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采八大家文鈔·太學生何蕃傳》原文及翻譯
唐采八大家文鈔
原文:
太學生何蕃,入大學者廿餘年矣。歲舉進士,學成行尊,自太學諸生推頌不敢與蕃齒,相與言於助教、博士,助教、博士以狀申於司業、祭酒,司業、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數十餘事,以之升於禮部,而以聞於天子。京師諸生以薦蕃名文說者,不可選紀。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莫為禮部;為禮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無成功。
蕃,淮南人,父母具全。初入太學,歲率一歸,父母止之。而後間一二歲乃一歸,又止之,不歸者五歲矣。蕃,純孝人也,閡親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諸生,歸養於和州。諸生不能止,乃閉蕃空舍中。於是太學六館之士百餘人,又以蕃之義行言於司業陽先生城,請諭留蕃。於是大學闕祭酒,會陽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歐陽詹生言日:“蕃,仁勇人也。”或者日:“蕃居太學,諸生不為非義,葬死者之無歸,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復,斯其所謂仁歟!蕃之力不任其體,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歐陽詹生曰:“朱泚之亂①,太學諸生舉將從之,來請起蕃,蕃正色叱之,六館之士不從亂,茲非其勇歟!”
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於人者不流也。譬之水,其為澤,不為川乎!川者高澤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義充諸心行諸大學積者多施者不遐也天將雨,水氣上,無擇於川澤澗溪之高下,然則澤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乾彼者歟?缺凡貧賤之士必有待,然後能有所立,獨何蕃歟!吾是以言之,無亦使其無傳焉。
(選自《唐采八大家文鈔·昌黎文鈔·太學生何蕃傳》)
【注】①朱泚之亂唐德宗建中四年,涇原軍朱泚反唐。
譯文/翻譯:
太學生何蕃進入太學有二十多年了。每年被推薦參加進士考試,學業有成,品行高尚,從太學的學生們起都推崇稱頌他,不敢和他相提並論。太學生們一同去向助教、博士(報告他的情況),助教、博士又把他的情況上報給司業、祭酒,司業、祭酒編寫何蕃的種種突出事跡達數十條,並把這些事跡上報到禮部,而讓天子知道。京城眾生因為薦舉何蕃而寫文章的人多到無法計算。了解何蕃的公卿大夫很多,但沒有一個在禮部當官;在禮部當官的人,又大都是與何蕃合不來的,因此他的仕途未獲成功。
何蕃,淮南人,父母都健在。他剛入太學的時候,大約一年回家一次,他的父母阻止了他。這之後間隔一兩年才回家一次,父母又勸阻了他,他(至今)沒有回家省親已經五年了。何蕃,是個非常孝順的人,憐憫雙親年老,不能照料自己。有一天,何蕃拜別各位太學生,要返回和州去奉養父母。太學生們無法勸阻,就把何蕃關在一個空房間裡。在這種情況下,太學六館的一百多太學生,又將何蕃美好的品行向太學司業陽城先生陳述,請他發布命令挽留何蕃。在這個時候,太學祭酒的職位空缺,(又)恰逢陽城先生出任道州刺史,結果未能留住何蕃。
歐陽詹先生說:“何蕃,是個仁義勇敢的人。”又有人說:“何蕃在太學讀書,太學生們不敢做不仁義的事,埋葬那些死後喪事無人料理的人,憐憫他們的孤兒並養育他們,不管別人恩惠大小,一定要盡力報答,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仁吧!何蕃看起來力氣不能承受他的身體(即弱不禁風),相貌不能承受他的內心(即相貌平平,無法反映他內心的堅毅),我不知道他的勇敢表現在哪裡啊。”歐陽詹先生說:“朱洮作亂之時,太學生們發動起來想要跟隨叛軍,他們來請何蕃前往,何蕃態度嚴肅、神色嚴厲地訓斥了他們,所以太學六館的讀書人沒有跟從作亂,這難道不是他的勇敢嗎!”
可惜呀!何蕃處於卑下的地位,他可以影響到別人的道德、學問都傳布不廣。把他比作水的話,他算是沼澤,不算是河流吧!河流地勢高,沼澤地勢低;地勢高的流動,地勢低的停止。所以何蕃的仁義,充實於他的內心,在太學施行,善行積累得很多,但所施用的範圍不夠廣遠。天將下雨,水汽蒸發上升,無論高低的河川沼澤溪流的水汽都可以蒸發而化為雲雨,既然這樣,那么沼澤的水不是也有它可施展抱負之處嗎?或者是有待於那特定的條件呢?所以大凡貧賤的士子,必須等待時機,這樣以後才能有所建樹,難道只是何蕃是這樣嗎!我因此說了以上這些話,也是不讓何蕃的事跡沒有流傳。
《唐采八大家文鈔·太學生何蕃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