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疑啟智最佳化文言文課堂教學

以疑啟智最佳化文言文課堂教學

本文闡述了通過“自學存疑—質疑答難—設疑引議—啟思釋疑—述疑多練”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做法,如何達到在文言文課堂教學中,使學生的學的教師的教雙邊有效的結合,從而真正有效地傳授知識和培養學生智慧型。

對於文言文的教學,老師們往往把它上成文言詞句的落實課、翻譯課、串講課,弄不好會死氣沉沉,學生毫無興趣。一篇古文,典型的字句總是那么多,似乎很少有變通的天地,因此我們要認真研究文言文教學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形式上動點腦筋。以“疑”為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緣疑而入又緣疑而出,通過求“疑”的啟化式教學法,傳授知識,培育學生智慧型,是最佳化文言文課堂教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自學存疑,為課堂施教做準備。

自學存疑,指學生自學課文,存疑置難。自學並非放任自流,它要求學生在自我閱讀時對照註解疏通課文,標出疑難字句。可以說,這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

自學能力是一種不斷提高發展的能力,不是一兩次自學活動就能獲得,每次自學活動好象點,自學能力猶如線,無數點構成線,教師指導的每次自學存疑,都有這是這線上的一點,就這一點力求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

自學存疑是教師課堂施教的前提,學而生疑,疑而求知。

二、質疑答難,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因素。

疑答難,指學生詢疑問難和教師釋疑解難,它以自學存疑為基礎。“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思維總是從疑問開始的,鼓勵學生緣疑質難,能起激發和開拓思維的作用。

為了有效地組織質疑答難,老師可先集中讓學生髮問,匯總後再作解答,或者讓學生一一質疑,老師一一及時解答。也可以歸納學生所問,然後讓學生互議,再作解答。這種方式雖然有時過多占用了課堂時間,但學生在相互交流中能集思廣益,切磋越充分,越深入,釋疑就越準確,越深刻。況且學生自釋疑難獵取知識,較之由教師答疑而接受知識更具主動性。

課堂質疑答難中,教師要調節好課堂教學的“放”和“收”。質穎是明放,讓學生敞開思路、廣開思路;而教學形式變換是暗收,讓學生有效地利用課堂有限時間,掌握字、詞、句的含義與用法。明放而暗收,把整個質疑問難控制在一定尺度的範圍內,以順利地完成預定教學計畫。

課堂上,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心理活動和思維過種,質疑也必然會來自各個不同的方面,教師必須迅速而準確地作出相應判斷,有針對性的答疑,善於應變。優生和差生在質疑時往往深淺度不一,教師要見機行事,略釋淺顯,詳釋深難。學生提問時的思維活動不完全遵循老師設計的軌道,質疑若涉及不到的重點,而又任其發問,課堂勢必失去控制,時間就會不夠用,這便需要順勢釋疑,即順著學生的某一提問引向重點問題的講析,猶如“順水推舟”。

三、設疑引議,營造和諧熱烈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合作探究問題。

設疑引議,是指老師設定思考題,學生集體討論,尋求答案。

疑是啟開思維大門的鑰匙。設疑貴巧,巧在以疑誘發、點撥和引爆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連貫性、發散性、創新性和凝聚性;設疑也貴精,精在突出課文的重點、難點、疑點和特點,在這四點上,讓學生疑深、疑透、疑廣。教師一般可設定以下幾種思考題型作指向訓練:

1、判斷型:如《山坡羊.潼關懷古》:對“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有幾種不同看法,哪一種對?為什麼?

(1)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題的開拓和深化。如果這首曲子的曲意僅僅停留在“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上,那么它僅僅宣揚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在否定歷史的同時,也否定了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正因為最後兩句就使得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題材的其它作品。這首曲可貴之處在於它有深切的人文關懷,有對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與關懷。

(2)王朝滅亡之際戰亂頻仍,民不聊生。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懷古實乃傷今,沉重實責任

(3)對歷史的概括,顯指元代現實生活。這種複雜的感情要結合作家的生平經歷才能理解,作者多年的宦海沉浮,讓他把功名富貴都參破,不再在意統治者對自己的評判。

(4)表達了一種參破功名富貴的思想,這兩句把勝負之數、功名之分、生死之際,看成了毫無差別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說富貴無常、人生如夢這類題弄不單是追求思維結果,而且注意思維過程,以便引導評定,使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2、連貫型:如《送東陽馬生序》第二段的教學:(1)本段的'中心意思是什麼?(2)文章從哪些地方表現了明代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3)作者寫這些太學生學習條件優越的用意何在?

