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作者:王世貞 朝代:明代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

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是時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窺趙也。趙得其情則弗予,不得其情則予;得其情而畏之則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復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歸,曲在趙。欲使曲在秦,則莫如棄璧;畏棄璧,則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九賓,齋而受璧,其勢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趙璧乎?而十五城秦寶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與城,而紿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天下,臣請就死於國,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於秦?

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於市,武安君十萬眾壓邯鄲,而責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

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若其勁澠池,柔廉頗,則愈出而愈妙於用。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

詩詞問答

問:藺相如完璧歸趙論的作者是誰?答:王世貞
問: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藺相如完璧歸趙論是什麼體裁?答:文言文

譯文和注釋

譯文
  藺相如完璧歸趙,人人都稱道他。但是,我卻不敢苟同。

秦國用十五座城的空名,來欺騙趙國,並且勒索它的和氏璧。這時說它要騙取璧是實情,但不是想要藉此窺視趙國。趙國如果知道了這個實情就不給它,不知道這個實情就給它。知道了這個實情而害怕秦國而給它,知道這個實情而不害怕秦國就不給它。這隻要兩句話就解決了,怎么能夠既害怕秦國又去激怒秦國呢?

況且,秦國想得到這塊璧,趙國不給它,雙方本來都沒有什麼曲直是非。趙國交出璧而秦國不給城池,秦國就理虧了。秦國給了城池,而趙國卻拿回了璧,就是趙國理虧了。要想使秦國理虧,不如就放棄璧。害怕丟掉璧,就不如不給它。秦王既然按照地圖給了城池,又設九賓的隆重禮儀,齋戒之後才來接受璧,那種形勢是不得不給城池的。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給城池,藺相如就可以上前質問他:“我本來就知道大王是不會給城池的,這塊璧不是趙國的嗎?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國的寶物。現在假使大王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而拋棄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會深恨大王,說把我們像小草一樣拋棄了。大王不給城池,而騙奪了趙國的璧,因為一塊璧的緣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我請求死在這裡,來表明大王的失信。”這樣,秦王未必不歸還璧。但是當時為什麼要派手下人懷揣著璧逃走而把秦國處在理直的一方呢?

那時秦國並不想與趙國斷絕關係。假如秦王發怒,在街市上殺掉藺相如,派武安君率領十萬大軍進逼邯鄲,追問璧的下落和趙國的失信,一次獲勝就可以使相如滅族,再次獲勝而璧最終還是要落到秦國手裡。

因此我認為,藺相如能保全這塊璧,那是上天的保佑。至於他在澠池以強硬的態度對付秦國,在國內以謙和的姿態對待廉頗,那是策略上越來越高明了。所以說趙國之所以能得以保全,的確是上天在偏袒它啊!

注釋
藺相如之完璧:藺相如,戰國時趙國大臣。趙惠文王得到稀世之寶——和氏璧,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換取這塊璧。當時秦強趙弱,趙王恐給了秦璧卻得不到城。藺相如請命奉璧入秦,見秦王無意給趙城,用計賺回和氏璧,並叫隨從化裝從小路逃走,完璧歸趙。
情:實情、本意。
九賓:古代舉行大典時所用的極隆重的禮儀。賓指擯相,迎賓禮讚的官吏。
紿:欺騙。
令:假如。
僇:通“戮”,殺戳。
武安君:秦國大將白起的封號。邯鄲:趙國都城,在今河北邯鄲市。
族:滅族。
勁澠池:公元前279年,秦王約趙王會於澠池。宴會上秦王請趙王鼓瑟以辱趙王。藺相如隨行,便以刺殺秦王相威脅,請秦王為趙王擊缶。勁:強勁。果敢的意思。
柔廉頗:廉頗,趙國名將。藺相如因“完璧歸趙”和“澠池會”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不服,打算侮辱他。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多次避讓廉頗。廉頗受到感動,負荊請罪。廉藺遂成刎頸之交。柔:忍讓。退讓的意思。

詩文賞析

結構賞析

藺相如是戰國時趙國人,趙惠文王得到稀有美玉和氏璧,秦昭王詐以十五座城相交換,趙王於是令藺相如奉璧入秦,見秦王無意兌現諾言,終不辱使命而完璧歸趙。文章始以“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即表示了異議,然後以分析秦、趙時勢入手,指出趙國有諸多失策之處,而藺相如完璧歸趙實為“天固曲全之哉”。王世貞此論,言辭咄咄,非純為鑿空之談。

