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遊記賞析

文言文遊記賞析

《游黃山記》

原文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畢,遂浴黃山之湯泉、泉甘且冽,在懸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從此山徑仄險,雖兜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慣負客者,號海馬,可用也。”引五六壯佼者來,俱手數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復作襁褓兒耶?初猶自強,至憊甚,乃縛跨其背。於是且步且負各半。行至雲巢,路絕矣,躡木梯而上,萬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猶披重裘擁火。雲走入奪舍,頃刻混沌,兩人坐,辨聲而已。散後,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於東,身仆於西,頭向於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與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長,大十圍,高無二尺也。他松類是者多,不可勝記。晚,雲氣更清,諸峰如兒孫俯伏。

次日,從台左折而下,過百步雲梯,路又絕矣。忽見一石如大鰲魚,張其口。不得已走入魚口中,穿腹出背,別是一天。登丹台,上光明頂,與蓮花、天都二峰為三鼎足,高相峙。天風撼人,不可立。晚至獅林寺宿矣。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遠望兩峰尖峙,逼視之,尚有一峰隱身落後。峰高且險,下臨無底之溪,余立其巔,垂趾二分在外。僧懼挽之。余笑謂:“墜亦無妨。”問:“何也?”曰:“溪無底,則人墜當亦無底,飄飄然知泊何所?縱有底,亦須許久方到,盡可須臾求活。”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涼台。台下峰如筆,如矢,如筍,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戲將武庫兵仗布散地上。食頃,有白練繞樹。僧喜告曰:“此雲鋪海也。”初蒙蒙然,鎔銀散綿,良久渾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類大盤凝脂中有筍脯矗現狀。俄而離散,則萬峰簇簇,仍還原形。余坐松頂苦日炙,忽有片雲起為蔭遮,方知雲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從天柱峰後轉下,過白沙矼,至雲谷,家人以肩輿相迎。計步行五十餘里,入山凡七日。

譯文

癸卯四月二日,我遊覽了白岳峰後,就在沐浴了黃山的溫泉。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懸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訴我說:“從這裡開始,山路狹窄危險,連兜籠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太辛苦,幸虧當地有背慣了遊客的人,叫做‘海馬’,可以僱傭。”便領了五六個健壯的人來,人人手裡拿著幾丈布。我自覺好笑,難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嬰兒了嗎?開始時還想強撐著自己走,等到疲勞不堪時,就綁縛在“海馬”的背上,這樣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著攀登。走到雲巢路斷了,只有踩著木梯子上去。只見萬座山峰直刺蒼穹,慈光寺已經落在鍋底了。當晚到達文殊院,住了下來。

天下著雨,非常冷,正午還要穿著厚皮衣烤火取暖。雲氣直撲進屋,像要把房子奪去,一會兒功夫,屋內一片雲霧迷濛,兩人對面坐著僅能聽到聲音,雲氣散後,步行到立雪台,台上有棵古松,根生長在東面,樹幹倒向西面,樹冠朝著南方,穿進山石中,又穿裂山石生長出來,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間是空的,所以樹幹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為一體。又像是害怕天公而不敢向上生長,樹幹有十圍粗,高度卻不到二尺。其他松樹像這樣的很多,無法一一加以描述。晚上,雲氣更加稀薄,周圍的山峰像兒孫拜見長輩一樣俯伏著。

第二天,從立雪台左側轉彎走下來,經過百步雲梯,路又斷了,忽然見一塊石頭像大鰲魚,張著巨口,不得已只好走進魚口中,穿過魚腹從魚背上出來,看到的又是一番天地。登上丹台,爬上光明頂,它和蓮花、天都兩座山峰,像鼎的三條腿一樣高高地相互對峙,天風吹得人站立不住。晚上到達獅林寺住宿。趁太陽未落,又登上始信峰。始信峰有三座山峰,遠看好像只有兩座山峰相對聳立,近前看才見另一座山峰躲在它們身後。始信峰既高又險,下面就是深不見底的溪谷。我站在山頂,腳趾都露出二分在懸崖外邊。和尚擔心,用手拉住我。我笑著說:“掉下去也不要緊。”和尚問道:“為什麼?”我說:“溪谷沒有底,那么人掉下去也就沒有底,飄飄蕩蕩誰知道飄到哪裡去?即使有底,也要很久才能到,完全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找到活的辦法。”和尚笑了起來。

