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人有三不祥閱讀理解答案
文言文人有三不祥閱讀理解答案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長,賤而不肯事貴,不肖而不肯事賢,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窮:為上則不能愛下,為下則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窮也;鄉則不若,偝①則謾之,是人之二必窮也;知行淺薄曲直有以相縣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窮也。——人有此三數行者,以為上則必危,為下則必滅。
人之所以為人者,何以也?曰:以其有辨也。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則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wu6*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有辨。
辨莫大於分②,分莫大於禮,禮莫大於聖王。聖王有百,吾孰法焉?日:文③久而息,節族④久而絕。故日:欲觀聖王之跡,則於其粲然者矣,後王是也。彼後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後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猶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觀千歲,則數今日;欲知億萬,則審一二;欲知上世,則審周道⑤;欲審周道,則審其人所貴君子。故曰: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此之謂也。
夫妄人曰:“古今異情,其以治亂者異道。”而眾人惑焉。彼眾人者,愚而無說、陋而無度者也。其所見焉,猶可欺也,而況於千世之傳也。五帝之外無傳人,非無賢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無傳政,非無善政也,久故也;禹、湯有傳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無善政也,久故也。傳者久則論略,近則論詳。略則舉大,詳則舉小。愚者聞其略而不知其詳,聞其詳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滅,節族久而絕。
(節選自《荀子·非相篇》)
【注】①偝(bèi):背向。
②分:名分。它是春秋戰國時期十分流行的一種道德範疇。
③文:禮儀制度。
④族:音zu,通“奏”;節族:音樂的節奏。
⑤周道:周王朝的治國之道。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為下則好非其上 非:責怪
B.欲觀聖王之跡,則於其粲然者矣 粲:明白
C.禹、湯有傳政而不若周之察也 察:觀察
D.欲知億萬,則審一二 審:審察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為上則不能愛下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B. 人之所以為人者,何以也?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C. 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 勞苦而功高,未嘗有封侯之賞
D. 禮莫大於聖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8.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作者列舉了三種不吉祥的事情和三種必然陷於困厄的情況,含有“危”“滅”是人自己造成的之意。
B.作者認為人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不在於人‘‘二足而wu6*毛”,而在於人有明辨事物的能力,尤其是明辨君臣、父子、夫婦等社會lun6*理關係的能力。
C.對事物的區別比不上確定名分更重要,而與制定禮法相比,確定名分又顯得不太重要,而這一切的重要性都排在效法聖王之下。
D.文章最後用“五帝”“禹湯”的例子來說明禮儀制度會因為年代的久遠而湮沒,故應抓緊對古代禮儀制度的整理工作。
9.用/給文中打波浪線的句子斷句。(3 分)
