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九 居士外集卷十九

◎書十二首
【與尹師魯第一書〈景祐三年〉】
某頓首師魯十二兄書記。前在京師相別時,約使人如河上,既受命,便遣白
頭奴出城,而還言不見舟矣。其夕,及得師魯手簡,乃知留船以待,怪不如約,
方悟此奴懶去而見紿。
臨行,台吏催苛百端,不比催師魯人長者有禮,使人惶迫不知所為。是以又
不留下書在京師,但深托君貺因書道修意以西。始謀陸赴夷陵,以大暑,又無馬,
乃作此行。沿汴絕淮,泛大江,凡五千里,用一百一十程,才至荊南。在路無附
書處,不知君貺曾作書道修意否?及來此,問荊人,雲去郢止兩程,方喜得作書
以奉問。又見家兄,言有人見師魯過襄州,計今在郢久矣。師魯歡戚不問可知,
所渴欲問者,別後安否?及家人處之如何,莫苦相尤否?六郎舊疾平否?
修行雖久,然江湖皆昔所游,往往有親舊留連,又不遇惡風水,老母用術者
言,果以此行為幸。又聞夷陵有米、面、魚,如京洛,又有梨、栗、橘、柚、大
筍、茶荈,皆可飲食,益相喜賀。昨日因參轉運,作庭趨,始覺身是縣令矣,其
余皆如昔時。
師魯簡中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非他,蓋懼責人太深以取直爾,今而思之,
自決不復疑也。然師魯又雲暗於朋友,此似未知修心。當與高書時,蓋已知其非
君子,發於極憤而切責之,非以朋友待之也,其所為何足驚駭?路中來,頗有人
以罪出不測見吊者,此皆不知修心也。師魯又雲非忘親,此又非也。得罪雖死,
不為忘親,此事須相見,可盡其說也。五六十年來,天生此輩,沈默畏慎,布在
世間,相師成風。忽見吾輩作此事,下至灶間老婢,亦相驚怪,交口議之。不知
此事古人日日有也,但問所言當否而已。又有深相賞嘆者,此亦是不慣見事人也。
可嗟世人不見如往時事久矣!往時砧斧鼎鑊,皆是烹斬人之物,然士有死不失義,
則趨而就之,與幾席枕藉之無異。有義君子在傍,見有就死,知其當然,亦不甚
嘆賞也。史冊所以書之者,蓋特欲警後世愚懦者,使知事有當然而不得避爾,非
以為奇事而詫人也。幸今世用刑至仁慈,無此物,使有而一人就之,不知作何等
怪駭也。然吾輩亦自當絕口,不可及前事也。居閒僻處,日知進道而已,此事不
須言,然師魯以修有自疑之言,要知修處之如何,故略道也。
安道與予在楚州,談禍福事甚詳,安道亦以為然。俟到夷陵寫去,然後得知
修所以處之之心也。又常與安道言,每見前世有名人,當論事時,感激不避誅死,
真若知義者,及到貶所,則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窮愁形於文字,其心歡戚無異庸
人,雖韓文公不免此累,用此戒安道慎勿作慼慼之文。師魯察修此語,則處之之
心又可知矣。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貶者,然或傲逸狂醉,自言我為大不為小。故
師魯相別,自言益慎職,無飲酒,此事修今亦遵此語。咽喉自出京愈矣,至今不
曾飲酒,到縣後勤官,以懲洛中時懶慢矣。夷陵有一路,只數日可至郢,白頭奴
足以往來。秋寒矣,千萬保重。不宣修頓首。
【與尹師魯第二書〈景祐三年〉】
