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治兵》“武侯問曰:“進兵之道何先?””閱讀答案及翻譯

武侯問曰:“進兵之道何先?”起對曰:“先明四輕、二重、一信。”曰:“何謂也?”對曰:“使地輕馬,馬輕車,車輕人,人輕戰。明知陰陽險易,則地輕馬;芻秣以時,則馬輕車;膏鐧有餘,則車輕人;鋒銳甲堅,則人輕戰。進有重賞,退有重刑,行之以信。此,勝之主也。&rdquo武侯問曰:“兵何以為勝?”起對曰:“以治為勝。”又問曰:“不在眾寡?”對曰:“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何益於用?所謂治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擋,退不可追,前卻有節,左右應麾,雖絕成陳,雖散成行。與之安,與之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當名曰父子之兵。”
吳子曰:“教戰之令,短者持矛戟,長者持弓弩,強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給廝樣,智者為謀主。鄉里相比,什伍相保。一鼓整兵,二鼓習陳,三鼓趨食,四鼓嚴辦,五鼓就行。聞鼓聲合,然後舉旗。”
武侯問曰:“三軍進止,豈有道乎?”
起對曰:“無當天灶,無當龍頭。天灶者,大谷之口;龍頭者,大山之端。必左青龍,右bai6*虎,前朱雀,後玄武。招搖在上,從事於下。將戰之時,審候風所從來,風順致呼而從之,風逆堅陳以待之。”
武侯問曰:“凡畜卒車騎,豈有方乎?”
起對曰:“夫馬,必安其處所,適其水草,節其饑飽。冬則溫廄,夏則涼廡。刻剔毛鬣,謹落四下,戢其耳目,無令驚駭,習其馳逐,閒其進止,人馬相親,然後可使。車騎之具,鞍、勒、銜、轡,必令完堅。凡馬不傷於末,必傷於始;不傷於飢,必傷於飽。日暮道遠,必數上下,寧勞於人,慎無勞馬,常令有餘,備敵覆我。能明此者,橫行天下。”
節選自《吳子·治兵》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芻秣以時,則馬輕車秣:餵養
B.鋒銳甲堅,則人輕戰輕:輕視
C.鄉里相比,什伍相保比:編排
D.無當天灶,無當龍頭當:在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兵何以為勝? B. 居則有禮,動則有威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C. 適其水草 D. 凡馬不傷於末,必傷於始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當/名曰父子之兵
B.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當名/曰父子之兵
C.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當/名曰父子之兵
D.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當名/曰父子之兵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吳起與武侯談論征戰之道,吳起認為進軍之道要懂得進有重賞,退有重罰,且賞罰必信,這是軍隊取得勝利的重要條件之一。
B.吳起認為軍隊上下應同甘共苦,團結一心才能夠形成合力;武侯深表贊同,並認為只有上下一心的軍隊,才能稱作父子兵。
C.訓練部隊作戰的法則是根據士兵自身的不同條件分配給他們不同的任務,賦予他們不同的職責,且要號令嚴整,令行禁止。
D.本文通過武侯與吳起的問答,闡釋了軍隊進軍之道、取勝之道、教戰之道、進止之道及蓄馬之道,體現了吳起卓越的軍事才幹。
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將戰之時,審候風所從來,風順致呼而從之,風逆堅陳以待之。(5分)
(2)日暮道遠,必數上下,寧勞於人,慎無勞馬,常令有餘,備敵覆我。(5分)
參考答案
《吳子·治兵》“武侯問曰:“進兵之道何先?””閱讀答案及翻譯
等待時機。
(2)當天色已晚路程遙遠時,就須使乘馬與步行交替進行。寧可人疲勞些,不要使馬太勞累。要經常保持馬有餘力,以防敵軍襲擊。
參考譯文
《吳子·治兵》“武侯問曰:“進兵之道何先?””閱讀答案及翻譯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吳子·治兵》“武侯問曰:“進兵之道何先?””閱讀答案及翻譯0
《吳子·治兵》“武侯問曰:“進兵之道何先?””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