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語文之文言文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總彙編(上)

2014高考語文之文言文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總彙編(上)
(新課標卷Ⅰ)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於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貞愨,機鑒敏悟。自幼好學,善屬文。舉進士,授秘書省正字。轉比部員外郎,郎中。楊國忠輔政,排不附己者,出為中部郡太守。值祿山構難,肅宗踐祚,休烈遷太常少卿,知禮儀事,兼修國史。肅宗自鳳翔還京,勵精聽受,嘗謂休烈曰:“君舉必書,良史也。朕有過失,卿書之否?”對曰:“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規過,臣不勝大慶。”時中原盪覆,典章殆盡,無史籍檢尋。休烈奏曰:“《國史》《實錄》,聖朝大典,修撰多時,今並無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館所由,令府縣招訪。有人別收得《國史》《實錄》,如送官司,重加購賞。”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韋述陷賊,入東京,至是以其家藏《國史》一百一十三卷送於官。休烈尋轉工部侍郎、修國史,獻《五代帝王論》,帝甚嘉之。宰相李 揆 矜 能 忌 賢 以 體 烈 修 國 史 與 己 齊 列 嫉 之 奏 為 國 子 祭 酒權 留 史 館 修 撰 以 下 之休 烈恬 然 自 持 殊 不 介 意 代宗即位,甄別名品,宰臣元載稱之,乃拜右散騎常侍,依前兼修國史,累封東海郡公,加金紫光祿大夫。在朝凡三十餘年,歷掌清要,家無儋石之蓄。恭儉溫仁,未嘗以喜慍形於顏色。而親賢下士,推轂後進,雖位崇年高,曾無倦色。篤好墳籍,手不釋卷,以至於終。大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歲春,休烈妻韋氏卒。上特詔贈韋氏國夫人,葬日給鹵簿鼓吹。及聞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贈尚書左僕射,賻絹百匹、布五十端,遣謁者內常侍吳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榮,少有其比。
(節選自《舊唐書·於休烈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自幼好學,善屬文屬文:撰寫文章。
B.值祿山構難,肅宗踐祚踐祚:帝王即位。
C.肅宗自鳳翔還京,勵精聽受 勵精:專心致志
D.時中原盪覆,典章殆盡盪覆:動盪傾覆。
【試題答案】C
【試題考點】實詞
【試題解析】C項“勵精”一詞,意為“振作精神”。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宰相李揆矜能忌賢/以休烈修國史與己齊列/嫉之/奏為國子祭酒/權留史館/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賢/以休烈修國史與己齊列/嫉之/奏為國子祭酒/權留史館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賢/以休烈修國史與己齊列/嫉之/奏為國子祭酒/權留史館/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賢/以休烈修國史與己齊列/嫉之/奏為國子祭酒/權留史館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試題答案】D
【試題考點】斷句
【試題解析】斷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後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構等斷句。如,句中的“國子祭酒”“休烈”等專有名詞、“之”“以”等虛詞,都是斷句的重要參考因素。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休烈忠誠機敏,謹遵職業操守。他自幼好學,入仕後受到楊國忠排擠,離京到地方任職;安祿山叛亂後,他直言不諱地回答了肅宗關於史官職責的問題。
B.休烈審察形勢,做好本職事務。當時歷經戰亂,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購求當朝大典以備查檢使用,最終得到前修史官韋述家藏《國史》一百餘卷。
C.休烈淡泊名利,終生好學不倦。他雖遭貶職,卻恬然處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餘年,歷任要職,並無多少積蓄;喜好典籍,終日捧讀,直至去世。
D.休烈夫婦去世,盡享身後哀榮。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詔追贈她國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許久,追贈他尚書左僕射,並派專人到他家表示慰問。
【試題答案】A
【試題考點】對文章內容的概括和分析
【試題解析】A項“謹遵職業操守”無中生有。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規過,臣不勝大慶。
(2)而親賢下士,推轂後進,雖位崇年高,曾無倦色。
【試題答案】(1)大禹、商湯歸罪自己,他們能夠蓬勃興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過錯,我深表慶賀。(譯出大意給3分;“罪己”“規過”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而親近賢才,屈身交接士人,薦舉後輩,雖然位尊年高,一點倦怠的神色都沒有。(譯出大意給2分;“親賢”“推轂”“曾”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試題考點】翻譯
【試題解析】在疏通大意的基礎上,逐字對譯。特別注意關鍵字的翻譯,如(1)中的“罪”(歸罪、批評)、“規”(改正)、“慶”(慶賀)。(2)中的“親”(親近)“接”(接交)、“崇”(尊崇)等。
【參考譯文】
於休烈,河南人。天性忠誠,機警聰慧。自幼好學,善做文章,考中進士,授秘書省正字。調任比部員外郎、郎中。楊國忠任宰相時,排擠不依附自己的人,於休烈被調出京師任中部郡太守。時值安祿山叛亂,肅宗即位,於休烈調任太常少卿,掌管朝會禮儀之事,兼管編修國史。肅宗自鳳翔回到京,振作精神,聽納諫議,曾對於休烈說:“君主的一舉一動必定記錄,是傑出的史官。如果朕有過失,卿是否要記錄?”於休烈回答:“大禹、商湯歸罪自己,他們能夠蓬勃興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過錯,我深表慶賀。”此時中原動盪顛覆,典章、制度喪失殆盡,沒有歷史典籍文獻可供檢尋。《國史》、《實錄》是聖朝重大典籍,編撰已久,如今並無刻本。祈請下詔御史台查勘史館藏書之來源,令府縣徵收尋訪。有人從別處收得《國史》、《實錄》,如送交官府,重金收購併賞賜。前任編修史官工部侍郎韋述陷入賊中,滯留東京,到這時便將其家國所藏《國史》一百一十三卷呈送官府。於休烈隨即調任工部侍郎、修國史,進獻《五代帝王論》,,皇上甚為稱讚。宰相李揆恃才自誇而嫉妒賢能,因於休烈修撰國史與自己平列,便嫉恨他,奏請他任國子祭酒,暫且留在史館從事修撰以貶低他。於休烈安然自處,毫不介意。代宗即位,審察鑑定官員之優者,宰臣元載稱讚於休烈,於是拜授於休烈右散騎常侍,仍舊兼管修撰國史,加封金紫光祿大夫。在朝為官共三十餘年,歷任清要之職,家中沒有些微積蓄。為人恭儉溫良仁慈,從未以喜怒形於顏色。而親近賢才,屈身交接士人,薦舉後輩,雖然位尊年高,一點倦怠的神色都沒有。一心沉浸於研習古代典籍,手不釋卷,直至生命終結。大曆七年(772)去世,年八十一。這年的春天,於休烈之妻韋氏去世。皇上特別降詔追贈韋氏為國夫人,下葬那天提供儀仗鼓吹。及至聽說於休烈去世,追思痛悼許久,褒獎追贈尚書左僕射,賜給助喪用絹百匹,布五十段,派遣謁者內常侍吳承倩去宅第宣旨慰問。儒者所受之恩寵,少有能與之相比的。
