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李若拙傳》原文及翻譯

宋史

原文:

李若拙,字藏用,京兆萬年人。父光贊,貝、冀觀察判官。若拙初以蔭補太廟齋郎,復舉拔萃,授大名府戶曹參軍。時符彥卿在鎮,光贊居幕下,若拙得以就養。俄又舉進士,王祐典貢舉,擢上第,授密州防禦推官。登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太祖嘉其敏贍,改著作佐郎。故事,制策中選者除拾遺、補闕。若拙以恩例不及,上書自陳,執政惡之,出監商州坑冶。遷太子左贊善大夫,以官稱與父名同,辭,不許。太平興國二年,知乾州,會李飛雄詐乘驛稱詔使,事敗伏法。太宗以若拙與飛雄父若愚連名,疑其昆弟,命殿直盧令珣即捕系州獄,乃與若愚同宗,通家非親,不知其謀,猶坐削籍流海島。歲余,起授衛尉寺丞、知隴州。四年,復舊官。以政聞超授監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帥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幾御史中丞滕中正薦之召歸台頃之改右補闕。時諸王出閣,若拙獻頌稱旨,召見,賜緋魚,同勾當河東轉運兼雲、應等八州事。嘗詣闕言邊事,太宗嘉之。又同掌水陸發運司。雍熙三年,假秘書監使交州。先是,黎桓制度逾僭。若拙既入境,即遣左右戒以臣禮,繇【注】是桓聽命,拜詔盡恭。燕饗日,以奇貨異物列於前,若拙一不留眄。取先陷蠻使鄧君辯以歸,禮幣外,不受其私覿。使還,上謂其不辱命。遷起居舍人,充鹽鐵判官。淳化二年,出為兩浙轉運使。契丹寇邊,改職方員外郎,徙河北路,賜金紫。五年,直昭文館,遷主客郎中、江南轉運使。若拙質狀魁偉,尚氣有幹才,然臨事太緩。宰相以為言,罷使知涇州。至道二年,黎桓復侵南鄙,又詔若拙充使,至,則桓復稟命。使還,真宗嗣位,召見慰問,進秩金部郎中。鹹平初,同知貢舉,被疾,改右諫議大夫。車駕北巡,判留司御史台。明年,使河朔按邊事,知升、貝二州。四年,卒,年五十八。
(節選自《宋史·李若拙傳》)
【注】繇:讀yóu,古同“由”,從,自。

譯文/翻譯:

李若拙字藏用,京兆萬年人。父親李光贊,曾任貝、冀觀察判官。李若拙起初靠父蔭補任太廟齋郎,又考取拔萃科,被任命為大名府戶曹參軍。當時符彥卿在軍鎮,李光贊在其幕府,李若拙得以侍養父親。很快他又考中進士,王祐當時主持科舉,他將李若拙列在上等,李若拙被任命為密州防禦推官。又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太祖讚賞他的機敏淵博,改任他為著作佐郎。按慣例,考中制策者要被委任為拾遺、補闕。李若拙因為沒有享受到這個待遇,上書為自己陳述,宰相厭惡他,讓他出任監商州坑冶。後來升為太子左贊善大夫,因官名與父名相同,推辭,沒有得到允許。太平興國二年,任乾州知州,適逢李飛雄詐乘官府驛站車馬,稱自己是送詔的使臣,事情敗露被依法懲處。太宗因李若拙與李飛雄父親李若愚名字相連,懷疑他們是兄弟,就命殿直盧令珣將他抓捕關進州獄,後來知道他與李若愚同宗,但已非親族,不知其謀,但仍被革去官職流放海島。過了一年多,才起用他為衛尉寺丞、隴州知州。太平興國四年,恢復原有職務。以政績突出聞名,越級委任為監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帥宋偓年老疏於政務,又調李老拙前往擔任通判。不久,御史中丞滕中正舉薦他,召他回御史台。很快,他被改任為右補闕。當時諸皇子出就封國,李若拙獻頌,皇帝很滿意,接見了他,賞賜給緋魚,任命他為同勾當河東轉運兼雲、應等八州事。曾前往京城奏報邊境情況,太宗表揚了他。又任命為同掌水陸發運司。雍熙三年,以秘書監名義出使交州。此前,黎桓的規格超過了應有的標準。李若拙入境後,就派身邊人以臣子應有的禮儀勸告,於是黎桓聽從,接受詔書的態度極其恭順。宴會那天,黎桓將奇貨異物陳列於前,李若拙一眼都不看,只取了以前被扣押的使臣鄧君辦回朝,禮幣之外,沒有接受私自贈品。出使回來,皇上認為他不辱使命。升任起居舍人,充任監鐵判官。淳化二年,出朝任兩浙轉運使。契丹侵入邊境,改任職方員外郎,調任河北路,賞賜金紫。淳北五年,在昭文館任職,升職為主客郎中、江南轉運使。李若拙身材魁偉,崇尚氣節,有才幹,但處理事務太慢。宰相因此替他說明,免去轉運使,任涇州知州。至道二年, 黎桓又入侵南部邊境,朝廷又下詔令李若拙出使,到後,黎桓又服從朝廷。出使回來,真宗即位,召見慰問,進級為金部郎中。鹹平初年, 任同知貢舉,患病,改任右諫議大夫。皇帝北征,任判留司御史台。第二年,出使到河朔巡視邊境事務,又任升、貝二州知州。鹹平四年去世,享年五十八歲。
《宋史·李若拙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宋史·李若拙傳》原文及翻譯0
《宋史·李若拙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