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媒介在文言文教學f中的運用

現代媒介在文言文教學f中的運用

我們的文言文教學如何藉助一些現實生活里學生感興趣的媒介,架設通往古代文化的橋樑,吸引孩子們到文言文的世界早去遊覽?下面,我將根據自己的感悟,逐個說明現代媒介在文言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媒介一:生活中常見的熟語

什麼是熟語呢? 《現代國語詞典》的解釋是:“固定的詞組,只能整個套用,不能隨意變動其中成分,並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構詞法來分析, 如‘慢條斯理、無精打采、不尷不尬、亂七八糟、ba6*九不離’等”,從這個解釋我們可以看到熟語和成語很接近,但範圍比成語要廣泛。成語除了符合熟語所具備的特點之外,還具有簡潔精闢、大多由四字構成、一 般都有出處(書面來源或典故)、書面色彩較濃等特點;而成語只是熟語的一部分。在語言裡,一般詞組是臨時組合的,各種熟語則是經久沿用、有了定型的。它具有豐富的內容,概 括人們的認識成果,並且口語化程度高,生動活潑,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在結構上,不限於四字詞組,包括多由三字格組成的慣用語,(如唱高調 “炒就魚”,由兩個部分組成的“歇後語”, (如“泥菩薩過江一一自身難保”),人民民眾口頭流傳的“俗話”,(如“不管三七二十一”,“死馬可作活馬醫”)和揭示客觀事理、富有教育意義的“諺語”(如“不要把雞蛋放進一個籃子”)等。在使用上,雖然不能隨意變動其中的成分,但也有些比較靈活,可以添加一地成分,如炒魷魚 ,炒你的魷魚。

成語、歇後語和慣用語是我們語言中最精巧的語彙。他們因為其精彩簡練的表達放果得以在今天語言中延續。恰當地運用這些熟語,否可以大大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放率。

「課堂實例」某教師在教學《失街亭》之前,先讓學生課外自讀《三國演義》,讓他們找出成語、歇後語和慣用語,並通過比賽的形式,看誰積累得多。

老師專門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上黑板,寫出他們積累的歇後語,如:劉備摔孩子一一收買人心;周瑜打黃蓋一—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關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張飛穿 線一一大眼瞪小眼。慣用語,如:萬事俱備,只父東風;過五關,斬六將;身在曹營心在漢;賠了夫人又折兵;大意失荊州;鞠躬盡瘁,死而後己;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有大量的成語。

然後,讓學生講出這些熟語包含的故事。結果,學生對整部《三國演義》讀得津津有味,能夠較全面地了解小說情節,自然對課文《失街亭》有比較深刻的理解。

再如,用已知成語臥薪嘗膽推演未知的《勾踐滅吳》,用四面楚歌開講《鴻門宴》等等。熟悉的詞語,熟悉的解說其實演化自真實的歷史故事,可以刺激學生的思維味蕾,激發他們享受文言大餐的欲望

媒介二:活在孩子心中的古代神話故事

童話是孩子世界裡不可或缺的內容。魯迅先牛在《阿長與山海經》中曾經描寫過這樣的情節我對長媽媽刮目相看的原因是,她竟然能為我買來渴望已久的《山海經》。即使是大師如魯迅,兒童時候對童話也充滿著無比的熱愛。可以相信,對童話的閱讀興趣無人能夠迴避。

那么,我們何不藉助學生所熟悉而且熱愛的神話故事誘導學生走進他們未知的歷史文化中,去解讀文言文選篇呢?

[課文舉例]例1:精衛填海的故事,學生早已熟知。教學時可先讓他們講故事,再學習原文《精衛填海》。這樣,學生的參與成為教學的客觀需要,創造了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機會,拉近了新舊知識的距離,文言文的難度自然就降低了。

例2:牛郎織女的故事,老百姓口耳相傳,已經在學生的心中存在許多版本。原文是怎樣的呢?學生一定會有好奇心。那就讓他們去讀《迢迢牽牛星》,讀《搜神記》里的《董永》。 知道牛郎織女的故事來自這裡之後,同學們還會發現什麼呢?原來史書的故事與我們後來聽到的故事有出入,這又是為什麼呢?當然是後人的創造性發揮。後人因為怎樣的需求要改造 原來的故事?改文與原文所表達的思想有什麼不同?一連串的問題油然而生,學習的興趣被激發了,學習的質量自然也會大大提高。

這樣的.教學,可以便學生感覺到,原來文化並不是什麼嚇唬人的大部頭,就是歷史的人們在歷史的風塵中一路走來留下的歷史記憶,記載著彼時彼地人們的喜怨情愁,記載著他們的理想和追求,和我們今天的人們一樣。

媒介三:流行音樂元素

我們不難注意到,學生偏愛流行音樂(主要是通俗歌曲)的現象很普遍,不少學生的業餘生活、業餘愛好都與流行音樂(通俗歌曲)有關。那么,流行音樂與文言文學習有沒有可溝通的地方?如果能夠建立兩者的聯繫,文言文教學豈不是又增加了魅力?

