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虛台記

作者:蘇軾 朝代:宋代

凌虛台記原文

國於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飲食與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於終南;而都邑之麗山者,莫近於扶風。以至近求最高,其勢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嘗知有山焉。雖非事之所以損益,而物理有不當然者。此凌虛之所為築也。

方其未築也,太守陳公杖履逍遙於其下。見山之出於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於牆外而見其髻也。曰:“是必有異。”使工鑿其前為方池,以其土築台,高出於屋之檐而止。然後人之至於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為山之踴躍奮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虛。”以告其從事蘇軾,而求文以為記。

軾復於公曰:“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竄伏。方是時,豈知有凌虛台耶?廢興成毀,相尋於無窮,則台之復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嘗試與公登台而望,其東則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則漢武之長楊,五柞,而其北則隋之仁壽,唐之九成也。計其一時之盛,宏傑詭麗,堅固而不可動者,豈特百倍於台而已哉?然而數世之後,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頹垣,無復存者,既已化為禾黍荊棘丘墟隴畝矣,而況於此台歟!夫台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於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則過矣。蓋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於公,退而為之記。

詩詞問答

問:凌虛台記的作者是誰?答:蘇軾
問:凌虛台記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凌虛台記是什麼體裁?答:文言文
問:蘇軾的名句有哪些?答:蘇軾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居住在南山腳下,自然飲食起居都與山接近。四面的山,沒有比終南山更高的。而城市當中靠近山的,沒有比扶風城更近的了。在離山最近的地方要看到最高的山(即終南山),應該是必然能做到的事。但太守的住處,(開始)還不知道(附近)有山。雖然這對事情的好壞沒有什麼影響,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卻不該這樣的,這就是凌虛台修築的原因(用以觀山)。
  就在它還沒有修建之前,陳太守杵著拐杖穿著布鞋在山下閒遊,見到山峰高出樹林之上,(山峰)重重疊疊的樣子正如有人在牆外行走而看見的那人髮髻的形狀一樣。(陳太守)說:“這必然有不同之處。”(於是)派工匠在山前開鑿出一個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個高台。(台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這之後有人到了台上的,都恍恍忽忽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為是山突然活動起伏冒出來的。陳公說:這(台)叫凌虛台很合適。把這件事告訴了他的下屬蘇軾,讓我寫篇文章來記敘(這件事)。
  蘇軾回復陳公說:“事物的興盛和衰敗,是無法預料的。(這裡)從前是長滿荒草的野地,被霜露覆蓋的地方,狐狸和毒蛇出沒的所在。在那時,哪裡知道(今天這裡)會有凌虛台呢?興盛和衰敗交替無窮無盡,那么高台(會不會)又變成長滿荒草的野地,都是不能預料的。我曾試著和陳公一起登台而望,(看到)其東面就是當年秦穆公的祈年、橐泉兩座宮殿(遺址),其南面就是漢武帝的長楊、五柞兩座宮殿(遺址),其北面就是隋朝的仁壽宮也就是唐朝的九成宮(遺址)。回想它們一時的興盛,宏偉奇麗,堅固而不可動搖,何止百倍於區區一座高台而已呢?然而幾百年之後,想要尋找它們的樣子,卻連破瓦斷牆都不復存在,已經變成了種莊稼的田畝和長滿荊棘的廢墟了。相比之下這座高台又怎樣呢?一座高台尚且不足以長久依靠,更何況人世的得失,本就來去匆匆(豈不更難持久)?如果有人想要以(高台)誇耀於世而自我滿足,那就錯了。世上確實有足以依憑的東西,但是與台的存在與否是沒有關係的。”
  我將這些話告訴陳公後,下來為他寫了這篇記。

