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呂祖謙傳》原文及翻譯
宋書
原文:
呂祖謙字伯恭,尚書右丞好問之孫也。自其祖始居婺州。祖謙之學本之家庭,有中原文獻之傳。長從林之奇、汪應辰、胡憲游,既又友張械、朱熹,講索益精。初,蔭補入官,後舉進士,復中博學宏詞科,調南外宗教。丁內艱,居明招山,四方之士爭趨之。除太學博士,時中都官待次者例補外,添差教授嚴州,尋復召為博士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輪對,勉孝宗留意聖學。且言:恢復大事也,規模當定,方略當審。陛下方廣攬豪傑,共集事功,臣願精加考察,使之確指經畫之實,孰為先後,使嘗試僥倖之說,不敢陳於前,然後與一二大臣定成算而次第行之,則大義可伸,大業可復矣。”召試館職。先是,召試者率從學士院求問目,獨祖謙不然,而其文特典美。嘗讀陸九淵文喜之,而未識其人。考試禮部,得一卷。曰:“此必江西小陸之文也。”揭示,果九淵,人服其精鑒。父憂免喪,主管台州崇道觀。遷著作郎,以末疾請祠歸。詔除直秘閣。時方重職名,非有功不除,中書舍人陳騤駁之,孝宗批旨雲館閣之職文史為先祖謙所進採取精詳有益治道故以寵之可即命詞騤不得已草制尋主管沖佑觀。明年,除著作郎兼國史院編修官。卒,年四十五。謚曰成。祖謙學以關、洛【注】為宗,而旁稽載籍,不見涯涘。心平氣和,不立崖異,一時英偉卓犖之士皆歸心焉。少卞急,一日,誦孔子言“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忽覺平時忿惶渙然冰釋。朱熹嘗言:“學如伯恭方是能變化氣質。”其所講畫,將以開物成務,既臥病,而任重道遠之意不衰。譬家之政,皆可為後世法。考定《古周易》《書說》,皆行於世。晚年會友之地曰麗澤書院,在金華城中;既歿,郡人即而祠之。
(節選自《宋書·呂祖謙傳》)
【注】關、洛,宋代理學的兩個學派。關學指以張載為首的學派,因張氏講學於關中雨得名;洛學指二程為首的學派,因二程為洛陽人而得名。
譯文/翻譯:
呂祖謙,字伯恭,是尚書右丞呂好問的孫子。從他祖父時候起,其家便居住在婺州。祖謙學問來自家庭,熟悉傳統文獻。成人後,呂祖謙與林之奇、汪應辰、胡憲等人交往密切。並與張械、朱熹等理學名流成為好友,並一起探討,學問做得既深又細。起初,呂祖謙受父蔭進入仕途,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取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遂調南外宗教,服母喪期間,呂祖謙住在明招山上,由於他有名聲,所以四方名士、學子都前去向他求教、問學。不久,呂祖謙被授為太學博士,當時中都官在等待引見皇上、正式赴任前按規定補外,遂以添差官的身份教授嚴州,旋又被朝廷召為博士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在任職期間,他曾建議……並說:“要恢復大業,應當定規模,審方略。陛下正廣攬豪傑,共同積累成績,我願精加考察,將政策方略擬定好,並分清主次,排定先後,使那些僥倖之言無立足之地,然後與一、二位大臣商定後按順序頒布實行。這樣一來,就可伸大義,復大業了。”呂祖謙被召試館職。召試前,許多人到學士院打聽題目,獨呂祖謙不這樣做,但召試結果,呂祖謙的文章特別典雅優美。呂祖謙曾經讀過陸九淵的文章,且非常喜歡,但並不認識這位後生,在負責禮部考試的時候,呂祖謙閱鑒一份答卷後說:“這肯定是江西小陸的文章。”揭開彌封一看,果如其言。人們因此都嘆服呂祖謙有精湛的鑑別才能。父親死後,守孝期滿,主管台州崇道觀。呂祖謙升著作郎後,因病請辭歸。呂祖謙受詔升直秘書閣。當時很重職名,不是有功之人不能升任,所以中書舍人陳揆不同意起草詔書。孝宗批旨說:“館閣之職,文史為先,祖謙所進之書,取捨精當,有益治道,因此特受朕之器重,應當馬上起草任命詔書。”陳揆不得已照辦。不久,呂祖謙主管沖佑觀。又過一年,升為著作郎兼國史院編修官。去世,終年四十五歲,諡號“成”。呂祖謙把關洛之學作為師法的學問,能多方查考典籍,學問廣博無邊(學問看不到邊際)。平生心平氣和,不標新立異,一時間,許多傑出人士皆對其心悅誠服。小時候,性情較為急躁,有一天,當談到孔子言”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時,忽然覺得平時那種急躁之情消失了。朱熹為此曾說:“如果能像呂祖謙那樣學習,就能改變自己的氣質之性。”呂祖謙所追求的是通曉萬物的道理並按這道理行事,患病後,其任重道遠之意不衰。其居家之政,可成為後世楷模。但他考定《古周易》、《書說》等,皆流傳於世。呂祖謙晚年會友之地稱為“麗澤書院”,在金華城中。去世後,郡人於此為他建了祠堂。
《宋書·呂祖謙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