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黔之驢》精讀解析

文言文《黔之驢》精讀解析

【第一部分:背景知識及相關背景】

一、字音及詞義:

噬sh :咬,食。

狎xi :親近而態度不莊重。

遁d n:逃走。

窺:暗中察看。

好h o事者:喜歡多事的人。

船載以入:用船裝運(驢)進入(黔)。船,這裡是用船的意思。

寵然:巨大的樣子。

以為神:把(它)當作神奇(的東西)。是“以之為神”的省略。

蔽:隱蔽

稍:副詞,漸漸。

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他日:另一天,有一天。

駭h i:害怕,驚懼。

以為且噬己:認為將要咬自己。且,將要。

然:然而,但是

往來:走來走去,來來回回。

異能:特殊本領。

盪倚沖冒:形容虎對驢子輕侮或戲侮的樣子。盪,碰撞;倚,依靠;沖,衝擊;冒,冒犯。

不勝sh ng怒:非常惱怒。勝,禁得住,不勝,不能承受。

計之:盤算這件事。之,指上文所說驢生氣了只能踢的情況。

跳踉li ng:跳躍。

去:離開。

黔驢技窮:比喻有限的一點兒本領已經使完了。

龐然大物:形容很大很笨的一些東西。現多用來形容表面上很大而實際脆弱的東西。

二、相關背景:

1、關於作者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永濟市)人,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刺史,又稱“柳柳州”。生於長安,九歲時因避戰亂,曾隨祖父輾轉到夏口(今湖北武漢市)、九江、長沙等地,切實體驗到社會動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對他以後投身社會變革運動影響很大。少年時即因文章而有“奇名”。貞元九年(公元793年)中進士。後來在朝中任職,和劉禹錫一同參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集團。革新(史稱“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馬(州刺史的屬官),劉禹錫等七人也被貶為遠州司馬,史稱“八司馬事件”。他在永州九年,有機會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遊歷當地山水名勝,寫下了不少詩文名篇。多年的貶謫生活,使他的身心備受折磨,四年後病逝於任所。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學家,與韓愈共同倡導“古文運動”,被後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並稱“韓柳”。他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創作的“古文”,包括論說、寓言、傳記、山水遊記、騷賦等,有很多是具有豐富的現實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的作品。

2、關於背景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作品,包括詩文兩部分,文的成就大於詩。

柳宗元的寓言繼承《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列子》《戰國策》的傳統,並有新的發展。他的寓言多用來諷刺、抨擊當時社會的醜惡現實,推陳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種動物擬人化的藝術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達政治見解。代表作《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組合成的《三戒》,通過麋、驢、鼠三種物態的描繪,反映現實,形象生動,語言犀利,篇幅雖短,而波瀾起伏,《羆說》等篇嘲弄貪得無厭、虛聲惑眾的人,同樣嬉笑怒罵,因物肖形,表現了高度的幽默諷刺藝術。

我國古代沒有專門的寓言作家,也很少有獨立的寓言作品,大多數寓言附屬於議論性的文章,針對性強,故事情節一般比較簡單。《黔之驢》雖然可算作獨立的寓言作品,但同樣具有上述特點。

3、關於《黔之驢》

本文是寓言故事《三戒》中的一篇。三戒是三個應引為借鑑的事。“黔之驢”是貴州一帶的驢子,借驢為喻,諷刺不自量力,自取滅亡的惡人。

【第二部分: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本文借驢子的愚蠢無能,身體雖然龐大但最終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啟示人們:世上許多貌似強大的事物,實際上往往是最虛弱的,它們終究逃不脫滅亡的命運。也間接諷喻了無能的權貴們恃寵而驕、得意忘形之態及其可悲的下場。

二、文章脈絡

本文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1),故事的開端和發展,寫驢子來歷及老虎對它的神秘感及初步試探。

首先交代驢是“外來戶”,為下文做鋪墊,故事由此而起。“龐然大物”是以老虎的眼光顯示驢的形體特徵。虎因此而心生畏懼,敬畏之至,“蔽”“窺”“稍”,勾畫出既好奇,急於摸底,又害怕的'心情。

第二部分(2),是故事的主體,寫虎逐步摸清驢的底細,終於吃掉驢。分三層。

第一層(……終不敢搏),寫虎對驢“鳴”的反應。

驢來自外地,它的叫聲在當地也是稀異的,虎毫無準備,驚怕也是很自然的。在前面寫了驢的形體後這裡又進一步寫了驢的叫聲,從形大到聲宏,“驢一鳴”,作者抓住了驢大嗓門的特點,一寫黔驢之技。

第二層(……技止此耳),寫虎進一步大膽試探,激怒驢使出“蹄之”的絕招,終於識破驢的真相。

集中寫虎發起的新的攻勢,細緻入微地寫了虎的聰敏機智和膽識。為了進一步摸清驢的底細,虎採取了一系列試探的行動,“往來視之”“近出前後”“盪倚沖冒”一再試探而激怒驢子,處處可見虎的生性大膽和工於心計。

