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問太公曰:“何如而可為天下?” 閱讀答案及翻譯

文王問太公曰:“何如而可為天下?”
太公曰:“大蓋天下,然後能容天下;信蓋天下,然後能約天下;仁蓋天下,然後能懷天下;恩蓋天下,然後能保天下;權蓋天下,然後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則天運不能移,時變不能遷。此六者備,然後可以為天下政。”
文王在酆,召太公曰:“嗚呼!商王虐極,罪殺不辜,公尚助予憂民,如何?”
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賢,惠民以觀天道。天道無殃,不可先倡;人道無災,不可先謀。必見天殃,又見人災,乃可以謀;必見其陽,又見其陰,乃知其心;必見其外,又見其內,乃知其意;必見其疏,又見其親,乃知其情。行其道,道可致也;從其門,門可入也;立其禮,禮可成也;爭其強,強可勝也。全勝不鬥,大兵無創,與鬼神通。微哉!微哉!
“與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惡相助,同好相趨,故無甲兵而勝,無沖機而攻,無溝塹而守。大智不智,大謀不謀,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啟之;害天下者,天下閉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獸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濟濟則皆同其利敗則皆同其害。然則皆有啟之,無有閉之也。無取於民者,取民者也;無取於國者,取國者也;無取於天下者,取天下者也。無取民者,民利之;無取國者,國利之;無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見,事在不可聞,勝在不可知。微哉!微哉!
“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猛獸將搏,弭耳俯伏;聖人將動,必有愚色。今彼殷商,眾口相惑,紛紛渺渺,好色無極,此亡國之徵也。吾觀其野,草菅勝谷;吾觀其臣,邪曲勝直;吾觀其吏,敗法亂刑,上下不覺。此亡國之時也。大明發而萬物皆照,大義發而萬物皆利,大兵發而萬物皆服。大哉聖人之德!獨聞獨見,樂哉。”
(選自《六韜》,有刪改)
【注】①太公:姜子牙,名尚。②大明:旭日。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又見其陰陰:暗地裡的活動
B.同好相趨趨:追求
C.大謀不謀謀:顯現出謀略
D.此亡國之徵也征:征程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事而不疑,則天運不能移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
B.王其修德以下賢 其皆出於此乎
C.必覽天殃,又見人災,乃可以謀齋戒五曰,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
D.大明發而萬物皆照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取天下者/若逐野獸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濟/濟則皆同/其利敗則皆同其害
B.取天下者/若逐野獸/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濟/濟則皆同/其利敗則皆同其害
C.取天下者/若逐野獸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濟/濟則皆同其利/敗則皆同其害
D.取天下者/若逐野獸/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濟/濟則皆同其利/敗則皆同其害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太公認為,器量、誠信、仁愛、恩惠、權勢等條件分別對“容天下”“約天下”“懷天下”“不失天下”“保天下”具有重要作用。
B.太公認為,國君要修養德行,謙遜地對待士人,施恩惠於百姓,不可隨意興兵;倡導和謀劃用兵時,需要考慮天道和人道。
C.太公認為,國君要與百姓同疾苦,同情感,同憎惡,同愛好;國君要為百姓謀利益,不要掠奪民眾和別國的利益。
D.“無取於國者,取國者也”中的“國”在這裡指諸侯國,與“丘也聞有國有家者”(《季氏將伐顓臾》)中的“國”意義相同。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猛獸將搏,弭耳俯伏;聖人將動,必有愚色。(5分)
(2)吾觀其野,草菅勝谷;吾觀其臣,邪曲勝直;吾觀其吏,敗法亂刑,上下不覺。(5分)
參考答案
9、D 征:徵兆
10、C
11、D
12、A
文王問太公曰:“何如而可為天下?” 閱讀答案及翻譯
參考譯文
文王問太公曰:“何如而可為天下?” 閱讀答案及翻譯
文王問太公曰:“何如而可為天下?” 閱讀答案及翻譯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文王問太公曰:“何如而可為天下?” 閱讀答案及翻譯0
文王問太公曰:“何如而可為天下?” 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