第二天,攀登大小清涼台,台下的峰巒像筆,像箭,像筍,像竹林,像刀槍劍戟,像船上的桅桿,又像天帝開玩笑把武器庫中的武器儀仗全散落在地上,大約有吃一頓飯的功夫,

像有一匹白絹飄過來纏繞著樹木,僧人高興告訴我說:“這就是雲鋪海。”開始時朦朦朧朧,像熔化的白銀,散開的棉團,過了很久渾然成了一片。青山全都露出一點角尖,像一大盤白油脂中有很多筍尖豎立的樣子,一會兒雲氣散去,只見萬座山峰聚集聳立,又都恢復了原貌。我坐在松頂,苦於太陽曬得厲害,忽然起了一片雲彩為我遮蔽,才知道雲彩也有高下的區別,不全是一模一樣的。

初九日,從天柱峰轉道下來,過白沙矼,到達雲谷,家裡的傭人們用轎子迎接我,這次總計步行五十多里路,進山一共七天。

賞析

《游黃山記》,作者袁枚(1716-1797年),清代詩人、詩論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少有才名,擅長詩文,24歲中進士。袁枚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調做官,曾任沭陽、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政聲好,很得當時總督尹繼善的賞識。三十三歲父親亡故,辭官養母,在江寧(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自此,他就在這裡過了近50年的閒適生活,從事詩文著述,編詩話發現人才,獎掖後進,為當時詩壇所宗。袁枚24歲參加朝廷的科考,試題是《賦得因風想玉珂》,詩中有“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總裁們以為“語涉不莊,將置之孫山”,幸得當時總督尹繼善挺身而出,才免於落榜。

《白洋潮》

原文

故事,三江看潮,實無潮看。午後喧傳曰:“今年暗漲潮。”歲歲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恆岳少師至白洋,陳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見潮頭一線,從海寧而來,直奔塘上。稍近,則隱隱露白,如驅千百群小鵝擘翼驚飛。漸近,噴沫濺花,蹴起如百萬雪獅,蔽江而下,怒雷鞭之,萬首鏃鏃,無敢後先。再近,則颶風逼之,勢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盡力一礴,水擊射,濺起數丈,著面皆濕。旋卷而右,龜山一擋,轟怒非常,熗碎龍湫,半空雪舞。看之驚眩,坐半日,顏始定。

先輩言:浙江潮頭,自龕、赭兩山漱激而起。白洋在兩山外,潮頭更大,何耶?

譯文

舊例,在三江鎮看潮,其實沒有潮水可以看。午後有人盛傳道:“今天是暗漲潮!”年年像這樣。

庚辰年八月,(我)到白洋祭奠朱恆岳少師,與陳章侯、祁世培坐在一桌。海塘上有人呼喊著看潮,我迅速前往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站在塘上,遠遠地看見潮頭像一條線,從海寧奔騰而來,一直到塘上。稍稍靠近了一點,就隱隱約約露出白色,如同驅趕千百群小鵝張開翅膀拍打水面驚起而飛。潮水越來越近,噴出水沫濺起水花,湧起的潮水像百萬頭雄獅,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們一樣,百萬頭雪獅攢聚在一起,沒有一頭不爭先恐後的。再近些,潮頭像颶風一樣逼來,水勢將要拍打著岸而上。看的人驚慌後退,跑著躲避到岸下。潮到塘上,盡力一撞,水花衝擊射開,濺起幾丈高,地面都被打濕了。潮水旋轉著向右而去,被龜山擋住了,轟隆隆十分憤怒,龍湫之水像炒菜一樣翻滾不止,雪白的浪花在半空中飛舞。看了讓人驚嚇眩目,坐了好一會兒,臉色才鎮定下來。

先輩說:“浙江的潮頭,從龕,赭兩座山沖刷激盪而起。白洋在這兩座山之外,潮頭卻更大,這是為什麼呢?”

