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敲碎離愁原文
敲碎離愁,紗窗外,風搖翠竹,人去後,吹1~1簫聲斷,倚樓人獨,滿眼不堪三月暮,舉頭已覺千山綠,但試把一紙寄來書,從頭讀。相思字,空盈幅,相思章,何時足,滴羅襟點點,淚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楊只礙離人目,最苦是,立盡月黃昏,欄乾曲。
詩詞問答
問:滿江紅·敲碎離愁的作者是誰?答:辛棄疾
問:滿江紅·敲碎離愁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滿江紅·敲碎離愁是什麼體裁?答:詞
問:辛棄疾的名句有哪些?答:辛棄疾名句大全
辛棄疾滿江紅·敲碎離愁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仿佛要把我滿懷的離愁敲碎似的,紗窗外,陣陣清風把翠竹搖得簌簌作響。自從他走了之後,悠揚的玉簫聲也從此聽不到了。我倚在高樓上苦苦思念著,有多么孤獨冷清!眼前已是暮春三月,到處飛絮落花,令人怎么能夠開懷。舉頭望去.遠處的群山一片碧綠——眼看夏天就要來了。有什麼辦法呢?我只有拿起他寄來的信,從頭再讀一遍。
傾訴相思的字句,徒然充滿了信紙。可是相思之情,何時才能得到滿足?哎,是什麼東西滴落衣襟上?那是滿把的淚水啊!但願漫山遍野的芳草,不至於讓他迷失道路。討厭的是簇簇垂楊,卻老是遮斷我眺望的視線。最悽苦的時刻,就是月亮在蒼茫的暮色中升起來時,我還倚著欄桿守候著、守候著,卻不知守候什麼。
注釋
⑴敲碎離愁:意思是風搖翠竹的響聲,把飽含離愁的心都快要 敲碎了。
⑵風搖翠竹:宋秦觀《滿庭芳·碧水驚秋》:風搖翠竹,疑是故人來。
⑶ * 聲斷:傳說春秋時蕭史善 * ,作風鳴。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築鳳台以居。此用該典,暗指夫婿遠離。
⑷倚(yǐ)樓人獨:獨自一人倚僂。
⑸不堪:禁不住,忍受不住。
⑹“滿眼”句:所看到的都是暮春三月的景色,令人傷感得受不了。不堪,不能忍受。三月暮:晚春時節的景象。
⑺千山綠:春花落去後一片翠綠,指夏天將到來。
⑻一紙寄來書:寄來的一封書信。
⑼“相思字”二句:意思是信上寫滿相思的話,也是徒然。盈幅,滿篇。
⑽“相思意二句:意思是這種相思的感情,什麼時候才能得到滿足。
⑾羅襟jīn):指絲綢衣襟。
⑿盈掬: 滿把。形容眼淚很多。
⒀行客:指女子所思念的人。
⒁垂楊:即垂柳。
⒂礙(ài):遮避。
⒃離人:傷離的人。女子自謂。
⒄立盡月黃昏:意思是從清晨立到日沒月出。
⒅欄(lán)乾曲:欄乾的角落。
詩文賞析
過首詞從語氣看象是出於女性所作,很有可能是作者構想中情人對自己的懷念。上闋“敲碎離愁,紗窗外,風搖翠竹 ”,寫晝長天暖之時,閨房內外,十分寂靜,甚至只有窗前輕風吹動翠竹的聲音,才會驚動閨中的人,中斷她的凝思,敲碎她的離愁。環境的幽美,襯托出主人公的孤寂、愁悶 。“敲碎”既體現了靜中之動,又以動襯靜;“離”字點出了詞中之情。
這兩句景情結合,以景為主,雖是開頭,但在全詞中卻寫得最細膩。“人去後, * 聲斷,倚樓人獨”,寫出主人公的生活狀況:所愛之人去了,自己孤獨無伴,只好常常倚樓遙望,由於無人欣賞,所以也就無心去 * 了。“人去”、“人獨”,是“倚樓”、“ * ”的原因。第一個“人”字是對方,是主人公想念的人;第二個“人”字是主人公本人 。“滿眼不堪三月暮,舉頭已覺千山綠。”承“倚樓”句,寫登樓所見的風景,又點出了時令。“千山綠”雖然可愛,但“三月暮”卻又意味著春光消逝、好花凋謝,對於愛惜青春的女性來說,便有“滿眼不堪 ”。之感。這表現了主人公的身分和性格特點 。“但試把一紙寄來書,從頭讀。上面寫的,是日常的一般生活;這兩句寫的是一個特殊的細節。主人公不斷地把情人寄來的信 ,從頭細讀,這進一步表現她的孤獨無聊,也開始深入地揭示了她思念情人的深切感情。這是通過行動來寫情的,是事中之情。
上闋寫景寫事,沒有直接抒情 。下闋“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時足?”直接抒情:情人寄來的信,滿紙寫著“相思”之字 ,說明他沒有忘記自己,信中的字,不能安慰、滿足自己的“相思”之意,也包含自己沒有機會向情人傾吐相思 、取得補償之意。
思念情人除了空讀來信之外,還設法安慰自己,但仍不免“滴羅襟點點,淚珠盈掬”。小珠般的點點眼淚,輕輕地、不斷地滴在羅衣上 ,不但染衣 ,而且幾乎“盈掬 ”。這兩句再以事寫情,體現了身分、性格特點 ,最可看出主人公是個女性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楊只礙離人目”,又接著以景補充抒情。“芳草”句,意本於《楚辭·招隱士 》“王孫游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 ”而又有發展。對比辛詞《摸魚兒 》“春且住,見說道 、天涯芳草迷歸路 ”(或本作“無歸路”,意同 ),則此說“不迷”者,便有盼望他能夠回來和歸程並不艱難的意思 ;“垂楊”句,指暮春楊柳長得濃密,卻礙人眼界,使人不能遠望。二句分寫兩邊,而意自關連。因上句有盼望遊人能歸意,故倚樓望其或即翩然來歸;但“垂楊只礙離人目”,“只”字有怪怨的感 * 彩,怪垂楊別的作用不起 ,“只”起礙人望遠的作用 。兩句將樓頭思婦的細微感情,曲曲傳出。
