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蘇武傳》文言文有感
讀《蘇武傳》文言文有感
閱讀是是關注人物生存狀態的過程。如果我是“他”,我會怎么樣,為人物這種生存狀態進行合理的歸因。有了這一思考過程,人物就不只是“好人”與“壞人”了,對生命的認識也會因此豐富。
讀《蘇武傳》,也不應該強迫自己讀出蘇武的忠誠。這只是蘇武的生存狀態,是“少以父任,兄弟並為郎”的報恩者和把“臣事君,猶子事父”作為自己最高行動準則的儒生的生存狀態。
細讀文章,李陵的生存狀態真實感人。他沒有衛律幸福,他雖然投誠,卻始終以投誠為恥。他沒有蘇武幸福,沒有蘇武信仰的單純,眷戀著俗世的幸福。他是一個痛苦的人。當衛律去勸降時,威逼利誘,惹得蘇武的一頓臭罵,但李陵去勸降時,蘇武卻沒有動怒。同樣對勸降者,班固對衛律著墨不多,但對李陵卻用了大量的篇幅。
李陵,“飛將軍”李廣之孫,名門之後,他繼承了其祖英勇善戰,也繼承了其祖悲劇的'命運。不甘沉默,請纓率五千弓箭兵深入大漠,想一戰成名。然而最終因彈盡糧絕,突圍不得而被迫投降。李陵為什麼不殺身成仁呢?將軍戰死沙場,不正是死得其所嗎?然而誰不想活命呢,誰能輕易地捨棄生命呢。何況他還想以另一種方式來證明自己對漢室的忠誠,“庶幾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但不管是真降還是假降,他都覺得自己在人格上已矮了一截了,因此,儘管與蘇武是故友,又同在匈奴,“終不敢求武”。後受命勸降,其說辭如實地道出蘇武真實的生存困境。終不得歸漢,忠誠無人知曉;家破人亡,沒有必要歸漢;皇帝喜怒無常,即使歸漢,面對是鮮花還是刀斧尚未可知。求名、求家人平安、求善終有果,這些都是人之常情。李陵在蘇武守得雲開見日出之時,置酒相賀,與武決別,泣下沾襟。他提出了一個假設,如果漢室能夠赫免他的罪過,保全其老母性命,也一定以反水的方式來表明自己對漢室的忠誠。李陵內心的悲傖全化作了眼淚,當初不得不降,禍及老母,今生無家可歸,長作域外之人。
個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幻化成了那淚流滿面的李陵。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