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八 居士外集卷十八
◎書八首
【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書〈景祐元年〉】
某月日,具位某謹齋沐獻書樞密相公閣下。某聞《傳》曰:“言之無文,行
而不遠。”君子之所學也,言以載事,而文以飾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見於後世。
《詩》、《書》、《易》、《春秋》,皆善載事而尤文者,故其傳尤遠。荀卿、
孟軻之徒亦善為言,然其道有至有不至,故其書或傳或不傳,猶繫於時之好惡而
興廢之。其次楚有大夫者,善文其謳歌以傳。漢之盛時,有賈誼、董仲舒、司馬
相如、揚雄,能文其文辭以傳。由此以來,去聖益遠,世益薄或衰,下迄周、隋,
其間亦時時有善文其言以傳者,然皆紛雜滅裂不純信,故百不傳一。幸而一傳,
傳亦不顯,不能若前數家之焯然暴見而大行也。甚矣,言之難行也!事信矣,須
文;文至矣,又系其所恃之大小,以見其行遠不遠也。《書》載堯、舜,《詩》
載商、周,《易》載九聖,《春秋》載文、武之法,《荀》、《孟》二家載《詩》、
《書》、《易》、《春秋》者,楚之辭載《風》、《雅》,漢之徒各載其時主聲
名、文物之盛以為辭。後之學者蕩然無所載,則其言之不純信,其傳之不久遠,
勢使然也。至唐之興,若太宗之政、開元之治、憲宗之功,其臣下又爭載之以文,
其詞或播樂歌,或刻金石。故其間鉅人碩德閎言高論流鑠前後者,恃其所載之在
文也。故其言之所載者大且文,則其傳也章;言之所載者不文而又小,則其傳也
不章。
某不佞,守先人之緒餘。先人在太宗時,以文辭為名進士,以對策為賢良方
正,既而守道純正,為賢待制,逢時太平,奮身揚名,宜其言之所載,文之所行,
大而可恃以傳也。然未能甚行於世者,豈其嗣續不肖,不能繼守而泯沒之,抑有
由也。夫文之行雖系其所載,猶有待焉。《詩》、《書》、《易》、《春秋》,
待仲尼之刪正。荀、孟、屈原無所待,猶待其弟子而傳焉。漢之徒,亦得其史臣
之書。其始出也,或待其時之有名者而後發;其既歿也,或待其後之紀次者而傳。
其為之紀次也,非其門人故吏,則其親戚朋友,如夢得之序子厚,李漢之序退之
也。伏惟閣下學老文鉅,為時雄人,出入三朝,其能望光輝、接步武者,惟先君
為舊,則亦先君之所待也,豈小子之敢有請焉。謹以家集若干卷數,寫獻門下,
惟哀其誠而幸賜之。
【代楊推官洎上呂相公求見書〈景祐元年〉】
某聞古者堯、舜、禹之為君也,有皋、夔、益、稷之徒者為其臣。而湯之王
也,亦有仲虺、伊尹者。周之始興也,有周公、召公;其復興也,有方叔、召虎、
申甫之徒。下而至漢,其初也功臣尤多,而稱善相者曰蕭、曹,其後曰丙、魏。
唐之始則曰房、杜,既而曰姚、宋者,是皆能以功德佐其君,而卓然特以名出眾
而見於世者。夫《詩》、《書》之所美,莫大乎堯、舜、三代,其後世之盛者,
莫盛乎漢與唐。而其興也必有賢哲之臣出其際,而能使其君之功業名譽赫然光顯
於萬世而不泯。故每一讀其書,考其事,量其功,而想乎其人,疑其瑰傑奇怪若
神人,然非如今世之人可得而識也。夫其人已亡,其事已久,去數千百歲之後,
徒得其書而一讀之,猶灼然如在人耳目之際,使人希慕稱述之不暇。況得身出於
其時,親見其所為,而一識其人,則雖奔走俯伏,從妾圉,執鞭仆,猶為幸歟!