「課例一則」播放歌曲《濤聲依舊》,讓學生在音樂畫面和唱詞之間倘佯。哪詞如下:“帶走一盞漁火讓他溫暖我的雙眼 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 無助的我已經疏遠那份情感 許多年以後才發覺又回到你面前 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雲煙 久違的你一定保存著那張笑臉 許多年以後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變 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 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 今天的你我怎樣重複昨天的故事 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提問:這首優美的歌詞其實並非詞作者首創,你知道它的靈感來源嗎? 請閱讀一一《楓橋夜泊》(唐朝)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比較《濤聲依舊》和《楓橋夜泊》之後,學生驚呼一一這么美的歌詞原來是化用古詩詞而來!真是得來全不費工夫啊!這種投機取巧的方式真妙。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從其它流行歌曲中去尋找去發現流行音樂作品與古代詩文之間銜接的痕跡。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文言文是最精練最文雅的語言,古詩更是文言寶庫中的珍品。 類似《濤聲依舊》這樣的移用在文學創作中,在歌詞創作中比比皆是。如歌曲《在水一方》與《詩經》中的《蒹葭》。

喜歡流行音樂的人都知道唱詞的疊加和一唱三嘆的妙處。結合實例讓學生談談,在聽歌曲結尾處的反反覆覆的時候,是否覺得有重複羅嗦之感。讓學生明確這樣做的好處:不僅沒有重複之嫌,反而覺得是在反覆中一遍遍地觸動情懷,是反覆抒情,層層推進。同時指出,這樣的創作方式其實並不新鮮,也是在仿效古人。

讓我們來看看上古時代的《樂府詩集》中一則《採蓮》

采蓬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

這首古老的民歌在寫作技巧上最突出的特點當然是疊加的聲音與疊加的畫面感。你看詩歌后五句幾乎全部相同,只是每句的最後一字有所改動。這不就是一唱三嘆嗎?五個魚戲蓮葉給人造成一種游魚很多的視覺效果,這就是畫面的疊加之美。 同時,加上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具有的那種豐富內涵(它常常與男歡女愛,多子多孫的觀念聯繫起來),從而使這樣的一首詩具有了它多樣的文化意蘊。 告訴學生,詩歌是用於歌詠的,只是因為後來丟失古代的曲調,才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只能讀不能唱的樣子。如果同學們有興趣、有能力,何不也瀟灑一把,試著用現代歌曲的曲調給古代詩歌譜曲,做一回作者,做一回古人?在演唱中體會古今相通的神韻,去感受詩歌之美,音樂之美。

媒介四:中國傳統文化意象

天文地理,風花雪月,草木蟲魚……以上幾乎所有事物皆現於古今中外文人的筆端。成為寄託作者願景的情意結,人們稱之為意象。所謂意象既是文學作品中那些具體可感的物象,又是超越了這些客觀物象自身的本來面目,滲入了作家藝術家情感與認識的虛幻之象。意象的特定涵義是由人類共同的感受和體認凝結而成的,有些已成為口耳相傳的名句、格言。每個民族因為歷史的或者地域的原因,對於某個物象有其傳統的審美認知。中國文學作品中對許多事物的抒寫,都有其特定的涵義。古詩文中不乏這樣有共同感受的意象朝露“流水”是對時光易逝的感嘆唱 浮雲則是君子對富貴的鄙棄和不羈於貧困的豁達,“夕陽”的斷腸, 小雨的清寒,秋的蕭瑟,杜鵲的哀傷,“柳”(諧音“留”)的離情別緒,花自飄零水自流的有意與無情……無一不具有特定的涵義。

看到青松、菊花,就想起堅韌不拔和堅貞不屈;看到紅旗,會引起振奮的情緒和勝利的遐想……瑞典的赫黑塞在《熱愛自然的心聲》中說:“雲處於神往的天和淒涼的大地間,而 隸屬於天、地,被比喻為所有人類的憧憬。雲是所有的漂泊和探取、欲求和鄉愁的永遠象徵”。

讓學生對身邊的花鳥蟲魚產生別樣的情懷,不僅有利於閱讀古典文學作品,而且可以讓他們對生活擁有豐富的體驗和感情。從一葉中閱讀秋的蘊涵,伴春鴨在江水裡探尋溫暖,成為熱愛生活、富於情趣的人。

媒介五:近在咫尺的家庭生活畫卷

對於家庭生活,人們常常由於浸淫其中反而覺得難以言表。是的,因為我們對生活太熟悉而少關注,少理解,少體驗,當然也少了這樣做的興趣和意識。那么,不妨讓學生從理想的家庭關係談起,談談他們希望擁有的家庭和親人,談談他們所想要的父母恩、子足情吧。

再來比較文言作品中的家庭場景,讓學生在文言作品中走近古人的家庭,感受古人的家庭氛圍,體會在沒有多媒體的世界裡,.我們的古人是如何營造溫馨的家庭的。學習《詠雪》,我 們就會驚奇:大雪封門的難耐天,卻被一家人過得有滋有味,詩意爛漫。 在比較思考中,學生也許會由此懂得,美好生活靠自己去經營,進而產生經生活的趣味和嘗試。這樣,我們就對家庭生活有了關注,有了體驗,有了理解,有了樂趣。

上面的文字,是我在文言文教學方面的心得體會,雖然零散,卻凝聚了我的探求和思考,它讓我相信文言文教學除了目前知識教學的程式之外,應該還有別的意義和路子。對此,我一直高揚著理想主義情懷:總是幻想著激動人心的教學前景,盼望著結束文言文課堂的沉悶局面,代之以生機勃勃,歡聲笑話……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現代媒介在文言文教學f中的運用0
現代媒介在文言文教學f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