
唐之詩。分為二集,前有《總論》一篇,其大旨以神韻為宗,情境為主,如云:
“詩須觀其自得,古人佳處不在言語間。”又云:“氣太重,意太深,聲太宏,
色太厲,佳而不佳,反以此病。”又云:“詩不患無材,而患材之揚;不患無情,
而患情之肆;不患無言,而患言之盡;不患無景,而患景之煩。”所言皆妙解詩
理。其間如《孔雀東南飛》一詩,譏其情詞之紕謬,而於儲光羲、孟浩然輩,亦
俱有微詞。蓋其時王、李餘波,相沿末息。學者方以吞剝為工,故於蹊逕易尋者,
往往加之排斥。欲以此針砭流俗,故不免於懲羹而吹齏。然其採摭精審,評釋詳
核,凡運會升降,一一皆可考見其源流,在明末諸選之中,固不可不謂之善本矣。
書中評語,間涉纖仄,似乎漸染楚風,然《總論》中所指晉人華言是務,巧言是
標,實以隱刺鍾、譚,其字句尖新,特文人綺語之習,與“竟陵”一派,實貌同
而心異也。
△《漢魏六朝一百三家集》·一百十八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張溥編。溥有《詩經註疏大全合纂》,已著錄。自馮惟訥輯《詩紀》,而
漢、魏、六朝之詩匯於一編;自梅鼎祚輯《文紀》,而漢、魏、六朝之文,匯於
一編;自張燮輯七十二家集,而漢、魏六朝之遺集,匯於一編。溥以《張氏書》
為根柢而取馮氏、梅氏書中其人著作稍多者,排比而附益之,以成是集。卷帙既
繁,不免務得貪多,失於限斷,編錄亦往往無法,考證亦往往未明。有本系“經
說”而入之集者,如董仲舒集錄《春秋陰陽》、劉向、劉歆集錄《洪範五行傳》
之類是也。有本系“史類”而入之集者,如褚少孫集全錄《補史記》、荀悅集全
錄《漢紀論》之類是也。有本系“子書”而入之集者,如諸葛亮集錄《心書》,
蕭子云集錄《淨住子》是也。有牴牾顯然而不辨者,如張衡集錄《周天大象賦》,
稱魏武黃星之類是也。有是非疑似而臆斷者,如《陳琳傳》中有袁紹使掌書記一
語,遂以《三國志注》“紹冊烏桓單于文”錄之琳集是也。有偽妄無稽而濫收者,
如東方朔集錄《真仙通鑑》所載《與友人書》及《十洲記序》之類是也。有移甲
入乙而不覺者,如庾信集錄楊炯文二篇之類是也,有採摭未盡者,如束晳集所錄
《餅賦》,寥寥數語,不知祝穆《事文類聚》所載尚多之類是也。有割裂失次者,
如鍾會集《成侯命婦傳》,《三國志注》截載兩處,遂分其首尾名為一篇之類是
也。有可以成集而遺之者,如枚乘《七發》、《忘憂館柳賦》、《諫吳王書》,
及《玉台新詠》所載古詩可成一卷;左思《三都賦》、《白鬢賦》、《髑髏賦》,
及《文選》所載《詠史詩》,亦可成一卷;而擯落不載之類是也。然州分部居,
以文隸人,以人隸代,使唐以前作者遺篇,一一略見其梗概,雖因人成事,要不
可謂之無功也。明之末年,中原雲擾,而江以南文社乃極盛。其最著者,艾南英
倡“豫章社”,衍歸有光等之說而暢其流;陳子龍倡“幾社”,承王世貞等之說
而滌其濫;溥與張采倡“復社”,聲氣蔓衍,幾遍天下。然不甚爭學派,亦不甚
爭文柄,故著作皆不甚多。溥所撰述,惟刪定《名臣奏議》及此編為巨帙,《名
臣奏議》,去取未能盡允;此編則元元本本,足資檢核。溥之遺書,固應以此為
最矣。
△《古今禪藻集》·二十八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釋正勉、性通同編。其裒輯則釋普文也。普文字理菴,正勉字通可,並嘉
興人;性通,字蘊輝,應天人。所錄皆釋子之作,而不必其有關於佛理,曰“禪
藻者”,猶曰僧詩云爾。所載上起晉支遁,下訖性氵通所自作。以朝代編次,每
代之中又自分諸體。中間如宋之惠休,唐之無本,後皆冠巾仕宦。與宋之道潛,
老而遘禍,官勒歸俗者不同,一概收之,未免泛濫。又宋倚松老人饒節,後為僧,
名如璧,陸游《老學菴筆記》稱為“南渡詩僧之冠”,與葛天民卒返初服者亦不
同,乃漏而不載。至寶月《行路難》,鍾嶸《詩品》明言非其所作,載構訟納賂
事甚悉;而仍作僧詩,皆未免疏於考訂。他如卷一之末,獨附贊銘誄賦,蓋以六
朝篇什無多,借盈卷帙。然以此為例,則諸方偈頌,孰非有韻之文,正恐累牘連
篇,汗牛而載,於例亦為不純。特其上下千年,網羅頗富,較之《唐僧宏秀集》
惟取一朝,《宋九僧詩》但備數家者,較為完具,存之亦可備採擇焉。
△《三家宮詞》·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毛晉編。晉有《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廣要》,已著錄。三家者,一為唐王
建,一為蜀花蕊夫人,一為宋王珪,各七言絕句一百首。建詩集,別著錄。其宮