某嘗誦於此而私自為恨者有日矣。國家之興七十有五年矣,禮樂文章,可謂
太平,而傑然稱王公大人於世者,往往而出,凡士之得身出於斯時者,宜為幸矣,
又何必忽近以慕遠,違目而信耳,且安知後之望今不若今之望昔者邪!然其實有
若不幸者。某生也少,賤而愚,賤則不接乎朝廷之聞,愚故不能與於事,則雖有
王公大人者並出,而欲一往識之,乃無一事可因而進焉。噫!古之君子在上,不
幸而不得出其間。今之君子在上,幸而親見矣,又以愚賤見隔,而莫可望焉,是
真可閔嘆也已。
然嘗獨念昔有聞於先君大夫者,似有可以藉而為說以乾進於左右者,試一陳
之。先君之生也,好學勤力,以孤直不自進於時。其晚也,始登朝廷,享榮祿,
使終不困其志而少申者,蓋實出於大君子之門,則相公之於楊氏,不為無恩矣。
某不肖,其能繼大先君之世,而又苟欲藉之以有緒於閽人,誠宜獲罪於下執事者
矣。然而不詢於長者,不謀於蓍龜,而決然用是以自進者,蓋冀萬一得償其素所
願焉,雖及門而獲罪,不猶愈於望古而自為恨者邪!言狂計愚,伏惟聰明幸賜察
焉。
【與黃校書論文章書】
修頓首啟。蒙問及邱舍人所示雜文十篇,竊嘗覽之,驚嘆不已。其《毀譽》
等數短篇尤為篤論,然觀其用意在於策論,此古人之所難工,是以不能無小闕。
其救弊之說甚詳,而革弊未之能至。見其弊而識其所以革之者,才識兼通,然後
其文博辯而深切,中於時病而不為空言。蓋見其弊,必見其所以弊之因,若賈生
論秦之失,而推古養太子之禮,此可謂知其本矣。然近世應科目文辭,求若此者
蓋寡,必欲其極致,則宜少加意,然後煥乎其不可御矣。文章系乎治亂之說,未
易談,況乎愚昧,惡能當此?愧畏愧畏!修謹白。
【與高司諫書〈景祐三年〉】
修頓首再拜白司諫足下。某年十七時,家隨州,見天聖二年進士及第榜,始
識足下姓名。是時予年少,未與人接,又居遠方,但聞今宋舍人兄弟與葉道卿、
鄭天休數人者,以文學大有名,號稱得人。而足下廁其間,獨無卓卓可道說者,
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後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師,足下已為御史里行,然
猶未暇一識足下之面,但時時於予友尹師魯問足下之賢否,而師魯說足下正直有
學問,君子人也,予猶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學問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
屈之節,有能辨是非之明,又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無異眾人,是果賢者邪?
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為諫官來,始得相識,侃然正色,論前世事,歷歷
可聽,褒貶是非,無一謬說。噫!持此辯以示人,孰不愛之?雖予亦疑足下真君
子也。是予自聞足下之名及相識,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實跡而較之,
然後決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貶官後,與足下相見於安道家,足下詆誚希文為人。予始聞之,
疑是戲言;及見師魯,亦說足下深非希文所為,然後其疑遂決。希文平生剛正,
好學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觸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
為辨其非辜,又畏有識者之責己,遂隨而詆之,以為當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
剛果懦軟,稟之於天,不可勉強,雖聖人亦不以不能責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
母,身惜官位,懼饑寒而顧利祿,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禍,此乃庸人之常情,不
過作一不才諫官爾。雖朝廷君子,亦將閔足下之不能,而不責以必能也。今乃不
然,反昂然自得,了無愧畏,便毀其賢,以為當黜,庶乎飾己不言之過。夫力所
不敢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過,此君子之賊也。
且希文果不賢邪?自三四年來,從大理寺丞至前行員外郎,作待制日,日備
顧問,今班行中無與比者。是天子驟用不賢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賢以為賢,是聰
明有所未盡。足下身為司諫,乃耳目之官,當其驟用時,何不一為天子辨其不賢,
反默默無一語,待其自敗,然後隨而非之?若果賢邪,則今日天子與宰相以忤意
逐賢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則足下以希文為賢,亦不免責;以為不賢,亦不免責。
大抵罪在默默爾。
昔漢殺蕭望之與王章,計其當時之議,必不肯明言殺賢者也,必以石顯、王
鳳為忠臣,望之與章為不賢而被罪也。今足下視石顯、王鳳果忠邪,望之與章果
不賢邪?當時亦有諫臣,必不肯自言畏禍而不諫,亦必曰當誅而不足諫也。今足
下視之,果當誅邪?是直可欺當時之人,而不可欺後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
而不懼後世之不可欺邪?況今之人未可欺也。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來,進用諫臣,容納言論。如曹修古、劉越,雖歿猶被褒
稱,今希文與孔道輔,皆自諫諍擢用。足下幸生此時,遇納諫之聖主如此,猶不
敢一言,何也?前日又聞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職言事,是可言者惟諫臣
爾。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無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當去之,無妨
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貶官,師魯待罪,足下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出入
朝中稱諫官,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所可惜者,聖朝有事,諫官不言,
而使他人言之。書在史冊,他日為朝廷羞者,足下也。
《春秋》之法,責賢者備。今某區區猶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絕足下,
而不以賢者責也。若猶以謂希文不賢而當逐,則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爾。
願足下直攜此書於朝,使正予罪而誅之,使天下皆釋然知希文之當逐,亦諫臣之
一效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論希文之事,時坐有他客,不能盡所懷,故輒布
區區,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與石推官第一書〈景祐二年〉】
修頓首再拜白公操足下。前歲於洛陽,得在鄆州時所寄書,卒然不能即報,
遂以及今,然其勤心未必若書之怠,而獨不知公操察不察也。
修來京師已一歲也,宋州臨汴水,公操之譽日與南方之舟至京師。修少與時
人相接尤寡,而譽者無日不聞,若幸使盡識舟上人,則公操之美可勝道哉!凡人
之相親者,居則握手共席,道觀欣,既別則問疾病起居,以相為憂者,常人之情
爾。若聞如足下之譽者,何必問其他乎?聞之欣然,亦不減握手之樂也。夫不以
相見為歡樂,不以疾病為憂問,是豈無情者乎?得非相期者在於道爾。其或有過
而不至於道者,乃可為憂也。
近於京師頻得足下所為文,讀之甚善。其好古閔世之意,皆公操自得於古人,
不待修之贊也。然有自許太高,詆時太過,其論若未深究其源者,此事有本末,
不可卒然語,須相見乃能盡。然有一事,今詳而說,此計公操可朝聞而暮改者,
試先陳之。
君貺家有足下手作書一通,及有二像記石本。始見之,駭然不可識;徐而視
定,辨其點畫,乃可漸通。吁,何怪之甚也!既而持以問人,曰:“是不能乎書
者邪?”曰:“非不能也。”“書之法當爾邪?”曰:“非也。”“古有之乎?”
