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孫燧傳》原文及翻譯

明史

原文:

孫燧,字德成,餘姚人。弘治六年進士。寧王宸濠有逆謀,結中官幸臣,日夜詗中朝事,幸有變。惡巡撫王哲不附己,毒之,得疾,逾年死。董傑代哲,僅八月亦死。自是,官其地者惴惴,以得去為幸。燧以才節著治聲,廷臣推之代。 
十年十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撫江西。時宸濠逆狀已大露,南昌人洶洶,謂宸濠旦暮得天子。燧左右悉宸濠耳目,燧防察密,左右不得窺。燧時時為宸濠陳說大義卒不悛陰察副使許逵忠勇可屬大事與之謀先是副使胡世寧暴宸濠逆謀中官幸臣為之地世寧得罪去燧念訟言於朝無益,乃托御他寇預為備。先城進賢,次城南康、瑞州。又恐宸濠劫兵器,假討賊,盡出之他所。宸濠瞷燧圖己,使人賂朝中幸臣去燧,而遺燧棗梨姜芥以示意,燧笑卻之。
十三年,江西大水,宸濠素所蓄賊凌十一、吳十三等出沒鄱陽湖,燧與副使許逵謀捕之。三賊遁沙井,燧自江外掩捕,賊走匿宸濠祖墓間,於是密疏白其狀,且言宸濠必反。章七上,輒為宸濠遮獄,不得達。明年,宸濠脅鎮巡官奏其孝行。朝議方降旨責燧等,會御史蕭淮盡發宸濠不軌狀,詔重臣宣諭,宸濠聞,遂決計反。 
六月乙亥,宸濠生日,宴鎮巡三司。明日,燧及諸大吏入謝,宸濠伏兵左右,大言曰:“孝宗為李廣所誤,抱民間子,我祖宗不血食者十四年。今太后有詔,令我起兵討賊,亦知之乎?”眾相顧愕眙,燧直前曰:“安得此言!請出詔示我。”宸濠曰:“毋多言,我往南京,汝當扈駕。”燧大怒曰:“汝速死耳。天無二日,吾豈從汝為逆哉!”宸濠怒叱燧,麾兵縛燧。逵奮曰:“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因以身翼蔽燧,賊並縛逵。二人且縛且罵,不絕口,賊擊燧,折左臂,與逵同曳出。逵謂燧曰:“我勸公先發者,知有今日故也。”燧、逵同遇害惠民門外。 
燧生有異質,兩目爍爍,夜有光。死之日,天忽陰慘,烈風驟起凡數日,城中民大恐。走收兩人屍,屍未變,黑雲蔽之,蠅蚋無近者。明年,守臣上其事於朝,未報。世宗即位,贈禮部尚書,謚忠烈,與逵並祀南昌,賜祠名旌忠。
(節選自《明史·列傳·忠義一》) 

譯文/翻譯:

孫燧,字德成,餘姚人。弘治六年考中進士。寧王朱宸濠有叛逆陰謀,勾結宦官和受皇上寵信的大臣,一天到晚打探朝廷中的事態,希望有所變化。朱宸濠厭惡江西巡撫王哲不依附自己,就對他下毒,讓他生了病,一年就死掉了。董傑代替王哲,僅八個月也死了。從此以後,到這個地方當官的人都惴惴不安,把能夠離開當成幸運的事。孫燧憑著才能和節操,在地方官員中聲名卓著,於是朝廷官員們就推舉他代替董傑。 
正德十年十月,孫燧被提拔為右副都御史,任江西巡撫。當時,朱宸濠叛逆的情況已經大為顯露,南昌人議論紛紛,說朱宸濠早晚會得到天子之位。孫燧身邊的侍衛,都是朱宸濠的耳目,但孫燧的提防觀察很細密,身邊侍衛沒能窺探到什麼。孫燧只是常常對朱宸濠陳說大義,但朱宸濠最終不知悔改。這以前,副使胡世寧告發朱宸濠的叛逆陰謀,但宦官、寵臣替朱宸濠隱瞞,胡世寧被判罪去職。孫燧想,向朝廷投訴沒有什麼用,於是假託要抵禦其他賊寇,預先作應付朱宸濠叛逆的準備。他先修築進賢的城防,接著又修築南康、瑞州的城防。又擔心朱宸濠劫持兵器,假裝討伐盜賊,盡數把武器搬到其他地方。朱宸濠發現孫燧謀劃對付自己,就派人賄賂朝中幸臣,企圖趕走孫燧,並送給孫燧棗梨姜芥,以此表示要孫燧“早離疆界”之意,孫燧笑著推卻了這些東西。 
正德十三年,江西發大水,朱宸濠向來所蓄養的盜賊凌十一、吳十三等人,出沒於鄱陽湖一帶,孫燧與許逵商議逮捕他們。盜賊逃跑到沙井,孫燧從江邊圍捕過來,盜賊逃跑藏匿在朱宸濠的祖墓墓地里。在這時孫燧寫了秘密奏章,報告了這裡的情況,並且說朱宸濠一定會zao6*反。雖連續送出七篇奏章,卻都被朱宸濠攔截了案宗,未能送達。第二年,朱宸濠脅迫巡鎮官向朝廷表奏他的孝行。朝廷正議論降旨責備孫燧,恰好御史蕭淮完全揭發了朱宸濠圖謀不軌的情況,下詔派重臣宣讀聖旨,朱宸濠得知後,就決意zao6*反。 
六月乙亥日,是朱宸濠生日,他宴請鎮巡的所有官員。次日,孫燧及其主要屬官進入朱宸濠的家,朱宸濠在左右埋伏了士兵,朱宸濠大言不慚地說:“孝宗被李廣所誤導,抱養民間孩子,我祖宗不享祭祀十四年了。現在太后有詔令,命令我起兵討伐奸賊,你對此也有所了解了吧?”眾人互相觀望,驚訝瞪眼回望,孫燧徑直上前說:“怎么能有這樣的話!請拿出詔書來給我看。”朱宸濠曰:“你少囉嗦,我前往南京,你要隨從我的車駕。”孫燧大怒說:“你是找死罷了。天上沒有兩個太陽,我難道會跟隨你當叛逆嗎?”朱宸濠惱怒地喝叱孫燧,指揮手下士兵捆綁孫燧。許逵奮不顧身說:“你們怎么敢侮辱天子的大臣!”並用肢體像鳥的翅膀一樣掩護孫燧,叛賊將許逵一併綁了。二人一邊拒綁一邊怒罵,罵不絕口。叛賊毆打孫燧,打斷了他的左臂,他和許逵一同被奸賊拖出去。許逵對孫燧說:“我之所以勸您先發制人,就是知道會有今天的緣故。”孫燧、許逵一同在惠民門外被殺害。
《明史·孫燧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明史·孫燧傳》原文及翻譯0
《明史·孫燧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