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細聽春山杜宇啼。一聲聲是送行詩。
朝來白鳥背人飛。
對鄭子真岩石臥,趁陶元亮菊花期。
而今堪誦北山移。
詩詞問答
問:《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閩憲別諸君》的作者是誰?答:辛棄疾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詞
問:辛棄疾的名句有哪些?答:辛棄疾名句大全
書法欣賞
譯文和注釋
譯文
聽到春山杜鵑一聲聲啼叫,既是為我送行,責是盼我早日歸來。早上飛來的白鳥似乎是在責怪我違背誓言與其分離。
我當初想效仿鄭子真,陶淵明終老田園,對著岩石坐臥,學陶元亮賞菊。現在我出仕做官,恐怕要被人人《北山移文》來恥笑了。
注釋
杜宇:責名杜鵑、子規,鳥名。鳴聲淒歷,能使旅客起思鄉之念。
白鳥:水鳥。上句的杜宇的送行詩與這句的白鳥背人飛,都是不忍相別的意思。“白鳥背人飛”尚含有返回的象徵。
鄭子真:漢時谷口人。
陶元亮:陶淵明名元亮。
《北山移》:即《北山移文》。
詩文賞析
上片寫景,借鳥語傳情。辛棄疾對他的重新出任,並沒有一般失意文人在偶然得意時的那種“春風得意馬啼疾”的快感。相反,他寫了這樣一個開頭:“細聽春山杜宇啼,一聲聲是送行詩。”當他在春山間行走時側耳傾聽,杜鵑鳥一聲聲長啼,很有抒情意味,仿佛是為他而寫下的抒情詩一樣。然而杜鵑的啼鳴,古人都以其聲如“不如歸去”,能動旅客懷歸之思。那么作者只見它送行的殷勤,不覺它勸歸的意思,顯然是在裝糊塗。這裡說“送行”,是囑他別忘歸來之意,表達了作者未出行即思歸鄉的心境。末句突然一個反頓:“朝來白鳥背人飛。”借白鳥見他出山,就因怨憤背飛而去來顯化自己的矛盾心情。這裡仿佛是目遇心感,隨緣而得,但其實是經過構思,富有深意的。因為第一,作者用了自己的舊典:當年他初隱帶湖,就在詞里表示過與盟鳥結盟,永不背叛,(《水調歌頭·盟鷗》)而今居然食言了。第二,作者還借用《列子》典故,表明當人有了機心之後,白鷗自會識破而遠飛避害。而今白鷗見他就背飛而去,顯然是不滿於他那欲有作為的機心。所以白鳥這個意象,雖然取象於當前,但一能顯示他的自笑機心,二能顯示他的自笑背盟,措意曲折而深隱。
下片寫情,借典故寄意。前兩句,借漢代隱士鄭子真屢受詔書而不肯出,東晉大隱士陶淵明一掛冠即至死不仕的典故,表明當年自己也曾像鄭子真,陶淵明一樣,隱於岩石下,手把菊花飲。末句突然一個反轉,以前人諷刺同隱者違約出仕而作的《北山移文》,來自嘲自己的愧對山中故人,不能像鄭子真,陶淵明一樣堅定其志,卻是半道背盟了。這次出山,與其說是為國家建功立業,不如說是對這些年來久已習慣了的“隱逸生涯”的背叛。值得注意的是,他不待山中故友起而諷刺自己,就已經感到這種大談歸隱之趣後再出仕的行為可吃可羞,說“而今堪誦”,這表明,作者此時確實面臨著心理上的壓力。這壓力,是作者用世與避世的矛盾心情的充分反映。
這首詞在表現手法上,借物借事傳情達意,把準確和曲折的效果相結合。在結構上,上下兩片都採用前二後一的逆轉句式,使重心落在每片的末句。而兩片之間,結構對稱,表意均衡,顯得整飭、有力。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瘦雪一痕牆角,青子已妝殘萼。
- 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
- 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
- 舊時燕子還飛否?今古不勝情。歸莊《錦堂春·半壁橫江矗起》
- 螢飛秋窗滿,月度霜閨遲。
-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老子《老子·德經·第四十八章》
- 論山水,則循聲而得貌;言節侯,則披文而見時。劉勰《文心雕龍·辨騷》
- 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
- 二月黃鶯飛上林,春城紫禁曉陰陰。
- 奸不容細,私告任坐使然也。韓非及後人《韓非子·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