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夢溪筆談》

文言文《夢溪筆談》

一、作者、作品:

選自《夢溪筆談》

二、文體:

說明文

三、內容分析:

以蟲治蟲

1.《以蟲治蟲》選自《夢溪筆談》卷二十四《雜誌》,文章記敘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秋田中“傍不肯”消滅“子方蟲”,從而使農作物獲得豐收的事例,說明開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農作物害蟲的天敵消滅蟲害,是促進農業增產的一項有效措施。

全文共70字,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說明蟲害發生的年代、季節和範圍。

一個“方”字,顯示蟲害的緊迫,治蟲實為當務之急。

第二層:寫子方蟲的天敵應運而生,滅盡子方蟲,莊稼因此獲得大豐收。

“忽”字表明事出意外。害蟲天敵的出現是自然界生態平衡現象,雖然在當時人們對此現象還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但它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接著介紹子方蟲的天敵:“如土中狗蠍,其喙有鉗”,這是寫它的外貌特徵,突出“有鉗”,因為這是它消滅子方蟲的有力武器。“千萬蔽地”,說明為數眾多。

當它遇見子方蟲時“以鉗搏之,悉為兩段”,說明它剿滅害蟲時威力無比。

“旬日子方皆盡”,說明剿滅害蟲極為迅速,乾淨徹底。

“歲以大穰”,一個“以”字強調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於天敵徹底消滅了子方蟲,這就突出了“以蟲治蟲”的成功

這裡啟示我們:如何有效地保護自然資源,積極開展生物防治,充分發揮某些農作物害蟲天敵的作用,是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促進農業增產、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措施。

第三層:說明天敵的出現並非偶然現象,而是“舊曾有之”。篇末點出“傍不肯”的名稱,加深了讀者的印象。

梵天寺木塔

《梵天寺木塔》選自《夢溪筆談》卷十八《技藝》。本文記述了北宋著名建築家喻皓用“布板”“實釘”來加強結構整體性以解決木塔穩定問題的生動事例,說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國在建築理論和技術方面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全文分三層。

第一層,講建塔過程中關於塔身不穩定問題,工匠們的認識和實踐都未能解決。

這裡首先交代建塔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以一個“患”字,突出了“塔動”這一主要問題。塔“動如初”,說明了建築工匠未能解決這一主要問題,因為“塔動”的關鍵不在於“未布瓦”。

第二層,寫喻皓採用“布板”“實釘”的辦法,解決了“塔動”的問題。

“無可奈何”一詞道出了大家對解決“塔動”這一難題無計可施,反襯了喻皓很輕易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突出喻皓技術之高。

“密使”“貽以金釵”,寫出了匠師為解決“塔動”問題,費盡心機,從側面反映出在當時解決“塔動”問題之難。對這一難題,一個“笑”字寫出喻皓的神態,突出了他解決這一問題的輕鬆。“此易耳”短短三個字,體現了他胸有成竹,技藝高超。

“如其言,塔遂定”,一筆帶過,用事實說明了喻皓的技藝高超。

第三層,解釋“塔定”的原因,並寫了眾人對此事的反應。

“人皆伏其精練”,從側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築方面的高明。

學習難點:

1.《夢溪筆談》這部中國文化史上的綜合性的筆記體巨著,總結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學所達到的高度成就。課文所選的兩則,《以蟲治蟲》反映的是農業生產上的生物防治。這種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農作物害蟲的天敵消滅蟲害。這種方法不僅是促進農業增產的有效措施,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這種防治方法不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廣。第二則《梵天寺木塔》記述北宋著名建築家喻皓解決高層建築木塔不穩定的過程,反映了我國古代在建築理論和技術方面所達到的高水平。

2.《夢溪筆談》兩則,文字簡潔生動。《以蟲治蟲》只用了70個字就記述了“傍不肯”在子方蟲危害秋田作物時應運而生,迅速徹底地消滅了蟲害,保證了農業大豐收的情況。《梵天寺木塔》僅用130個字就清楚地記述了喻皓解決“塔動”問題的經過,傳神地描寫了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準確地解釋了木塔穩定的原因。

3.詳略得當是這兩則短文又一特點。《以蟲治蟲》介紹子方蟲的天敵比較詳細,介紹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徵,數量之多,剿滅子方蟲的情況,而介紹子方蟲為害則一筆帶過,這樣就突出了“以蟲治蟲”這一中心。《梵天寺木塔》記敘喻皓的語言較詳,因為這最能體現他技藝的高超。對“塔遂定”的原因也寫得較詳,因為這是木塔穩定的科學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師按喻皓指點實施,不是本文的重點,則以“如其言”三字一筆帶過。這樣安排詳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文言文《夢溪筆談》0
文言文《夢溪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