某頓首。自荊州得吾兄書後,尋便西上,十月二十六日到縣。倏茲新年,已
三月矣,所幸者,老幼無恙。老母舊不飲酒,到此來,日能飲五七杯,隨時甘脆
足以盡歡。修之舊疾,漸以失去,亦能飲酒矣。不知師魯為況如何?到此便欲遣
任進去,又為少事,且遣伊入京師,於今未回。前者於朱駕部處見手書,略知動
靜。
夷陵雖小縣,然爭訟甚多,而田契不明。僻遠之地,縣吏朴鯁,官書無簿籍,
吏曹不識文字,凡百制度,非如官府一一自新齊整,無不躬親。又朱公以故人日
相勞慰,時時頗有宴集。加以乍到,閨門內事亦須自管。
開正以來,始似無事,治舊史。前歲所作《十國志》,蓋是進本,務要卷多。
今若便為正史,盡宜刪削,存其大要,至如細小之事,雖有可紀,非乾大體,自
可存之小說,不足以累正史。數日檢舊本,因盡刪去矣,十亦去其三四。師魯所
撰,在京師時不曾細看,路中昨來細讀,乃大好。師魯素以史筆自負,果然。河
東一傳大妙,修本所取法此傳,為此外亦有繁簡未中,願師魯亦刪之,則盡妙也。
正史更不分五史,而通為紀傳,今欲將《梁紀》並漢、周,修且試撰次,唐、晉
師魯為之,如前歲之議。其他列傳約略,且將逐代功臣隨紀各自撰傳,待續次盡,
將五代列傳姓名寫出,分而為二,分手作傳,不知如此於師魯意如何?吾等棄於
時,聊欲因此粗申其心,少希後世之名。如修者幸與師魯相依,若成此書,亦是
榮事。今特告朱公□介,馳此奉咨,且希一報,如可以,便各下手。只候任進歸,
便令齎《國志》草本去次。春寒,保重。
【與尹師魯第三書〈慶曆四年〉】
某頓首啟。始聞師魯徙晉,乃駭然,本初與郭推官計,師魯必離渭而受晉命,
中道無所淹留,徑之晉,則謂於晉得相見。既聞待闕,至九月,又計當入洛,則
謂於洛得相見。又聞方留邠州,有所陳,來期未可知,則謂遂不相見而東也。及
陝,乃知直趨絳州。修在絳阻雨數日,苟更少留,猶得道中相遇,奈何前後相失
如此!尚欲留陝,走人至解,期一為會。而大暑懼煩,往復亦須三四日,又不欲
久在陝,使郡人有館待之勞。顧此勢不得留慶、晉,不足屑屑於胸中。但向聞師
魯有失子之苦,時方走河東界,道遠多事,不暇奉慰。修嘗失一五歲小兒,已七
八年,至今思之,痛苦初失時。修素謂諸君自為寡情而善忽世事者,尚如此,況
師魯素自謂有情而子長又賢哉!語及此,雖修忽自不堪,又欲進何說以解師魯心
邪!
自西事已來,師魯之發無黑者,其不如意事多矣。人生白首矣,外物之能攻
人者,其類甚多,安能尚甘於自苦邪!得失不足計,然雖歡戚勢既極,亦當自有
否泰,惟不動心於憂喜,非勇者莫能焉。咫尺不相見,又無以奉慰,惟自寬自愛
乃佳。
【與尹師魯第四書〈慶曆五年春〉】
某頓首啟。兩路地壤相接,幸時文字往還,然闕附狀,蓋書生責以錢穀,強
其所不能,自然公私不濟,況其素懶於作書也。然時聞師魯動止。蘇子美事深欲
論敘,但避猶豫,聞有極言,乃知自信為是,甚善甚善。子美雖未亟復,其如排
沮群議,為益不少。晉、潞,師魯少所樂游,其況如何?春寒,千萬保愛。
列傳人名,便請師魯錄取一本,分定寄來。不必以人死年月斷於一代,但著
功一代多者,隋代分之,所貴作傳與紀相應,千萬遞中卻告一信,要知尊意。
【與尹師魯第五書〈慶曆五年夏〉】
某頓首。今春子漸兄雲亡,修在鎮場,半月後方知,時又臥病,草率走介,
