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蘇元老傳》原文及翻譯

宋史

原文:

蘇元老,字子廷。幼孤力學,長於《春秋》,善屬文。軾謫居海上,數以書往來。軾喜其為學有功,轍亦愛獎之。黃庭堅見而奇之,曰:“此蘇氏之秀也。”舉進士,調廣都簿,歷漢州教授、西京國子博士、通判彭州。
政和間宰相喜開邊西南帥臣多啖誘近界諸族使納土分置郡縣以為功致茂州蠻叛,帥司遽下令招降。元老嘆曰:“威不足以服,則恩不足以懷。”乃移書成都帥周燾曰:“此蠻跳梁山谷間,伺間竊發。彼之所長,我之所短,惟施、黔兩州兵可與為敵。若檄數千人,使倍道往赴,賢於官軍十萬也。其次以為夔、陝兵大集,先以夔兵誘其前,陝兵從其後,不十日,賊必破。彼降而我受焉,則威懷之道得。今不討賊,既招而還,必復叛,不免重用兵矣。”燾得書,即召與計事。元老又策:“茂有兩道,正道自濕山趨長平,絕嶺而上,其路險以高;間道自青崖關趨刁溪,循江而行,其路夷以徑。當使正兵陣濕山,而陰出奇兵搗刁溪,與石泉併力合攻,賊腹背受敵,擒之必矣。”燾皆不能用,竟得罪。後帥至,如元老策,蠻勢蹙,乃降。
除國子博士,歷秘書正字、將作少監、比部考功員外郎,尋除成都路轉運副使,為軍器監,司農、衛尉、太常少卿。
元老外和內勁,不妄與人交。梁師成方用事,自言為軾外子,因緣欲見之,且求其文,拒不答。言者遂論元老蘇軾從孫,且為元祐邪說,其學術議論,頗仿軾、轍,不宜在中朝。罷為提點明道宮。元老嘆曰:“昔顏子附驥尾而名顯,吾今以家世坐累,榮矣。”未幾卒,年四十七。有詩文行於時。
(節選自《宋史·列傳第九十八》,有刪節)

譯文/翻譯:

蘇元老字子廷。幼年喪父努力學習,長於《春秋》之學,善於寫文章。蘇軾貶官海邊,多次有書信往來。蘇軾喜歡他的學問有功力,蘇轍也愛護勉勵他。黃庭堅見了他很賞識,說:“這是蘇氏的俊秀。”中進士,調任廣都主簿,歷任漢州教授、西京國子博士、通判彭州。
政和年間,宰相喜歡開拓西南邊界,帥臣多利誘近界各族人交出土地,分置州縣作為功勞,以致茂州蠻叛亂,安撫司馬上下令招降。蘇元老嘆息說:“威力不足以服人,施恩也就不能使人感激。”於是寫信給成都帥臣周燾說:“蠻人在山谷中逞強,窺測時機發動禍亂。他們的所長,是我們所短,惟有施、黔兩州的兵可以和他們對敵。如果發檄文調幾千人,趕來與敵人作戰,勝於官兵十萬。其次從夔州、陝州調大軍會合,先用夔州兵引誘於前,陝州兵接著攻其後,不到十天,敵人必被攻破。他們投降而我們接受,那畏威懷德都有了。現在不征討賊人,既招降而來,一定又背叛,不免重新用兵。”周燾得信,立即召他來商量。蘇元老又建議:“茂州有兩條路,正路從濕山到長平,越過山嶺而上,那裡道路險高;旁路從青崖關向刁溪,沿江而行,這裡路平坦又近。應使正面軍隊在濕山,而暗中派奇兵攻下刁溪,和石泉併力合攻,賊人腹背受敵,一定可以捉到他們。”周燾都不能用,最終獲罪。後帥臣到來,照蘇元老計策,蠻人勢窮力竭,就投降了。
任國子博士,歷任秘書正字、將作少監、比部考功員外郎,不久任成都路轉運副使,任軍器監,司農、衛尉、太常少卿。
蘇元老外表和順內心剛強,不隨便和人交往。梁師成當權,自稱是蘇軾外婦所生,想以此和他相見,而且求他的文章,蘇元老拒不答覆。諫官於是論奏蘇元老是蘇軾堂孫,而且主張元祐黨人的邪說,他的學術和議論,仿效蘇軾、蘇轍,不適宜在朝廷任官。罷官為提點明道宮。蘇元老嘆息說:“從前顏淵附孔子驥尾而聲名顯著,我現在因家族受連累,這很榮耀。”不久去世,享年四十七歲。有詩文流傳於當時。
《宋史·蘇元老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宋史·蘇元老傳》原文及翻譯0
《宋史·蘇元老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