曰:“無。”“今有之乎?”亦曰:“無也。”“然則何謂而若是?”曰:“特
欲與世異而已。”修聞君子之於學,是而已,不聞為異也,好學莫如揚雄,亦曰
如此。然古之人或有稱獨行而高世者,考其行,亦不過乎君子,但與世之庸人不
合爾。行非異世,蓋人不及而反棄之,舉世斥以為異者歟。及其過,聖人猶欲就
之於中庸。況今書前不師乎古,後不足以為來者法。雖天下皆好之,猶不可為。
況天下皆非之,乃獨為之,何也?是果好異以取高歟?然向謂公操能使人譽者,
豈其履中道、秉常德而然歟,抑亦昂然自異以驚世人而得之歟?古之教童子者,
立必正,聽不傾,常視之毋誑,勤謹乎其始,惟恐其見異而惑也。今足下端然居
乎學舍,以教人為師,而反率然以自異,顧學者何所法哉?不幸學者皆從而效之,
足下又果為獨異乎!今不急止,則懼他日有責後生之好怪者,推其事,罪以奉歸,
此修所以為憂而敢告也,惟幸察之。不宣。同年弟歐陽某頓首。
【與石推官第二書〈景祐二年〉】
修頓首白公操足下。前同年徐君行,因得寓書論足下書之怪。時仆有妹居襄
城,喪其夫,匍匐將往視之,故不能盡其所以雲者,而略陳焉。足下雖不以仆為
狂愚而絕之,復之以書,然果未能喻仆之意。非足下之不喻,由仆聽之不審而論
之之略之過也。仆見足下書久矣,不即有雲而今乃雲者,何邪?始見之,疑乎不
能書,又疑乎忽而不學。夫書,一藝爾,人或不能,與忽不學,特不必論,是以
默默然。及來京師,見二像石本,及聞說者雲足下不欲同俗而力為之,如前所陳
者,是誠可諍矣,然後一進其說。及得足下書,自謂不能,與前所聞者異,然後
知所聽之不審也。然足下於仆之言,亦似未審者。
足下謂世之善書者,能鍾、王、虞、柳,不過一藝,己之所學乃堯、舜、周、
孔之道,不必善書;又雲因仆之言欲勉學之者,此皆非也。夫所謂鍾、王、虞、
柳之書者,非獨足下薄之,仆固亦薄之矣。世之有好學其書而悅之者,與嗜飲茗、
閱畫圖無異,但其性之一僻爾,豈君子之所務乎?然致於書,則不可無法。古之
始有文字也,務乎記事,而因物取類為其象。故《周禮》六藝有六書之學,其點
畫曲直皆有其說。揚子曰“斷木為棋,梡革為鞠,亦皆有法焉”,而況書乎?
今雖隸字已變於古,而變古為隸者非聖人,不足師法,然其點畫曲直猶有準則,
如毋母、彳亻 之相近,易之則亂而不可讀矣。今足下以其直者為斜,以其方者
為圓,而曰我第行堯、舜、周、孔之道,此甚不可也。譬如設饌於案,加帽於首、
正襟而坐然後食者,此世人常爾。若其納足於帽,反衣而衣,坐乎案上,以飯實
酒卮而食,曰我行堯、舜、周、孔之道者,以此之於世可乎?不可也。則書雖末
事,而當從常法,不可以為怪,亦猶是矣。然足下了不省仆之意,凡仆之所陳者,
非論書之善不善,但患乎近怪自異以惑後生也。若果不能,又何必學,仆豈區區
勸足下以學書者乎。
足下又雲“我實有獨異於世者,以疾釋老,斥文章之雕刻者”,此又大不可
也。夫釋老,惑者之所為;雕刻文章,薄者之所為。足下安知世無明誠質厚君子
之不為乎?足下自以為異,是待天下無君子之與己同也。仲尼曰:“後生可畏,
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是則仲尼一言,不敢遺天下之後生;足下一言,待天下
以無君子。此故所謂大不可也。夫士之不為釋老與不雕刻文章者,譬如為吏而不
受貨財,蓋道當爾,不足恃以為賢也。屬久苦小疾,無意思。不宣。某頓首。
【答孫正之侔第一書〈景祐二年〉】
修白孫生足下。丁元珍書至,辱所示書及雜文二篇,辭博義高而不違於道,
甚喜甚喜。元珍言足下好古自守,不妄接人,雖居鄉閭,罕識其面。其特立如此,
而乃越千里以書見及,若某者何以當之!豈足下好忽近而慕遠邪?得非以道見謀,
不為遠近親疏然者也?仆愚學不足以自立,而氣力不足以動人,而言不見信於世,
不知足下何為而見及?今又豈足下所取信者丁元珍愛我而過譽邪?
