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十七首·十五原文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詩詞問答
問:秋浦歌十七首·十五的作者是誰?答:李白
問:秋浦歌十七首·十五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秋浦歌十七首·十五是什麼體裁?答:五絕
問:李白的名句有哪些?答:李白名句大全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十五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滿頭白髮呀有三千丈,只因為我的憂愁有如此之長。
不明白(照鏡時)在明亮的鏡子裡,是什麼憂愁使自己白髮如秋霜一般。
注釋
(1)秋浦:唐時屬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貴池西。
(2)個:如此,這般。
(3)秋霜:形容頭髮白如秋霜。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抒憤詩。詩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積蘊極深的怨憤和抑鬱宣洩出來,發揮了強烈感人的藝術力量。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箇長?”劈空而來,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發,駭人心目。單看“白髮三千丈”一句,真叫人無法理解,白髮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讀到下句“緣愁似箇長”,豁然明白,原來“三千丈”的白髮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愁生白髮,人所共曉,而長達三千丈,該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個字的千鈞重量落在一個“愁”字上。以此寫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驚嘆詩人的氣魄和筆力。
古典詩歌里寫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說:“詩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憂端如山來(按:當作“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頎云:‘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白獨闢蹊徑,以“白髮三千丈”之長喻愁之深之重,“尤為新奇”,“興中有比,意味更長”(同上)。人們不但不會因“三千丈”的無理而見怪詩人,相反會由衷讚賞這出乎常情而又入於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詩人的長嘆疾呼實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頭上生了白髮以及白髮的長短,是因為照鏡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鏡,三四句就明白寫出: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髮,似重複又非重複,它並具憂傷憔悴的感 * 彩,不是白髮的“白”字所能兼帶。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發出“何處”之問。這兩句不是問語,而是憤激語,痛切語。詩眼就在下句的一個“得”字上。如此濃愁,從何而“得”?“得”字直貫到詩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擠壓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髮,鬢染秋霜,親歷親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奮其志能,願為輔弼”的雄心,有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均見《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儘管屢遭挫折,未能實現,但他的志向紿終不泯。寫這首詩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壯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攬鏡自照,觸目驚心,發生“白髮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後世識其悲憤,並以此奇想奇句流傳千古,可謂善作不平鳴者了。(張秉戍 陳長明)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千人同心則得千人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劉安及其門客《淮南子·兵略訓》
- 因其國家去其無用之費,足以倍之。墨子《墨子·20章 節用(上)》
- 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 念故人,千里至此共明月。
-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聶夷中《田家》
- 將壇醇酒冰漿細,元夜邀賓燈火新。趙時春《元宵飲陶總戎家二首》
-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乾。王安石《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