(新課標卷II)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韓文,字貫道,成化二年舉進士,除工科給事中,出為湖廣右參議。中貴督太和山,乾沒公費。文力遏之,以其羨易粟萬石,備振貸。九溪土酋與鄰境爭地相攻,文往諭,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書。歲侵,米價翔踴。文請預發軍餉三月,戶部難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當之。”乃發廩十六萬石,米價為平。明年召拜戶部尚書。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臨大事,剛斷無所撓。武宗即位,賞賚及山陵、大婚諸費,需銀百八十萬兩有奇,部帑不給。文請先發承運庫,詔不許。文言:“帑藏虛,賞賚自京邊軍士外,請分別給銀鈔,稍益以內庫及內府錢,並暫借勛戚賜莊田稅,而敕承運庫內官核所積金銀,著之籍。且盡罷諸不急費。”舊制,監局、倉庫內官不過二三人,後漸添注,或一倉十餘人,文力請裁汰。淳安公主賜田三百頃,復欲奪任丘民業,文力爭乃止。文司國計二年,力遏權幸,權幸深疾之。而是時青宮舊奄劉瑾等八人號“八虎”日導帝狗馬鷹兔歌舞角牴不親萬幾文每退朝對僚屬語及輒泣下郎中李夢陽進曰:“公誠及此時率大臣固爭,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須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縱事勿濟,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報國。”即偕諸大臣伏闕上疏,疏入,帝驚泣不食。瑾等大懼。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過。逾月,有以偽銀輸內庫者,遂以為文罪。詔降一級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遺失部籍,逮文下詔獄。數月始釋,罰米千石輸大同。尋復罰米者再,家業蕩然。瑾誅,復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節選自《明史·韓文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以其羨易粟萬石,備振貸振:救濟。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當之 當:承擔。
C.至臨大事,剛斷無所撓 臨:面對。
D.核所積金銀,著之籍著:彰顯。
【答案】D【解析】D項對“著”的解釋有誤,在這裡應是“登記、記載”之意。
考點定位:本題考點為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而是時青宮舊奄劉瑾等八人/號“八虎”日導帝/狗馬/鷹兔/歌舞/角牴/不親萬幾/文每退朝/對僚屬語及/輒泣下/
B.而是時青宮舊奄劉瑾等八人/號“八虎”日導帝/狗馬/鷹兔/歌舞/角牴/不親萬幾/文每退朝/對僚屬/語及輒泣下/
C. 而是時青宮舊奄劉瑾等八人號“八虎” /日導帝狗馬/鷹兔/歌舞/角牴/不親萬幾/文每退朝/對僚屬語及/輒泣下/
D. 而是時青宮舊奄劉瑾等八人號“八虎” /日導帝狗馬/鷹兔/歌舞/角牴/不親萬幾/文每退朝/對僚屬/語及輒泣下/
【答案】C【解析】解答此題,可先整體閱讀文段,弄懂其大意是韓文對劉瑾等人的不滿,文段先寫劉瑾等人引導皇帝沉溺聲色犬馬的行為,接著寫韓文對這些行為的不滿。於是據此理解斷句。
考點定位:本題考點為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6.下列對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韓文為官清正,關注民眾生活,他在湖廣,妥善處理九溪士酋與臨境爭第一事;擔任南京兵部尚書時,年成歉收,他開倉取糧十六萬石,平抑米價。
B.韓文剛正不屈,敢於奏議國事,武宗繼位,諸項費用供給不足,他不顧非議,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關機構冗員漸增,他援引成例,著手壓縮編制。
C.韓文疾惡如仇,盡力遏制權幸,宦官劉瑾等每日引誘皇上沉溺於聲色狗馬,不理政事,他採用李夢陽的建議,冒死諫諍,打擊了劉瑾等的囂張氣焰。
D.韓文剛者易析,飽受政敵陷害,劉瑾以遺失部籍作為罪名,逮捕韓文,釋放後又兩次罰米,使他傾家蕩產;直到劉瑾被誅後,韓文才復官而後退休。
【答案】B【解析】B項錯誤為:無中生有。
考點定位:此題考點為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7.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淳安公主賜田三百頃,復欲奪任丘民業,文力爭乃止。
(2)即偕諸大臣伏闕上書,疏入,帝驚泣不食,瑾等大懼。
【答案】(1)淳安公主有三百頃皇上賞賜的田地,又想奪取任丘老百姓的產業,韓文竭力抗爭才讓這事停止下來。(關鍵字:賜、復、民業、力爭各1分,句意1分)(2)韓文立即偕同各位大臣匍匐在金鑾寶殿給皇帝上書,奏章遞入皇宮,皇帝吃驚得哭泣著吃不下飯,劉瑾等人十分恐懼。(關鍵字:偕、伏闕、入、不食各1分,句意1分)
【解析】翻譯文言首先要結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後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注意字句的落實。翻譯時還要注意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詞達句順。
考點定位:此題考點為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浙江卷)(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題。(19分)
歐陽行周文集序
(唐)李貽孫
歐陽君生於閩之里,幼為兒孩時,即不與眾童親狎,行止多自處。年十許歲,里中無愛者;每見河濱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獨娛之,常執卷一編,忘歸於其間。逮風月清暉,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釋,不自知所由,蓋其性所多也。未甚識文字,隨人而問章句,忽有一言契於心,移日自得,長吟高嘯,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識其志,每嘗謂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為汨沒之飢氓也。未知其為吉凶邪?”鄉人有覽事多而熟於聞見者,皆賀之曰:此若家之寶也。奈何慮之過歟?自此遂日日知書,伏聖人之教,慕愷悌之化,達君臣父子之節,忠孝之際,惟恐不及。操筆屬詞,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發於鄉里之間。建中、貞元時,文詞崛興,遂大振耀,甌閩之鄉,不知有他人也。
會故相常袞來為福之觀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頗嗜誘進後生,推拔於寒素中,惟恐不及。至之日,比君為芝英,每有一作,屢加賞進。游娛燕饗,必召同席。君加以謙德動不逾節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聲漸騰於江淮且達於京師矣時人謂常公能識真。尋而陸相贄知貢舉,搜羅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無倫比,故君名在榜中。常與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韓侍郎愈、李校書觀。洎君並數百歲傑出,人到於今伏之。君之文新無所襲,才未嘗困。精於理,故言多周詳;切於情,故敘事重複:宜其司當代文柄,以變風雅。一命而卒,天其絕邪!
