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虛詞的用法資料

文言文虛詞的用法資料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蘇軾《石鐘山記》)

2.表示憑藉。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歸有光《項脊軒志》)

②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司馬遷《屈原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

①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司馬光《赤壁之戰》)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於,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於。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張溥《五人墓碑記》)

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司馬遷《屈原列傳》)

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

①今以實校之。(司馬光《赤壁之戰》)

②余船以次俱進。(司馬光《赤壁之戰》)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十(成語)

②夜以繼日(成語)

③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經·氓》)

(二)連詞

1.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②忽魂悸以魄動。(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2.表示承接關係,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蘇軾《石鐘山記》)

②樊噲側其盾以撞。(司馬遷《鴻門宴》)

③各各竦立以聽。(蒲松齡《促織》)

3.表示目的'關係,後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餘年,教吾子與汝子(韓愈《祭十二郎文》)

③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蘇洵《六國論》)

4.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蘇洵《六國論》)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③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三)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範圍。例: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諸葛亮《出師表》)

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範圍)

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為。

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②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屈原《涉江》)

(五)名詞

譯為:緣由,原因。

①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經。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盡矣。

2.通已,止。

①無以,則王乎?(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以為】

1.認為,把當作或看作。

①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②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2.把作為或製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賈誼《過秦論》)(以為:把它設為。)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賈誼《過秦論》)

【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髮展或推斷的結果。

①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蘇軾《石鐘山記》)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麼辦法用來沒有什麼辦法用來

①項王未有以應,曰:坐。(司馬遷《鴻門宴》)

②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莊暴見孟子》)

③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荀子《勸學》)

④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李密《陳情表》)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文言文虛詞的用法資料0
文言文虛詞的用法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