托趙秉致奠,雲已之洛中矣,苦事苦事。修一春在外,四月中還家,則母、病妻
皆臥在床,又值沈四替去本司,獨力出治公事,入營醫藥。才得清卿來,即往德
博視河功,比還,馬墜傷足,至今行履未得。以故久不及拜書為慰,一寫朋友號
呼之痛。
子漸平生所為,世謂吉人君子者。然人生固不可以善惡較壽夭,吾徒所為,
天下之人嫉之者半,故人相知不比他人易得,失一人如他人之失百人也。修往時
意銳,性本真率。近年輕人事多,於世俗間,漸似耐煩,惟於故人書問,尚有逭
慢之僻在。因之漸亡,追思數年不以一字往還,遂至幽明永隔,因此欲勉強於書
尺,益知交遊之難得為可惜也。子漸為人,不待縷述,修自知之。然其所為文章
及在官有可記事,相別多年,不知子細,望錄示一本。修於子漸不可無文字,墓
志或師魯自作則已,若不自作,則須修與君謨當作,蓋他平生相知深者,吾二人
與李之才爾。從不作墓誌,則行狀或他文字須作一篇也。愁人愁人。
師魯知為士廉所訟,仇家報怨不意,亦聽而行,此更不須較曲直,他不足道
也,夏君來日,詢他潞州事,得動靜甚詳,差慰。夏熱,千萬保重。
【與謝景山書〈景祐四年〉】
修頓首再拜景山十二兄法曹。昨送馬人還,得所示書並《古瓦硯歌》一軸,
近著詩文又三軸,不勝欣喜。景山留滯州縣,行年四十,獨能異其少時雋逸之氣,
就於法度,根蒂前古,作為文章,一下其筆,遂高於人。乃知駔駿之馬奔星覆駕,
及節之鑾和以駕五輅,而行於大道,則非常馬之所及也。古人久困不得其志,則
多躁憤佯狂,失其常節,接輿、屈原之輩是也。景山愈困愈刻意,又能恬然習於
聖人之道,賢於古人遠矣。某常自負平生不妄許人之交,而所交必得天下之賢才,
今景山若此,於吾之交有光,所以某益得自負也,幸甚幸甚。
與君謨往還書,不如此何以發明?然何必懼人之多見也?若欲衒長而恥短,
則是有爭心於其中,有爭心則意不在於謀道也。荀卿曰,“有爭氣者,不可與辯”,
此之謂也。然君謨既規景山之短,不當以示人,彼以示人,景山不當責之而欲自
蔽也,願試思之。此縣常有人入京,頻得書信往還,今者茲人入京,作書多,未
能子細。夏熱,千萬自愛。
【答李淑內翰書〈寶元元年〉】
修啟。修違去門館,今三年矣,罪棄之跡不敢自齒於人,是以雖有誠心饑渴
之勤,而奏記、通問,彌時曠闕,惟恃憐憫,寬而置之。今月六日,郵中蒙賜手
書,加以存恤憔悴之意,感悅何勝,幸甚幸甚。
問及《五代》紀傳,修曩在京師,不能自閒,輒欲妄作,幸因餘論,發於教
誘,假以文字,力欲獎成。不幸中間,自罹咎責。爾來三年,陸走三千,水行萬
里,勤職補過,營私養親,偷其暇時,不敢自廢,收拾綴緝,粗若有成。然其銓
次去取,須有義例;論議褒貶,此豈易當?故雖編摭甫就,而首尾顛倒,未有卷
第,當更資指授,終而成之,庶幾可就也。蕞爾之質,列於囚拘,瞻望門牆,豈
任私恨。
【與王源叔問古碑字書〈寶元元年〉】
修頓首白源叔學士。秋涼,體候無恙。修以罪廢,不從先生長者之游久矣。
今春蒙恩得徙茲邑,然地僻而陋,罕有學者,幸而有之,亦不足與講論。或事有
凝滯,無所考正,則思見君子,北首瞻望而已。
縣有古碑一片,在近郊數大冢之間,《圖經》以為儒翟先生碑。其文云:
“先生諱壽,字元考,南陽隆人也。”大略述其有道不仕,以斅學為業。然不著
其姓氏,其題額乃雲“苡<彡需>A7先生碑”。A7字疑非翟字,而莫有識者,許慎