君於貽孫言故舊之分,於外氏為一家。故其屬文之內多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陽孝子傳》,《有韓城縣尉廳壁記》,有《與鄭居方書》,皆可征於集。故予沖幼之歲,即拜君於外家之門。大和中,予為福建團練副使日,其子價自南安抵福州,進君之舊文共十編,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請序。已諾其命矣,而詞竟未就。價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為觀察使,令訪其裔,因獲其孫曰澥。不可使歐陽氏之文遂絕其所傳也,為題其序,亦以卒後嗣之願雲。
【注】①窅(yǎo):悵惘。②汩沒:淪落③歐:通“甌”。
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蓋其性所多也多:超過
B.由是振發於鄉里之間 振發:顯揚
C.宜其司當代文柄 司:職掌
D.皆可征於集 征:驗證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隨人而問章句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B. 鄉人有覽事多而熟於聞見者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C.君於貽孫言舊故之分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D.亦以卒後嗣之願雲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
18.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敘述歐陽行周的成長歷程,評定其文章特點,最後交代為文集作序的緣由,有接作序為其立傳之意,讀此可知歐陽行周為人為文之一斑。
B.歐陽行周年少時酷愛山水與讀書,儘管鄉人都不喜歡他,父母也為他的將來憂心忡忡,但他天資聰穎,文筆超群,終於成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C.歐陽行周寫文章語詞清秀,思維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說理精闢,立論周密詳盡,擅長抒情,敘事委婉曲折,是韓愈、李觀等人的同道。
D.作者痛惜歐陽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幹,又嘆其身後蕭條寥落,將敬仰、追念古人的深情寓於敘事、議論之中,頗能感人。
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君 加 以 謙 德 動 不 逾 節 常 公 之 知 日 又 加 深 矣 君 之 聲 漸 騰 於 江 淮 且 達 於 京 師 矣時人 謂 常 公 能 識 真
2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
(1)此若家之寶也。奈何慮之過歟?(3分)
(2)又性頗嗜誘進後生,推拔於寒素中,惟恐不及。(4分)
16.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文言實詞。“多”是稱讚之意。
17.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文言虛詞。兩個“於”都是“對於”之意。
18.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本的理解。“鄉人都不喜歡他”理解錯誤,鄉人都讚美他,“皆賀之”。
19.答案:君加以謙德/動不逾節/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聲//漸騰於江淮/且達於京師矣/時人謂常公能識真
解析:斷句時應初步了解語句大意,然後根據結構特點和語言標誌,先斷開容易理解的語句,再依據對上下文的理解破解難點。本題藉助斷句的語言標誌是兩個句末語氣詞“矣”和句首發語詞“且”,可先行斷開。再利用文言的4字句式斷開“動不逾節”“常公之知”。本段話有兩處是可斷可不斷的。
1.答案:(1)這是你們家的寶貝啊,為什麼要如此擔心呢?(2)(他)生性很喜歡引導後輩進取,在家境貧寒、門第低微的人中推舉選拔(人才),生怕做不到。
解析:翻譯時儘量以直譯為主,要關注重點詞語、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強調字字落實,力求表達通順。第一句翻譯時要抓住“奈何……歟”這一反問句式。第二句要注意省略句的特點,翻譯時補上主語“他”賓語“人才”。
參考譯文:
歐陽先生出生在福建的鄉下,還是孩子的時候,就不跟一般的小孩一起玩,經常獨自行動。10來歲時,對村里沒什麼喜好;每當看到河邊山腳有美景之處,內心裡感到很高興,常常拿著一本書,在那些地方流連忘返。等到天清月明,有時很晚了還留在那裡,不能放下,不知道自己到了那裡,可能是他的性情喜歡讚美美好的事物吧。還沒認識幾個字,跟著別人詞句,假如有一句話符合他的心意,整天高興,一直邊走邊吟誦,不知道會走到那裡。父母並不了解他的志向。常對人說,這孩子不懂事,將來恐怕要淪落為餓肚子的。不知道到底是吉還是凶?村里見過世面的人,都祝賀他:這是你家的你們家的寶貝啊,為什麼要如此擔心呢?從此之後,每天只是讀書,嘆服聖人的教誨,仰慕孝悌感化,追求禮節和忠孝,只怕自己比不上。提筆寫文章,語言秀麗,思維活躍,都是別人不曾寫過的,認為為君之道很簡單,從此在鄉間聞名。建中、貞元期間,人的文章很出名,整個福建沒有人能超越他。
當時,原來的承相常袞來做福建的觀察使,他有文章聞名遠近,又生性喜歡提拔後生,在出生寒門的年輕人中選拔,怕找不到。歐陽君到的這一天,他把歐陽君比作芝英,歐陽君每寫一篇文章,都會得到讚賞獎掖。一有宴請,一定會叫上他。歐陽君謙虛,行動不逾越禮節,常公了解他,一天天加深。歐陽君的名聲在江淮間越來越大,甚至都城都知道他。當時人們都說常公能識英才。不久陸相贄考取貢舉,搜羅天下的好文章,選拔人才的風氣前所未有,所以歐陽君也名列其中。跟歐陽君經常在一起的,有韓愈,李觀等。等到歐陽君和數百傑出人物死後,人們到現在還佩服他們。歐陽君的文章清新自然,沒有套用現成的,才華不曾困泛。他精通理,所以說話詳細嚴謹;抒情真切,敘述詳備:應該是當代文章的典範。他死之後,沒有人能繼承。
歐陽君跟我有故交的情分,還是遠親。所以他編文集中的文章大多是我伯舅寫的,如《南陽孝子傳》,《有韓城縣尉廳壁記》,如《與鄭居方書》,都可以放在文集中。所以我很小的時候,就在外家之門認識了他。大和年間,我做福建團練副使時,他的兒子從南安到福州,給我歐陽君很多文章和詩作,請求我寫序言。我答應了他,可是遲遲沒寫成。歐陽價沒有文章留下,又死得早。大中六年,我又做觀察使,讓手下去找他的後代,於是找到他的孫子澥。不能讓他的文章就此失傳。我為文集寫下這篇序,也完成他子孫的願望。
(重慶卷)閱讀下文,完成第8~10題。.
