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黃修易錄》原文及翻譯

傳習錄

原文:

先生①曰:“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卻是有根本的學問。日長進一日,愈久愈覺精明。世儒教人事事物物上去尋討,卻是無根本的學問。方其壯時,雖暫能外面修飾,不見有過,老則精神衰邁,終須放倒。譬如無根之樹,移栽水邊,雖暫時鮮好,終久要憔悴。” 
問:“讀書所以調攝此心,不可缺的。但讀之之時,一種科目意思牽引而來。不知何以免此?”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雖做舉業,不為心累。縱有累,亦易覺克之而已。且如讀書時,良知知得強記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誇多鬥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終日與聖賢印對,是個純乎天理之心。任他讀書,亦只是調攝此心而已,何累之有?”曰:“雖蒙開示,奈資質庸下,實難免累。竊聞窮通有命,上智之人,恐不屑此。不屑為聲利牽纏,甘心為此,徒自苦耳。欲屏棄之,又制於親,不能捨去,奈何?”先生曰:“此事歸辭於親者多矣。其實只是無志。志立得時,良知千事萬事只是一事。讀書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於得失耳!”因嘆曰:“此學不明,不知此處擔擱了幾多英雄漢!”
又曰:“諸君功夫,最不可助長。上智絕少,學者無超入聖人之理。一起一伏,一進一退,自是功夫節次。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今卻不濟,便要矯強做出一個沒破綻的模樣。這便是助長,連前些子功夫都壞了。此非小過。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跌,起來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樣子出來。諸君只要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我只是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處。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又曰:“人若著實用功,隨人毀謗,隨人欺慢,處處得益,處處是進德之資。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終被累倒。”
先生一日出遊禹穴,顧田間禾曰:“能幾何時,又如此長了!”范兆期在旁曰:“此只是有根。學問能自植根,亦不患無長。”先生曰:“人孰無根,良知即是天植靈根,自生生不息。但著了私累,把此根戕賊蔽塞,不得發生耳。”(取材於《傳習錄·黃修易錄》)
注釋:①先生:王守仁,別號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

譯文/翻譯:

先生說:“我教導人獲得良知需要在‘格物’上用功,它還是有根基的學問。一天比一天有所進步,時間越長就會越覺得精通和明白。後世儒生們教別人在萬事萬物上去尋求探討,那還是沒有根基的學問。當人壯年的時候,雖然暫時還能修飾表面,不讓過失顯現,到老年時就精力衰竭,最終應該支撐不住。例如沒有根的大樹,把它移栽到水邊,雖然短時間內樹生機勃勃,但最終時間一久自然會枯萎而死。”
有人問:“讀書就是為了調理修養我的心,它是必不可缺的。然而在讀書的時候,一種科舉的思慮隨之產生。不知道用什麼辦法避免這種情況呢?”先生說:“只要良知真實懇切,即便是為了科舉考試,也不會被心牽累。就是有了牽累,也容易發覺並克制它罷了。例如讀書時,良知感覺勉強死記的想法不對,就克服它;良知感覺有求速的想法不對,就克服它;良知感覺有自誇好勝的想法不對,就克服它。像這樣一來,也只是成天把自己的所學所得與聖賢的心彼此印證,就是一個純然合乎天理的心。無論如何讀書,也只是修養此心罷了,有什麼牽累呢?”有人問:“先生雖然承蒙您啟發,無奈我資質低下,的確很難除去科舉功名的牽累。我聽說人的窮困和通達都是由命運安排,天資聰穎的人,恐怕對科舉等事情會不屑一顧。不屑被聲名利祿纏繞,心甘情願為科舉而讀書,我只能獨自苦惱罷了。想摒除科舉這個念頭,又被父母雙親管制,不能拋棄,到底怎么辦?”先生說:“把這類事情歸罪於父母的人真是太多了。這實際上只是沒有志向。志向確立的時候,千事萬事只是良知一件事。讀書作文,怎么能夠牽累人呢?人還是被自己的那個計較得失的心給牽累了啊!”先生因而感嘆地說:“這是良知的學問不清楚,不知道在這裡耽擱了多少英雄好漢!”
先生又說:“各位做功夫時,千萬不要拔苗助長。上等智慧的人很少,一般學者沒有直接進入聖人境界的道理。一起一伏,一進一退,這自然是做功夫的秩序。不可因為我從前用了功夫,而到現在這功夫卻不能幫助了,我還勉強裝出一個沒有破綻的樣子。這就是助長,這種做法連從前的那點功夫也給損壞了。這可不是小的錯誤。這就好比一個人走路遭遇跌了一跤的狀況,站起來就走,不要假裝一副沒有跌倒的模樣來欺騙人。各位只要經常懷著一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的心,根據這良知忍耐地做下去,不在乎別人的嘲笑、誹謗、稱譽、侮辱,任憑別人功夫有進有退,我只要把良知做我心的主宰,時間久了自會感到有力。也自然不會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動搖。”先生又說:“人如果踏實用功,不論別人如何誹謗,如何侮辱,依然會處處受益,處處是推進品德修養的資助。如果不用功,別人的誹謗和侮辱只會有如魔鬼,最終會被它累垮。”
有一天先生去大禹墓遊覽觀光,他看著田間的禾苗說:“僅幾天工夫,禾苗又長高了!”范兆期在旁邊說:“這只是因為禾苗有根。做學問如果自己能種根,也不用擔心它不進步。”先生說:“哪一個人沒有根,良知就是天生的靈根,自然會生生不息。只是因為被私慾牽累,把這靈根殘害蒙蔽了,使它不能正常地生長發育罷了。”
《傳習錄·黃修易錄》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傳習錄·黃修易錄》原文及翻譯0
《傳習錄·黃修易錄》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