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蕭恢傳》原文及翻譯

梁書

原文:

恢字弘達。幼聰穎,年七歲,能通《孝經》《論語》義,發擿無所遺。既長,美風表,涉獵史籍。齊隆昌中明帝作相內外多虞明帝以恢為寧遠將軍甲仗百人衛東府且引為驃騎法曹行參軍明帝即位東宮建為太子舍人宣武之難,逃在京師。高祖義兵至,恢於新林奉迎,以為輔國將軍。建康平,還為冠軍將軍、右衛將軍。天監元年,為侍中、前將軍。二年,出為使持節、征虜將軍。四年,改授後將軍、郢州刺史,持節如故。義兵初,郢城內疾疫死者甚多,不及藏殯,及恢下車,遽命埋掩。又遣四使巡行州部,境內大治。十三年,遷散騎常侍、益州刺史,使持節如故,便道之鎮。成都去新城五百里,陸路往來,悉訂私馬,百姓患焉,累政不能改。恢乃市馬千匹,以付所訂之家,資其騎乘,有用則以次發之,百姓賴焉。普通五年,進號驃騎大將軍。七年九月,薨,時年五十一。遣中書舍人劉顯護喪事。恢有孝性,初鎮蜀,所生費太妃猶停都,後於都下不豫,恢未之知,一夜忽夢還侍疾,既覺憂遑,便廢寢食。俄而都信至,太妃已瘳。後又目有疾,久廢視瞻,有北渡道人慧龍得治眼術,恢請之。既至,空中忽見聖僧,及慧龍下針,豁然開朗,鹹謂精誠所致。恢性通恕,輕財好施,凡歷四州,所得俸祿隨而散之。在荊州,常從容問賓僚曰:“中山好酒,趙王好吏,二者孰愈?”眾未有對者。顧謂長史蕭琛曰:“漢時王侯,藩屏而已,視事親民,自有其職。中山聽樂,可得任性;彭祖代吏,近於侵官。今之王侯,不守藩國,當佐天子臨民,清白其優乎!”坐賓鹹服。
(節選自《梁書·蕭恢傳》)

譯文/翻譯:

蕭恢字弘達。蕭恢自幼聰明,七歲時,便能通曉《孝經》《論語》的義理,解說疑難沒有遺漏。他成年後,儀表美好,博覽史書。南齊隆昌年間,明帝擔任宰相,內外憂患頗多,明帝於是任命蕭恢為寧遠將軍,率領一百名士兵保衛東府,並且授任他為驃騎法曹行參軍。明帝即位,立太子,蕭恢任太子舍人。宣武之難時,蕭恢逃匿於京師。高祖所率領的義軍到來,蕭恢在新林迎接,被任命為輔國將軍。建康平定後,蕭恢返回,改任冠軍將軍、右衛將軍。天監元年,擔任侍中、前將軍。天監二年,蕭恢出任使持節、征虜將軍。天監四年,蕭恢改任後將軍、郢州刺史,照舊任使持節。義軍最初起事時,郢州城內有許多人因疫病死亡,來不及安葬,等到蕭恢就任後,即刻下令將這些屍體掩埋。他又派遣四位使者巡視郢州各地,使得州內大大安定。天監十三年,改任散騎常侍、益州刺史,照舊任使持節,從小路到鎮所。當時,成都距離新城有五百里,陸路往返,官府都徵用私人馬匹,百姓視為禍害,歷任刺史不能改變。蕭恢就購置一千匹馬,交付所徵用的人家,供其騎乘,到有用時就依次徵發,百姓因此得利。普通五年,蕭恢晉升官爵名號為驃騎大將軍。普通七年九月,蕭恢逝世,享年五十一歲。朝廷派中書舍人劉顯料理喪事。蕭恢有孝順的品性,剛開始鎮守蜀地時,生母費太妃仍住在都城,後來在都城患病,蕭恢並不知道。一天晚上,蕭恢突然夢到他回都城侍候生病的母親,醒後感到憂愁惶恐,於是寢食難安。不久都城信使到了,說是太妃已經痊癒。後來,費太妃又患上眼疾,長期失明,有一位從北方來的道人慧龍得到治癒眼睛的方法,蕭恢請他來治病。慧龍到後,空中突然出現一位聖僧,等慧龍下針後,太妃豁然開朗(雙眼又能看見東西),眾人都認為這是蕭恢的真誠(感動上天)所導致的。蕭恢為人豁達寬厚,不吝惜錢財,喜好施捨,共任四州刺史,所得的俸祿隨後就散發。在荊州時,蕭恢曾經從容地問賓客幕僚:“中山王喜歡飲酒,趙王喜歡做官,二者哪個更有害?”眾人沒有回答的。他回頭對長史蕭琛說:“漢代的王侯,不過是國家的屏障而已,管理事務治理百姓,自有專門職位。中山王聽音樂,可以任其性情行事;彭祖代管政務,近於侵犯職責。如今的王侯,不用守衛藩國,應當輔佐天子管理百姓,清白廉潔的品行才是更重要的吧!”在座賓客都深感佩服。 
《梁書·蕭恢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梁書·蕭恢傳》原文及翻譯0
《梁書·蕭恢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