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苞《四君子傳·王源》原文及翻譯

方苞

原文:

王源字昆繩,世為直隸宛平人。父某,明錦衣衛指揮。明亡,流轉江、淮,寓高郵。源少從其父,喜任俠言兵。少長,從寧都魏叔子學古文。性豪邁不可羈束,於並世人視之蔑如也,雖古人亦然。所心慕獨漢諸葛武侯、明王文成。於文章,自謂左丘明太史公韓退之外無肯北面者年四十餘以家貧父老始游京師傭筆墨貴人富家多病其不習時文笑曰:“是尚需學而能乎?”因就有司求試,舉京兆第四人。曰:“吾寄焉,以為不知己者詬厲也。”源以貧無資不能不託跡諸公間,而常以自鄙,未肯降辭色。或極飲大醉,嘲謔罵譏,中有所忌諱,諸公用此陽休貌之而陰擯焉。源雖好氣,與世參商,然內行篤修,其兄死,旬歲中貌若非人。以余所見,居兄弟之喪,顏色稱其情者,獨源與山陽劉永禎兩人而已。其於人果有善,未嘗不降心。晚年與蠡縣李塨游,大悅之。遂與師事博野顏習齋學《禮》,終日正衣冠,對仆隸必肅恭。然自負經世之略益堅,每曰:“吾所學乃今始可見之行事,非虛言也。”
始源慨不快意,五十後葬其親,遂棄妻子,為汗漫之游。至名山廣壑,輒淹留逾時,忽復他往,見人不自道姓名。逾六十復歸,往來金陵、淮、揚間。客死山陽,惟兄之甥蔣街視含殮。卒之夕,神也傲然,無一語及家事。其古文既刻者世多有。所著《易傳》十卷,《平書》二卷,《兵論》二卷,及未刻古文藏於家。
(節選自方苞《四君子傳》)

譯文/翻譯:

王源,字昆繩,是直隸宛平人。王源的父親,在明末任錦衣衛指揮。明亡後流轉到江淮一帶,寓居在高郵。王源從小就跟從父親學習,喜歡行俠仗義談論兵法。年齡大些後,跟從寧都的魏叔子學習古文。王源性格豪邁不願受到約束,認為全世界的人都不如自己,即使是古人也是如此。他心裡唯獨仰慕蜀漢的諸葛武侯和明代的王文成。在文章方面,自認為在左丘明、太史公、韓退之以外,沒有比得上自己的人。四十多歲的時候,因為家境貧寒父親年紀大了,開始在京城遊學,替別人抄寫書籍,很多富貴人家的人批評他不學習寫作應試的文章。王源笑著說“這還需要學習才能寫作嗎?”於是就到相關部門去參加科舉考試,考中了京兆地區的第四名。王源說:“我只是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這上面,因此(這樣做)被那些不了解自己的人的辱罵。”王源因為家裡貧窮沒有資金不得不寄身在權貴之間,而常常看不起自己,不肯把話說得柔和一些,把臉色放溫和一些。(王源)有時飲到極點酩酊大醉,調笑戲謔怒罵譏諷,(言語)中有別人忌諱的事情,大家因此就表面上和他以禮相待,暗地裡卻摒棄他。王源雖然率真任性,不與世俗相合,然而居家的言行誠懇而美好,他的兄長去世後,一年時間裡容貌悽苦得好像沒有人形了。依我來看,為兄弟守喪,哀傷的表情和自己的感情相一致的,只有王源和山陽人劉永禎兩人罷了。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王源晚年與蠡縣的李塨交遊,非常喜歡他。於是就和李塨一起拜博野人顏習齋為師學習《禮》,整天端正衣冠,對僕人也必定嚴肅恭敬。然而王源更加堅定自己有著治國安民的才能,常常說:“我如今所學習的實踐是獲取認知的必須途徑,不是假話。”
王源心中憤慨不暢快,五十以後埋葬了他的雙親,於是離開妻兒,開始了漫遊。他遊歷到名山大川,就停留一些時間,又去往其他的地方,見人不說自己的姓名。六十歲以後又回家,在金陵、淮州、揚州之間往來。王源客死在山陽,只有他兄長的外甥蔣氏親自料理他的喪事。王源去世的那天的傍晚,神色傲然,沒有一句話談及家事。他的書籍已經刻印的流傳於世的有很多。他所寫的《易傳》十卷,《平書》二卷,《兵論》二卷,以及還沒刻印的古文收藏在家裡。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方苞《四君子傳·王源》原文及翻譯0
方苞《四君子傳·王源》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