注釋
國:指都市,城邑。這裡用如動詞,建城。起居:起來和休息。南山:終南山的簡稱。主峰在今陝西西安市南。
於:比。
而:連線兩個句子,表示並列關係。麗:附著,靠近。扶風:宋稱鳳翔府,治所在今陝西鳳翔縣。這裡沿用舊稱。
太守:官名。宋稱知州或知府,這裡沿用舊稱。
所以:的問題。
所為築:所以要建築的原因。所為,同“所以”。
陳公:當時的知府陳希亮,字公弼,青神(今四川青神縣)人。宋仁宗(趙禎) 天聖年間進士。公,對人的尊稱。杖履:指老人出遊。
累累(léiléi):多而重疊貌,連貫成串的樣子。旅行:成群結隊地行走。髻(jì):挽束在頭頂上的發。
恍然:仿佛,好像。
從事:宋以前的官名,這裡指屬員。作者當時在鳳翔府任簽書判官,是陳希亮的下屬。
知:事先知道,預知。
昔者:以往,過去。者,起湊足一個音節的作用。蒙翳(-yì):掩蔽,遮蓋。虺(huǐ):毒蟲,毒蛇。竄伏:潛藏,伏匿。
豈:怎么,難道。
相尋:相互循環。尋,通“循”。
秦穆:即秦穆公,春秋時秦國的君主,曾稱霸西戎。祈年、橐泉:據《漢書·地理志·雍》顏師古注,祈年宮是秦惠公所建,橐泉宮是秦孝公所建,與本文不同。傳說秦穆公墓在橐泉宮下。漢武:即漢武帝劉徹。長楊、五柞(-zuò):長楊宮,舊址在今陝西周至縣東南。本秦舊官,漢時修葺。宮中有垂楊數畝,故名。五柞宮,舊址也在周至縣東南。漢朝的離宮,有五柞樹,故名。仁壽。宮名。隋文帝(楊堅)開皇十三年建。故址在今陝西麟遊縣境內。九成:宮名。本隋仁壽宮。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五年重修,為避署之所,因山有九重,改名九成。
特:止,僅。
既已:已經。而況於:何況,更何況。
猶:還,尚且。
而:如果,假如。或者:有的人,有人。以:憑藉,依靠。後邊省去代凌應台的“之”。夸世:即“夸於世”,省去介詞“於”,在。而:表示順承關係。
不在:是說“台”和“足恃者”之間不存在任何關係。乎:同“於”。
既:已經,譯成現代漢語時也可以用“以後”或“了”來表示。以言:即“以之言”,省去指代作者意見的“之”。

詩文賞析

作此文時,踏上“仕途”只有兩年的蘇軾,胸間懷著固國安民的宏大政治抱負,主張為政應有補於民,積極進取。但凌虛台的修築在他看來卻無補於民,這與他積極的政治主張相違背,因而字裡行間時時暗含著譏諷的筆調。

全文共分三段。前兩段重在敘事,後一段議論說理。敘事議論前後相應,在自然平易、曲折變化之中盡吐茹物,鮮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第一段,文章點破了台的緣起。太守築台意旨本在觀山,蘇軾行文也正緣山而起,由山而台。州府地處終南山下,飲食起居皆應與山相伴,更何況終南為四方之大山,扶風為依山之近邑。作者連用四個“山”字。極寫山之高,隱含景色之美;極言城邑距山之近,暗藏觀山之易。高山美景迫在眼前,只需舉手投足便可秀色飽餐,以至近求最高豈不美哉。下面作者卻筆鋒一轉,說太守居住終南山下還不知山之峻美,由此而引出了幾絲遺憾,也為由山而台作了巧妙的過渡。但頗有深意的是,蘇軾並不承上直寫出“此凌虛之所為築也”,偏偏要加入“雖非事之所以損益。而物理有不當然者”兩句,近山而不知山雖於人事無所損益,但終非情理之事,於是乎便築台觀山以盡情理。這種譏刺的筆調既吐露出了年輕蘇軾的政治主張,在藝術上也使文章揮灑自如,姿態橫生,同時還為後面的議論定下了基調。

第二段敘寫築台的經過,由太守杖履而游,游而見山,見山而思異,思異而鑿池築台。層層相因。句句緊扣,只寥寥幾筆便清楚明了地敘寫出了築台的始末、同時,敘述還具有生動形象的特徵。“杖履逍遙”活畫出了太守悠然自得的神情;“累累如人之旅行於牆外而見其髻也”一句,又化靜為動,把靜態的山巒賦予了動態的活力。給人以清新自然、流動變化的美的享受。與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中的“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衝然角列而上者,若熊黑之登于山”有同工之妙,接著,“然後”三句,又承上敘寫台成之後登台觀山的情景。這裡作者筆墨極為簡省,但卻突出了台之高和山之奇。前面太守逍遙其下,看見的山宛如旅行人的髮髻;這裡登台極目,山則踴躍奮迅而出,從而借所見山景的不同襯託了台的高,為下段台取名為“凌虛”埋下了伏筆。

