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文言文閱讀之吳山圖記
課外文言文閱讀之吳山圖記
(明)歸有光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為吳縣,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為給事中。君之為縣,有惠愛,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於其民。由是好事者繪《吳山圖》以為贈。
我同年得中的好友魏用晦任吳縣縣令未滿三年,因考績列入優等被調入京城擔任給事中。魏君任吳縣縣令期間有恩於民,離任時,百姓設法挽留卻未能成功,魏君也捨不得離開他的百姓,於是有熱心人便畫了一幅《吳山圖》來送給他。
夫令之於民,誠重矣。令誠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澤而有榮也;令誠不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於吳之山川,蓋增重矣。異時吾民將擇勝於岩巒之間,尸祝於浮屠、老子之宮也,固宜。而君則亦既去矣,何復惓惓於此山哉?
縣令對於老百姓來說,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縣令確實是賢良的,那么當地的山川草木也為蒙受其恩澤而感到榮耀;如果縣令不賢良,那么當地的山川草木也會遭殃,感受到恥辱。魏君對於吳縣的山河,可以說是增添了光彩了。今後有那么一天,吳縣的老百姓將會在青山秀岩間挑選一塊名勝寶地,在佛寺或道觀里祭祀他,這完全是應該的。那么魏君既然已經離開了吳縣,為什麼還對這裡的名山那樣眷戀呢?
昔蘇子瞻稱韓魏公去黃州四十餘年而思之不忘,至以為《思黃州》詩,子瞻為黃人刻之於石。然後知賢者於其所至,不獨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於其人也。君今去縣已三年矣。一日,與余同在內庭,出示此圖,展玩太息,因命余記之,噫!君之於吾吳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從前,蘇東坡稱讚韓琦離開了黃州四十多年,還念念不忘黃州,以至於寫下了懷念黃州的詩歌。蘇東坡替黃州人把這詩刻在石碑上。由此後人才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賢能之士到某一處地方,不單單會使那兒的人民不忍心忘記他,而且連自己也不能忘記那兒的人民。現在魏君離開吳縣已經三年了,一天,他與我同在內庭,取出這幅《吳山圖》給我看,一邊欣賞,一邊嘆息,就命我寫篇文章記載這件事情。唉!魏君對於我鄉吳縣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怎能使我們吳縣百姓忘記他呢!
(《震川先生集》卷十六)
5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夫令之於民,誠重矣 誠:確實,實在
B .亦被其澤而有榮也 被:蒙受
C .異時吾民將擇勝於岩巒之間 勝:風水寶地
D .君今去縣已三年矣 去:往,到
5. D(去:離開。)
6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 以高第召人為給事中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B .君於吳之山川.蓋增重矣飛 是巨盡節於陛下之日長
C .子瞻為黃人刻之於石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
D .因命余記之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6. B(A介詞,譯為因為;連詞,表示並列,譯為並且 B都是介詞,譯為對 C介詞,譯為替;介詞,譯為被。D連詞,表示承接,譯為於是;介詞,譯為通過。)
7 .下列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章第一段先交待自己與《 吳山圖》 主人的同年關係,再引出《 吳山圖》的'故事,將一地的山川形勝與賢能之士聯繫起來,同時也為下文的議論作鋪墊。
B .文章談了縣令的賢與不賢對老百姓的關係,又用蘇軾和韓琦的故事為例,目的是說明賢能之官吏自然會得到當地百姓的深切懷念。
C .作者用心雕飾文字,寫得清新淡雅,細膩描繪了吳縣的山水,又將深意寓於山水之外,構思非常精巧。
D .全文結構巧妙,層次井然,抒情含蓄。作者緊扣官與民的關係來展開議論,同時也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家之塊壘,真可謂運思良苦。
7. C(作者在文字上不事雕飾,且選文並沒有描寫吳地山水。)
8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lo 分)
( 1 )君之為縣,有惠愛,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於其民。(4 分)
譯文:
( 2 )而君則亦既去矣,何復惓惓於此山哉?( 3 分)
譯文:
( 3 )君之於吾吳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3 分)
譯文:
8.(1)魏君任吳縣縣令期間,有恩於民,(離任時,)百姓設法挽留他卻未能成功,魏君也捨不得離開他的百姓。
(2)那么魏君既然已經離開了吳縣,為什麼還對這裡的山水那樣眷戀呢?
(3)魏君對於我鄉吳縣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怎能使我們吳縣百姓忘記他呢!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