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樞密韓太尉書

作者:蘇轍 朝代:宋代

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

太尉執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盪,頗有奇氣。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恐遂汩沒,故決然捨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至京師,仰觀天子1/1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而轍也未之見焉。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向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遊數年之間,將歸益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詩詞問答

問:上樞密韓太尉書的作者是誰?答:蘇轍
問:上樞密韓太尉書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上樞密韓太尉書是什麼體裁?答:文言文
問:蘇轍的名句有哪些?答:蘇轍名句大全

譯文和注釋

譯文
  太尉執事:蘇轍生性喜好寫文章,對此想得很深。我認為文章是氣的外在體現,然而文章不是單靠學習就能寫好的,氣卻可以通過培養而得到。孟子說:“我善於培養我的浩然之氣。”現在看他的文章,寬大厚重宏偉博大,充塞於天地之間,同他氣的大小相襯。司馬遷走遍天下,廣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之間的英豪俊傑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羈,頗有奇偉之氣。這兩個人,難道曾經執筆學寫這種文章嗎?這是因為他們的氣充滿在內心而溢露到外貌,發於言語而表現為文章,自己卻並沒有覺察到。
  蘇轍出生已經十九年了。我住在家裡時,所交往的,不過是鄰居同鄉這一類人。所看到的,不過是幾百里之內的景物,沒有高山曠野可以登臨觀覽以開闊自己的心胸。諸子百家的書,雖然無所不讀,但是都是古人過去的東西,不能激發自己的志氣。我擔心就此而被埋沒,所以斷然離開家鄉,去尋求天下的奇聞壯觀,以便了解天地的廣大。我經過秦朝、漢朝的故都,盡情觀覽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黃河奔騰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傑。到了京城,抬頭看到天 * 殿的壯麗,以及糧倉、府庫、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這才知道天下的廣闊富麗。見到翰林學士歐陽公,聆聽了他宏大雄辯的議論,看到了他秀美奇偉的容貌,同他的學生賢士大夫交遊,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匯聚在這裡。太尉以雄才大略稱冠天下,全國人依靠您而無憂無慮,四方異族國家懼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內像周公、召公一樣輔君有方,領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樣禦敵立功。可是我至今還未見到您呢。
  況且一個人的學習,如果不是有志於大的方面,即使學了很多又有什麼用呢?蘇轍這次來,對於山,看到了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對於水,看到了黃河的深廣;對於人,看到了歐陽公;可是仍以沒有謁見您而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夠一睹賢人的風采,就是聽到您的一句話也足以激發自己雄心壯志,這樣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壯觀而不會再有什麼遺憾了。
  蘇轍年紀很輕,還沒能夠通曉做官的事情。先前來京應試,並不是為了謀取微薄的俸祿,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歡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賜還鄉,等待吏部的選用,使我能夠有幾年空閒的時間,將用來更好地研習文章,並且學習從政之道。太尉假如認為我還可以教誨而屈尊教導我的話,那我就更感到幸運了。