第三段是全文的重心。作者議論縱橫,把興廢成毀的自然之理說得鞭辟入裡。太守求文原希望得幾句吉利的話,蘇軾卻藉此大講興廢之理,不能不說含有諷刺的意味。“物之興廢成毀,不可得而知也”,是立論的驀礎,作者用它啟開議論的筆端,把凌虛台的興成推廣至茫茫時間,以變化流動的眼光來關照它,從而把有化為無,把實變為虛。昔日的荒草野田,今日的凌虛台,這是由無生有;今日的凌虛台,明日的荒草野田,這又是化有為無。興廢成毀交相迴旋,無窮無盡,誰都不能知曉。行文至此,理己盡、意已完,但作者卻並不輟筆,他還由近及遠,從眼前的凌虛台延伸到漫長的歷史。把秦穆公祈年橐泉、漢武帝長楊宮、五柞宮、隋仁壽宮、唐九成宮的興盛與荒廢赫然放置在凌虛台的面前。兩相對比,百倍於凌虛台的宮胭如今求其破瓦頹垣猶不可得,凌虛台的未來也就自不待言了。下面,作者又進一步由台及人,“夫台猶不足恃議長久,而況於人事之得喪”,凌虛台尚且不可長久,又何況人事上的得與喪。得喪來去無定,借得台而夸世,則是大錯。這幾句委婉曲折。逐句深人,最後,把凌虛台的愈義和價值化為子虛烏有,由此從根本上否定了台的修築。這種寫作方法古人稱為“化有為無”。

這篇文章由山築台、由台而化、由化變無,層層緊扣、環環深入,名為替凌虛台作記,實則是化台為無。令人惕然移覺、回味無窮。

標籤:古文觀止敘事抒懷

詩詞推薦

  • 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

    辛棄疾宋代〕中秋飲酒將旦,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因用《天問》體賦。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
  • 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

    陸游宋代〕白髮將軍亦壯哉,西京昨夜捷書來。胡兒敢作千年計,天意寧知一日回。列聖仁恩深雨露,中興赦令疾風雷。懸知
    凌虛台記原文_凌虛台記的賞析_古詩文
  • 吳子使札來聘

    公羊高先秦〕吳無君,無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賢季子也。何賢乎季子?讓國也。其讓國奈何?謁也,餘祭也,夷昧也,
  • 詠山泉(一作題山中流泉)

    儲光羲唐代〕山中有流水,借問不知名。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轉來深澗滿,分出小池平。恬澹無人見,年年長自清。
    凌虛台記原文_凌虛台記的賞析_古詩文
  • 水調歌頭·登多景樓

    楊炎正宋代〕寒眼亂空闊,客意不勝秋。強呼斗酒,發興特上最高樓。舒捲江山圖畫,應答龍魚悲嘯,不暇顧詩愁。風露巧欺客
    凌虛台記原文_凌虛台記的賞析_古詩文
  • 瀟湘神

    劉禹錫唐代〕湘水流,湘水流,九疑雲物至今秋。若問二妃何處所,零陵芳草露中愁。
    凌虛台記原文_凌虛台記的賞析_古詩文
  • 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

    李白唐代〕月化五白龍,翻飛凌九天。胡沙驚北海,電掃洛陽川。虜箭雨宮闕,皇輿成播遷。英王受廟略,秉鉞清南邊。雲旗
  • 綢繆

    佚名先秦〕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綢繆束芻,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見此邂逅
  • 端午

    文秀唐代〕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凌虛台記原文_凌虛台記的賞析_古詩文
  • 奪錦標·七夕

    張埜〔元代〕涼月橫舟,銀河浸練,萬里秋容如拭。冉冉鸞驂鶴馭,橋倚高寒,鵲飛空碧。問歡情幾許?早收拾、新愁重織。恨
  • 晏子不死君難

    左丘明先秦〕崔武子見棠姜而美之,遂取之。莊公通焉。崔子弒之。  晏子立於崔氏之門外。其人曰:“死乎?”曰:“獨吾
  • 屈原列傳

    司馬遷兩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
  • 酒泉子·買得杏花

    司空圖唐代〕買得杏花,十載歸來方始坼。假山西畔藥闌東,滿枝紅。旋開旋落旋成空,白髮多情人更惜。黃昏把酒祝東風,且
    凌虛台記原文_凌虛台記的賞析_古詩文
  • 送元暠師詩

    柳宗元唐代〕侯門辭必服,忍位取悲增。去魯心猶在,從周力未能。家山餘五柳,人世遍千燈。莫讓金錢施,無生道自弘。
  • 外戚世家序

    司馬遷兩漢〕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興也以塗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殷之興
  •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柳宗元唐代〕將為穹谷嵁岩淵池於郊邑之中,則必輦山石,溝澗壑,陵絕險阻,疲極人力,乃可以有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狀
  • 漁歌子·曉風清

    顧夐五代〕曉風清,幽沼綠,倚欄凝望珍禽浴。畫簾垂,翠屏曲,滿袖荷香馥郁。好攄懷,堪寓目,身閒心靜平生足。酒杯深
  • 折桂令·中秋

    張養浩元代〕一輪飛鏡誰磨?照徹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娑。老子高歌
  • 七哀詩三首·其一

    王粲魏晉〕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
  • 上樞密韓太尉書

    蘇轍宋代〕太尉執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曰:“吾善養吾
凌虛台記原文_凌虛台記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