《說文》亦不載,外方無他書可考正。其文辭簡質,皆棣書。書亦古樸,隱隱猶
可讀,乃雲熹平三年立,去今蓋八百五十六年矣。漢之金石之文存於今者蓋寡,
惜其將遂摩滅,而圖記所載訛謬若斯,遂使漢道草莽之賢湮沒而不見。源叔好古
博學,知名今世,必識此字,或能究見其人本末事跡,悉以條示,幸甚幸甚。源
叔居京師事多,不當以此煩聽覽。漸寒,千萬保重。不宣。
【答孫正之侔第二書〈寶元二年〉】
某再拜。人至,辱書甚勤。前年丁元珍得所示書,喜吾子之好學自立,然未
深相知,及得今書,乃知吾子用心如此。仆與吾子生而未相識面,徒以一言相往
來,而吾子遽有愛我之意,欲戒其過,使不陷於小人。此非惟朋友之義,乃吾父
兄訓我者不過如此。仆自知何足愛,而吾子所愛者道也。世之知道者少,幸而有
焉,又自為過失以取累,不得為完人,此吾子之所悉也。
仆知道晚,三十年前尚好文華,嗜酒歌呼,知以為樂而不知其非也。及後少
識聖人之道,而悔其往咎,則已布出而不可追矣。聖人曰“勿謂小惡為無傷”,
言之可慎也如此。為仆計者,已無奈何,惟有力為善以自贖爾。《書》曰:“改
過不吝。”《書》不譏成湯之過,而稱其能改,則所以容後世之能自新者。聖人
尚爾,則仆之改過而自贖,其不晚也。吾子以謂如此可乎?尚為未可,則願有可
進可贖之說見教。
吾子待我者厚,愛我者深,惜乎未得相見,以規吾子之所未至者,以報大惠,
蓋其他不足以為報也。值多事,不子細。
【與刁景純學士書〈寶元二年〉】
修頓首啟。近自罷乾德,遂居南陽,始見謝舍人,知丈丈內翰凶訃,聞問驚
怛,不能已已。丈丈位望並隆,然平生亦嘗坎坷,數年以來,方履亨塗,任要劇,
其去大用尺寸間爾,豈富與貴不可力為,而天之賦予多少有限邪?凡天之賦予人
者,又量何事而為之節也,前既不可詰,但痛惜感悼而已。
某自束髮為學,初未有一人知者。及首登門,便被憐獎,開端誘道,勤勤不
已,至其粗若有成而後止。雖其後游於諸公而獲齒多士,雖有知者,皆莫之先也。
然亦自念不欲效世俗子,一遭人之顧己,不以至公相期,反趨走門下,脅肩諂笑,
甚者獻讒諛而備使令、以卑昵自親,名曰報德,非惟自私,直亦待所知以不厚。
是故懼此,惟欲少勵名節,庶不泯然無聞,用以不負所知爾。某之愚誠,所守如
此,然雖胥公,亦未必諒某此心也。
自前歲得罪夷陵,奔走萬里,身日益窮,跡日益疏,不及再聞語言之音,而
遂為幽明之隔。嗟夫!世俗之態既不欲為,愚誠所守又未克果,惟有望門長號,
臨柩一奠,亦又不及,此之為恨,何可道也!徒能惜不永年與未大用,遂與道路
之人同嘆爾。
知歸葬廣陵,遂謀京居,議者多雲不便,而聞理命若斯,必有以也。若須春
水下汴,某歲盡春初,當過京師,尚可一拜見,以盡區區。身賤力微,於此之時
當有可致,而無毫髮之助,慚愧慚愧。不宣。某再拜。
【與陳員外書〈康定元年〉】
陳君足下無恙。近縣幹上府,得書一角,屬有少吏事,不皇作報,即而私有
惑焉。修本愚無似,固不足以希執友之游。然而群居平日,幸得肩從齒序,跪拜
起居,竊兄弟行,寓書存勞,謂宜有所款曲以親之之意,奈何一幅之紙,前名後
書,且狀且牒,如上公府。退以尋度,非謙即疏。此乃世之浮道之交,外陽相尊
者之為,非宜足下之所以賜修也。
古之書具,惟有鉛刀、竹木。而削札為刺,止於達名姓,寓書於簡,止於舒