學者不謀道久矣,然道固不茀廢,而聖人之書如日月,卓乎其可求,苟不為
刑禍祿利動其心者,則勉之皆可至也。惟足下力焉而不止,則不必相見以目而後
可知其心。相語以言而後可盡其說也。以所示文求足下之志,苟不惑而止,則仆
將見足下大發於文,著於行,而質於行事,以要其成焉。
【回丁判官書〈景祐二年〉】
九月十四日,宣德郎、守峽州夷陵縣令歐陽修,謹頓首復書於判官秘校足下。
修之得夷陵也,天子以有罪而不忍即誅,與之一邑,而告以訓曰:“往字吾民,
而無重前悔。”故其受命也,始懼而後喜,自謂曰幸,而謂夷陵之不幸也。
夫有罪而猶得邑,又撫安之曰“無重前悔”,是以自幸也。昔春秋時,鄭詹
自齊逃來,傳者曰“其佞人來,佞人來矣”!此不欲佞人入其邦,而惡其來甚之
之辭也。修之是行也,以謂夷陵之官相與語於府,吏相與語於家,民相與語於道,
皆曰罪人來矣。凡夷陵之人莫不惡之,而不欲入其邦,若魯國之惡鄭詹來者,故
曰夷陵不幸也。及舟次江陵之建寧縣,人來自夷陵,首蒙示書一通,言文意勤,
不徒不惡之,而又加以厚禮,出其意料之外,不勝甚喜,而且有不自遂之心焉。
夫人有厚己而自如者,恃其中有所以當之而不愧也。如修之愚,少無師傳,而學
出己見,未一發其蘊,忽發焉,果輒得罪,是其學不本實,而其中空虛無有而然
也。今猶未獲一見君子,而先辱以書待之厚意,以空虛之質當甚厚之意,竊懼既
見而不若所待,徒重愧爾!
且為政者之懲有罪也,若不鞭膚刑肉以痛切其身,則必擇惡地而斥之,使其
奔走顛躓窘苦,左山右壑,前虺虎而後蒺藜,動不逢偶吉而輒奇凶,其狀可為閔
笑。所以深困辱之者,欲其知自悔而改為善也,此亦為政者之仁也。故修得罪也,
與之一邑,使載其老母寡妹,浮五千五百之江湖,冒大熱而履深險,一有風波之
危,則叫號神明,以乞須臾之命。幸至其所,則折身下首以事上官,吏人連呼姓
名,喝出使拜,起則趨而走,設有大會,則坐之壁下,使與州校役人為等伍,得
一食,未徹俎而先走出。上官遇之,喜怒訶詰,常斂手栗股以伺顏色,冀一語之
溫和不可得。所以困辱之如此者,亦欲其能自悔咎而改為善也。
故修之來也,惟困辱之是期。今乃不然,獨蒙加以厚禮,而不以有罪困辱之,
使不窮厄而得其所為,以無重悔如前訓,可謂幸矣,然懼其頑心而不知自改也。
夫士窮莫不欲人之閔己,然非有深仁厚義君子之閔己,則又懼且漸焉。謹因弓手
還,敢布所懷,不勝區區,伏惟幸察。
【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書〈景祐元年〉】
某月日,具位某謹齋沐獻書樞密相公閣下。某聞《傳》曰:“言之無文,行
而不遠。”君子之所學也,言以載事,而文以飾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見於後世。
《詩》、《書》、《易》、《春秋》,皆善載事而尤文者,故其傳尤遠。荀卿、
孟軻之徒亦善為言,然其道有至有不至,故其書或傳或不傳,猶繫於時之好惡而
興廢之。其次楚有大夫者,善文其謳歌以傳。漢之盛時,有賈誼、董仲舒、司馬
相如、揚雄,能文其文辭以傳。由此以來,去聖益遠,世益薄或衰,下迄周、隋,
其間亦時時有善文其言以傳者,然皆紛雜滅裂不純信,故百不傳一。幸而一傳,
傳亦不顯,不能若前數家之焯然暴見而大行也。甚矣,言之難行也!事信矣,須
文;文至矣,又系其所恃之大小,以見其行遠不遠也。《書》載堯、舜,《詩》
載商、周,《易》載九聖,《春秋》載文、武之法,《荀》、《孟》二家載《詩》、
《書》、《易》、《春秋》者,楚之辭載《風》、《雅》,漢之徒各載其時主聲
名、文物之盛以為辭。後之學者蕩然無所載,則其言之不純信,其傳之不久遠,
勢使然也。至唐之興,若太宗之政、開元之治、憲宗之功,其臣下又爭載之以文,
其詞或播樂歌,或刻金石。故其間鉅人碩德閎言高論流鑠前後者,恃其所載之在
文也。故其言之所載者大且文,則其傳也章;言之所載者不文而又小,則其傳也
不章。
某不佞,守先人之緒餘。先人在太宗時,以文辭為名進士,以對策為賢良方
正,既而守道純正,為賢待制,逢時太平,奮身揚名,宜其言之所載,文之所行,
大而可恃以傳也。然未能甚行於世者,豈其嗣續不肖,不能繼守而泯沒之,抑有
