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有桑悅文言文翻譯
常熟有桑悅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瑰寶,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常熟有桑悅文言文翻譯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喔!
常熟有桑悅原文
時常熟有桑悅者,字民懌,尤怪妄,亦以才名吳中。書過目,輒焚棄,曰:“已在吾腹中矣。”敢為大言,以孟子自況。或問翰林文章,曰:“虛無人,舉天下惟悅,其次祝允明,又次羅玘。”為諸生,上謁監司,曰“江南才子”。監司大駭,延之較書,預刊落以試悅,文義不屬者,索筆補之。年十九舉成化元年鄉試,試春官,答策語不雅訓,被斥。三試得副榜,年二十餘耳,年籍誤二為六,遂除泰和訓導。學士丘浚重其文,屬學使者善遇之。使者至,問:“悅不迎,豈有恙乎?”長吏皆銜之,曰:“無恙,自負才名不肯謁耳。”使者遣吏召不至,益兩使促之。悅怒曰:“始吾謂天下未有無耳者,乃今有之。與若期,三日後來,瀆則不來矣。”使者恚,欲收悅,緣浚故,不果。三日來見,長揖使者。使者怒,悅脫帽竟去。使者下階謝,乃已。遷長沙通判,調柳州。會外艱歸,遂不出。居家益狂誕,鄉人莫不重其文,而駭其行。初,悅在京師,見高麗使臣市本朝《兩都賦》,無有,以為恥,遂賦之。居長沙,著《庸言》,自以為窮究天人之際。所著書,頗行於世。
常熟有桑悅文言文翻譯
桑悅,字民懌,常熟人。性格尤其怪誕,也是吳中聞名的才子。每讀書,過目後立即焚棄,自稱:“已在吾腹中矣。”好說大話,把自己比作孟子。有人問他翰林們的文章誰好,他說:“沒有人,全天下數我第一,其次是祝允明,再就是羅王己。”做學生時,去拜謁監司,說他自己是“江南才子”,監司大為吃驚,請他來校刊書籍。在刊印書籍時,預先將書中的字句脫落幾處以考桑悅,悅將文義不連線的地方補正。十九歲中成化元年(1465)鄉試舉人。禮部會試中,悅在筆問的答卷里辭句不雅而被斥責,三試中副榜,這時二十餘歲,而冊籍上把二誤為六,派任泰和訓導。
學士丘浚看中了桑悅的文才,派使去好好待遇他,使者到後問當地官吏:“悅不出來迎接,是生病了嗎?”一些地位較高的官員都忌恨桑悅,因而回答說:“沒病,他自負有才學,不肯來見你罷了。”使者派人去召他,去了兩次,悅怒曰“:原來我以為天下不會有沒耳朵的人,今天看來還是有的,定個時間,三天后再來,如果待我輕慢就不來了。”使者怨恨在心,想把他逮捕起來,但因丘浚的緣故而沒有敢這樣做。三日後使者來見,悅只對他行長揖禮,使者惱怒,悅脫帽而去。使者只得趕去賠罪,這才了事。
後升長沙通判,又調柳州通判。這時父親去世,他從此再不出來做官。在家更加放蕩不羈,本鄉人莫不重視他的文章,而對其行為搖頭咋舌。
原先,悅在京師見高麗使臣買本朝的《兩都賦》,以沒有買到而感到恥辱。悅便給他做了一篇賦。住長沙時著《庸言》,自認為把天與人的關係研究清楚了。他所著的書,流行於世。
延伸閱讀:
文言文翻譯的技巧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國中生能“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而在各類考試時,這“理解基本內容”常常以翻譯的題型出現,即將文言語句或小段用現代漢語翻譯出來。有些考生對此束手無策或不知如何入手,其實,文言文翻譯是有法可循的:
翻譯的總原則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翻譯的`步驟是:“解詞”→“串意”→“順意”,通過這三步來完成的。即先解讀重點詞語,明確其含意和用法;再將一個一個、一組一組詞意,語意串連起來,形成句意;最後,把整個語句順暢起來,亦即各詞語間不連貫的使其連貫起來,不通順的使其通順起來。