賞析

《白洋潮》是明末清初散文家張岱,選自《陶庵夢憶》。這篇小品記敘了作者在白洋村海塘觀潮的全過程,以時空為序,由遠及近,繪聲繪色地描寫了白洋潮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又一個奇觀,寫出了白洋潮的盛大氣勢和雄壯之美。

《游雙溪記》

原文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青,張若兆應宿,同人北山,觀乎雙溪。一青之弟仲孚,與邀而疾作,不果來。一青又先返。余與應宿宿張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漲,留之累日,蓋龍溪水西北來,將人兩崖之口,又受椒園之水,故其會曰雙溪。松堤內繞,碧岩外交,勢若重環。處於環中,以四望煙雨之所合散,樹石之所擁露,其狀萬變。夜共一鐙,憑几默聽,眾響皆人,人意蕭然。

當文端遭遇仁皇帝,登為輔相,一旦退老,御書“雙溪”以賜,歸懸之於此楣,優遊自適於此者數年乃薨,天下謂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於岩窶,從故人於風雨之夕,遠思文端之風,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與昔文端之所娛于山水間者,其尚有同乎耶,其無有同乎耶?

譯文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我邀請左世琅一青,張若兆應宿,一起去北山,看雙溪。一青的弟弟仲孚,(本來也)一起邀請了卻突然生病,所以沒有來。一青就再次先走了。我和應宿住在張太傅文端公墓旁邊的小屋裡。(因為)下大雨溪水上漲,(溪水)停留在這個水位很多天,應該是從西北來的溪水。(水)來自人們居住在旁邊兩座崖出入通過的地方,又接受椒園匯來的水,所以他們的交匯處叫做雙溪。(雙溪)堤壩內松樹環繞,外面青綠的岩石縱橫交錯,形式像是重疊的環。(人)站在環中間,然後向周圍打量,煙霧細雨聚合分散的景象,樹木石頭擁有雨露滋潤的景象,雙溪的景色千變萬化。(我)晚上總共只點一盞油燈, 靠著自己安靜地聽,所有聽到的響聲都是人發出的,(我的)人的心意是安靜的樣子。

當年文端遇到康熙帝的'時候,登上了輔相(的職位)。一天,(他)因老了被辭去官職,(康熙帝)親自寫下“雙溪”用來賜給他。(文端)回來後把它懸掛在這門楣上,在這個地方悠閒遊玩,自得其樂了幾年就死了,天下的人都認為他能快樂的死去是一件美事。但是我認為不像,(他是覺得)不能夠對世間再有用,才急急地離開了(這塵世)。(我)早些年躲藏在貧窮的岩崖里,跟隨老朋友在風雨交加的傍晚(遊山玩水),寂寥的想著那如火如荼的文壇,想要接近卻是多么的遙遠不可及啊!但是(我)又不知道我現在自得其樂的原因,與過去文端遊玩在山水之間的原因,它們還有相同的嗎,難道它們沒有相同嗎?

賞析

《游雙溪記》是姚鼐的一篇遊記。作者首先扼要交代了出遊經過以及留宿雙溪張英墓舍的緣由。由於“大雨溪張,留之累日”,故得以從容觀賞雙溪景色:“松堤內繞,碧岩外交,勢若重環”--茂密的松樹鬱鬱蔥蔥,蒼綠色的山岩重重疊疊,互相掩映,蔚為壯觀。加之雲氣瀰漫,煙雨朦朧,呈現出千變萬化的情態。在作者的筆下,雙溪一帶景色猶如一幅酣暢淋漓的水墨山水畫,令人陶醉。

《自悼賦》

原文

承祖考之遺德兮,何性命之淑靈。

登薄軀於宮闕兮,充下陳為後庭。

蒙聖皇之渥惠兮,當日月之聖明。

揚光烈之翕赫兮,奉隆寵於增成。

既過幸於非位兮,竊庶幾乎嘉時。

每寤寐而累息兮,申佩離以自思。

陳女圖以鏡監兮,顧女史而問詩。

悲晨婦之作戒兮,哀褒、閻之為郵;

美皇、英之女虞兮,榮任、姒之母周。

雖愚陋其靡及兮,敢舍心而忘茲。

歷年歲而悼懼兮,閔蕃華之不滋。

痛陽祿與柘館兮,仍襁褓而離災。

豈妾人之殃咎兮, 將天命之不可求。

白日忽已移光兮,遂晻莫而昧幽。

猶被覆載之厚德兮,不廢捐於罪郵。

奉共養於東宮兮,托長信之末流。

共灑掃於帷幄兮,永終死以為期。

願歸骨于山足兮,依松柏之餘休。

重曰:

潛玄宮兮幽以清,應門閉兮禁闥扃。

華殿塵兮玉階苔,中庭萋兮綠草生。

廣室陰兮幃幄暗,房櫳虛兮風泠泠。

感帷裳兮發紅羅,紛綷縩兮紈素聲。

神眇眇兮密靚處,君不御兮誰為榮?

