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邊樓原文
平臨雲鳥八窗秋,壯壓西川四十州。諸將莫貪羌族馬,最高層處見邊頭。
詩詞問答
問:籌邊樓的作者是誰?答:薛濤
問:籌邊樓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籌邊樓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薛濤籌邊樓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籌邊樓高聳入雲窗外一片清秋,氣勢雄偉豪壯威震西川四十州。
各位將領不要貪圖羌族的駿馬,樓的最高層可看到邊塞的盡頭。
注釋
籌邊樓:唐代名樓,位於成都西郊。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十月李德裕出鎮西川節度使,次年秋為籌劃邊事所建,故名。
八窗秋:憑窗遠眺,可見八方秋色。
壯壓:謂高樓可震懾川西四十州之廣闊土地。
西川:四川西部,為唐邊境。
四十州:一說“十四州”。
羌族:古代羌族主要分布在甘肅、青海、四川西部,總稱西羌,以遊牧為主。
邊頭:邊塞前沿。
詩文賞析
距杜甫浣花草堂不遠的成都近郊,至今還聳立一座薛濤“吟詩樓”,點綴著錦江玉壘的秀麗風光,那是薛濤晚年棲息吟詠之地。“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里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讀了王建這首《寄蜀中薛濤校書》,不難想像,這顆閃閃發光的詩壇明星,是如何為當時所傾倒,而她的晚年生活,又是過得多么安閒寧靜!然而,她沒有躲在枇杷門巷這清幽的小天地里把自己和現實隔絕開來,這首《籌邊樓》,便是她關懷時事政治心情的真實寫照。
籌邊樓在成都西郊,是大和四年(830)李德裕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時所建。據《通鑑》記載:“德裕至鎮,作籌邊樓,圖蜀地形,南入南詔,西達吐蕃。日召老於軍旅、習邊事者,雖走卒蠻夷無所間,訪以山川、城邑、道路險易,廣狹遠近。未逾月,皆若身嘗涉歷。”可見李德裕建這樓,不僅供登覽之用,而且與軍事有關。在他的任內,收復過被吐蕃占據的維州城,西川地方一直很安定。大和六年十一月,李德裕調任離蜀,此後邊疆糾紛又起。詩中的“羌旅”,就是指吐蕃而言的。這時,薛濤已是七十左右的老人了。她感慨時事,寫 了這首詩。
詩的開頭兩句寫樓。說“平臨雲鳥”,則樓之崇高可想;說“八窗秋”,則天曠氣清、四望無際的情景可見。次句“壯壓西川四十州”,著一“壯”字,點明籌邊樓據西川首府形勝之地。兩句不但寫得氣象萬千,而且連李德裕當時建樓的用意,詩人百端交集的今昔之感,也都包孕於其中了。後兩句寓嚴正譴責於沉痛慨嘆之中,便是從這裡生髮出來的;意思是說,由於將軍們的眼光短淺,貪婪掠奪,召來了與羌族的戰爭,而他們又沒有抗禦的能力,以至連這西川的首府成都,都受到戰爭的威脅。
詩以“最高層處見邊頭”作結,這“高”,這“見”,和首句的“平臨雲鳥”遙相呼應;而“見邊頭”,則和次句的“壯壓西川”是個鮮明的對照。意思是這座巍然屹立的高樓,它曾經是全蜀政治軍事的心臟,成為西川制高點的象徵;而今時移事異,登樓便能看到邊地的烽火了。通過這樣的對照,西川地區今昔形勢的變化,朝廷用人的得失,都從這座具有特定歷史意義的建築物集中地 表現了出來;而詩人撫時感事、憂深思遠的心情,亦即杜甫所說“西蜀地形天下險,安危還仗出群才”(《諸將》)之意,也就深情若訴了。再從句法上來看,“諸將”句突然一轉,和上文似乎脫了節;而末句又一筆兜了回來,仍然歸結到籌邊樓,說的仍然是登樓眺覽,真是硬語盤空,力透紙背!
在一首短短的七言絕句里,有議論,有感慨;有敘述,有描寫;有動盪開闔,有含蓄頓挫,是不多見的。胡應麟論唐人絕句有云:“盛唐絕句,興象玲瓏,句意深婉,無工可見,無跡可尋。中唐遽減風神,晚唐大露筋骨。”(《詩藪·內編》)單就不同時期的藝術風貌來講,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這也和中晚唐絕句題材的擴大、內容的加深有關。發展中有成功之處,也會有失敗的地方,要作具體分析。象這詩雖“露筋骨”,但仍不失唱嘆之音,並非以議論為詩,並不流於概念化。它的意味深長,耐人尋繹不盡。
(馬茂元)
標籤:抒情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明妃留在兩眉愁,萬古春山顰不盡
- 天際兩蛾凝黛,愁與恨、幾時極。
- 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戴聖《禮記·哀公問》
-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佚名《增廣賢文·上集》
-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嶠《同賦山居七夕》
- 動莫若敬,居莫若儉,德莫若讓,事莫若咨。左丘明《國語·周語·晉羊舌肸聘周論單靖公敬儉讓咨》
- 聞人善則疑之,聞人惡則信之,此滿腔殺機也。陳繼儒《小窗幽記·集靈篇》
- 惟順於父母,可以解憂。孟子《孟子·萬章章句上·第一節》
- 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老子·德經·第五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