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蘇軾列傳》(十三)原文及翻譯

宋史
【原】論曰:蘇軾自為童子時,士有傳石介《慶曆聖德詩》至蜀中者,軾歷舉詩中所言韓、富、杜、范諸賢以問其師。師怪而語之,則曰:“正欲識是諸人耳。”蓋已有頡頏當世賢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師,一日而聲名赫然,動於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詞科,入掌書命,出典方州。器識之閎偉,議論之卓犖,文章之雄雋,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為之主,而以邁往之氣輔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達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為。至於禍患之來,節義足以固其有守,皆志與氣所為也。仁宗初讀軾、轍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神宗尤愛其文,宮中讀之,膳進忘食,稱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軾,而軾卒不得大用。一歐陽修先識之,其名遂與之齊,豈非軾之所長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嗚呼!軾不得相,又豈非幸歟?或謂:“軾稍自韜戢,雖不獲柄用,亦當免禍。”雖然,假令軾以是而易其所為,尚得為軾哉?
【譯】論說:蘇軾在兒童時代,士人中有流傳石介的《慶曆聖德詩》到蜀地的,蘇軾歷舉詩中所說韓琦、富弼、杜衍、范仲淹等賢人去問他的老師。老師覺得奇怪而對他解釋,他就說:“正想認識這幾個人。”這是因為他已有和當代賢人相併列的意思。二十歲左右,蘇軾父子兄弟到了京城,一天而聲名顯赫,震動四方。不久登上進士高等,通過殿試,入朝掌管書函詔令,出任州縣官員。他的才能器識弘大,議論卓識傑出,文章雄渾俊爽,政事精明能幹,四方面都有獨到之處為主,而以過人的氣勢為輔。所以他所想到的,言語足以表達他的智謀,行為足以使他有所作為。至於災禍到來時,他的節義足以堅守他的品德,這都是志和氣的作用。仁宗剛讀到蘇軾、蘇轍的制策,退朝後高興地說:“朕今天給子孫尋到兩個宰相了。”神宗尤其喜愛他的文章,在宮中閱讀,御膳送來竟忘了吃,稱他為天下奇才。兩個皇帝都能夠了解蘇軾,而蘇軾終究不能被重用。歐陽修先賞識他,他的名氣就和歐陽修相等,豈不是蘇軾的天才是不可被掩蓋的,這是天下最公平的事,做不做宰相那是命。唉!蘇軾不能做宰相,又難道不是他的幸運嗎?有人說:“蘇軾稍有隱晦,雖然不被重用,也應免去了災禍。”雖然如此,假使蘇軾以此而改變他的所作所為,還能成為蘇軾嗎?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宋史《蘇軾列傳》(十三)原文及翻譯0
宋史《蘇軾列傳》(十三)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