由也。夫文之行雖系其所載,猶有待焉。《詩》、《書》、《易》、《春秋》,
待仲尼之刪正。荀、孟、屈原無所待,猶待其弟子而傳焉。漢之徒,亦得其史臣
之書。其始出也,或待其時之有名者而後發;其既歿也,或待其後之紀次者而傳。
其為之紀次也,非其門人故吏,則其親戚朋友,如夢得之序子厚,李漢之序退之
也。伏惟閣下學老文鉅,為時雄人,出入三朝,其能望光輝、接步武者,惟先君
為舊,則亦先君之所待也,豈小子之敢有請焉。謹以家集若干卷數,寫獻門下,
惟哀其誠而幸賜之。
【代楊推官洎上呂相公求見書〈景祐元年〉】
某聞古者堯、舜、禹之為君也,有皋、夔、益、稷之徒者為其臣。而湯之王
也,亦有仲虺、伊尹者。周之始興也,有周公、召公;其復興也,有方叔、召虎、
申甫之徒。下而至漢,其初也功臣尤多,而稱善相者曰蕭、曹,其後曰丙、魏。
唐之始則曰房、杜,既而曰姚、宋者,是皆能以功德佐其君,而卓然特以名出眾
而見於世者。夫《詩》、《書》之所美,莫大乎堯、舜、三代,其後世之盛者,
莫盛乎漢與唐。而其興也必有賢哲之臣出其際,而能使其君之功業名譽赫然光顯
於萬世而不泯。故每一讀其書,考其事,量其功,而想乎其人,疑其瑰傑奇怪若
神人,然非如今世之人可得而識也。夫其人已亡,其事已久,去數千百歲之後,
徒得其書而一讀之,猶灼然如在人耳目之際,使人希慕稱述之不暇。況得身出於
其時,親見其所為,而一識其人,則雖奔走俯伏,從妾圉,執鞭仆,猶為幸歟!
某嘗誦於此而私自為恨者有日矣。國家之興七十有五年矣,禮樂文章,可謂
太平,而傑然稱王公大人於世者,往往而出,凡士之得身出於斯時者,宜為幸矣,
又何必忽近以慕遠,違目而信耳,且安知後之望今不若今之望昔者邪!然其實有
若不幸者。某生也少,賤而愚,賤則不接乎朝廷之聞,愚故不能與於事,則雖有
王公大人者並出,而欲一往識之,乃無一事可因而進焉。噫!古之君子在上,不
幸而不得出其間。今之君子在上,幸而親見矣,又以愚賤見隔,而莫可望焉,是
真可閔嘆也已。
然嘗獨念昔有聞於先君大夫者,似有可以藉而為說以乾進於左右者,試一陳
之。先君之生也,好學勤力,以孤直不自進於時。其晚也,始登朝廷,享榮祿,
使終不困其志而少申者,蓋實出於大君子之門,則相公之於楊氏,不為無恩矣。
某不肖,其能繼大先君之世,而又苟欲藉之以有緒於閽人,誠宜獲罪於下執事者
矣。然而不詢於長者,不謀於蓍龜,而決然用是以自進者,蓋冀萬一得償其素所
願焉,雖及門而獲罪,不猶愈於望古而自為恨者邪!言狂計愚,伏惟聰明幸賜察
焉。
【與黃校書論文章書】
修頓首啟。蒙問及邱舍人所示雜文十篇,竊嘗覽之,驚嘆不已。其《毀譽》
等數短篇尤為篤論,然觀其用意在於策論,此古人之所難工,是以不能無小闕。
其救弊之說甚詳,而革弊未之能至。見其弊而識其所以革之者,才識兼通,然後
其文博辯而深切,中於時病而不為空言。蓋見其弊,必見其所以弊之因,若賈生
論秦之失,而推古養太子之禮,此可謂知其本矣。然近世應科目文辭,求若此者
蓋寡,必欲其極致,則宜少加意,然後煥乎其不可御矣。文章系乎治亂之說,未
易談,況乎愚昧,惡能當此?愧畏愧畏!修謹白。
【與高司諫書〈景祐三年〉】
修頓首再拜白司諫足下。某年十七時,家隨州,見天聖二年進士及第榜,始
識足下姓名。是時予年少,未與人接,又居遠方,但聞今宋舍人兄弟與葉道卿、
鄭天休數人者,以文學大有名,號稱得人。而足下廁其間,獨無卓卓可道說者,
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後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師,足下已為御史里行,然
猶未暇一識足下之面,但時時於予友尹師魯問足下之賢否,而師魯說足下正直有
學問,君子人也,予猶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學問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
屈之節,有能辨是非之明,又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無異眾人,是果賢者邪?