文章第一段,作者力排眾說,對藺相如“完璧歸趙”一事“未敢以為信也”。開門見山,毫無遮攔。接著分述其觀點,展開全文。《史記》所載的“完璧歸趙”始末,事啟端於秦昭王“願以十五城請易璧”,結束於“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作者據此斷言,雖秦強趙弱,但秦“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窺趙也”。也就是說秦當時的本意只是想要得到和氏璧,而沒有打算以此為藉口進攻趙國。作者開始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和氏璧事件的本質方面,而不去糾纏其中令人眼花繚亂的具體情節,根據史實得出了使人信服的論斷。然而作者並沒有以事後的認識去苛求古人,而是允許趙國對秦的實情本意有“得”與“不得”的兩種選擇;對秦的威脅有“畏”與“弗畏”的不同反應。偏執一言,就不近情理;面面俱到,才讓人心服口服。趙國的“得”與“不得”,“畏”與“弗畏”都無可非議,作者要批評的是藺相如“既畏之而復挑其怒”的自相矛盾的做法。換句話說,無論藺相如如何智勇,而做出可能招致“武安君十萬眾壓邯鄲”的事,也是不足取法的。作者跳出前人只見個人不見大局的窠臼,正本尋源,一新讀者耳目。

文章第三段,作者以“得”與“畏”為前提錯綜組合成四個判斷,包羅了趙國的一切可能情況,令人信服地得出了所謂“兩言決耳”的必然性結論——“予”或是“弗予”。承認作者的前提就必須承認他的結論,這就是邏輯力量的所在。第三段中作者為藺相如擬設了一段對秦王的言辭,其所以有力,就是因為其中包含了以城易璧 * 怨,不予城而欺趙則失信於天下這樣的二難推理。秦王要擺脫這種兩難的困境就只有“返璧”這唯一的出路。本文區區不足四百字,卻包含了幾處嚴密的邏輯推理。如果說卓越的史識是這篇文章的軀體的話,那么支撐它的正是強有力的邏輯之足。

文章最後一段,作者為了不使讀者生疑,作者便用歸結於天的說法,含蓄地表示雖然完璧歸趙了,可是也不能說明藺相如的做法正確,惡果沒有產生,只是事出偶然罷了。古人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作者此處是反其意而用之。

縱觀全文。文章開頭一句揭示全文論旨,“人皆稱之”與“予未敢以為信”一反一正相對提出,自然地引發下文。文章的主幹是第二、三兩段。作者先論“情”,後析“理”,雙管齊下。論“情”,則由秦及趙絲絲入扣,抓住“得”“畏”二字論清藺相如“既畏而復挑其怒”的失策。析“理”,則先破後立多方構想,辯清“曲”“直”兩字,證明“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於秦”的荒悖。“情”“理”兩層文有先後,意有輕重,作者思路清晰可見。

文學賞析

中國古代散文的特徵很好地在他這篇《藺相如完璧歸趙論》里表現出來。散文特徵在語言上是求簡與求精相結合的。所謂“求簡”,就是字數、篇幅簡要;所謂“求精”,就是語言精當,語意精闢。例如首句“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語言上求簡與求精相結合,言簡意賅地發表了作者的論點。該文是一篇翻案文章。翻案文章獨執異議,貴在識見高遠,令人信服。該文開篇對世所稱譽的藺相如完璧歸趙這一史實,予以否定,先聲奪人。接著,文章從三個方面闡述予以否定的理由。首先,文章分析秦以十五城之空名取璧的真實意圖,指責藺相如之所為是“既畏而復挑其怒”之舉,是失於智。接著,文章重點分析了藺相如的所謂曲直論,先明秦趙“兩無所曲直”,後又代藺相如策劃,指出藺相如“使舍人懷而逃之”是“歸直於秦”,是失於信。最後,文章分析相如完璧的後果是族滅國破,是失於利。這樣,文章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從而逼出了全文的結論:“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這裡的“天”,是指當時的客觀形勢。行文至此,文章已可作結,而作者又列出“勁澠池”“柔廉頗”兩件事,表面上與上文關係不大,但在“愈出而愈妙於用”一句中,表現出了作者的寫作意圖。作者認為,藺相如的所謂“智”“勇”,不是為了趙國,而是為了自己,他的所作所為,不過是縱橫家的權謀機巧而已,這,其實是觸摸到了縱橫家的本質。因而,該文結論之後的餘波,決非可有可無的續貂之筆,用意特深。章法上散聚結合,定主賓之序、掌均變之衡,征節奏之美,懂疏密散聚,知大小曲直,馭圓缺參差,見開合呼應,求從順言自然。審美上是實用與審美相結合。