記丐俠
來懋齋先生者,家況奇貧,性慷慨而有過人節。鄉試後,捷舉。意欲赴禮部試,而絀於資斧。鄉人俗習,例凡臨時乏資者,得招集親友七八人各出一分於發起人,由發起人立約簽字付資,畢事而次第發還之,謂之會。既而曰:“孰如成一會而籌集之。”於是奔走於親故之門者數日,始獲七人之認可。然皆以情不能卻,強應之而心實否之。屆期先生黎明起,掃庭除,具旨酒與佳肴,以恭候之。詎知日既夕矣,無一親故之足跡,印於其庭者。
有群丐過其門,見先生家羅杯盤,必有所謂喜事者。遂麋集於戶限外,爭欲得杯盤狼藉之餘瀋。斯時也,先生飢火與憤火交綏,於是出謂群丐曰:“予之肆筵以設席也,實以部試期迫,赴都乏資,意欲藉親故之集會輪資,應眉急耳。奈親故負我,今競食言,以致吾之酒肴為虛設。雖然,與其魚餒而肉敗,孰若大家共一飽。汝曹其就座,吾將為東道主而暢飲焉。”群丐登堂醊,醲餉既良,已謂先生曰:“吾儕小,蒙先生賜以酒食,固屬非分之寵。今試一問,由此達京師需金幾何?”先生曰:“但使途無饑渴,而安抵都下足矣。”群丐應聲起曰:“是區區者,何難之有?”吾儕願盡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往往逆旅主人嘉其義而奇其事,且厚有贈饋。既抵都,群丐各分道行乞,以所得資為先生應試費。試後果捷南宮①,得出為某邑宰,循例省親回籍。群丐亦促之返焉。
甫抵里閈,親故之問寒溫表慶賀者,肩摩踵接。先生亦平淡視之。然越數日將之官,群丐請從之任所。先生恐有所不歉,又恐背前日誼。方躊躇間,有黠者似已久窺其意曰:“先生之作官,自作官;某等之行乞,自行乞。但使有效犬馬處,則吾等願藉之以畢餘生。若其他世俗之累,決不敢為先生浼②,且自浼也。請勿作再三之慮,先生以為何如?”
抵任所後,各行丐於四方,惟昏暮時潛一入署問安而已。先生亦隨時資給之,然往往不受。時邑多盜,群丐間作偵探,是以屢屢破獲重要案件。至頒發賞格時,懸牌累月,迄無來領者。而先生以政聲卓著,由上峰保升郡守矣。先生固儒者,不耐於酬酢之煩,又淡於利祿,遂以親老乞終養,解組③後,欲為各丐謀治生業,竟皆避之他去。先生每為人言之,輒唏噓泣下,引為憾事。然而丐則俠矣。
(選自《庚初廣志》卷八,有刪改)
[注]①南宮:指“禮部。②浼:玷污。③解組:解下掛印的帶子,指辭官。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屆期先生黎明起,掃庭除 除:台階
B.但使途無饑渴,而安抵都下足矣但:只要
C.群丐請從之任所 之:前往
D.時邑多盜,群丐間作偵探 間:間或
【答案】8.D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D項“間”此處為副詞,是“暗地裡,私下”的意思。
本題是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綜合考查。做題時可採用結合語境、詞性推斷、代入翻譯等方法進行排除。
9.以下各組語句中,分別表現群丐的“俠義”和來懋齋先生“品性”的一組是
A.蒙先生賜以酒食,固屬非分之寵 先生亦隨時資給之
B.以所得資為先生應試費試後果捷南宮,得出為某邑宰
C.若其他世俗之累,決不敢為先生浼先生恐有所不歉,又恐背前日誼
D.懸牌累月,迄無來領者是以屢屢破獲重要案件
【答案】9.C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A選項中第一句是群丐對來懋齋先生感謝的話並非俠義的表現;B選項中第二句表現的是來懋齋先生的才華出眾非品性;D選項中第二句闡述的對象是群丐而非來懋齋先生,故選C。
10.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來懋齋先生家況奇貧,為人卻慷慨大方,有過人的節操。鄉試中舉後,打算赴禮部應試,可缺乏資用。他採用民間打會的方式向親友籌集資金,但遭到背棄。
B.來懋齋先生把準備招待親友的美酒偉餚拿給乞丐們享用。了解到先生的困境,乞丐們用行乞所得資助他,並護送其赴京應試。他們的義舉受到讚揚,並因此常常獲得饋贈。
C.來懋齋先生在群丐的幫助下到達京都,如願考中,得以出任縣令。回鄉省親時,對逢迎討 好的親友只是以平常態度對待。
D.來懋齋先生任職期間,乞丐們給予他很多幫助,使先生政聲卓著,升任郡守,而乞丐們不求任何回報。先生辭職歸鄉前,想給他們謀取職業,群丐都躲開了,先生引以為憾。
【答案】10. A
【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A選項,原文“奔走於親故之門者數日,始獲七人之認可。然皆以情不能卻,強應之而心實否之”,意為“得到了七個人的認可,雖只是礙於情誼,而內心實質並不認可”,但並未全都遭到背棄,故錯。
四、(本大題共3小題,共23分)
11. (1)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共7分)
①是區區者,何難之有?吾儕願盡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4分)
【答案】①這是區區小亊,有什麼艱難?我們願意為此盡力,用沿途乞討得到的錢物,供給先生食用。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B。“是”,指示代詞,譯為“這”;“以”,介詞,譯為“用、拿”;“何難之有”,賓語前置,譯為“有何難”。
②甫抵里閈,親故之問寒溫表慶賀者,肩摩踵接。(3分)
【答案】②剛到達鄉里,親戚朋友問寒問暖表示慶賀的人很多,肩挨肩,腳跟腳。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B。“甫”,譯為“剛剛”;“親故”中的“故”譯為“故友”;“踵”,譯為 “腳跟”。
(2)用分隔號(/)給下面的文言文斷句。(3分)
所憎者有功必賞所愛者有罪必罰存善天下鰥寡孤獨振贍禍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賦役也甚寡故萬民富樂而無饑寒之色
(選自《六韜•盈虛>)
【答案】所憎者有功必賞/所愛者有罪必罰/存善天下鰥寡孤獨/振贍禍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賦役役也甚寡/故萬民富樂而無饑寒之色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斷句時,通讀整句,注意對稱句式,常見虛詞的位置及詞性。由易到難,由大到小,層層劃分。
(安徽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先生姓朱,諱筠,字竹君,順天大興人。九歲入都,十三歲通《五經》,有文名。先生少英異,至性過人,與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為鉅公契賞。及丁父憂,服闕,不肯出仕,欲為名山大川之游。會文正公入覲,上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謂弟曰:“汝敗我雅興矣。”
先生以為經學本於文字訓詁,刊布許氏《說文》於安徽以教士。復奏請採錄《永樂大典》逸書,上覽奏,異之,乃命開四庫全書館,御製詩以紀其事。又以《十三經》文字傳寫訛舛。奏請仿漢熙平、唐開成故事,擇儒臣校正,立石太學,奉諭緩辦,因著《十三經文字同異》若干卷藏於家。於是皖、閩之士聞緒言餘論,始知講求根柢之學,四海好學能文者,俱慕從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觀察念孫諸人,深於經術訓詁之學,未遇時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於時,蓋自先生髮之。
先生剛腸疾惡。俗流不敢至其門,寒酸有一善,譽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載酒問字者,車轍斷衢路;所至之處,從游百數十人。既資深望重,則大言翰林以讀書立品為職,不能趨謁勢要。其督學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紱等,祠其主於鄉賢,以助樸學之士。在福建,與弟珪相代,一時傳為盛事,而閩士攀轅走送者,數百里不絕。其後文正主持文教,海內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賞契者,故世稱據經好古之士為“朱派”雲。
先生窮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謂可證佐經史。為文仿遷、固,尤長於敘事。書法參通六書,有隋以前體格。藏書萬卷,坐客常滿,談辨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攬勝,都人士傳誦吟詠,至今不輟。