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為諫官來,始得相識,侃然正色,論前世事,歷歷
可聽,褒貶是非,無一謬說。噫!持此辯以示人,孰不愛之?雖予亦疑足下真君
子也。是予自聞足下之名及相識,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實跡而較之,
然後決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貶官後,與足下相見於安道家,足下詆誚希文為人。予始聞之,
疑是戲言;及見師魯,亦說足下深非希文所為,然後其疑遂決。希文平生剛正,
好學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觸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
為辨其非辜,又畏有識者之責己,遂隨而詆之,以為當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
剛果懦軟,稟之於天,不可勉強,雖聖人亦不以不能責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
母,身惜官位,懼饑寒而顧利祿,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禍,此乃庸人之常情,不
過作一不才諫官爾。雖朝廷君子,亦將閔足下之不能,而不責以必能也。今乃不
然,反昂然自得,了無愧畏,便毀其賢,以為當黜,庶乎飾己不言之過。夫力所
不敢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過,此君子之賊也。
且希文果不賢邪?自三四年來,從大理寺丞至前行員外郎,作待制日,日備
顧問,今班行中無與比者。是天子驟用不賢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賢以為賢,是聰
明有所未盡。足下身為司諫,乃耳目之官,當其驟用時,何不一為天子辨其不賢,
反默默無一語,待其自敗,然後隨而非之?若果賢邪,則今日天子與宰相以忤意
逐賢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則足下以希文為賢,亦不免責;以為不賢,亦不免責。
大抵罪在默默爾。
昔漢殺蕭望之與王章,計其當時之議,必不肯明言殺賢者也,必以石顯、王
鳳為忠臣,望之與章為不賢而被罪也。今足下視石顯、王鳳果忠邪,望之與章果
不賢邪?當時亦有諫臣,必不肯自言畏禍而不諫,亦必曰當誅而不足諫也。今足
下視之,果當誅邪?是直可欺當時之人,而不可欺後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
而不懼後世之不可欺邪?況今之人未可欺也。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來,進用諫臣,容納言論。如曹修古、劉越,雖歿猶被褒
稱,今希文與孔道輔,皆自諫諍擢用。足下幸生此時,遇納諫之聖主如此,猶不
敢一言,何也?前日又聞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職言事,是可言者惟諫臣
爾。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無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當去之,無妨
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貶官,師魯待罪,足下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出入
朝中稱諫官,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所可惜者,聖朝有事,諫官不言,
而使他人言之。書在史冊,他日為朝廷羞者,足下也。
《春秋》之法,責賢者備。今某區區猶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絕足下,
而不以賢者責也。若猶以謂希文不賢而當逐,則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爾。
願足下直攜此書於朝,使正予罪而誅之,使天下皆釋然知希文之當逐,亦諫臣之
一效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論希文之事,時坐有他客,不能盡所懷,故輒布
區區,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與石推官第一書〈景祐二年〉】
修頓首再拜白公操足下。前歲於洛陽,得在鄆州時所寄書,卒然不能即報,
遂以及今,然其勤心未必若書之怠,而獨不知公操察不察也。
修來京師已一歲也,宋州臨汴水,公操之譽日與南方之舟至京師。修少與時
人相接尤寡,而譽者無日不聞,若幸使盡識舟上人,則公操之美可勝道哉!凡人
之相親者,居則握手共席,道觀欣,既別則問疾病起居,以相為憂者,常人之情
爾。若聞如足下之譽者,何必問其他乎?聞之欣然,亦不減握手之樂也。夫不以
相見為歡樂,不以疾病為憂問,是豈無情者乎?得非相期者在於道爾。其或有過
而不至於道者,乃可為憂也。
近於京師頻得足下所為文,讀之甚善。其好古閔世之意,皆公操自得於古人,
不待修之贊也。然有自許太高,詆時太過,其論若未深究其源者,此事有本末,
不可卒然語,須相見乃能盡。然有一事,今詳而說,此計公操可朝聞而暮改者,
試先陳之。
君貺家有足下手作書一通,及有二像記石本。始見之,駭然不可識;徐而視
定,辨其點畫,乃可漸通。吁,何怪之甚也!既而持以問人,曰:“是不能乎書
者邪?”曰:“非不能也。”“書之法當爾邪?”曰:“非也。”“古有之乎?”