注釋
執事:侍從。
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文章是由氣形成的,然而文章不能靠學來達到好,氣質卻可以靠加強修養得到它。
養:培養。
浩然之氣:正大剛直的氣質。
寬厚宏博:寬大厚重宏偉博大。
充:充滿。
稱:相稱,符合。
周覽:飽覽。
豪俊交遊:豪傑來往。
疏盪:灑脫而不拘束。
頗:很。
奇氣:奇特的氣概。
豈嘗:難道,曾經。
氣充乎其中:精神氣質充滿在他們的胸中。
而溢乎其貌:洋溢在他們的外表。
動乎其言:反映在他們的言辭里。
而見乎其文:表現在他們的文章中。
游:交往。
鄉黨:鄉里。
自廣:擴大自己的視野。
陳跡:陳舊的東西。
以:用來。
其:我。
治:研習。
遂汩沒:因而埋沒。
決然捨去:毅然離開。
求:探求。
奇聞壯觀:奇異的事物和宏偉的景象。
廣大:廣闊。
恣觀:盡情觀賞。
高:高峻。
顧:看到。
奔流:奔騰流瀉。
慨然想見:感慨的想到。
仰觀:瞻仰。
壯:壯麗。
倉廩:糧倉。
苑囿:獵苑。
富:富麗。
大:廣大。
巨麗:極其美好。
宏辯:宏偉善辯。
秀偉:秀美魁梧。
聚:聚集。
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憑藉才能謀略天下第一全國人依靠他可以無憂無慮。
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四方夷人害怕你才不敢作亂。
而:可是。
焉:啊。
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沒有立下大志,即使學得多又有什麼用。
大:浩大。
深:深遠。
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卻還是因為沒有見到太尉(感到遺憾)。
觀:看到。
光耀:風采。
聞一言以自壯:聽到你的一句話來激勵自己。
盡:看盡。
大觀:雄偉景象。
通習吏事:通曉官吏的業務。
向:先前。
斗升之祿:微薄的俸祿。
賜歸待選:朝廷允許回鄉等待朝廷的選拔。
優遊:從容閒暇。
益治:更加研究。
且學為政:並且學習治理政務。
苟:如果。
辱教之:屈尊教導我。
幸:幸運。

詩文賞析

此文是蘇轍19歲時寫給韓琦的信。選自《欒城集》卷二十二。樞密韓太尉(即韓琦),當時任樞密使(掌管軍事大權)。“太尉”,秦、漢時官名,掌兵權。樞密使相當於太尉,所以稱韓琦為太尉。 作者寫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韓琦的接見。一個是剛剛考取進士的青年,一個是掌管全國軍權的大官,怎么開口下筆呢?

首先是稱謂問題。為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對方,而稱“太尉執事”。“執事”,左右的人。這是表示謙謹的說法。

正文分為四段。

第一段,先從作文當有養氣之功談起,明確提出:“以為文者,氣之所形”,文章是“氣”的表現。氣,指人的修養、氣質、精神力量。接著提出總領全文的“養氣”說。“氣可以養而致”:“氣”,可以通過加強修養而得到。在具體闡述“養氣”說的時候,作者引古人事例作了說明。一是孟子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然之氣”:即博大剛正之氣。作者認為,孟子的文章,內容寬厚宏博,並且充溢在天地之中,正是跟他的“氣”的大小相稱。這實際上強調的是內在修養問題。二是司馬遷。作者認為司馬遷遍游天下,知多見廣,所以他的文章風格疏放瀟灑,跌宕多姿,頗有奇氣。這實際上是強調外在閱歷問題。最後,作者總結道,孟子、司馬遷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學出來的,而是因為“氣”充滿在他們心中。這段論述很周嚴。

第二段,就自身經歷進一步對“養氣”說展開論述。作者有前後不同的兩種學習經歷。第一種是交遊不廣、見聞不博,只學古人陳舊過時的東西。第二種是“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作者在談到第二種學習經歷時,列舉了四個事實:一是經過秦漢故都,盡情觀賞;二是眺望黃河,想像著古時的英雄人物;三是到了京城,飽覽一切,知道了天地的廣闊、美麗;四是謁見了歐陽公,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匯集在這裡。歸納起來,實際上是遊覽天下名山大川 ,廣交天下的文人學士。而這兩樣,實際上說的都是外在的閱歷,可見,蘇轍是更重視外在的閱歷的。

寫信的目的是想要求韓琦接見,文章至此,卻還隻字未提。

第三段:由上文歐陽公,自然引出韓琦。這一段主要是頌揚韓琦。表明欲見之意。“才略冠天下”,才能謀略位居天下第一。“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是說韓琦在內政方面有如周、召二公之賢,在領兵方面就像方叔、召虎那樣能幹。“不志其大”:志,有志於。這段最後“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明確求見之意。