(節選自孫星衍《朱先生筠行狀》)
先生為人坦無城府,內友於兄弟,外好交遊,稱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過轍掩覆之,後進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嘗無客,與客飲酒談笑窮日夜,而博聞強識不衰。時於其閒屬文,其文才氣奇橫,於毅力事物情態無不包,所欲言者無不盡。為學使時,遇教官諸生賢者,親若同輩,勸人為學先識字,語意殷勤,去而人愛思之。所欲著書未就,有詩文集若干卷。
(節選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別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復奏請採錄《永樂大典》逸書逸:散失
B.奏請仿漢熙平、唐開成故事故事:先例
C.未遇時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
D.勸人為學先識字,語意殷勤殷勤:周到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D項“殷勤”應解釋為“情意深厚”、“懇切叮囑”。該詞意在《長恨歌》“臨別殷勤重寄詞”中得到體現。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乃不敢引疾B.御製詩以紀其事
臣乃敢上壁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C.四海好學能文者 D.去而人愛思之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臨清流而賦詩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A項中“乃”均解釋為“才”;B項中第一句“以”解釋為“來”,表目的,第二句“以”表示順承關係;C 項第一句中的“者”表示人,第二句中“者”為助詞,和後句中的“也”構成判斷語氣;D項第一句“而”表示轉折關係,第二句“而”表示順承關係。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朱筠才智過人,淡泊名利。他年少時即通曉《五經》,以善寫文章著名,深得賞識;志趣超脫,不汲汲於仕途。
B.朱筠傾心學問,推進學術。他倡導整理文化典籍並身體力行;重視文字訓詁之學,對當時學人產生深遠影響。
C.朱筠興趣廣泛,豪爽好客。他愛好金石書法、藏書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滿,飲酒論學終日不輟。
D.朱筠致力文教,獎掖後進。他督學地方,尊崇先賢,引領學風;對寒門才俊極口稱善,待門下學子親若同輩。
【解析】本題是對閱讀材料相關文章的綜合考查,重在對文章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層級為C級。D項“待門下學子親若同輩”錯誤,原文未曾提及。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先生以為經學本於文字訓詁,刊布許氏《說文》於安徽以教士。
譯文:
【解析】先生認為經學的根本就在於文字的解釋,在安徽刻版印行許慎的《說文解字》,並用(它)來教授讀書人。
(2)既資深望重,則大言翰林以讀書立品為職,不能趨謁勢要。
譯文:
【解析】在擁有高深資歷、顯赫聲望後,(朱筠)就聲稱讀書人要把讀書和端正品行作為職責,不能趨炎附勢,拜訪權勢顯赫之人。
(3)其文才氣奇橫,於義理事物情態無不包,所欲言者無不盡。
譯文:
【解析】他的文章才能和氣勢奇特奔放,對於闡明義理的事物和情感沒有不包含的,談論的話題沒有不深刻徹底的。
(北京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題。
偃虹堤記
有自岳陽至者,以滕侯【】之書、洞庭之圖來告曰:“願有所記。”予發書按圖,自岳陽門西距金雞之右,其外隱然隆高以長者,曰偃虹堤。問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為也。”問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險;而岳陽,荊、潭、黔、蜀四會之沖也。昔舟之往來湖中者,至無所寓,則皆泊南津,其有事於州者遠且勞,而又常有風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於州者近而且無患。”問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長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萬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時以成。”問其始作之謀,曰:“州以事上轉運使,轉運使擇其吏之能者行視可否,凡三反覆,而又上於朝廷,決之三司,然後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議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書矣。”
蓋慮於民也深,則其謀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險不測之虞,惠其民而及於荊、潭、黔、蜀,凡往來湖中,無遠邇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陽四會之沖,舟之來而止者,日凡有幾!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則滕侯之惠利於人物,可以數計哉?夫事不患於不成,而患於易壞。蓋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繼者常至於殆廢。自古賢智之士,為其民捍患興利,其遺蹟往往而在。使其繼者皆如始作之心,ze6*民到於今受其賜,天下豈有遺利乎?此滕侯之所以慮,而欲有紀於後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聞當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時,常顯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無所用心,略施其餘,以利及物。夫慮熟謀審力不勞而功倍作事可以為後法一宜書不苟一時之譽思為利於無窮而告來者不以廢二宜書岳之民人與湖中之往來者皆欲為滕侯紀三宜書以三宜書不可以不書,乃為之書。
慶曆六年某月某日記。
(取材於《歐陽文忠公集》)
注釋:【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屢遭貶黜,其時被貶,任岳州知州。
8.用斜線(/)給上面文言文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5分)
9.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願有所記願:希望 B.覆溺之虞虞:料想
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 使:假如 D.常顯用之常:曾經
10.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予發書按圖
我打開書信並查看洞庭之圖
B.問其所以作之利害
問滕侯的建堤動機和修建的利弊
C.皆不能易吾侯之議也
(各級官員)都不能輕視滕侯的具體策劃
D.此滕侯之所以慮,而欲有紀於後也
這就是滕侯思慮並想記錄下來傳告後世的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文章認為,滕侯對偃虹堤的周密策劃和精心施工,是出於他對百姓深切的關懷和熱愛。
B.古代不少利國利民的工程,由於年深日久缺乏維護,往往成了廢棄的遺蹟,令人遺憾。
C.滕子京請歐陽修作《偃虹堤記》,是為了記載岳州面貌的改變和百姓安居樂業的情景。
D.《偃虹堤記》是一篇應邀之作,歐陽修在文中借讚美滕侯表達了心中理想的為官之道。
12.《偃虹堤記》寫到“(滕侯)功未及就,退守一州,無所用心,略施其餘,以利及物。”請在方格里填寫《岳陽樓記》中內容與之相關的文句。(3分)