曰:“無。”“今有之乎?”亦曰:“無也。”“然則何謂而若是?”曰:“特
欲與世異而已。”修聞君子之於學,是而已,不聞為異也,好學莫如揚雄,亦曰
如此。然古之人或有稱獨行而高世者,考其行,亦不過乎君子,但與世之庸人不
合爾。行非異世,蓋人不及而反棄之,舉世斥以為異者歟。及其過,聖人猶欲就
之於中庸。況今書前不師乎古,後不足以為來者法。雖天下皆好之,猶不可為。
況天下皆非之,乃獨為之,何也?是果好異以取高歟?然向謂公操能使人譽者,
豈其履中道、秉常德而然歟,抑亦昂然自異以驚世人而得之歟?古之教童子者,
立必正,聽不傾,常視之毋誑,勤謹乎其始,惟恐其見異而惑也。今足下端然居
乎學舍,以教人為師,而反率然以自異,顧學者何所法哉?不幸學者皆從而效之,
足下又果為獨異乎!今不急止,則懼他日有責後生之好怪者,推其事,罪以奉歸,
此修所以為憂而敢告也,惟幸察之。不宣。同年弟歐陽某頓首。
【與石推官第二書〈景祐二年〉】
修頓首白公操足下。前同年徐君行,因得寓書論足下書之怪。時仆有妹居襄
城,喪其夫,匍匐將往視之,故不能盡其所以雲者,而略陳焉。足下雖不以仆為
狂愚而絕之,復之以書,然果未能喻仆之意。非足下之不喻,由仆聽之不審而論
之之略之過也。仆見足下書久矣,不即有雲而今乃雲者,何邪?始見之,疑乎不
能書,又疑乎忽而不學。夫書,一藝爾,人或不能,與忽不學,特不必論,是以
默默然。及來京師,見二像石本,及聞說者雲足下不欲同俗而力為之,如前所陳
者,是誠可諍矣,然後一進其說。及得足下書,自謂不能,與前所聞者異,然後
知所聽之不審也。然足下於仆之言,亦似未審者。
足下謂世之善書者,能鍾、王、虞、柳,不過一藝,己之所學乃堯、舜、周、
孔之道,不必善書;又雲因仆之言欲勉學之者,此皆非也。夫所謂鍾、王、虞、
柳之書者,非獨足下薄之,仆固亦薄之矣。世之有好學其書而悅之者,與嗜飲茗、
閱畫圖無異,但其性之一僻爾,豈君子之所務乎?然致於書,則不可無法。古之
始有文字也,務乎記事,而因物取類為其象。故《周禮》六藝有六書之學,其點
畫曲直皆有其說。揚子曰“斷木為棋,梡革為鞠,亦皆有法焉”,而況書乎?
今雖隸字已變於古,而變古為隸者非聖人,不足師法,然其點畫曲直猶有準則,
如毋母、彳亻 之相近,易之則亂而不可讀矣。今足下以其直者為斜,以其方者
為圓,而曰我第行堯、舜、周、孔之道,此甚不可也。譬如設饌於案,加帽於首、
正襟而坐然後食者,此世人常爾。若其納足於帽,反衣而衣,坐乎案上,以飯實
酒卮而食,曰我行堯、舜、周、孔之道者,以此之於世可乎?不可也。則書雖末
事,而當從常法,不可以為怪,亦猶是矣。然足下了不省仆之意,凡仆之所陳者,
非論書之善不善,但患乎近怪自異以惑後生也。若果不能,又何必學,仆豈區區
勸足下以學書者乎。
足下又雲“我實有獨異於世者,以疾釋老,斥文章之雕刻者”,此又大不可
也。夫釋老,惑者之所為;雕刻文章,薄者之所為。足下安知世無明誠質厚君子
之不為乎?足下自以為異,是待天下無君子之與己同也。仲尼曰:“後生可畏,
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是則仲尼一言,不敢遺天下之後生;足下一言,待天下
以無君子。此故所謂大不可也。夫士之不為釋老與不雕刻文章者,譬如為吏而不
受貨財,蓋道當爾,不足恃以為賢也。屬久苦小疾,無意思。不宣。某頓首。
【答孫正之侔第一書〈景祐二年〉】
修白孫生足下。丁元珍書至,辱所示書及雜文二篇,辭博義高而不違於道,
甚喜甚喜。元珍言足下好古自守,不妄接人,雖居鄉閭,罕識其面。其特立如此,
而乃越千里以書見及,若某者何以當之!豈足下好忽近而慕遠邪?得非以道見謀,
不為遠近親疏然者也?仆愚學不足以自立,而氣力不足以動人,而言不見信於世,
不知足下何為而見及?今又豈足下所取信者丁元珍愛我而過譽邪?