第四段,再次自明志氣,再次表明求見之意。“益治”:進一步鑽研。“且學為政”,並且學習治理政事。“辱教”,屈尊指教。這一段特別申明入京師“非有取於斗升之祿”,可見其志向宏大。

最後對此文談幾點意見:

1.“養氣說”有值得借鑑處。作者在論述“氣可以養而致”的時候,特彆強調了客觀閱歷的重要,這實際上是強調了生 * 驗對一個作家的重要作用。今天看來,這個觀點也是正確的。但文中所說“文不可以學而能”的觀點,是有片面性的。同“氣可以養而致”也相矛盾。郭紹虞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中,對這句話也有微詞。他說:“……子由上不能如子瞻之入化境,而下又不敢有作文之意,不欲求工於言語句讀以為奇,此所以謂‘文不可以學而能’。”

2.寫作手法上比較新穎、巧妙。先離開主旨,縱論其他,到了第三段“太尉以才略冠天下”,筆意才收攏來,扣緊題目,讀來不但沒有離題萬里之感,而且仔細體味,前面所述,正是烘托下文。特別是第四段,從另一角度申述非求“斗升之祿”,而以“益治其文”為其志,來進一步說明求見韓琦的原因。這樣的文章,在構思上是需要功力的。

3.即使從寫法上看,也不能說沒有作態的意味。信中流露出的當時社會所流行的浮誇阿諛的風氣,更是不能效法。

標籤:古文觀止

詩詞推薦

  • 送楊寘序

    歐陽修宋代〕予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閒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於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其疾之在體也。夫
  • 齊桓下拜受胙

    左丘明先秦〕夏,會於葵丘,尋盟,且修好,禮也。  王使宰孔賜齊侯胙,曰:“天子有事於文武,使孔賜伯舅胙。”齊侯將
  • 六國論

    蘇洵宋代〕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
  • 齊宣王見顏斶 / 顏斶說齊王

    佚名先秦〕齊宣王見顏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說。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
  • 待漏院記

    王禹偁宋代〕天道不言,而品物亨、歲功成者,何謂也?四時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氣矣。聖人不言而百姓親、萬邦寧者,何謂
  • 弔古戰場文

    李華唐代〕浩浩乎,平沙無垠,夐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
  • 秋聲賦

    歐陽修宋代〕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
  • 伶官傳序

    歐陽修宋代〕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
  • 駒支不屈於晉

    左丘明先秦〕會於向,將執戎子駒支。范宣子親數諸朝。曰:“來,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於瓜州,乃祖吾離被苫蓋,蒙
  • 晉獻文子成室

    佚名先秦〕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文子曰:“
    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_上樞密韓太尉書的賞析_古詩文
  • 送石處士序

    韓愈唐代〕河陽軍節度、御史大夫烏公,為節度之三月,求士於從事之賢者。有薦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
  • 朋黨論

    歐陽修宋代〕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
  • 伯夷列傳

    司馬遷兩漢〕夫學者載籍極博。尤考信於六藝。《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堯將遜位,讓於虞舜,舜、禹之間
  • 桃花源記

    陶淵明魏晉〕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 吳許越成

    左丘明先秦〕吳王夫差敗越於夫椒,報槜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於會稽,使大夫種因吳太宰嚭以行成。   吳子將
  • 五代史宦官傳序

    歐陽修宋代〕自古宦者亂人之國,其源深於女禍。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蓋其用事也近而習,其為心也專而忍
  • 馮諼客孟嘗君

    戰國策〔先秦〕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
  • 諫逐客書

    李斯先秦〕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邳豹、公孫支於晉。
  •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左丘明先秦〕齊侯與蔡姬乘舟於囿,盪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之絕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齊侯以諸
  • 豐樂亭記

    歐陽修宋代〕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於州南百步之遠。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
上樞密韓太尉書原文_上樞密韓太尉書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