13.歐陽修的《偃虹堤記》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堪稱姊妹篇,內容相得益彰。談談你從兩篇《記》所抒發的為官情懷中獲得的感悟。(200字左右)(12分)
8.答案:
夫慮熟謀審/力不勞而功倍/作事可以為後法/一宜書/不苟一時之譽/思為利於無窮/而告來者不以廢/二宜書/岳之民人與湖中之往來者//皆欲為滕侯紀/三宜書/以三宜書不可以不書
解析:“一宜書”“二宜書”“三宜書”已經標明了層次,然後通過一些具體的動詞和虛詞來劃分,難度不大。
9.答案:B
解析:覆溺之虞,“虞”的意思是擔心、擔憂,與上句“風波之恐”的“恐”意思接近。
10.答案:C
解析:“皆不能易吾侯之議也”譯為“(他們)都不能改變我們太守的主意”。“易”。此處為“改變”意。
11.答案:C
解析:文章最後一段作者主要解釋了作文的目的和原因:1.讓後人效法滕侯的做事行為;2.告訴後代不要廢棄;3.太守受人民擁戴,共有此意。重點不在於描寫安居樂業的情景。
12.答案: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俱)興
解析:試題中“功未及就,退守一州,無所用心,略施其餘,以利及物”是指滕子京在仕途不順的境遇下仍心為百姓,勤於政事,惠及百姓做出一定政績的具體陳述,與《岳陽樓記》的此句意義相似,考生可能易錯答“先天下之憂而憂”等名句,但這些名句都是作者抒發個人情懷的句子,與題乾中給出的句子不符。
13.答案:感悟角度:
(1)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2)時刻把百姓放在心上,“慮於民也深,則謀其始也精”。
(3)即使自己身處逆境,也要為百姓謀利,有所作為。
解析:此題首先要指出兩篇《記》抒發的為官情懷。《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句體現了為官憂國憂民的情懷。《偃虹堤記》“慮於民也深”等句體現出以民為本,仕途受阻也依然保持自我高尚的德行情懷。然後要從兩篇《記》抒發的情懷出發來談感悟,要能聯繫實際,要有分析。與過去閱讀延伸題的答題思路完全一致。
【參考譯文】
有一個從岳陽來的客人,拿著滕子京太守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圖來告訴我說:“希望您寫篇記述的文字。”我打開信查看地圖,(看到)從岳陽門往西到金雞的右邊,其外面有一個又高又長的建築,叫做偃虹堤。
問建造此堤和為此堤命名的人,客人說:“這都是我們滕太守做的。”又問他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回答說:“洞庭湖是天下最險要的湖泊,岳陽又是荊州、潭州、貴州和蜀州四個地方的要衝。過去往來於洞庭湖的船隻,到了也沒停泊的地方,只能在南岸的渡口停泊,那些需要到州中辦事的又要繞遠路又很疲憊,而且常常害怕風波興起,擔心船被打翻,人被淹死。現在船到了全部停泊在堤下,有事到州里的,路又近又不用擔心。”我問這個堤規模有多大,需要用多少人,回答說:“堤全長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到最上邊能達到底部厚度的三分之二,需要用一萬五千五百個工,而且不超過時間完成。”我問他開始是如何謀劃的,回答說:“州里把這個事上報給轉運使,轉運使選擇有能力的官吏視察是否可行,反覆了多次,最後又上報朝廷,由三司來決定,三司決定說可行,他們都沒能改變我們太守的決定。”又說:“這是有德行的人的舉動,可以為此寫篇文字。”
大概為百姓考慮得深遠的人,在開始謀劃一些事情時就是精到的,所以能夠用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多。憑藉百步遠的湖堤,抵擋天下最兇險和最不可預測的擔心,使當地百姓得到好處並且遍及荊州、潭州、貴州、蜀州,凡是往來於洞庭湖的人,不論是遠是近都得到這個堤的好處。而且岳陽又是四個地方的要衝,往來的船隻在此停泊的,一天要有多少呢!事情不怕幹不成,怕就怕容易壞。建造人開始並非不想讓它長久完好,可是繼承者倒常常把它廢棄。自古以來有才德的人,為了百姓興利除弊,它們的遺蹟到處都有。假使其繼承者都像剛開始建造的人那樣用心,那么百姓到現在仍然受惠,天下還會有把有利的事物丟掉的嗎?這也是滕太守擔心的原因,所以讓我寫篇紀念文字給後人。
滕太守志向大、能力強,在當世很有名。在朝廷急需用兵用人的時候,他曾經被朝廷重用過。但還沒有功成名就,就退下來當一州的太守,並沒有用他的全部才能,只是稍稍發揮,憑修這個堤來惠及百姓。他深思熟慮,不用花太多的力氣而收到成倍的功效,這種做事的行為可以作為後世人仿效的法則,這是我第一個該寫此記的理由。不只是想著為當時的人讚譽,而是考慮到讓千秋萬代獲利,並且告訴後代不要把(它)廢棄,這是我第二個該寫此記的理由。岳陽的百姓與洞庭湖中往來的人們,都想為滕太守記下這個功勞,這是我第三個該寫此記的理由。因為有這三個該寫的理由而不能不寫,於是就寫下了此篇文字。
慶曆六年某月某日記。
(福建卷)閱讀下文面的文言文,完成2~5題。
張祖傳
[明]張岳
張祖,字彥宗,以字行。十三歲,父祖繼歿,獨奉母以居。
洪武改元,閩中法令嚴核,繩吏之法尤峻。憚應役者邀祖斬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斬不可復續,盍去諸?”遂避匿。未幾,斬指事覺,詔逮捕戍邊。犯者言張某始與某輩約如此。逮久弗獲。會天變肆赦,乃歸。室中空虛,至系馬檻牛,毀斗桶為薪。念非力學無以樹門戶,於是決意習儒業。是時,詔民田八頃以上家,擇子若①孫一人為吏。縣檄至,祖揮之弗受,執卷奮曰:“吾而吏耶?”令白按察司,復檄祖往,固弗受如縣。使者熟視之,曰:“君,我輩中人也,勿辱於縣。”遂挾以去。
祖既通儒術,兼曉九章算法。時方行方田②令,即以其事屬之。文案盈幾,祖精勤不捨,晝夜櫛理而錯畫之,皆有緒可按據。
建文時,祖為吏部吏。未幾,雲南布政張公召入為尚書,於屬吏多所更易,獨言張某老成,守法不易也。時帝方與方孝孺輩講求古治,經濟之事多變太祖舊章,章奏日下吏部。祖密言於曰:“高皇帝起布衣,有天下,立法創製,規模遠矣。為治當責實效。今法制已定,日有變更,未必勝於舊,徒使異議者以為口實,盍先其急者?”紞深然之,而奪於群議,不能用。會添設京衛知事一員,詔吏部選可者。紞曰:“無逾祖矣。”授留守知事。
及靖難師渡江,祖為安吉縣丞。紞被譴自經③,舁屍歸,屬吏無敢往視,祖獨往經理其殯。殯畢,哭奠而去。時人義之。
安吉在萬山中,向多逋民④,隱田不以自實,財賦甚少。祖至,清勤自持,敬禮賢士大夫,與講究磨礪。在職九年,稽核財賦,修築陂塘圩岸,不可勝計。逋民隱田者令以占籍⑤輸稅,免其罪。聲稱著聞,以最薦升湖廣按察司經歷。行至吳橋卒,惟一子扶喪歸。
(摘編自《小山類稿》)
[注]①若:或者。②方田:指方田均稅法。紞被譴自經:朱棣登位,張紞被解除職務後zi6*殺。④逋民:逃到本地的百姓。⑤占籍:自外地遷來的成為有戶籍的當地居民。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繩吏之法尤峻繩:捆綁。 B.即以其事屬之搖屬:交付。
C.無逾祖矣逾:超過。 D.不可勝計 勝:盡。
3.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部表明張祖盡於職盡責的一組是(3分)
①閩中法令嚴核 ②復檄祖往,固弗受如縣
③晝夜櫛理而錯畫之④為治當責實效
⑤稽核財賦,修築陂塘圩岸⑥逋民隱田者令以占籍輸稅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③⑤⑥
4.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張祖為逃避服役而斷指出走,遇赦後見家境衰敗,於是決定發憤讀書以振興家門。
B.建文年間張祖在吏部做小吏,上司張紞非常賞識他,認為他辦事老成,篤守法令。
C.吏部尚書張紞zi6*殺後,屬吏中只有張祖敢出面料理喪事,當時的人認為他有情有義。
D.張祖任安吉縣丞九年,因政績卓著,考核獲得最高等級,被推薦升任湖廣按察司經歷。
5.請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君,我輩中人也,勿辱於縣。(3分) 譯:
(2)會添設京衛知事一員,詔吏部選可者。(3分) 譯:
參考答案
(一)文言文閱讀(15分)
2.(3分)A3.(3分)D4.(3分)A
5.(6分)
(1)您是我們這一類的人,不要在縣裡受委屈。
(2)恰逢(要)增設一位京衛知事,皇帝下令吏部挑選適合的人。
(廣東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個“□”是為考查而設),完成5~9小題。
劉敞字原父。舉慶曆進士,廷試第一。編排官王堯臣,其內兄也,□親嫌自列,乃以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賢院,判尚書考功。