俯視兮丹墀,思君兮履綦。

仰視兮雲屋,雙涕兮橫流。

顧左右兮和顏,酌羽觴兮銷憂。

惟人生兮一世,忽一過兮若浮。

已獨享兮高明,處生民兮極休。

勉虞精兮極樂,與福祿兮無期。

綠衣兮白華,自古兮有之。

賞析

《自悼賦》的前一部分是敘事,“蒙聖皇之握惠兮,當日月之盛明”,“奉隆寵於增成”,描寫了班婕妤初入宮時,得到皇帝的寵幸,以及許皇后的喜愛。後趙飛燕入宮得寵,並讒言抵誹她和許皇后,極至她和許皇后皆失寵的遭遇;後一部分抒情,抒發其退居長信後的悽苦心情。“白日忽已移光兮,遂掩暮而昧幽”,趙飛燕的入宮就是班婕妤悲劇的開始,而這種悲劇也僅僅是種表象而已,真正的悲劇還是在於:成帝的“白日移光”(指丈夫的恩寵已移向趙飛燕)。在那個封建王權面前,失寵的婕妤如同壓在石板下的小草,無力反抗。

按理說,班婕妤退隱也是件好事,畢竟躲開了趙飛燕的陷害,然而她畢竟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感情的女人,“神眇眇兮密靚處,君不御兮誰為榮”,“仰視兮雲屋,雙涕兮橫流”,生動而傳神地寫出了婕妤退居的悲苦心情,以及她對成帝“白日移光”的綿綿怨恨。

從增成(得寵時居住的地方)的顯貴,到長信(退隱居住的地方)的淚灑,強烈的對比,巧妙地突出了婕妤的處境之哀。《自悼賦》就是這樣一個有著特殊身份的才女抒發的特殊情感。這不由得讓人自然地想起《長恨歌》里“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街紅不掃”的淒涼。然而,婕妤的怨恨比唐明皇更深,因為她的丈夫不是“天上人間”相隔的“未亡人”,而是“咫尺天涯”。“此恨綿綿無絕期”把她欲哭無淚、心如死灰的悲苦怨恨躍然紙上。

描寫帝妃婚變悲劇的還有《長門賦》,司馬相如以深切同情的筆描寫了漢武帝與皇后陳阿嬌之間,從“金屋藏嬌”到長門幽閉的怨楚與悲愁。這其實也是封建社會眾多后妃悲劇的一個縮影。與《長門賦》不同是,《自悼賦》不能像司馬相如代筆陳阿嬌那樣,慷慨陳述心中的哀怨,她只能“自悼”了。還有,長門是文人代失寵者寫的求寵文章;而自悼則是失寵者發自肺腑的真實情感流露,婕妤無意去做第二個陳阿嬌,她就只能“綿里藏針”,把深怨含蓄委婉地埋在文章中,從而更彰顯出作者的才氣。

據載班婕妤流傳的作品有《搗素賦》、《怨歌賦》、《自悼賦》三篇,都是抒發自己的宮中苦悶之情,而唯獨《自悼賦》為她在中國文學史上贏得了一席之地。

《與妻書》

原文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 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憶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嘗語曰:“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我而死。”汝初聞言而怒,後經吾婉解,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嗟夫!誰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憶后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後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及今思之,空餘淚痕。又回憶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復歸也,汝泣告我:“望今後有遠行,必以告妾,妾願隨君行。”吾亦既許汝矣。前十餘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語汝,及與汝相對,又不能啟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勝悲,故惟日日呼酒買醉。嗟夫!當時余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天災可以死,盜賊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輩處今日之中國,國中無地無時不可以死,到那時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徒使兩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試問古來幾曾見破鏡能重圓?則較死為苦也,將奈之何?今日吾與汝幸雙健。天下人不當死而死與不願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鍾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吾今死無餘憾,國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志為志,則吾死後尚有二意洞在也。幸甚,幸甚!吾家後日當甚貧,貧無所苦,清靜過日而已。

吾今與汝無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遙聞汝哭聲,當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則又望其真有。今是人又言心電感應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實,則吾之死,吾靈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無侶悲。

