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張觀傳》原文及翻譯
宋史
原文:
張觀字思正,絳州絳縣人。少謹愿好學,有鄉曲名。中服勤辭學科,擢為第一,授將作監丞、通判解州。會鹽池吏以贓敗,坐失舉劾,降監河中府稅。復通判果州, 改秘書省秘書郎。
仁宗即位,遷太常丞,出知杭州。還判國子監,以給事中權御史中丞。
時星流、地震、雷發正月,詔求直言。觀謂:“承平日久,政寬法慢,用度漸侈,風俗漸薄,以致災異。”河北大雨水,條七事,曰:“導積水以廣播種,緩催欠以省禁錮,覽刑罰以振淹獄,收逃田以募歸復,罷工役以先急務,止配率①以阜民財,通商旅以濟艱食。”復知審官院,遂拜同知樞密院事。
康定中,西兵失利,因議點鄉兵,久之不決,遂與王殿、陳執中俱罷,徙澶州。河壞孫陳埽及浮梁②,州人大恐,或請趨北原以避水患。觀曰:“太守獨去,如州民何!”乃躬率卒徒增築之,堤完,水亦退。
徙鄆州。舊法,京東通安邑鹽,而瀕海之地禁私煮。觀上言:“利之所在,百姓趨之,雖日殺於市,恐不能止,請弛禁以便民。”歲免黥配③者不可勝計。
以父居業高年多病,請便郡,以觀文殿學士知許州。月余,拜左丞。丁父憂,哀毀過人,既練④而卒。贈吏部尚書,諡文孝。
觀性至孝。居業嘗過洛,嘉其山川風物,曰:“吾得老於此足矣。”觀於是買田宅、營林榭,以適其意。蚤起奉藥、膳,然後出視事,未嘗一日廢也。趣尚恬曠持廉少欲平生書必為楷字無一行草類其為人。仁宗飛白書“清”字賜觀,以賞其節。
(節選自《宋史張觀傳》)
[注]①配率:按比例向百姓攤派稅收。②埽:用樹枝、秫秸、蘆葦、石頭等擁緊做成的臨時性堤壩。浮梁:梁,指橋;浮梁,即浮橋。③黥配:黥,在臉. 上刺上記號或文字並塗上墨,古代用做刑罰;配,發配。④練:對亡故者祭祀。
譯文/翻譯:
張觀字思正,絳州絳縣人。年少時誠實好學, 聞名鄉里。考中服勤辭學科,被選拔為第一,任命為將作監丞、通判解除州。適逢鹽池吏因貪贓敗露,張觀犯了有失檢舉揭發罪,降職為監河中府稅。又任果州通判,改任秘書省秘書郎。仁宗即位後,張觀升任太常丞,出朝任杭州知州。返回朝廷後主管國子監,憑給事中的身份代理御史中丞。
當時流星、地震、雷鳴發生在正月,詔令徵求直言進諫。張觀說:“天下太平已久, 政令寬鬆,法度鬆懈,開銷逐漸增多,風俗逐漸淺薄,因而招致災異。”河北下大雨成災,逐條上奏七件事,說:“疏導積水來擴大播種面積,緩催拖欠來減少禁錮,寬鬆刑罰來清理積案,收回逃田來募民回歸,取消工役來解當務之急,停止配稅來使民財富足,開通商旅來接濟糧食匱乏。”張觀又掌管審官院,於是授職同知樞密院事。
康定年間,西部用兵失利,由於議論派鄉兵很長時間不能決定,於是和王鬷、陳執中都被罷免,調到澶州任職。黃河沖壞了孫陳埽和浮梁,州人極為慌恐,有人請求他逃到北原以躲避水害。張觀說:“太守獨自逃離,州民該怎么辦?”於是就親自率領兵眾加固搶修,河堤修成,大水也退了
張觀被調到鄆州。按照舊制,京東流通安邑鹽,可沿海的地方禁止私自煮鹽。張觀上奏說:“有利益在,百姓就會爭相追逐,即使每天在集市上sha6*人示眾,恐怕也不能禁止,請放鬆禁令來給百姓提供便利。”每年因此被免除刺面發配的人不計其數。
因為父親張居業年老多病,張觀奏請調到政務清簡的州郡任職,憑觀文殿學士的身份任職許州。一個多月後,拜官左丞。遭遇父喪,悲傷損毀身體超過一般人,在其父逝後13個月的祭禮之後去世。被追任為吏部尚書,諡號文孝。
張觀性情特別孝順。張居業曾路過洛地,讚美那裡的山川風物,說:“我能在此養老就知足了。”張觀於是置辦田宅,營造園林亭榭,來滿足他的心意。早上起來侍奉藥、膳,然後再出去辦公事,未嘗有一天停止。張觀志趣崇尚恬淡曠達,堅持廉潔少貪慾,平生寫字一定寫楷書,沒有一個字是行書或草書,就像他的為人。仁宗用飛白體寫一個“清”字賜給張觀,來讚賞他的節操。
《宋史·張觀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