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一文言文教學

淺談初一文言文教學

文言文閱讀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學生閱讀能力的組成部分,中學語文教學要把培養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作為教學任務之一。自課程改革以來,新教材大大增加了古典文學作品的比重,內容的含量也增加了。可是,初一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文體,可以說是一無所知,看不懂,讀起來也感到非常拗口、費勁,不自覺地用現代漢語去理解,結果與文本原來的意思大相逕庭。於是學生往往會產生一種畏懼感,出現一些心理障礙,這樣會影響今後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上應該把握初一學生的特點,採用恰當的方法做好起始教學。

一、明確文言文的社會功能,消除學生的思想誤區

學生往往會產生一個思想誤區,認為文言文距現代時間久遠,學習文言文沒有現實意義。因此在學習文言文之前,教師要通過具體事例向學生講明文言文的社會功能,如:文言文是研究歷史的切實保證。利用文言文的工具性研究歷史,可以從中獲取經驗教訓,更好地為現實服務,推進我們各項事業發展;文言文在弘揚民族精神方面,是民族精神的支柱。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的“捨生取義”,岳飛的“精忠報國”,文天祥的“丹青照汗青”等超越古今時空的精神正是通過文言文載體代代相傳,至今仍在激勵著我們的後生學子。文言文是培養人們審美情趣和文學鑑賞能力的工具。

二、消除心理障礙,激發學習興趣

在學習文言文之前,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短小的古代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劍》、《鄭人買履》等向學生講述,然後提出:這些故事在古書中是怎樣記載的呢?選擇其中一篇用文言文的形式展示出來,指導學生進行文言文和現代文對比閱讀,使學生明白文言文的每句話都可以翻譯成現代漢語,只不過有些詞語的意思與現代漢語的意思有所不同,只要找準它們的意思,學起來就不難,從而不但消除畏懼心理,也提高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同時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利用教材的情感作用對學生的影響,深入開掘出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讓他們覺得學習文言文很有益處。如學習《論語》十則,使學生明白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的重要性;學習《為學》一文,使學生懂得“事在人為”的道理;等等。在課堂教學中,要多給學生表現的機會,鼓勵他們動口、動手,及時表揚、激勵。

三、教給方法,培養習慣

閱讀古文不能急於求成,要教會學生反覆誦讀。誦讀(朗讀和背誦)是千百年來人們從學習文言文的實際過程中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好辦法和好經驗。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百變,其義自見”。可以說,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正確途徑,是打學習文言文之門的一把鑰匙。但剛剛接觸文言文的初一學生,要讀明白文章的大意是不容易的,這就要求教師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反覆閱讀法,即初讀識記生字、詞,藉助注釋和工具書明白其音、義,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次讀疏通文意,理清層次,把握中心;再讀找出難句以便交流。這樣經常堅持逐步培養學生閱讀注釋和查字典的習慣。做到字典隨身,邊看邊查;開動腦筋,邊看邊想;筆不離手,邊看邊注。同時,在誦讀的時候應注意句讀,指導學生正確斷句以便正確理解它的意思。

四、扶放結合,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些教師擔心學生讀不懂,通常採用“教讀―解詞―串講―翻譯”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讓學生記住一些條條框框,在應試上有一些成效,但這種方法卻壓抑了學生的思維,不但使學生養成依賴心理,也增加了學生的記憶難度,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學習興趣。為此,在教學中教師既要發揮解釋、引導、提示作用,即扶,更應讓學生主動學習、探索,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首先,讓學生在結合注釋、自讀提示的基礎上,自主把握文章大意,閱讀並抄下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句。 其次,讓學生對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句,藉助工具書進行自我解答,並做記錄,同時還可以通過小組交流、討論來解答各自在閱讀過程中不解的問題。最後,學生在基本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進行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通過反覆的誦讀,使學生讀清句讀,讀出語氣、語調,準確傳達出作者的思想與感情。在這樣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條件之下,學生會對自己的學習效果滿意,也會對文言文產生興趣。這樣不僅提高了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薰陶。

五、重視考查,增加積累

初一文言文起始教學,教師除了要做到細心,還要有足夠的耐心。要通過增加考查次數的方式增加生字、生詞的復現率。在閱讀中,要積累通假字、古今異義字、一詞多義和一些固定句式,要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技巧,為今後學習文言文奠定基礎。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淺談初一文言文教學0
淺談初一文言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