吾平生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而使汝擔憂,的的非吾所忍。吾愛汝至,所以為汝謀者惟恐未盡。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可以模擬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時時於夢中得我乎!一慟!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書。

家中諸母皆通文,有不解處,望請其指教,當盡吾意為幸。

譯文

意映愛妻,見字如面:我現在用這封信跟你永遠分別了!我寫這封信時,還是人世間一個人;你看這封信時,我已經成為陰間一鬼了。我寫這封信,淚珠和筆墨一齊落下,不能夠寫完信就想放下筆,又怕你不了解我的苦衷,說我忍心拋棄你去死,說我不知道你不想讓我死,所以就強忍著悲痛給你說這些話。

我非常愛你,也就是愛你的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我自從結識你以來,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結為夫婦;然而遍地血腥陰雲,滿街凶狼惡犬,有幾家能稱心滿意呢?江州司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淚濕青衫,我不能學習那種思想境界高的聖人而忘掉感情啊。古語說:仁愛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從而推及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兒女,從而推及愛護別人的兒女”。我擴充我愛你的心情,幫助天下人愛他們所愛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顧你呀。你能體諒我這種心情,在哭泣之後,也把天下的人作為自己思念的人,應該也樂意犧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謀求永久的幸福了。你不要悲傷啊!

你還記得嗎?四五年前的一個晚上,我曾經對你說:“與其讓我先死,不如讓你先死。”你剛聽這話就很生氣,後來經過我委婉的解釋,你雖然不說我的話是對的,但也無話可答。我的意思是說憑你的瘦弱身體,一定經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給你,我內心不忍,所以寧願希望你先死,讓我來承擔悲痛吧。唉!誰知道我終究比你先死呢?我實在是不能忘記你啊!回憶后街我們的家,進入大門,穿過走廊,經過前廳和後廳,又轉三四個彎,有一個小廳,小廳旁有一間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剛結婚三四個月,正趕上冬月十五日前後,窗外稀疏的梅枝篩下月影遮掩映襯;我和你並肩攜手,低聲私語,什麼事不說?什麼感情不傾訴呢?到現在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只剩下淚痕。又回憶起六七年前,我背著家裡人出走又回到家時,你小聲哭著告訴我:“希望今後要遠走,一定把這事告訴我,我願隨著你遠行。”我也已經答應你了。十幾天前回家,就想順便把這次遠行的事告訴你,等到跟你面對時,又開不了口,況且因你懷孕了,更怕你不能承受悲傷,所以只天天要酒求得一醉。唉!當時我內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筆墨來形容的。

我確實願意和你相依為命直到老死,但根據現在的局勢來看,天災可以使人死亡,盜賊可以使人死亡,列強瓜分中國的時候可以使人死亡,貪官污吏虐待百姓可以使人死亡,我們這輩人生在今天的中國,國家內無時無地不可以使人死亡。到那時讓我眼睜睜看你死,或者讓你眼睜睜看我死,我能夠這樣嗎?還是你能這樣做呢?即使能不死,但是夫妻離別分散不能相見,白白地使我們兩地雙眼望穿,屍骨化為石頭,試問自古以來什麼時候曾見過破鏡能重圓的?那么這種離散比死要痛苦啊,這將怎么辦呢?今天我和你幸好雙雙健在,天下的不應當死卻死了和不願意分離卻分離了的人,不能用數字來計算,像我們這樣愛情專一的人,能忍受這種事情嗎?這是我敢於毅然去死而不顧你的緣故啊!我現在死去沒有什麼遺憾,國家大事成功與不成功自有同志們在繼續奮鬥。依新已經五歲了,轉眼之間就要長大成人了,希望你好好地撫養他,使他像我。你腹中的胎兒,我猜她是個女孩,是女孩一定像你,我心裡非常欣慰。或許又是個男孩,你就也教育他以父親的志向作為志向,那么我死後還有兩個意洞在呀。太高興啦,太高興啦!我們家以後的生活該會很貧困,但貧困沒有什麼痛苦,清清靜靜過日子罷了。

我現在跟你再沒有什麼話說了。我在九泉之下遠遠地聽到你的哭聲,應當也用哭聲相應和。我平時不相信有鬼,現在卻又希望它真有。現在又有人說心電感應有道,我也希望這話是真的。那么我死了,我的靈魂還能依依不捨地伴著你,你不必因為失去伴侶而悲傷了。