標籤:古文觀止國中文言文寫人

詩詞推薦

  • 玄都壇歌,寄元逸人

    杜甫唐代〕故人昔隱東蒙峰,已佩含景蒼精龍。故人今居子午谷,獨在陰崖結茅屋。屋前太古玄都壇,青石漠漠常風寒。子規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_藺相如完璧歸趙論的賞析_古詩文
  • 叔向賀貧

    佚名先秦〕叔向見韓宣子,宣子憂貧,叔向賀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三子,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
  • 宮之奇諫假道

    左丘明先秦〕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  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
  • 六么令·綠陰春盡

    晏幾道宋代〕綠陰春盡,飛絮繞香閣。晚來翠眉宮樣,巧把遠山學。一寸狂心未說,已向橫波覺。畫簾遮幣。新翻曲妙,暗許閒
  • 定風波·感舊

    蘇軾宋代〕莫怪鴛鴦繡帶長,腰輕不勝舞衣裳。薄倖只貪遊冶去,何處,垂楊系馬恣輕狂。花謝絮飛春又盡,堪恨。斷弦塵管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_藺相如完璧歸趙論的賞析_古詩文
  • 讀《山海經》 其二

    陶淵明魏晉〕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顏。天地共俱生,不知幾何年。靈化無窮已,館宇非一山。高酣發新謠,寧效俗中言!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_藺相如完璧歸趙論的賞析_古詩文
  • 泰山樑甫行

    曹植魏晉〕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墅。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_藺相如完璧歸趙論的賞析_古詩文
  • 深慮論

    方孝孺明代〕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於所忽之中,而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
  • 千秋歲·為金陵史致道留守壽

    辛棄疾宋代〕塞垣秋草,又報平安好。尊俎上,英雄表。金湯生氣象,珠玉霏譚笑。春近也,梅花得似人難老。莫惜金尊倒。鳳
  • 曾子易簀

    佚名先秦〕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於床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而執燭。童子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子
  • 洗然弟竹亭

    孟浩然唐代〕吾與二三子,平生結交深。俱懷鴻鵠志,昔有鶺鴒心。逸氣假毫翰,清風在竹林。達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 寄生草·間別

    查德卿元代〕姻緣簿剪做鞋樣,比翼鳥搏了翅翰,火燒殘連理枝成炭,針簽瞎比目魚兒眼,手揉碎並頭蓮花瓣,擲金釵攧斷鳳凰
  • 春王正月

    公羊高先秦〕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
  • 鬢雲松令·詠浴

    納蘭性德清代〕鬢雲松,紅玉瑩。早月多情,送過梨花影。半餉斜釵慵未整,暈入輕潮,剛愛微風醒。露華清,人語靜。怕被郎窺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_藺相如完璧歸趙論的賞析_古詩文
  • 祭石曼卿文

    歐陽修宋代〕維治平四年七月日,具官歐陽修,謹遣尚書都省令史李敭,至於太清,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於亡友曼卿之墓下,
  • 女冠子

    李珣唐代〕星高月午,丹桂青松深處。醮壇開,金磬敲清露,珠幢立翠苔。步虛聲縹緲,想像思徘徊。曉天歸去路,指蓬萊。
  • 三峽

    酈道元南北朝〕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
  • 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

    杜甫唐代〕步屟隨春風,村村自花柳。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見有。回頭指大男,渠是弓弩手。名在
  • 東平留贈狄司馬(曾與田安西充判官)

    高適唐代〕古人無宿諾,茲道以為難。萬里赴知己,一言誠可嘆。馬蹄經月窟,劍術指樓蘭。地出北庭盡,城臨西海寒。森然
  • 石鐘山記

    蘇軾宋代〕《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_藺相如完璧歸趙論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