詞百首,舊刻雜入王昌齡《長信秋詞》一首、劉禹錫《魏宮詞》二首、白居易
《後宮詞》一首、張籍《宮詞》二首、杜牧《秋夕作》一首、《出宮人》一首。
晉並考舊本釐正。花蕊夫人蜀孟昶妃費氏也。宋熙寧五年王安國檢校官書,始得
其手書於敝紙中,以語王安石,王安石以語王珪、馮京,始傳於世,珪所撰《華
陽集》,明代已佚,今始以《永樂大典》所載裒輯著錄。惟此宮詞有別本孤行,
而流俗傳寫,誤以其中四十一首竄入花蕊夫人詩中,而移花蕊夫人詩三十九首屬
之於珪,又摭唐詩二首足之,顛舛殊甚。此本亦一一校改,建《贈王守澄詩》,
有“不是當家親向說,九重爭得外人知”句,雖一時劫制之詞,而宮禁深嚴,流
傳瑣亦未必不出於若輩,其語殆不盡誣。費氏身備掖庭,述所見聞;珪出入禁闥,
歷仕四朝,不出國門而至宰相,耳濡目染,亦異乎草野傳聞。晉裒而編之,皆足
以考當日之軼事,不但取其詞之工也。
△《二家宮詞》·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毛晉編。凡宋徽宗皇帝三百首,寧宗楊皇后五十首。徽宗卷末有帝姬長公
主《跋》,稱自建中jing6*國二年至宣和六年,緝熙殿所收藏御製宮詞,共三百首,
命左昭儀孔禎同嬪御章安愷等收輯,類而成書云云。考蔡京改“公主”為“帝姬”
各有封號,此既雲“帝姬”又雲“長公主”非當時之制。又禎字為仁宗廟諱,當
時改“文貞”為“文正”,改魏徵為魏證,嫌名猶避之甚嚴,豈有宮中昭儀,敢
以此字為名者?此《跋》殆出於依託。楊後卷末有潛夫《跋》不著名氏,毛晉謂
不知何許人。考劉克莊字潛夫,《跋》稱癸酉仲春,為度宗鹹淳九年,時代亦合,
或克莊所題耶?毛晉跋徽宗卷末,稱舊刻或二百八十首,或二百九十二首,或三
百首,或三百首有奇,多混入鄙俚贗作,後從雲間得一元本,止缺二首,則其書
已屢經竄亂。即所謂雲間元本,亦未必舊觀,又跋楊後卷末,稱今本止三十首,
餘二十首從未之見,乃天啟丁卯得胡應麟家秘本所載,又稱《迎春燕子尾纖纖》
一首、《落絮濛濛立夏天》一首、《紫禁仙輿詰旦來》一首,向刻唐人;《蘭徑
香消玉輦蹤》一首、《缺月流光入綺疏》一首、《輦路青苔雨後深》一首,向刻
元人。今姑仍原本云云。今考集中“阿姊攜儂近紫微,蕊宮承寵對芳菲,繡幃獨
自裁新錦,怕看花開蝴蝶飛”一首,亦似楊妹子作,故有首句;《書史會要》稱
楊妹子詩,語關情思,人或譏之,蓋即此類。不應出楊後之筆,蓋此三百五十首
者,皆後人裒輯得之,真偽參半,不盡可憑。姑以流傳已久存之耳。
0
猜你喜歡
卷九十八 列傳第二十三
《新唐書》 ◎王薛馬韋 王珪,字叔玠。卷二百六 列傳第九十三
《元史》 ◎叛臣 李鋋,小字松壽,濰說唐後傳-第32回-薛萬徹殺出番營-張士貴妒賢傷害
《說唐全傳》 詩曰:&nb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六
《元史》 ○宋子貞 宋子貞,字周臣,幻滅(下)-第三部-發明家的苦難-上編-11-父親和兩個僕人
《幻滅》 形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舊唐書》 ◎昭宗 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明史》 ○陳循(蕭鎡) 王文 江淵卷二
《玉台新詠》 ○魏文帝於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商書 仲虺之誥第二
《尚書》 湯歸自夏,至於大坰,仲虺作誥。卷一百八 載記第八
《晉書》 ◎慕容廆 慕容廆,字弈洛瑰銘箴第十一
《文心雕龍》 昔帝軒刻輿幾以弼違,大禹勒筍虡而外篇 惑經第四
《史通》 昔孔宣父以大聖之德,應運而生,生卷四十八 列傳第八
《宋書》 ◎朱齡石 弟超石 毛修之卷五十五 志第四十五
《新唐書》 ◎食貨五 武德元年,文武官說唐後傳-第06回-程咬金長安討救-小英雄比奪帥印
《說唐全傳》 詩曰:&nb冷眼觀物,輕動剛腸
《菜根譚》安娜_卡列寧娜(上)-第1部-04
《安娜·卡列尼娜》 達卷六十四
《蘇軾集》 ◎奏議十首 【奏馬澈不當屏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第二百四十六
《宋史》 ◎外國三 ○高麗 高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
《元史》 ◎文宗三 至順元年春正月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