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譯十大失分點
文言文翻譯十大失分點
翻譯文言文是高考語文《考試大綱》的一項基本要求,也是多年來高考的必考點之一。考生在翻譯文言文時,除遵守“信、達、雅”的翻譯原則,掌握一些翻譯技巧外,還要避免下列錯誤:
一、誤譯文言實詞
例:獻子執而紡於庭之槐。(《國語》2004年高考福建卷第15題)
誤譯:范獻子執意要將董叔綁在庭院中的槐樹上。
“執”是翻譯本句的得分點,意為“捉住,拘捕”(《古漢語常用字字典》380頁),譯為“執意”是錯誤的。
應譯為:范獻子將董叔抓來綁在庭院中的槐樹上。
二、誤譯文言虛詞
例:人各有志,吾豈以利祿易之哉?(《宋史徐績傳》2004年高考江蘇卷第15題)
誤譯:各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我怎么可以用利祿取代志向呢?
“以”,介詞,這裡是表原因的,釋為“因、因為”。譯為“用”是錯誤的。
應譯為:各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我怎么能因利祿而改變它呢?
三、誤用現代詞語
例:隱處窮澤,身自耕傭。鄰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餘家。(《後漢書孟嘗傳》2004年高考全國卷Ⅰ第15題②)
誤譯: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參加工作。鄰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裡定居的有百餘家。
譯文對原文的理解是基本正確的,錯在沒有選用恰當的現代詞語。“耕傭”即“種田做工”;譯文說成“工作”太現代化了,也不準確。
應譯為: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鄰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裡定居的有百餘家。
四、語言不合規範
例: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比境,常通商販,貿糴糧食。 (《後漢書孟嘗傳》2004年高考全國卷Ⅰ第15題①)
誤譯:郡里不產谷果,而海里出產珠寶,與交挨連,常常相互通商,貿糴糧食。
這段譯文的不規範表現在兩個方面:①文白夾雜,“貿”、“糴”等文言詞語沒有譯出;根據語境,“貿”、“糴”可譯為“購買”;②生造詞語,如“谷果”、“挨連”等;“谷實”應譯為“糧食”;“比境”可譯為“接界”、“接壤”、“相鄰”、“鄰近”、“交界”等。
應譯為:郡里不產糧食,而海里出產珠寶,與交接界,常常相互通商,購買糧食。
五、不辨感qing6*色彩
例: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寢與食。(《晉書皇甫謐傳》)
誤譯:於是他不做官,沉湎於書籍之中,以至於廢寢忘食。
“耽玩”,深深地愛好玩味,帶有褒揚色彩,可譯為“沉醉”(深深地處於某種美好的境界之中);“沉湎”是貶義詞。
應譯為:於是他不做官,沉醉於書籍之中,以致廢寢忘食。
六、誤譯原句語氣
例:不識吾子奚以知之?(《孔子家語顏回》2004年高考廣東卷第15題②)
誤譯:(我)不明白,先生怎么會知道呢?
原句中的“奚以”就是“以奚”,應譯為“憑什麼”,用一般疑問的語氣表示對顏回判斷前提的徵詢;而“怎么會”是反問語氣,表示對顏回的不信任,這不合魯定公當時的心情和講話目的。
應譯為:(我)不明白,您憑什麼知道這件事的呢?
七、誤譯語法關係(單句)
例:不可黨邪陷正以求苟免。(《資治通鑑唐紀》2004年高考湖北卷第15題②)
誤譯:不能結黨營私,還裝著正直的樣子蒙蔽別人免除禍患。
“黨邪”、“陷正”是動賓關係的詞組(“黨”名詞活用為動詞),應分別譯為“阿附xie6*惡”、“陷害忠正”,譯文因沒有弄清語法關係而導致理解錯誤。
應譯為:不能用阿附xie6*惡、陷害忠正的手段達到免禍的目的。
八、誤譯分句關係(複句)
例: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漢書疏廣傳》2004年高考Ⅳ第21題)
誤譯:因為德才而錢財多,所以就削弱了志向;因為愚笨而財多,所以就增多了過失。
疏廣講這句話是為了說明積累財產對子孫後代的負面影響,四個分句從兩方面假設說理,譯為因果關係是錯誤的。
應譯為:有德才的人如果錢多,就會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錢多,就會增多他的過失。
九、不懂文化常識
例: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也?”
誤譯:項王握住劍把站起來,大聲問:“來客是什麼人?”
古人席地而坐,而兩膝著地,腳背朝下,臀部坐在腳後跟上。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這就叫“跽”。項王本坐著,突然見樊噲闖進來,於是警惕起來,握住劍,挺直腰準備站起來,以防不測。在這裡,只能解釋為“雙膝著地,上身挺直”。
應譯為:項王握著劍把直起腰來,問道:“來客是乾什麼的?”
十、不懂修辭
例:昔者有王命,有採薪之憂,不能造朝。(《孟子公孫丑》)
誤譯:昨天有國君命令來,他正發愁沒柴燒,不能上朝復命。
“採薪之憂”是疾病的婉詞。
應譯為:昨天有國君命令來,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復命。
考生做文言文翻譯題時,不妨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檢查,看看自己的譯文是否正確。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