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劉正夫傳》原文及翻譯

宋史

原文:

劉正夫,字德初,衢州西安人。未冠入太學,有聲,與范致虛、吳材、江嶼號“四俊”。元豐八年南省奏名在優選而犯高魯王諱凡五人皆當黜宣仁後曰外家私諱頒未久不可以妨寒士命置末級久之為太學錄太常博士母服闋,御史中丞石豫薦之,召赴闕,道除左司諫。時方究蔡邸獄,正夫入對,徽宗語及之,徐引淮南“尺布、斗粟”之謠[注]以對。帝感動,解散其獄,待蔡王如初。他日,謂正夫曰:“兄弟之間,人所難言,卿獨能及此,後必為公輔。”又言:“元祐、紹聖所修《神宗史》,互有得失,當折中其說,傳信萬世。”遂詔刊定,而以起居舍人為編修官。不閱月,遷中書舍人,進給事中、禮部侍郎。蔡京據相位,召為工部尚書,拜右丞,進中書侍郎。太學諸生習樂成,京欲官之。正夫曰:“朝廷長育人材,規為時用,而使與伶官齒,策名以是,得無為士子羞乎?” 
東封儀物已具,正夫請問,力陳不可,帝皆為之止,益喜其不與京同。政和六年,擢拜特進、少宰。才半歲,屬疾,三上章告老,除安化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致仕。病小愈,丐東歸,詔肩輿至內殿,長子皂民掖入坐。從容及燕雲事,曰:“臣起書生,軍旅之事未之學,然兩朝信誓之久,四海生靈之眾,願深留聖思。”明日,徙節安靜軍,起充中太一宮使,封康國公。將行,賜之詩及硯筆、圖畫、藥餌、香茶之屬甚厚。正夫獻詩謝,帝又屬和以榮其歸。至盱眙,病亟,命子弟作遺牘,自書“留神根本,深戒持盈”八字,遂卒,年五十六。贈太保,諡文憲,再贈太傅。 
(節選自《宋史·劉正夫傳》) 
[注]漢文帝劉恆弟淮南厲王劉長謀反事敗,被徙蜀郡,途中絕食而死。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厲王曰:“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譯文/翻譯:

劉正夫字德初,衢州西安人。未成年時就進入太學,有名聲,與范致虛、吳材、江嶼一起號稱“四俊”。元豐八年,尚書省的奏章把他的名字列為授官的優秀人選,但是犯了高魯王的諱,共五人都被列在廢除之列。宣仁後說:“皇家以外的私諱剛頒布不久,不能因這事妨礙寒門子弟。”命令把他列在靠後的名次。過了一段時間,任太學錄、太常博士。為母親服喪期滿,御史中丞石豫舉薦他,被召入京,途中授任左司諫。當時朝廷正在查辦蔡邸一案,劉正夫入朝應對,宋徽宗說話時提及此事,他很自然地引用“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這首漢代民謠來對答。皇帝感動,撤消了此案,對待蔡王像原來一樣。有一天,皇帝對劉正夫說:“兄弟之間的事,是人們所很難插話的,唯獨你能做到這種程度,以後必定能成為國家輔臣。”又說:“元祐、紹聖所修訂的《神宗史》,相互都有得失之處,應當折中他們的觀點,把真實的史事傳於萬世。”於是下詔訂正定稿,就讓劉正夫以起居舍人的身份任編修官。不到一個月,改任中書舍人,晉升為給事中、禮部侍郎。蔡京居宰相之位,劉正夫被召入任工部尚書,拜為右丞,晉升為中書侍郎。太學的學生學習音樂結業,蔡京準備給他們授官。劉正夫說:“朝廷長期培育人才,依據計畫法規適時錄用,如果把他們與伶官混為一談,以錄用伶官的方式進入仕途,這恐怕會成為士子的恥辱吧?”
東去封禪的儀禮物品都已準備齊全,劉正夫請求諫議此事,竭力陳說不可行的理由,皇帝的想法都被他說服而停止實施,便更加喜歡他不與蔡京同類。政和六年,升任特進、少宰。剛過半年,身患疾病,多次上書請求辭職,以安化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的職位退休。病情稍微好轉,乞求東歸家鄉,皇帝下詔讓他乘肩輿到內殿,長子皂民扶他入座。從容談起燕雲的戰事,說:“臣下是由書生步入仕途,軍旅之事不熟悉,然而兩代天子誠信誓言持久,四海百姓眾多,希望聖上對這些要深思熟慮。”第二天,改任安靜軍節度使,任命為中太一宮使,封康國公。臨行時,皇帝賜給他詩文以及硯筆、圖畫、藥餌、香茶之類的很多物品。劉正夫獻詩謝恩,皇帝又作和詩來讚美他光榮歸鄉。走到盱眙,病危,吩咐子弟作遺書,親自寫下“留神根本,深戒持盈”八字便去世了,享年五十六歲。追贈太保,諡號文憲,又追贈太傅。
《宋史·劉正夫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宋史·劉正夫傳》原文及翻譯0
《宋史·劉正夫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