我平素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訴你,這是我的不對的地方;可是告訴你,又怕你天天為我擔憂。我為國犧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辭,可是讓你擔憂,的確不是我能忍受的。我愛你到了極點,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你有幸嫁給了我,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國!我有幸娶到你,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國!我終究不忍心只顧全自己。唉!方巾短小情義深長,沒有寫完的心裡話,還有成千上萬,你可以憑方巾領會沒寫完的話。我現在不能見到你了,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你會在夢中夢到我吧!寫到這裡太悲痛了!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意洞親筆寫。

家中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曉文字,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請她們指教。應當完全理解我的心意是好。

賞析

《與妻書》又名《與妻訣別書》 ,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在1911年黃花崗起義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寫給其妻子陳意映的訣別信,此文感人肺腑,讓人忍不住掉淚。

《記九溪十八澗》

原文

過龍井山數里,溪色澄然迎面,九溪之北流也,溪發源於楊梅塢,余之溯溪,則自龍井始。

溪流道萬山中,山不峭而塹,踵趾錯互,蒼碧莫辨途徑。沿溪取道,東瞥西匿,前若有阻而旋得路。水之未入溪號皆曰澗,澗以十八,數倍於九也。

余遇澗即止。過澗之水,必有大石亘其流,水石衝激,蒲藻交舞。溪身廣四五尺,淺者沮洳,由草中行;其稍深者,雖淬蓄猶見沙石。

其山多茶樹,多楓葉,多松。過小石橋,向安理寺路,石猶詭異。春籜始解,攢動岩頂,如老人晞髮。怪石摺疊,隱起山腹,若櫥,若幾,若函書狀。即林表望之,滃然帶雲氣。杜鵑作花,點綴山路。岩日翳吐,出山巳亭午矣。

時光緒己亥三月六日,同游者達縣吳小村、長樂高鳳岐、錢塘邵伯絅。

譯文

過龍井山再走幾里路,一股清涼澄澈的溪流映入眼帘,這是九溪北去的清流,溪水發源於楊梅塢。我沿這條溪流上行,是從龍井開始的。

溪流是流經萬山叢中而來的。這些山並不陡峭卻很多溝壑,山腳相互交叉,樹木叢生,茂盛蒼翠,看不清上山的路徑。沿著溪流找山路,看見東邊又看不見西邊;前面象是路阻斷了,走上去卻發現有路。凡是水沒有流進溪的都叫做澗,一共有十八條澗,正好是九條溪的一倍。

我往上走,遇到澗就停下細看。流過山澗的溪水,一定有大石塊橫阻在中間。流水和石塊撞激,使水面的水草來往舞動。溪流寬有四五尺,水淺的地方是淺灘,水從草叢中流過去;稍深一點的地方,雖然水積得深,但還看得清水下的石子和沙底。

山上茶樹多,楓樹多,松樹多。走過了小石橋,在通向安理寺路上,岩石更加怪異。春筍開始脫殼,在岩頂上隨風擺動,象是老人稀稀的頭髮。怪石重重疊疊,在山腰隱現,有的象櫥,有的象桌子,有的象一函書的形狀。,向樹林預上望去,淡淡地罩著雲氣。杜鵑花正盛開,點綴著山路。太陽一時被岩石遮住一時又露面。我們走出山坳,已經是中午了。

這次遊覽是在光緒二十五年三月初六。和我同游的,是達縣人吳小村,長樂人高鳳岐、錢塘人邵伯絅。

賞析

林紓(1852—1924),清代著名文學家,原名群玉,字琴南,號畏廬,福建閩縣(今福建省閩侯)人。光緒年間(1875—1908)舉人,任教於京師大學堂。早年參加過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政治活動。曾依靠旁人口述,用古文翻譯歐美等國小說一百七十餘種,其中不少是外國名著,文筆也很流暢,在當時影響頗大。晚年極力反對新文化運動,是守舊派代表人物之一。他能詩工畫,並曾從事小說戲曲創作。著有《畏廬文集》、《畏廬詩存》等。

九溪十八澗是杭州著名的風景區之一,溪澗交錯,峰迴路轉,遊覽時給人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這篇文章就緊緊抓住這一特點,並用生動的筆觸加以描繪。文章雖只二百餘字,卻把這一風景名勝的深邃秀麗再現了出來,使人如身臨其境。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文言文遊記賞析0
文言文遊記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