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文言文教學成為一道風景
怎樣讓文言文教學成為一道風景
語文新課表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傳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應是文言文教學的主要目的。相比現代文,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要淡一些,感悟能力要弱一些。基於此,長期以來,老師教學總怕學生不能理解,希望面面俱到,把文言文教成古漢語,將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分解的支離破碎,毫無美感可言,學生成了筆記、背誦的機器;或者脫離雙基,老師大講特講其藝術特色、人物形象。學生雖聽得津津有味,但合上書本,又覺似無所獲。因此,文言文教學,成了語文教研的熱門話題。
當前文言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三:一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種固定的程式:介紹作者、時代背景——逐詞逐句串講——作內容分析,教師基本上是“獨霸課堂”;二是目標單一,把教學目標只定位在字、詞、句的解釋和翻譯上,講究“字字落實,句句過關”,唯恐有所遺漏,學生成了被動筆記、背誦的工具;三是“從本到本”,缺少“遷移”。教學以讀懂一篇課文為目的,認為課文講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會翻譯了,教學的目標也就達到了,學生不能舉一反三。
為改變文言文教學的現狀,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幾種方法原則,以供分享:
一、以誦讀為突破口,培養學生文言語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文章的要旨。大聲朗讀,口熟而成誦是文言文教學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現代文更講究韻律,古人之所以採用“吟唱”的方式來誦讀詩文,就是因為這樣做有助於對內容的理解。我們要求學生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讀出語氣感情,讓學生在誦讀中理解文意、體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語言感悟能力。一些難句、長句一時領悟不透,學生在反覆朗讀中就會逐步弄清其義,而且效果遠比教師指點好。
對學生誦讀指導要科學、有針對性,要根據作品的特定要求,在節奏、語氣、語調、語速等方面作好指導。每次的讀都要有不同的明確的要求,是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讀出語勢,還是在讀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體味情感、感悟意境,都要給學生以具體明確的導向,從而達到“理解的朗讀”這一目的。以《陋室銘》為例,在幽雅的古樂曲中,聲情並茂的朗讀,更覺情與景會,事與心諧。讀著讀著,不覺此室之陋,但覺此室之雅,眼前浮現環境之雅:“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人文之雅:“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領略作者曠達致遠、不同流俗的可貴氣質,達到“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的效果。
二、以兩手抓為教學重點,指導學生理解課文
文言文教學既要注重文言辭彙、句式的積累,又要注重文章結構內容、藝術形式的賞析。
眾所周知,對文言詞、句字面意思的準確理解,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因而它應當成為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目標之一,但也僅僅是“之一”。選入教材的文言文很多都具有很強的文學性。《桃花源記》、《醉翁亭記》、《岳陽樓記》、《曹劌論戰》、《出師表》、《愚公移山》、《陋室銘》、《愛蓮說》等膾炙人口的作品,其文學價值不言而喻。至於文言文的詩詞曲就更具有文學性了。如果僅僅從字詞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詮釋,把文質兼美的課文整體割裂成支離破碎的古漢語知識,就毫無美感可言,也不能說是語文課了。同時這些文言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生態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藝術修養、審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響的。因此,確立文言文教學是文學教學的觀念,指導學生對文言作品作適當的鑑賞、評析,讓學生認識文言作品的整體美感,體味文中之情,領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應成為文言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
當然,“兩手抓”並非“兩手都要一樣硬”。就某一篇文言文而言,應當因文而異確立教學目標與重點。筆者只是覺得在教學目標的確定上,要兼顧到兩個方面。
三、以授漁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學會遷移。
由於學生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詞法、句法現象,無法自己獨立理解文意,更無法與作者的意趣共鳴,因此,更需要老師教會他們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但老師教些什麼,怎么教,那便是藝術了,有所講究,有所忌諱了。
(一)講重點突出,忌貪多求全。“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現代漢語的辭彙、句法和修辭手段都不可割裂的和古代文學語言有著血緣關係……”學生閱讀文言文雖然有一定的語言障礙,但決不會學外語那樣毫無根基。因此教師的講要突出三個重點(常用詞法,包括古今異議、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等;古代文化知識),以促使學生知識類化,積累常用文言辭彙,掌握文言詞法、句法的規律,達到觸類旁通;但不可面面俱到,讓學生無所適從。事實上,一些淺顯的文言文,如果注釋充分,再加上教師有重點地講解和點撥,學生大致疏通文意的要求還是能達到的。即使開始學生有些地方讀不懂,但日積月累,學生讀懂的地方就會越來越多。退一步講,文中有些非重點的難點,暫時不懂也無妨。怕只怕教師完全代替學生去“讀懂”,這樣的結果只能使學生永遠無法自己讀懂。
(二)講講透、遷移,忌點到為止。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點,必須講透,以引導學生總結規律。如古漢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和提賓句、判斷句、狀語後置句等句式特點,通過比較差異,讓學生懂得“用現代漢語該怎么說”,並歸納整理,幫助學生做好文言文知識的歸納整理工作,促使學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識條理化、系統化,並由此產生領悟和聯想,提高自學能力,並實現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遷移。
學生是否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閱讀已學過的文言文,而是看他能否運用已學過的文言知識,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遷移”的訓練應該成為不容忽視的一環。遷移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向與課文難度相當的課外文言文遷移,主要從文言文知識或思想內容方面遷移,比如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或主題相近(反)的、或描寫同一人物等等,都可作為遷移訓練的材料。如學了《晏子使楚》,就可選《晏子春秋》中的其他篇目加以比照閱讀,在鞏固課內文言知識的同時,更進一步的把握晏子的思想性格;學習了《愚公移山》,就可選像《精衛填海》、《后羿射日》等加以比照閱讀,進一步感悟古代勞動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頑強意志。二是向現代漢語遷移,主要把文言課文中的詞義與現代漢語詞語的語素義結合起來,從而更好的理解詞義。這在現代漢語的成語中作大量的遷移。比如“肉食者謀之”的“謀”和“不謀而合”的“謀”;“前人之述備矣”的“備”和“關懷備至”的“備”等。當然也可以將文言詞語和現代漢語中的'不同義的詞進行遷移,進行多義詞和古今異義詞的訓練。
“教是為了不教”,課堂教學是文言文教學的核心部分,它與整個語文教學的要求是一致的,文言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立足課內,延伸課外”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良好的文言文教學形式。故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力為宗旨,設計多邊的教學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不僅能真正主動學懂大綱要求的文言文知識,還能遷移所學的文言知識,閱讀課外文言文文段。學生要獲得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能力,光靠課內教材上為數不多文言文來練習是不夠的。所以教師一方面要鼓勵學生自己閱讀課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師還必須選擇一些與課文有關的,難易適度的課外文言文來進行有針對性地練習,從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講養成良好的摘抄習慣,忌動口不動手。“不懂筆墨不看書”,新課標要求學生“用摘錄和做卡片的方式積累閱讀材料”。學習文言文,摘錄尤其重要,可以指導學生準備常用文言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詞義差異、詞類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語、警句、詩詞曲中的名句。在粗知大意的基礎上反覆朗讀,並逐步加深理解,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
其實,文言文教學的策略還有很多。但不管哪種策略,都應該著眼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文言文教學效果,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們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目的,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對文言文教學進行科學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學設計,就一定能讓文言文教學成為語文教學的一道亮麗風景。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