奉使契丹,素習知山川道徑,契丹導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誇示險遠。敞質譯人曰:“自松亭趨柳河,甚徑且易,不數日可抵中京,何為故道此?”譯相顧駭愧曰:“實然。但通好以來,置驛如是,不敢變也。”順州山中有異獸,如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識,問敞。敞曰:“此所謂也。”為說其音聲形狀,且誦《山海經》、《管子》書曉之,契丹益嘆服。使還,求知揚州。
揚之雷塘,漢雷陂也,舊為民田。其後官取瀦①水而不償以它田,主皆失業。然塘亦破決不可漕,州復用為田。敞據唐舊券,悉用還民,發運使爭之,敞卒以予民。天長縣鞫王甲sha6*人,既具獄,敞見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戶曹杜誘,誘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②益牢。將論囚,敞曰:“冤也。”親按問之。甲知能為己直,乃敢告,蓋sha6*人者,富人陳氏也。相傳以為神明。
敞以識論與眾忤,求知永興軍,拜翰林侍讀學士。大姓范偉為奸利,冒同姓戶籍五十年,持府縣短長,數犯法。敞窮治其事,偉伏罪。未及受刑,敞召還,判三班院,偉即變前獄,至□四五,卒之付御史決。
敞侍英宗講讀,每指事據經,□以諷諫。時兩宮方有小人間言,諫者或訐而過直。敞進讀《史記》,至堯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側微也,堯禪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於上下耳。”帝竦體改容,知其以義理諷也。皇太后聞之,亦大喜。
積苦眩瞀,屢予告。帝固重其才,每燕見他學士,必問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賜之。疾少間,復求外,以為汝州,旋改集賢院學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寧元年,卒,年五十。
(選自《宋史•劉敞傳》,有刪節)
【注】①瀦:蓄積。②傅致:羅織。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素習知山川道徑 素:向來
B.將論囚論:討論
C.持府縣短長 持:挾制
D.卒之付御史決決:判決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掌握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能力;能力層級B。
對文言實詞的理解,是中學文言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個內容,《高中課程標準》指出:“了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這裡有兩層意思:一是積累與記憶文言實詞,二是在具體的語境中解讀實詞。這是讀懂淺易文言文的基礎與前提。這道試題挑選了包含四個常見實詞的句子,並分別給出詞語釋義的正與誤,編題方式與近九年基本一致,與去年相同的仍是要求選擇解釋不正確的一項,難度略有下降。這類題的解題方法一般有三種:根據已掌握的實詞知識直接判斷;其次是聯繫學過的課文知識加以辨析;其三就是運用替代法,把提供的詞義置放於句子中,然後根據語境判斷正誤。
B項中的“論”的意思是“衡量”“評定”,常見詞有“論罪”“論功行賞”。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①編排官王堯臣,其內兄也,□親嫌自列,乃以為第二
②偉即變前獄,至□四五,卒之付御史決
③敞侍英宗講讀,每指事據經,□以諷諫
A.①且②則③所B.①以②於③因
C.①且②則③因D.①以②於③所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掌握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層級B。
這一道題的命制原則與形式,過去已連續8年保持一致,即採用從選文中摘取四組8個例句、每組兩兩比較,考查其異同的方法,考查學生對常見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辨析能力。但今年增加至6個虛詞且採用選詞填空的方式,考查形式新穎,繼承中有創新,考生在之前的各類模擬試題中幾乎從未遇過,相對來說,難度較往年略大。
①處說的是王堯臣為避嫌疑就將劉敞列為第二名。“以”,介詞,表原因,“因為”,合乎句意;“且”,連詞也好(表遞進、並列、讓步等),副詞也好(姑且、暫且、將要)均不合適。②處是說范偉在劉敞被召還之後翻供的次數至四五次之多,用介詞“於”,組合為“至於”,表示到達某種程度。“則”,連詞與副詞用法均不通。③處說劉敞侍奉英宗講讀時引經據典來諷諫,雖然“因”與“所”都有“憑藉”的意思,但句中“憑藉”的內容在前、行為目的在後,用“因”字更為恰當;“所”憑藉的內容大都在後。
當然,若從做題角度說,可以採用排除法。因為AC/BD項的①和②是一樣的,所以只需判定其中一句即可;再比較③,不難選出正確答案B項。
7.下列文句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堯禪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於上下耳
B.堯禪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於上下耳
C.堯禪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於上下耳
D.堯禪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於上下耳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文言斷句的能力;能力層級B。
標點:堯禪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於上下耳。
翻譯:堯將帝位禪讓給他,天地享有,百姓愛戴,沒有別的道理,只是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品德,光照天地罷了。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雷塘曾被官府征作其它用途,劉敞經過努力,將它歸還給百姓。
B.劉敞曾經在揚州和永興軍等處任職,為當地做了不少實事。
C.范偉多次犯法,在劉敞的審理下伏罪,但劉敞被召還之後,他馬上翻供。
D.當皇帝不聽其他大臣進諫時,劉敞犯顏直諫,用一身正氣折服了皇帝。
【答案】D
【解析】
本題考查考生對內容要點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層級C。
此題繼續延續近幾年高考的編題方式——將傳主主要事跡大致依事件在文中出現的先後次序切分為四部分進行概括,並對應擬設了四個選項,從閱讀材料著眼要求考生能夠讀懂全文,不在內容要點的分析概括上出錯。題目的設問方式與2013年相同,要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設問難度比“選出正確的一項”略小。
解答這類試題的方法,還是需要著眼於全文,尋找與選項內容相一致的信息。同時,要比較熟悉這類題目設錯的方法,如無中生有、張冠李戴、顛倒因果、關鍵字譯錯等等。另外,四個選項中有三個的內容是正確的,這對考生讀懂文章又起著幫助理解的作用。
A項對應的內容見第三段前半部分,特別是因為發運使(官名)不同意劉敞對雷塘的處置意見,可“卒以予民”,可見劉敞確實是“經過努力”才讓他折服的。正確。
B項對應的內容在文中第三、四自然段,雷塘事、王甲事、范偉事等,足以見出他“為當地做了不少實事”。正確。
C項對應的內容在文中第四自然段,“即變前獄”的意思就是“馬上翻供”。正確。
第五自然段中說劉敞“每指事據經”,即是借用歷史故事與典籍來“諷諫”,D項卻說他“犯顏直諫”。錯誤。
9.根據具體要求分別完成下列各題。(10分)
(1)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7分)
①甚徑且易,不數目可抵中京,何為故道此?(4分)
②甲知能為己直,乃敢告,蓋sha6*人者,富人陳氏也。(3分)
【答案】
①路途短而且容易走,用不了幾天就可抵達中京,為什麼要走這條舊道?