翻譯的具體方法是“增”、“刪”、“留”、“變”四法:
1.增,即對省略部分要增補出來;
2.刪,即對無實在意義(表語氣、停頓等)的文言虛詞刪去不譯;
3.留,即對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人名、時間、專用名詞等)保留不譯;
4.變,即對與現代漢語習慣不同的句子採用意譯。
例如,將下面《寇準傳》中的一段譯成現代漢語:
寇準傳
初,張詠在成都,聞準①入相,謂其僚屬曰:“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及準出陝,詠適自成都罷還,準嚴②供帳,大為具待③。詠將去,準送之郊,問曰:“何以教準?”詠徐曰:“《霍光傳》④不可不讀也。”準莫諭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公謂我矣。”
(選自《宋史·寇準傳》)
注釋:
①準:寇準,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嚴:敬重。
③具待:具,備辦;待,接待。
④《霍光傳》:載《漢書》,傳末有“然光不學無術,暗於大理”之語。
對於這一段行文的翻譯,要先弄清一些詞語的含義。
通過初讀,文中的主要人物:張詠,又稱“張公”“詠”;寇準,又稱“寇公”“準”。
文中的地名:成都、陝(即:陝西)。這些詞語都按原文或原義寫出。
其餘各詞語的意思,依次如下:
“初”,即“當初”,“在”原義不變;
“聞”,“聽說”;“入相”,即進入相府,譯為:“當了宰相”;
“謂”,“對……說”;
“其”,“他的”;
“僚屬”,“同僚們”;
“奇材”,同今義“奇材”;
“惜”,“可惜”;
“爾”,嘆詞:“及”,到,等到;
“出陝”,出京外任陝西地方官;
“適”,恰,正趕上;
自,從;
“罷還”,罷官還鄉;
“供帳”,供設帷帳;
“為”,做;
“去”,離去;
“送之郊”,送他到市郊;
“何以”,以何,用什麼;
“教”,教導;
“徐”,慢慢地;
“莫諭其意”,不明白他的用意;
“歸”,回到府中;
“至”,到;
“謂”,說。
進行第二步、第三步,就是把這些詞語連線起來,並加以通順。譯文如下:
當初,張詠在成都(作官),聽說寇準被拜為宰相,(就)對他的同僚們說:“寇準是個奇材,(只)可惜學術方面(有些)不足啊。”等到寇準出任陝西地方官,張詠(也)正好被罷官從成都還鄉,寇準非常敬重地供設帷帳,並準備了盛大的接待儀式。張將要離去,寇準送他到市郊,問道:“(先生)有什麼話要教導寇準嗎?”張詠慢慢地說:“《霍光傳》,(您)不可不讀啊。”寇準並不明白他的用意,回來以後,拿出那《霍光傳》讀它,到“不學無術”一句,笑著說:“這是張公教導我啊。”
在這一段譯文中,對原文的詞語含義適當地現代語義選擇,句內、句間作了串連,有些省略成分作了補足。從而使語義暢達,更符合作者的原義。這就是省略句的問題。
對於判斷句,要加“是”,如“寇公奇材”,可譯為“寇準是個奇材”。
對於倒裝句,要按現代漢語的語序來翻譯,如“何以教準”句中“何以”就是“以何”,可譯為“用什麼”。
關於被動句,要按現代漢語習慣加“被”。如“聞準入相”,這是意義上的被動,可譯為“寇準被任命為宰相”。
總之,文言語句、段的翻譯,需要理解語句間的邏輯關係、語氣關係,弄清實詞含義、虛詞作用,發現詞類活用和通假,正確處理一些凝固的結構和文言句式。
但是,所有這些解題的技巧,都是建立在掌握文言知識,形成文言語感的基礎上的。因此,我們平時多讀多譯一些淺顯易懂的文言篇章是十分必要的,這既訓練了我們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又領略了祖國文化遺產的巨大魅力。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