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名二子說》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名二子說
蘇洵
原文
輪.輻.蓋.軫①,皆有職(13)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⑤者②。雖然,去⑦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⑧汝之不外⑨飾⑩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③,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④。雖然⑥,車仆馬斃,而患⑪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⑫矣。
(出自宋 蘇洵《嘉祐集·名二子說》卷十五·雜文二十一首)
閱讀練習
一,解釋加點的詞
1.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 ) 2.而軾獨若無所為者( )
3.天下之車莫不由轍( ) 4.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 )
5.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 )
二,翻譯
1.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
2.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3.轍乎!吾知免矣.
三,作者蘇洵,北宋散文家.有二子,長子名蘇軾,次子名蘇轍,與其子合稱三蘇,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是個大文人,卻偏偏以此二字名其二子,根據文意;
軾,是誡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轍,是誡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1.對車本身有其專用 2.車廂前的橫木 3.車輪壓的跡道 4.在其中 5.這
二,1.即使這樣,如果沒有軾,那么我就認為那不是一輛完整的車.
2.蘇軾啊!我擔心你不會在外表上掩飾自己.
3.蘇轍啊!我想你懂得這個道理,就會免於災禍的.
三,不要過於外露 要善於避禍為福
譯文
車輪、車輻條、車頂蓋、車廂四周橫木,都對車上有其職責,但作扶手的橫木,唯獨好像是沒有用處的。儘管這樣,如果去掉橫木,那么我看不出那是一輛完整的車了。蘇軾啊,我擔心的是你因不會裝飾自己的外表,而讓別人不知道你的作用啊。天下的車沒有不順著轍走的,但談到車的功勞,車輪印從來都不參與其中。儘管這樣,遇到車翻、馬死的災難,禍患也從來波及不到車輪印。這車輪印,是善於處在禍福之間的。蘇轍啊,我知道你是可以免於災禍的。
注釋
1.輪、輻、蓋、軫:輪,車輪。輻,輻條,插入輪轂以支撐輪圈的細條。蓋,車上的傘蓋。軫,車箱底部後面的橫木;一說為車箱底部四周的橫木。
2 軾:設在車箱前面供人憑倚的橫木。
3 轍:車輪行跡,也指車行的一定路線。
4 與焉:在其中。與,參加,參與。
5 為:用處。
6 然:這樣。
7 去:除去。
8 懼:擔心。
9 外:外表;外在。
10 飾:掩飾。
11 患:禍患。
12 免:免於災禍。
13 雖然:即使這樣
14外飾:在表面上有所掩飾
15.乎:對;對於。
16.職:專職,專用
背景
慶曆六年(1046年),蘇洵赴京趕考。儘管蘇洵的才學可以成為“帝王師”,可在朝廷腐敗、官場黑暗的環境下還是落榜了。他由此對科舉、朝廷失去了信心,轉而把希望寄托在兩個兒子身上。第二年返鄉後,蘇洵寫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說》。當時,蘇軾十一歲,蘇轍八歲。
蘇洵寫《名二子說》十年後,送二子入京應試,過成都辭別張方平,張出了六道題考兄弟二人,自己則於壁間密窺。兩人得題後,即各自思考。轍有疑問,指以問軾,軾舉筆倒敲几案,意為“管子注”。又指第二題,蘇軾把第二題勾了,因為並無出處,開始答卷。考完後,張方平對蘇洵說:“二子皆天才,長者明敏尤可愛,然少者謹重,成就或過之。”(出自《瑞桂堂暇錄》)
點評
唐宋八大家,蘇家父子就占了三席,可見這戶人家的厲害。
父親蘇洵,為子取名,深有講究。大兒子名“軾”。他說:車輪、車輻、車蓋和車軫,也即車後的橫木,都是車子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軾,只是車前用作搭手的橫木,但是如果去掉了它,對車的完整性就有損害。蘇東坡從小個性張揚、豪放不羈,父親告誡他“軾”過於張揚顯露,雖然少它不可,但要注意“外飾”,切忌自以為是,鋒芒畢露。
而蘇轍的性格則相對內斂,蘇洵說,天下的車莫不循轍而行,雖然論功勞,車轍是沒份的,但如果車翻馬斃,也怪不到轍的頭上。雖然“轍”不易致福,卻也難以招災。蘇洵對這個兒子,想必是比較放心的。
這篇短文很巧妙地借名字作發揮,對兩個兒子進行了為人處事方面的教誨。說來很巧,蘇軾曠達不羈、鋒芒外露,蘇轍沖和淡泊、含蓄深沉,兄弟二人各自的性格,與”老蘇”的《名二子說》倒也真是緊相契合。雖是蘇洵為自己的兩個兒子取名字時所作,觀蘇軾、蘇轍二人生平,蘇軾“一肚皮不合時宜”,於黨爭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蘇轍風頭遜於兄,而仕宦生涯遠比蘇軾順利。種種情形,竟與蘇洵當初所逆料者全同,所以說:知子莫若父也。
明智的父母,總希望子女首先要學會生存,然後再尋求發展。蘇軾後來也寫過一首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講的實際上也是這個道理。
蘇軾兄弟處於北宋新舊黨爭、矛盾激烈的時代,而兩人立身之術不同。蘇軾性格“不外飾”,論事激烈,不為世容,幾次入朝,又幾次“積以論事,為當軸者所恨”(《宋史.蘇軾傳》)而外任,還差點被殺。蘇轍遇事能自持論,不依附重臣,所以能自立而免禍。《宋史.蘇轍傳》說:“或謂‘軾稍自韜戢,雖不獲柄用,亦當免禍’。雖然,假令軾以是而易其所為,尚得為軾哉?”“韜戢”就是“外飾”。確實,那種不可掩抑的英邁之氣,正是蘇軾之為蘇軾的特點。《蘇轍傳》論蘇轍“寡言鮮欲”“君子不黨”,這正是他能處於“禍福之間”“齒爵皆優於其兄”的原因。知子莫如父,蘇洵早已預見到了這一切。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蘇洵《名二子說》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
蘇洵《名二子說》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