第三層,寫虎吃掉驢,得勝而去。

虎知黔驢技窮而食之,痛快淋漓:“跳踉大(口闞)”,從動作、吼聲兩方面表現虎的勇猛兇狠;“斷其喉”“盡其肉”“乃去”,句式短促,節奏鮮明,寫出乾脆、利落、志得意滿的情態。

《黔之驢》這則寓言通過老虎吃掉寵大驢子的故事,諷刺了當時統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才無德,外強中乾的上層人物。故事還啟示人們:那些貌似強大的東西並不可怕,只要敢於鬥爭,關於鬥爭,就一定能戰勝它。

三、寫作方法

1、作者運用想像和誇張,用短短的文字,敘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創造了兩個鮮明的具有典型意義的形象。

這種大手筆是難以做到的。“龐然大物”僅僅四個字就生動地畫出驢的蠢相,成為人們喜愛的成語。寫虎,不僅刻畫其行動,神態,還著重描寫其心理活動,如“以為神”“以為且噬己也”“覺無異能者”等。作者關於體情察物,比如“驢不勝怒,蹄之”就寫得非常傳神,一筆就畫出了個性鮮明的形象。

2、強烈的現實主義和鮮明的戰鬥性。

《黔之驢》里所塑造的蠢驢的形象,正是當時社會上那些徒有其表,實則虛弱無能的人。

3、運用了擬人化和對比的藝術手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驢和虎這兩個動物形象。

文中寫驢的外表強大,是通過虎的反應來寫的。老虎是百獸之王,但是,乍見驢這個龐然大物時,忽然“以為神”,只敢“蔽林間窺之”;當驢鳴叫時,虎不僅“大駭”,而且“遠遁”、“甚恐”;從虎的畏形畏聲有力地烘托出了驢的表面氣勢。抑制老虎也就拔高了驢子。收到了一種水低山高的對比效果。對老虎,通過擬人化的手法,著力刻畫其對驢的認識和行為的急劇變化過程,把老虎的機智、勇敢寫得維妙維肖。開始它只敢“往來視之”,對驢的能耐產生懷疑;第二步就“近出前後”,靠近觀察;第三步是再近一些,並發出挑釁性的動作,誘敵出擊;當黔驢技窮之時,它“因喜”並作出“技止此耳”的判斷,隨即果斷地發起攻擊,僅用“跳踉大(口闞),斷其喉,盡其肉”三句就將威猛的虎王栩栩如生地勾畫出來。對虎的心理描寫也分三層:第一層是“以為神”及相關的“駭”、“恐”;第二層是“覺無異能者”,是認識的深化;第三層是“因喜,計之……”,是作出理性判斷。另外,對兩個動物的刻畫都十分切合各自的特點,寫驢,其聲用“鳴”,其動作用“蹄”;寫虎,其聲是“大(口闞)”,其運用是“盪倚沖冒”、“跳踉”、“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四、參考譯文

貴州地區沒有驢子,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了一頭驢進入。運到了卻沒有什麼用處,就把它放到山下。老虎看到它,是個巨大的動物,把它當成神奇的東西,就躲藏在樹林子裡偷偷地觀察它。老虎漸漸地出來接近它,小心謹慎地,不知道它究竟是什麼東西。

有一天,驢子一聲長鳴,老虎大吃一驚,逃得遠遠的;以為驢子將要咬自己,非常恐懼。可是老虎來來回回地觀察它,感到它好像沒有什麼特殊的本領,漸漸聽慣了它的叫聲,又靠近它,在它前前後後走動,(老虎)始終不敢和驢子搏鬥。老虎漸漸又靠近驢子一些,態度更為隨便,挨挨碰碰,沖衝撞撞。驢子忍不住發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而很高興,盤算這件事,心想:“它的本領只不過這點罷了!”於是跳躍過去,大聲吼叫,咬斷了驢子的喉嚨,吃完了它的肉,才離去。

【第三部分:類文品讀】

臨江之麋

臨江之人,畋得麋麂,畜之。入門,群犬垂涎,揚尾而來。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使勿動。稍使與之戲。積久,犬皆如人意。

麋麂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戶我友,牴觸偃仆益狎。犬畏主人,與之俯仰甚善。然時啖其舌。

三年,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1、本文選自 的《三戒》中的第一篇《臨江之麋》。

2、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⑴畋得麋麂(畋: 麋麂: )

⑵畜之(畜: )

⑶其人怒,怛之(怛: )

⑷自是日抱就犬(是: 就: )

⑸稍使與之戲(稍: )

⑹然時啖其舌(啖: )

3、翻譯下列句子。

⑴積久,犬皆如人意。

⑵以為犬良我友,牴觸偃仆益狎。

4、這則寓言的寓意是什麼?

(參考答案:1、柳宗元 2、⑴打獵;幼鹿⑵餵養⑶嚇唬⑷這;靠近⑸逐步,慢慢地⑹吃,這裡指舔 3、⑴時間久了,那些狗能按照主人的意圖行動。⑵認為那些狗實在是自己的朋友,和狗一起沖闖,在地上一起打滾,嬉戲,顯得更加親昵。 4、那些恃寵嬌橫、仗勢欺人的傢伙是難免喪身的。)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文言文《黔之驢》精讀解析0
文言文《黔之驢》精讀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