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四時歌:夏歌原文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詩詞問答
問:子夜四時歌:夏歌的作者是誰?答:李白
問:子夜四時歌:夏歌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子夜四時歌:夏歌是什麼體裁?答:樂府
問:李白的名句有哪些?答:李白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鏡湖之大有三百餘里,到處都開滿了欲放的荷花。
西施五月曾在此採蓮,引得來觀看的人擠滿了若耶溪。
西施回家不到一個月,便被選進了宮中。
注釋
子夜吳歌:六朝樂府吳聲歌曲。《唐書·樂志》:“《子夜吳歌》者,晉曲也。晉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樂府解題》:“後人更為四時行樂之詞,謂之《子夜四時歌》。”李白的《子夜吳歌》也是分詠四季,這是第三首《秋歌》。並由原來的五言四句擴展為五言六句。
鏡湖:一名鑑湖,在今浙江紹興縣東南。
菡(hàn)萏(dàn):荷花的別稱。古人稱未開的荷花為“菡萏”,即花苞。
隘:滿的意思
歸去越王家:西施為越王所選取,不能再見
若耶: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境內。溪旁舊有浣紗石古蹟,相傳西施浣紗於此,故又名“浣紗溪”。
回舟不待月:指西施離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時候,月亮尚未出來,就被帶邀而去了。這是誇飾的修辭手法。
英文翻譯
BALLADS OF FOUR SEASONS: SUMMER
On Mirror Lake outspread for miles and miles,
The lotus lilies in full blossom teem.
In fifth moon Xi Shi gathers them with smiles,
Watchers o'erwhelm the bank of Yuoye Stream.
Her boat turns back without waiting moonrise
To yoyal house amid amorous sighs.
詩文賞析
這首詩以寫景起端:“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廣闊三百里的鏡湖,在含著花苞的荷花吐發的時候,西施泛舟出現了,成為採蓮人,但是她的艷麗和美名引起了轟動,“人看隘若耶”,人人爭餐秀色,使寬闊的若耶溪變得狹隘了,這一“隘”字傳神,那種人潮洶湧、人舟填溪滿岸的熱鬧場面,猶如呈現在讀者眼前,將王維的“艷色天下重”的虛寫,變成了轟動當地的如實描繪。這裡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著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讓讀者以合理的想像來補足:勾踐早已確定使用美人計來對付吳國,而西施的美艷傾倒眾生,轟動當地,那么越國的君臣也不用去費力探訪了,有了這位不二的美女人選之後,才“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較之王維的“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語異而意同,王維的詩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踐君臣實施美人計的過程;李白的詩實施了“截割”,割去了選作吳宮妃子的結果,同樣地表現了“艷色天下重”的意義。這種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歸向越王家”,勾踐同樣也能留下這個美人,但他在“報吳”、“復仇”的目標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吳,卻成為亡吳的原因之一。這等於是提醒讀者:“到底是因為吳王夫差好色之過,還是由於西施成了亡吳的關鍵?如果西施是滅亡吳國的關鍵,那么越國在後來的滅亡又是因為什麼?”李白沒有對後續的發展著墨,並不是他寫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寫。這樣做,同樣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餘地。
西施採蓮,在若耶溪里,不但有傳說,而且合情理;至於泛舟三百鏡湖之中,則是作者的想像了。但這一想像卻有更改事實之嫌,因為如果是借鏡湖湖水的清澈來表現西施“自鑒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來表現拜倒西施的人的眾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顯得多餘了,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筆誤。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無聊成獨臥,彈指韶光過。
- 涓流雖寡,浸成江河;爝火雖微,卒能燎野范曄《後漢書·列傳·酷吏列傳》
- 東君也不愛惜,雪壓霜欺。
- 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 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徐俯《春遊湖》
- 歲夜高堂列明燭,美酒一杯聲一曲。
- 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訊息到今朝。
- 精於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荀子《荀子·解蔽》
- 從善如順流,去惡如探湯。房玄齡《晉書·列傳·第五十七章》
-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孟子《孟子·公孫丑章句下·第十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