學者不謀道久矣,然道固不茀廢,而聖人之書如日月,卓乎其可求,苟不為
刑禍祿利動其心者,則勉之皆可至也。惟足下力焉而不止,則不必相見以目而後
可知其心。相語以言而後可盡其說也。以所示文求足下之志,苟不惑而止,則仆
將見足下大發於文,著於行,而質於行事,以要其成焉。
【回丁判官書〈景祐二年〉】
九月十四日,宣德郎、守峽州夷陵縣令歐陽修,謹頓首復書於判官秘校足下。
修之得夷陵也,天子以有罪而不忍即誅,與之一邑,而告以訓曰:“往字吾民,
而無重前悔。”故其受命也,始懼而後喜,自謂曰幸,而謂夷陵之不幸也。
夫有罪而猶得邑,又撫安之曰“無重前悔”,是以自幸也。昔春秋時,鄭詹
自齊逃來,傳者曰“其佞人來,佞人來矣”!此不欲佞人入其邦,而惡其來甚之
之辭也。修之是行也,以謂夷陵之官相與語於府,吏相與語於家,民相與語於道,
皆曰罪人來矣。凡夷陵之人莫不惡之,而不欲入其邦,若魯國之惡鄭詹來者,故
曰夷陵不幸也。及舟次江陵之建寧縣,人來自夷陵,首蒙示書一通,言文意勤,
不徒不惡之,而又加以厚禮,出其意料之外,不勝甚喜,而且有不自遂之心焉。
夫人有厚己而自如者,恃其中有所以當之而不愧也。如修之愚,少無師傳,而學
出己見,未一發其蘊,忽發焉,果輒得罪,是其學不本實,而其中空虛無有而然
也。今猶未獲一見君子,而先辱以書待之厚意,以空虛之質當甚厚之意,竊懼既
見而不若所待,徒重愧爾!
且為政者之懲有罪也,若不鞭膚刑肉以痛切其身,則必擇惡地而斥之,使其
奔走顛躓窘苦,左山右壑,前虺虎而後蒺藜,動不逢偶吉而輒奇凶,其狀可為閔
笑。所以深困辱之者,欲其知自悔而改為善也,此亦為政者之仁也。故修得罪也,
與之一邑,使載其老母寡妹,浮五千五百之江湖,冒大熱而履深險,一有風波之
危,則叫號神明,以乞須臾之命。幸至其所,則折身下首以事上官,吏人連呼姓
名,喝出使拜,起則趨而走,設有大會,則坐之壁下,使與州校役人為等伍,得
一食,未徹俎而先走出。上官遇之,喜怒訶詰,常斂手栗股以伺顏色,冀一語之
溫和不可得。所以困辱之如此者,亦欲其能自悔咎而改為善也。
故修之來也,惟困辱之是期。今乃不然,獨蒙加以厚禮,而不以有罪困辱之,
使不窮厄而得其所為,以無重悔如前訓,可謂幸矣,然懼其頑心而不知自改也。
夫士窮莫不欲人之閔己,然非有深仁厚義君子之閔己,則又懼且漸焉。謹因弓手
還,敢布所懷,不勝區區,伏惟幸察。
0
猜你喜歡
復活(上)-第一部-55
《復活》 薇卷一二三 濮議卷四
《歐陽修集》 【論議濮安懿王典禮札子〈是歲十月悲慘世界(六)-第五部-冉阿讓-第六卷-不眠之夜
《悲慘世界》 $白鯨(中)-第78章-水槽和水桶
《白鯨》 塔卷二百二十二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新唐書》 ◎南蠻上 南詔,或曰鶴拓,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
《新唐書》 ◎竇劉二張楊熊柏 竇群,字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
《南齊書》 ◎呂安國(全景文) 周山圖第九十六回 孔明揮淚斬馬謖 周魴斷髮賺曹休
《三國演義》 卻說獻計者,乃尚書孫資也。曹睿問白鯨(下)-第114章-鍍金匠
《白鯨》 由卷七 答謝中書書
《六朝文絜》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高峰安娜_卡列寧娜(上)-第4部-14
《安娜·卡列尼娜》 當卷五 隋
《歷代兵制》〈隋〉 隋高祖繼周統,其兵制大抵仍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一百五十三
《清史稿》 ○孫玉庭 蔣攸銛 李鴻賓安娜_卡列寧娜(上)-第2部-08
《安娜·卡列尼娜》 阿卷八十九(晉書) 列傳四
《舊五代史》 桑維翰,字國僑,洛陽人也。父珙,卷五 為陳六宮謝表
《六朝文絜》 鶴籥晨啟,雀釵曉映。恭承盛典,肅定法第四十三
《韓非子》 問者曰:“申不害、公孫鞅,此二家卷三 與湘東王論王規令
《六朝文絜》 威明昨宵,奄復殂化,甚可痛傷。其卷三 鬼神
《朱子語類》 因說鬼神,曰:"鬼神事自是第二著。那卷十八 志第十三
《隋書》 ◎律歷下 開皇二十年,袁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