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范寧傳》原文及翻譯
晉書
原文:
范寧字武子。少篤學,多所通覽。簡文帝為相,將辟之,為桓溫所諷,遂寢不行。故終溫之世,兄弟無在列位者。時以浮虛相扇,儒雅日替,寧以為其源始於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於桀紂。乃著論日“王何叨海內之浮譽,資膏粱之傲誕,畫螭魅以為巧,扇無檢以為俗。鄭聲之亂樂,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寧崇儒抑俗,率皆如此。溫薨之後,始解褐為餘杭令,在縣興學校,養生徒,潔己修禮,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後,風化大行。自中興已來,崇學敦教,未有如寧者也。征拜中書侍郎。在職多所獻替,有益政道。孝武帝雅好文學,甚被親愛,朝廷疑議,輒諮訪之。寧指斥朝士,直言無諱。王國寶,寧之甥也,以諂媚事會稽王道子,懼為寧所不容,刀相驅扇,因被疏隔。求補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試死邪?”寧不信卜占,固請行。寧在郡又大設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磬石,以供學用,改革舊制,不拘常憲。遠近至者千餘人,資給眾費,一出私祿。並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學生,課讀五經。又起學台,功用彌廣。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豫章郡居此州之半。太守臣寧入參機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濁,所為狼藉。郡城先有六門,寧悉改作重樓,復更開二門,合前為八。私立下舍七所……願出臣表下太常,議之禮典。”詔曰:“漢宣云:可與共治天下者,良二千石也!若范寧果如凝之所表者,豈可復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時為天門太守,棄官稱訴。帝以寧所務惟學,事久不判。會赦,免。既免官,家于丹陽,猶勤經學,終年不輟。年六十三,卒於家。初寧以春秋穀梁氏未有善釋遂沈思積年為之集解其義精審為世所重既而徐邈復為之注世亦稱之
(節選自《(晉書•范寧傳》,有刪節)
譯文/翻譯:
范寧字武子。從小就專心好學,博覽群書。簡文帝做丞相時,想要徵辟范寧做屬官,被桓溫勸阻,於是這件事就被擱置不辦了。所以在桓溫在世期間,范寧兄弟沒有一個在朝廷做官的。當時的人競相宣揚清談虛無的玄理,儒學影響日益衰頹,范寧認為這種風氣開始於王弼、何晏,王、何兩人的罪過超過了桀與紂。(范寧)於是撰文說“王何兩人貪圖天下人都讚美的虛名,憑藉富貴人家的傲慢與荒誕,畫魑魅來誇耀自己的機巧,鼓動天下人把不遵禮法作為習俗。鄭國音樂擾亂了純正的音樂,善於詭辯的言論顛覆國家,確實有這樣的事情啊!”范寧崇尚儒學貶抑玄學,大都像這樣。桓溫死後,(范寧)才走入仕途,擔任餘杭縣令。范寧擔任餘杭縣令期間,興辦學校,教育學生,廉潔立身、躬行禮法,崇尚儒學的人沒有不尊崇他的。過了一年,餘杭的風俗教化大為改觀。自從中興以來,崇尚儒學、重視教化,沒有比得過范寧的人。
後來朝廷徵召他,授予他中書侍郎的職位。范寧在中書侍郎任上,提出了很多有好的建議並否定了很多不好建議,對國家政治很有幫助。孝武帝非常喜歡文化學術,(范寧)很被孝武帝親近喜愛,朝廷有疑難事情的時候,(孝武帝)就向范寧諮詢。范寧指摘朝廷大臣的缺點錯誤,都直接了當地說,沒有任何避諱。王國寶是范寧的外甥,因為巴結會稽王司馬道子,害怕不被范寧所容忍,就挑撥范寧和皇帝的關係,范寧因此被皇帝疏遠。范寧請求補任豫章太守,皇帝說:“你不適合擔任豫章太守,為什麼急著去親自體驗死亡呢?”范寧不相信占卜,堅持請求去補任豫章太守。范寧在豫章又大興學校,派人到交州購買磬石以供修建學校所用,並改革舊有的制度,不拘泥於常規。從遠近各地來豫章求學的有一千多人,這些人的耗費全都出於范寧的私人俸祿。范寧又將本郡的四姓子弟全都召集到學校來做學生,督促他們讀《五經》。范寧又修築學台,學校的功能更加齊備。
江州刺史王凝之向朝廷彈劾范寧,說“豫章郡占了江州的一半。豫章太守范寧在朝廷做官參與機要,在地方做官擔任大郡的長官(可見朝廷對范寧的信任),但是范寧卻無所顧忌地做奢侈污濁之事,所作所為不合法度。郡城先有六座城門,范寧全部改建成層樓,又修建兩座城門,加上以前的城門,豫章郡現在一種有八座城門。范寧還建造了七所私宅……希望將臣的這份奏章下發給太常寺討論,按照禮法將范寧判罪。”皇帝下詔說,“漢宣帝說,‘可與之共同管理天下的,是優秀的郡守’,如果范寧真的像王凝之奏章中所說的那樣,怎么還可以繼續擔任郡長官呢!”范寧因此被判罪接受懲處。范寧的兒子范泰當時為天門太守,棄官(為范寧)申訴。皇帝認為范寧所致力的只有儒學,這件事拖延了很久都沒有判決。(後來)恰好碰上大赦,范寧就沒有被判罪。范寧免官之後,定居在丹陽,仍然勤於經學,一年從頭到尾毫不懈怠。范寧六十三歲時,在家中去世。當初,范寧因為《春秋穀梁傳》沒有好的注本,於是深入思考多年,為《春秋穀梁傳》做了《集解》。《春秋穀梁傳集解》這部書義理精密詳實,被天下人看重。不久徐邈又為《春秋穀梁傳》做注,世人也很稱讚。
《晉書·范寧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