“最苦是、立盡月黃昏,闌乾曲 。”最後歸結,仍從事中寫情。第一句從早到晚,第二句呼應上闋的“倚樓 ”。垂楊遮眼,儘管望不到天涯行人的去處,但是仍然站在樓上闌桿旁邊,直到黃昏月亮出來。因此用“最苦”兩上字來充分地修飾,不僅詳盡地表達了這兩句,而且是詳盡地表達了全詞之情。
范開《稼軒詞序》說辛詞也有“清而麗,婉而嫵媚”一類的作品,這首寫閨的詞,正是其中之一。劉克莊《辛稼集序》說辛詞“其穠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然而又完全全是這樣,辛氏性格豪放,筆力超邁,所寫的 * 詞,仍多哀而不傷,不象秦觀、晏幾道同類的詞那樣纖細、淒婉,總之,他們各有短長,難以輕論高下。
賞析二
辛棄疾創作了大量的撫時感事的愛國主義詞章,以詞風豪邁雄大著稱於世,但“稼軒詞,中調、小令亦間作嫵媚語”。(鄒祗謨:《遠志齋詞衷》)在這些“作嫵媚語”的作品中,也不乏優秀篇章,這篇《滿江紅》就屬這類作品。
這是一首寫離人痛苦的詞。
起始三句,是“紗窗外,風搖翠竹,敲碎離愁”的倒裝,把“敲碎離愁”寫在首句,不僅是韻腳的需要,也起到開篇點明題旨,扣住讀者心弦的作用。“敲”字使人體會到,主人公的心靈受到撞擊,“碎”是“敲”的結果。也就是說,主人公本來就因為與情人離別而憂愁的心緒,被風搖動翠竹的聲音攪得更加煩亂了。
“人去後, * 聲斷,倚樓人獨。”寫出環境的靜寂,也描繪出主人公在情人走後形隻影單,獨守空房,百無聊賴的情景。“滿眼不堪三月暮,舉頭已覺千山綠。”暮春三月,已是落花時節,“不堪”似是傷春,實際上仍是思人,言思念之極,無法忍受;“已覺千山綠”,是說在憂愁苦悶中登山高樓,不知不覺中發現漫山遍野已經“綠”了。這兩句承上啟下,烘托氣氛。閨中人因思念外出人而無精打彩的情景歷歷在目。“但試將、一紙寄來書,從頭讀。”思念情人,不能見面,於是反覆把他的來信閱讀,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經常有的,詞人把這種生活現象直接用白話寫入詞中,讀來分外親切。蘇軾有一首《沁園春》,其中有這樣幾句話:“料到伊行,時時開看,一看一回和淚收。”這是說寫信人估計收信人會“時時開看”;辛詞則直接寫收信人把不知讀了多少遍的信“從頭讀”。兩位詞人描寫的角度不同,但意境相,或者是兩位巨匠的思路共通,不謀而合;或者是稼軒受東坡的影響。
下片繼續寫相思之苦。“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時足?滴羅襟點點,淚珠盈掬。”閱讀遠方來信,表達相思之情的字“盈幅”,也就是現在口語說,“寫滿了紙”,但人卻不能見面,那分離的痛苦仍舊不得解脫,終至是滿把淚水,濕透羅襟。用“足”字說明離恨綿綿無期,用“掬”誇張地形容淚水之多,皆是傳神之筆。以上幾句極力渲染情人不能見面的痛苦。
“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楊只礙離人目。”“芳草”句很容易使人想起蘇軾的名句“天涯何處無芳草”(《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此處反其意而用之,是說異地他鄉的“芳草”,並不能使“行客”迷途忘返,言外之意說他終究是要歸來的;後句說楊柳的枝條阻礙了視線(因此閨中人極目遠望也無法看到自己的情人);這就形象地寫出她盼望行人歸來,望眼欲穿的情景。“最苦是、立盡黃昏月,欄桿曲。”結尾二句誇張地說因為天天等到月下黃昏,倚著欄桿翹首以望,以致把欄桿也壓彎了,這當然讓人“最苦”的。結尾與上片“倚樓人獨”相呼應,照應題目,寫盡離愁。
這篇抒寫離情別緒而陷於苦悶的詞作,無疑是南宋社會動盪中現實生活的反映。祖國南北分裂,無數家庭離散,備受親人傷離的痛苦。辛棄疾本人也遠離故鄉,對這種現象也深刻了解,頗有體驗,因此在他筆下才出現了這樣抒寫兒女之情,表達離人痛苦的詞章。無須穿鑿附會、望文生義地去尋找什麼政治寄託,只就真實生動地反映社會生活來說,也應充分認識到它的文學價值。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聞道故林相識多,罷官昨日今如何
-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蘇軾《海棠·東風裊裊泛崇光》
- 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竇鞏《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 漢寢唐陵無麥飯,山溪野徑有梨花。趙鼎《寒食》
- 大家漸及消亡,難期其復振,勢成於因循也。王永彬《圍爐夜話·第三七則》
- 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朱柏廬《朱子家訓·全文》
-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子弟子《論語·里仁篇》
- 秋曉上蓮峰,高躡倚天青壁
- 八陣圖名成臥龍,六韜書功在飛熊。查德卿《蟾宮曲·懷古》
-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李昉、李穆、徐鉉《太平御覽·學部·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