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轉對條上三事狀》原文及翻譯

蘇軾

原文:

謹按唐太宗著《司門令式》云:其有無門籍人有急奏者皆令監門司與仗家引奏不許關礙臣以此知明主務廣視聽深防蔽塞雖無門籍人猶得非時引見祖宗之制,自兩省兩制近臣、六曹寺監長貳,有所欲言,及典大藩鎮,奉使一路,出入辭見,皆得奏事殿上。其餘小臣布衣,亦時特賜召問。非獨以通下情,知外事,亦以考察群臣能否情偽,非苟而已。臣伏見陛下嗣位以來,惟執政日得上殿外,其餘獨許台諫官及開封知府上殿,不過十餘人,天下之廣,事物之變,決非十餘人者所能盡。若此十餘人者,不幸而非其人,民之利病,不以實告,則陛下便謂天下太平,無事可言,豈不殆哉!其餘臣僚,雖許上書言事,而書入禁中,如在天上,不加反覆詰問,何以盡利害之實,而況天下事有不可以書載者,心之精微,口不能盡,而況書乎?恭惟太皇太后以盛德在位,每事抑損,以謙遜不居為美;雖然,明目達聰,以防壅塞,此乃社稷大計,豈可以謙遜之故,而遂不與群臣接哉!方今天下多事,將驕卒惰,財用匱乏之弊,不可勝數,而政出帷箔(帷幕和帘子,借指內室,隱私。),決之廟堂大臣,尤宜開兼聽廣覽之路,而避專斷壅塞之嫌,非細故也。伏望聖慈,更與大臣商議,除台諫、開封知府已許上殿外,其餘臣僚,舊制許請間奏事,及出入辭見許上殿者,皆復祖宗故事,則天下幸甚。 
凡為天下國家,當愛惜名器,慎重刑罰。若愛惜名器,則斗升之祿,足以鼓舞豪傑;慎重刑罰,則笞杖之法,足以震讋(zhé,震驚畏懼,使震驚恐懼)頑狡。此安危之機,人主之操術也。臣於前年十月內曾上言,其略曰:“議者欲減任子以救官冗之弊,此事行之,則人情不悅;不行,則積弊不去。欲乞應奏蔭文官人,每遇科場,隨進士考試,武官即隨武舉或試法人考試,並三人中解一人。亦使人人務學,不墜其家,為益不小。”伏乞檢會前奏,早賜施行。 
(節選自《蘇軾全集》有刪節) 

譯文/翻譯:

唐太宗著《司門令式》寫道:“如果門冊名單上沒有姓名的大臣有急事上奏,都得讓監門官與儀衛人員引見上奏,不許阻礙。”我由此知道英明的君主致力於增加自己的見聞,嚴防自己閉目塞聽,即使不在門冊名單之中的大臣也得以不按規定時間引見。根據祖宗的制度,翰林學士、中書舍人等近臣,尚書六曹、寺監兩級官署的正副職大臣,有想要上奏的,及主管地方藩鎮的官員、奉命出使的官員,出入辭見,都可以到殿上奏事。其他小的官員和平民百姓,也不時特地召見詢問。(這樣做)不僅僅可以了解下情,知曉外面的事情,也可以藉此考察群臣能力的大小和為人是真誠還是虛偽,並不是隨便問問而已。(但)我見陛下您繼承皇位以來,只有主持政事的高官每天能夠上殿,其餘只允許台諫官及開封知府上殿,加起來不過十多個人,偌大的國家,不斷出現的事件,決非這十多個人能夠全面了解的。如果這十多個人,不幸是一些任用不當的官員,對民間的利弊,不能如實稟告,那陛下便以為天下太平,沒什麼事可說,豈不危險了!其餘的文臣武將,雖然也允許上書言事,可是奏章到了皇宮,如同到了天上,不加以反覆詰問,怎么能夠摸清天下的利弊實情,何況天下的事有的是不適合用書寫表達的,心思的精微,口頭都難以準確全面地表述,何況寫出來呢?太皇太后憑崇高的品德在位,事事謙讓(交給百官),以謙遜不傲慢作為美德;即使這樣,(君主)耳聰目明(透徹了解下情),來防止言路堵塞不通,這是國家大計,怎么能因為謙遜的緣故,就不與群臣接洽呢!現在天下正值多事之秋,民間饑荒、盜賊不斷,周邊外患四起,百姓勞苦,官員冗雜,將領驕橫,士兵懶惰,財用匱乏等弊端,不可勝數,而政令出自內室,由朝廷大臣決策,就更加應該大開廣泛聽取意見、擴充見聞之路,從而避免專斷與堵塞言路的嫌疑,這不是小事啊。希望皇上多與大臣商議,除了台諫、開封知府已準許上殿外,其餘文武大臣按照舊制允許閒暇之時奏事,不願對眾人談的,以及允許上殿出入辭見的,都恢復祖宗舊例,那對天下而言是極大的幸事。 
凡是天下國家,應當愛惜等級名分,慎重施加刑罰。如果愛惜等級名分,那么即使是很少的俸祿,也能夠來鼓舞豪傑;慎重施加刑罰,那么即使是用竹杖抽打的懲罰,也能夠使頑劣狡詐的人震顫。這是安危的關鍵,國君治理國家的方法。我在前年十月曾經上奏進言,奏議大意說:“評議者想要削減因父兄功績而被授予官職的人來挽救官員過多的弊病,這件事做了,那么人之常情有人會很不高興;不做的話,那么官員過多的積弊就不能去除。我想奏請那些因父兄蔭而擬任文官的人,每遇科舉考試,讓他們隨進士參加考試,擬任武官的人就參加武官或法人考試,並且三個人中應淘汰一人。這樣使得人人都致力於學習,不使其家墮落,這樣做的好處不小。”誠懇的請求皇上能查看我之前的奏章,能早一點頒布施行。 
蘇軾《轉對條上三事狀》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蘇軾《轉對條上三事狀》原文及翻譯0
蘇軾《轉對條上三事狀》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