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鴻儒《孝肅公詩集序》原文及翻譯
白鴻儒
原文:
唐宣宗大中五年,龍集辛未,設科求賢,合天下士對策於大廷。臚傳以莫公宣卿為第一。公字仲節,廣南封州人也。所產之鄉曰文德,所居之里曰長樂。厥考諱曰讓仁,雖不仕,亦有隱德。蚤年不祿,公母梁氏,恐公孤立無倚,改適。繼父亦莫氏,諱及芝,乃開建籍也。公隨母往,並而為昆仲者三。長曰莫儔,次曰莫群。公年最少,乃其季也。繼父亦樂善好施,歲歉則出粟以周鄰里。嘗遣二兄習讀,公幼在側,天性迥異,聞言即悟。甫七歲資識豁然手不釋卷過目輒成誦時人目為神童入郡庠從游於梁明甫先生。梁母尢嚴於內訓。試於有司,薦於大廷。對揚清問,首魁天下。初典翰林,未服官政。後以母老,具表陳情。乞官外補,以便就養。上可其奏,賜官台州別駕。歸省迎母,未至官所,而尋卒故里。葬之於文德鄉鑼鼓岡。鹹通九年,封州刺史李邦昌上其事於朝,欽奉上敕為唐正奏狀元莫孝肅公,祀以廟食,表其里居曰文德。蠲其賦稅,以充烝嘗之需,永為常典。公自幼以至登第,所撰詞賦詩歌,皆操筆立成。誦而詠之,如真金美玉,不落形跡。如化工生物,不事妝點,而生氣宛然如在也。及今公族子姓言動氣象,猶有公之遺風。雖鄉曲五尺童子與夫田野愚夫愚婦,皆重公名,莫不喜談樂道之。凡游於庠序者,罔不賢其賢。守其宗祀者,莫不親其親。得非狀元公神化之所感也耶?是請也,公之嫡孫莫立之,郡之庠生也。述公行實以告,且請予為記,以垂悠久。余無似,叨治公郡,恨弗獲睹公而徒慕公也,因以為記雲。時有唐乾符五年,歲在甲午秋仲望日。
(選自《全唐文·第09部卷八百十七》)
譯文/翻譯:
唐宣宗大中五年,這一年是辛未年,賢者雲集,(朝廷)開設科舉選拔賢才。匯集天下士子在朝廷對策應試,臚傳以莫公莫宣卿為第一名。莫公字仲節,是廣南封州人。他出生的地方叫文德鄉,居住的地方叫長樂里。他去世的父親叫莫讓仁,雖然沒進入仕途,也有隱德。莫讓仁早年沒有俸祿,莫公的母親梁氏擔心莫公孤獨無助,沒有依靠,就改嫁(他人)。他的繼父也姓莫,叫莫及芝,籍貫是開建。莫公隨母親改嫁,兄弟排行共有三人。長子叫莫儔,次子叫莫群。莫公年齡最小,是最小的弟弟。他的繼父亦樂善好施,莊稼歉收他就捐出粟米來周濟鄰里。繼父曾經命兩位哥哥溫習誦讀,莫公尚幼,在一旁伴讀,他天性聰慧,聽到內容當即就能領悟。剛滿七歲,他的天資見識就能豁然開通,手不釋卷,過目就能成誦,當時的人把他當做神童。入學後,拜師於梁明甫先生。梁母尤氏內訓嚴格。莫公經官府測試,向朝廷推薦他。對策答問,清晰明了,格調高揚, 策試天下第一。起初被任命為翰林,沒有任職。後因母親衰老,上表陳情。後乞求到外地補缺任職,以便就近贍養母親。皇上允許他的奏請,賜官他為台州別駕。回家省親並迎接母親,還未到官所,不久在老家去世。葬在文德鄉鑼鼓岡。鹹通九年,封州刺史李邦昌向朝廷上奏他的事跡,皇帝親自敕封其諡號為唐正奏狀元莫孝肅公,享受宗廟祭祀,表奏他所居鄉里叫文德。減免其賦稅,來補充飲食之需,並作為常規尊從。莫公從年幼到登第,所寫的詞賦詩歌,都是揮筆而成。朗誦詠唱起來,就像真金美玉,不留形跡。也像造化滋生萬物,不事妝點,但是氣韻生動像在眼前一樣。一直到現在莫公家族子弟言辭生動的氣象,還有莫公的遺風。即使是鄉里的五尺童子以及田野村夫村婦,都看重莫公名聲,沒有不喜歡談論他的。凡是在學校遊學的人,沒有一個不稱讚他的賢才;守護宗廟的人,沒有一個不把他的親人當做自己的親人(祭祀)。難道不是狀元公神靈英氣的感染嗎?這次請求的人士,是莫公的嫡孫莫立之,他是郡里官學的學生。他把莫公的事跡據實告訴我,並且請我為他寫作序文,以讓莫公事跡流傳久遠。我愚鈍,在本郡任職,遺憾的是未能親眼目睹莫公的風采而徒生羨慕之意,於是就寫了這篇序文。時間是唐乾符五年,也就是在甲午年中秋八月十五這一天。
白鴻儒《孝肅公詩集序》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