三個題環環相扣,通觀整個設疑,好似串珠式的不散不亂,由此及彼,引導學生在不中斷的思維過程中連鎖反應。

3、比較型:將相近的一組內容形式列在一起,把相應的各部分聯繫起來比較,確定對比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如試比較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和杜甫的《望岳》的異同。

精巧設疑,是為了引思、引議,因此老師提出思考題後便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學生們在議疑時,既有冷靜思考,又有熱烈討論,動靜結合能使課堂呈現出輕鬆活潑井然有序的良好狀態。同時,學生們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互相修正,通過集體語言和集體思維之間的相互作用,對老師設定的疑難,獲得一定層次的解答,為下步釋疑作輔墊。

四、啟思釋疑,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多向思維去解決實際問題。

啟思釋疑,指引導啟發,析疑釋疑。課堂上通過多媒體等演示或用生動簡潔的語言析述,把學生引向釋疑的邊沿,誘發他們的思維,使學生產生躍躍欲試的衝動,主動釋疑。老師善於抓住學生思維過程,因勢而導,三言兩語扼要指點,切中關鍵,以啟開學生思路,破除阻礙,化難為易,頓開茅塞。如《天淨沙秋思中“古道西風瘦馬”的釋疑:

師:作者為什麼用“瘦”描寫馬?

生:因為旅途很辛苦,很疲勞,馬累瘦了。

師:馬都累瘦了,那旅行的遊子怎樣?

生:馬都累瘦了,遊子在旅途歷經的艱難苦辛則不言而喻了。

師:這樣寫馬有什麼作用?

生:通過寫與遊子相關的“瘦馬”,從側面烘托出遊子的疲睏。

師:這一句寫了遊子怎樣的“思”?

誘到這一步,自然水到渠成。學生的思路出閉塞到豁然,認識出困惑到領悟,不假思索就體會到了。

學生:“古道西風瘦馬”寫出了遊子漂泊時的悽苦、困頓的愁思。

五、述疑多練,鞏固學生所學,促進智慧型發展。

課堂上讓學生有意識記憶,把對“疑”的理解和認識通過口頭語言表達出來,使獲取的知識得到溫習、鞏固和運用。如《臨洞庭》一課:

生:關於“波撼岳陽城”一句,老師認為:岳陽城位於洞庭湖東北面,八月秋水齊岸,湖面浩瀚無邊,當西南風起,洶湧的波濤便朝東北方向涌去,於是詩人產生了一咱主觀感覺,仿佛岳陽樓被波濤撼動了。而老師認為,這句詩不是寫主觀感受,而是寫實景,“涵虛混太清”的壯闊洞庭湖面,也涵混了岸邊岳陽城的倒影,當風起雲湧,水面的倒影也隨之起伏搖撼。

師:詩人登岳陽樓而臨洞庭,湖面浩渺,岸邊的岳陽城為之而動,水中倒影亦不足觀,因此詩人主要是從抒發主觀感受寫景。當然,登高縱目,百里洞庭盡收眼底,波撼岳陽城的倒影也是實觀之景。此詩名用所感寫所見,虛中有實。

在這一敘述中,同學提出的獨到見解和老師據此所作的綜合析述,使知識得到了更圓滿的補充。

課堂上讓學生充滿問題,經過教師激發,,以“疑”啟智,學生成為主人,越來越敢於面對問題、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乃至不斷地探索新問題,真正做到知識傳授和智慧型培養相結合,達到文言文課堂教學最最佳化的目的。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以疑啟智最佳化文言文課堂教學0
以疑啟智最佳化文言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