心意,為問好。惟官府吏曹,凡公之事,上而下者則曰符、曰檄;問訊列對,下
而上者則曰狀;位等相以往來,曰移、曰牒。非公之事,長吏或自以意曉其下以
戒以飭者,則曰教;下吏以私自達於其屬長而有所問候請謝者,則曰箋記、書啟。
故非有狀牒之儀,施於非公之事。相參加今所行者,其原蓋出唐世大臣,或貴且
尊,或有權於時,搢紳湊其門以傅,向者謂舊禮不足為重,務稍增之,然始於刺
謁,有參候起居,因為之狀。及五代,始復以候問請謝加狀牒之儀,如公之事,
然止施於官之尊貴及吏之長者。其偽繆所從來既遠,世不根古,以為當然。
居今之世,無不知此,而莫以易者,蓋常俗所為積習已牢。而不得以更之也。
然士或同師友,締交遊,以道誼相期者,尚有手書勤勤之意,猶為近古。噫!候
問請謝,非公之事,有狀牒之儀以施於尊貴長吏,猶曰非古之宜用,況又用之於
肩從齒序,跪拜起居如兄弟者乎?豈足下不以道義交遊期我,而惜手書之勤邪?
將待以牽俗積習者,而姑用世禮以遇我之勤邪?不然,是為浮道以陽相尊也。是
以不勝拳拳之心,謹布左右。屬以公檄赴滑台,行視驛傳,迫於促裝。楊秀才旦
詣縣,府中事可悉數。
【答祖擇之書】
修啟秀才。人至,蒙示書一通,並詩、賦、雜文、兩策,諭之曰:“一覽以
為如何?”某既陋,不足以辱好學者之問,又其少賤而長窮,其素所為,未有足
稱以取信於人。亦嘗有人問者,以不足問之愚,而未嘗答人之問。足下卒然及之,
是以愧懼不知所言。雖然,不遠數百里走使者以及門,意厚禮勤,何敢不報。
某聞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篤敬,篤敬然後能自守,
能自守然後果於用,果於用然後不畏而不遷。三代之衰,學校廢。至兩漢,師道
尚存,故其學者各守其經以自用。是以漢之政理文章與其當時之事,後世莫及者,
其所從來深矣。後世師法漸壞,而今世無師,則學者不尊嚴,故自輕其道。輕之
則不能至,不至則不能篤信,信不篤則不知所守,守不固則有所畏而物可移。是
故學者惟俯仰徇時,以希祿利為急,至於忘本趨末,流而不返。夫以不信不固之
心,守不至之學,雖欲果於自用,莫知其所以用之之道,又況有祿利之誘,刑禍
之懼以遷之哉!此足下所謂志古知道之士世所鮮而未有合者,由此也。
足下所為文,用意甚高,卓然有不顧世俗之心,直欲自到於古人。今世之人,
用心如足下者有幾?是則鄉曲之中,能為足下之師者謂誰?交遊之間,能發足下
之議論者謂誰?學不師則守不一,議論不博則無所發明而究其深。足下之言高趣
遠,甚善,然所守未一而議論未精,此其病也。竊惟足下之交遊,能為足下稱才
譽美者不少,今皆舍之,遠而見及,乃知足下是欲求其不至,此古君子之用心也,
是以言之不敢隱。
夫世無師矣,學者當師經。師經必先求其意,意得則心定,心定則道純,道
純則充於中者實,中充實則發為文者輝光,施於事者果毅。三代、兩漢之學,不
過此也。足下患世未有合者,而不棄其愚,將某以為合,故敢道此,未知足下之
意合否。
卷六十九  居士外集卷十九_歐陽修集原文_國學 集部0

猜你喜歡

卷六十九  居士外集卷十九_歐陽修集原文_國學 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