知行淺薄曲直有以相縣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窮也。
10.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然則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wu6*毛也,以其有辨也。(3分)
譯文:
(2)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此之謂也。 (3分)
譯文:
(3)夫妄人曰:“古今異情,其以治亂者異道。”而眾人惑焉。(4分)
譯文:
答案:
6.C(此處“察”應解為“明顯,清楚”。)
7.A(A都為轉折連詞“卻”。B介詞“因為”/連詞“因為”。C轉折連詞“卻”/並列連詞。D介詞“比”/介詞“在”。)
8.D(聯繫全文可知用“五帝”“禹湯”的例子用來浣明的是要法后土,因為先王的很多東西會因為時代久遠而湮沒。)
9. 知行淺薄/曲直有以相縣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窮也(每兩處1分,全對3分)
10.(1)既然這樣,那么人之所以成為人,並不只是因為(生長)兩隻腳而身上沒有毛,而是因為人(對各種事物的界限都)有辨別(所區別)。(注意:然則,特,辨)
(2)憑藉近世來了解遠古,憑藉一件事物來了解上萬件事物,憑藉隱微的東西來了解明顯的東西,說的就是這種道理。(注意:以,微,此之謂)
(3)那些亂說話的人說:“古今是不同的情況,它們用來治理亂世的方法是不一樣的。”(也可意譯為:治理國家的方法也不同)。”於是普通人就被迷惑了(於是普通人就糊塗了)。(注意:妄人,異道,眾人,惑)
參考譯文:
人有三種不吉利的事:年幼卻不肯侍奉年長的,卑賤卻不肯侍奉尊貴的,沒有德才卻不肯侍奉賢能的,這是人的三種禍害啊。人有三種必然會陷於困厄的事:做了君主卻不能愛護臣民,做了臣民卻喜歡非議君主,這是人必然陷於困厄的第一種情況;當面不順從(比不上),背後又毀謗(他),這是人必然陷於困厄的第二種情況;知識淺陋,德行不厚,辨別是非曲直的能力又與別人相差懸殊,但對仁愛之人卻不能推崇,對明智之士卻不能尊重,這是人使自己必然陷於困厄的第三種情況。人有了這“三不祥”、“三必窮”的行為,如果當君主就必然危險,做臣民就必然滅亡。
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什麼呢?我要說:因為人(對各種事物的界限都)有辨別。餓了就想吃飯,冷了就想取暖,累了就想休息,喜歡得利而厭惡受害,這是人生來就有的本性,這是無須等待(依靠學習)就會這樣的,這是禹與桀所相同的。既然這樣,那么人之所以成為人,並不只是因為(生長)兩隻腳而身上沒有毛,而是因為人(對各種事物的界限都)有辨別(所區別)。禽獸有父有子,但沒有父子之間的親情;有雌有雄,但沒有男女之間的界限。而作為人類社會的道德規範,它對所有的事物沒有不分辨的。
(對各種事物的界限加以)辨別沒有比確定名分更重要的了,確定名分沒有比遵循禮法更重要的了,遵循禮法沒有比效法聖明的帝王更重要的了。聖明的帝王有上百個,我們效法哪一個呢?就說:禮儀制度因為年代久遠而湮沒了,音樂的節奏因為年代久遠而失傳了。所以說:想要觀察聖明帝王的事跡,就得觀察其中清楚明白的人物,後代的帝王便是這樣。那所謂後代的帝王,就是現在統治天下的君王;捨棄了後代的帝王而去稱道上古的帝王,拿它打個比方,這就好像捨棄了自己的君主去侍奉別國的君主。所以說:要想觀察千年的往事,那就要仔細審視現在;要想知道成億上萬的事物,那就要弄明白一兩件事物;要想知道上古的社會情況,那就要審察現在周王朝的治國之道;要想審察周王朝的治國之道,那就要審察他們所尊重的君子。所以說:憑藉近世來了解遠古:憑藉一件事物來了解上萬件事物,憑藉隱微的東西來了解明顯的東西,說的就是這種道理。
那些亂說話的人說:“古今是不同的情況,它們用來治理好亂世的是不一樣的方法,(也可意譯為:治理國家的方法也不同)。”於是普通人就被迷惑(或“糊塗”)了。那些晉通人,是愚笨而不會辯說,淺陋而沒有標準的`人、他們親眼看見的事情,尚且可以欺騙他們,更何況是千年前的傳聞呢!在伏羲、神農、黃帝、堯、舜這五位帝王之前沒有流傳到後世的名人,並不是那時沒有賢能的人,而是因為時間太久的緣故;在這五位帝王盔中沒有流傳到後世的政策,並不是他們沒有好的政策,而是時間太久的緣故:夏禹、商湯有流傳到後世的政策,但不如周代的清楚,並不是他們沒有好的政策,而是時間太久的緣故。流傳的東西時間一長,那么談起來就簡略了;近代的事情,談起來才詳盡。簡略的,就只能列舉它的大概;詳盡的,才能列舉它的細節。愚蠢的人聽到了事情的大概就不再去了解那詳盡的情況,聽到了事情的細節就不再去了解它的大要。因此禮儀制度便因為年代久遠而湮沒了,音樂的節奏便因為年代久遠而失傳了。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