②王甲得知能為自己伸冤,才敢以實相告,原來sha6*人的是富人陳氏。
【解析】
本小題考查考生對淺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層級B。
要求考生直接翻譯文言句子,既符合文言文學習的特點,又能區分出考生的文言閱讀水平和語言運用能力,對促進中學文言文教學水平提高有很好的導向作用。解答的關鍵是掌握句中的實詞、虛詞及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翻譯雖然是主觀題,但客觀成分較強,答題時一定要根據原文內容,儘量採用直譯的辦法,對文句進行準確翻譯,不能任意擴充或想像,要求字字落實,兼顧詞法、句法要求。在具體翻譯時,允許語言轉換的多樣化,廣東試題要求考生翻譯句子時注意對句子“大意”的把握,“大意”在近幾年的高考閱卷場上,通常都會落實到個別實詞、虛詞或句式上。關於“大意”的給分點,閱卷場有明確的評分細則。
(2)契丹人為什麼對劉敞表示嘆服?請結合具體事例加以說明。(3分)
【答案】
契丹人嘆服的原因有二:一是因為劉敞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嚮導故意繞彎路時他能準確指出路徑的不當;二是因為他不但知道契丹人都不能識別的野獸,而且還能援引古書來例證。
【解析】本小題考查考生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層級C。
命題沿用2013年廣東高考考查形式,採用主觀題型,篩選信息明確,要求“結合具體事例加以說明”,所以考生最好用自己的話來回答。這種考查較能體現考生的理解、概括能力。解題的關鍵還是要以讀懂文本為前提,再按照要求進行篩選。
今年的文言文閱讀文段和2013年一樣,依舊是節選自元脫脫丞相等主持修撰的《宋史》(《宋史》第319卷列傳第七十八)中人物列傳的有關內容。根據命題的需要,刪減連綴為680字左右的文段。選文基本保持原文風貌,摘錄了最能體現劉敞個性及功績的幾件事,使人對他留有深刻的印象。由於文本為元代作品,又經過刪節,文中已基本沒有生僻難解的詞語,也沒有複雜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專門術語,閱讀難度不大,適應高中畢業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而且這種人物傳記文本材料在歷年高考中比較常見,各校在備考中也大量訓練過,學生不會感到陌生。
【參考譯文】
劉敞,字原父。慶曆年間進士,廷試時得了第一名。編排官王堯臣,是他的內兄(妻子的哥哥),為避嫌疑就將劉敞列為第二名。(劉敞進士及第之後)任蔡州通判,一直升到集賢院學試,考功員外郎。
(有一次)劉敞奉命出使契丹,他向來熟悉山川道路,契丹嚮導給他引路,從古北口到柳河,彎彎曲曲走了近千里,想要誇耀契丹的險峻遙遠。劉敞質問翻譯說:“從松亭趕到柳河,路途短而且容易走,用不了幾天就可抵達中京,為什麼要走這條舊道?”譯人嚮導相互看著,又驚又愧的說:“確實如此,但是通好以來,設定的驛道就是這樣的,不敢擅自改變。”順州山地中有一種奇異的野獸,長得像馬卻能捕食虎豹,契丹人不能識別它,問劉敞。劉敞回答說:“這就是傳說中的。”並說明它的聲音形狀,並且背誦《山海經》和《管子》中的描述曉諭他們,契丹更加佩服他。出使回朝,請求出任揚州知州。
揚州的雷塘,即是漢代稱雷陂(的地方),以前是民田。後來官府用來蓄水而不用其它地方的田來補償,許多農民沒有田耕而失業。然而雷塘已經決口破敗不能再蓄水漕運了,州府決定重新開墾為農田。劉敞根據唐代的舊田契,全部發還給農民,發運使為此爭論不同意,劉敞最終還是把田地還給了農民。天長縣審問王甲sha6*人一案,隨後定案,劉敞看案卷覺得有怨情,王甲害怕獄吏,不敢為自己申辯。劉敞將此案交付戶曹杜誘,杜誘不能查實平反,而強加的罪名更加牢固。將要批決定罪,劉敞說:“此案冤枉。”並親自審問王甲。王甲得知能為自己伸冤,才敢以實相告,原來sha6*人的是富人陳氏。此事(在民間)傳開,都認為劉敞神明。
劉敞因為議論政事與眾人相違背,請求任永興軍知軍,授為翰林侍讀學士。大戶人家范偉以奸詐手段獲取利益,貪污同姓各戶的賦稅五十年,挾制官府,幾次犯法。劉敞極力懲治范偉的罪行,范偉伏罪。還未給范偉施刑,劉敞被召回朝廷,判三班院,范偉馬上推翻前案,過四五次,最終將他交御史判決。
劉敞侍奉英宗講讀,每次講解造字時引經據典,用委婉的言詞進諫。當時兩宮正有小人挑撥離間,進諫的人有時揭發別人的過失而過分直率。劉敞講讀《史記》,讀到堯把天下授給舜時,拱手而說:“舜在微賤之時,堯將帝位禪讓給他,天地享有,百姓愛戴,沒有別的道理,只是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品德,光照天地罷了。”英宗起身改變容態,了解到劉敞是以義理勸諫。皇太后聽說了,也十分歡喜。
長期的勞作使劉敞眼睛昏花,幾次準予休假。疾病稍好期間,又請求出任外職,任為汝州知州,隨即改任集賢院學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寧元年去世,享年五十歲。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2014高考語文之文言文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總彙編(上)0
2014高考語文之文言文閱讀答案解析及翻譯總彙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