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學“六步法”
文言文教學“六步法”
如何使學生對文言文從被動學變為主動學?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們認為可以採用“六步法”,即一看、二聽、三找、四講、五讀、六總。
一看。遇到一篇新文章,先組織學生自看。篇幅短的可通讀全文,篇幅長的則要分段閱讀,使學生先有感性認識。這一步驟姑且稱為“粗讀”。例如高一語文第一冊中《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對高中生來講這篇課文篇幅不長難度不大,我們安排10分鐘給學生“粗讀”。
二聽。讓學生在“粗讀”的基礎上,認真聆聽老師的'范讀或聽錄音。這一過程要求學生特別留意生詞的讀音,並且對重點實詞、虛詞做到心中有數。
三找。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呂淑湘說,“教師培養學生主要是教會他動腦筋。”“找”的過程也就是“動腦筋”的過程。“找”即學生“聽”後找出需掌握的生詞及重點並提出疑問。這可稱為“精讀”。讓學生“找”,可以對症下藥、有的放矢,這比老師開門見山點出來效果更好。仍以《鄒忌諷齊王納諫》為例,我們請一個學生上講台,找出本文生字,他在黑板上寫出“yì@①(yì)麗、朝(zhāo)服、窺(kuī)、孰(shú)、諫(jiàn)、謗(bàng)、期(jī)年”等詞。另一學生補充指出,“朝”在本文有兩個讀音,在“朝服”中念(zhāo),在“皆朝於齊”中念(cháo)。然後,啟發學生找出本文重點,讓他們各抒己見,最後逐漸統一認識,列出“服、美、私”這幾個詞有活用現象。又有同學指出本文“於”用法各異,有“對、向”義,有“比”義,還有“在”義。我們又鼓勵學生提問。一學生提出“孰視之”中“孰”,不知作何解釋。在“找”這一過程可以引進競爭意識,看誰找得快、找得準。同學受到老師表揚後學習興趣更濃,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四講。老師講解同學在“找”中出現的疑點,並啟發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有些書本下面注釋有的,要提醒學生作記號;沒有的則要督促他們做筆記。這一環節,可進行個別提問,也可集體提問,還可交叉進行,相輔相成。例如上面提及的“孰視之”中“孰”作何解,可以提示《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學過一句“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學生立刻回憶起此處“孰”是通假字,通“熟”、仔細,這樣,“孰視之”中“孰”也就迎刃而解了。
五讀。完成了上述四個步驟後,應讓學生分段分節朗讀,這有助於課文的完整性與連貫性。“讀”時,應遵循古人“必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六總。最後一個步驟後,也是很關鍵的一個步驟,是總結。通常語文老師都是不辭勞苦地“滔滔不絕”,成績好的學生自不必說;對差的學生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而言,則多半是對牛彈琴。我們認為可以讓學生總結。讓他們積極思考,歸納出本課的重點。學生踴躍參與,既鍛鍊了分析歸納能力,又提高了語言表達水平,同時又一次鞏固了本課知識點,可謂“一箭三雕”。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