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時,趙高有罪,蒙毅案之,當死”閱讀答案
秦始皇帝時,趙高有罪,蒙毅案之,當死,始皇赦而用之。長子扶蘇好直諫,上怒,使北監蒙恬兵於上郡。始皇東遊會稽,並海走琅琊,少子胡亥、李斯、蒙毅、趙高從。道病,使蒙毅還禱山川,未反而上崩。李斯、趙高矯詔立胡亥,殺扶蘇、蒙恬、蒙毅,卒以亡秦。
始皇制天下輕重之勢,使內外相形以禁奸備亂者,可謂密矣。蒙恬將三十萬人,威振北方,扶蘇監其軍,而蒙毅侍帳幄為謀臣,雖有大奸賊,敢睥睨其間哉?不幸道病,禱祠山川尚有人也,而遣蒙毅,故高、斯得成其謀。始皇之遣毅,毅見始皇病,太子未立而去左右,皆不可以言智。然天之亡人國,其禍敗必出於智所不及。
聖人為天下,不恃智以防亂,恃吾無致亂之道耳。始皇致亂之道,在用趙高。夫閹尹之禍,如毒藥猛獸,未有不裂肝碎膽者也。自書契以來,惟東漢呂強、後唐張承業二人號稱善良,豈可望一二於千萬,以致必亡之禍哉?然世主皆甘心而不悔,彼自以為聰明人傑也,奴僕熏腐之餘何能為,及其亡國亂朝,乃與庸主不異。
或曰:“扶蘇親始皇子,秦人戴之久矣,陳勝假其名猶足以亂天下,而蒙恬持重兵在外,使二人不即受誅而復請之,則斯、高無遺類矣。何哉?”
嗚呼,秦之失道,有自來矣,豈獨始皇之罪?自商鞅變法,以誅死為輕典,以參夷為常法,人臣狼顧脅息,以得死為幸,何暇復請!方其法之行也,求無不獲,禁無不止,鞅自以為軼堯、舜而駕湯、武矣。及其出亡而無所舍,然後知為法之弊。夫豈獨鞅悔之,秦亦悔之矣。荊軻之變,持兵者熟視始皇環柱而走,莫之救者,以秦法重故也。李斯之立胡亥,不復忌二人者,知威令之素行,而臣子不敢復請也。二人之不敢請,亦知始皇之鷙悍而不可回也,豈料其偽也哉?周公曰:“平易近民,民必歸之。”孔子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其‘恕’矣乎?”夫以忠恕為心而以平易為政,則上易知而下易達,雖有賣國之奸,無所投其隙,倉卒之變,無自發焉。然其令行禁止,蓋有不及商鞅者矣,而聖人終不以彼易此。商鞅立信於徙木,立威於棄灰,刑其親戚師傅,積威信之極,以及始皇,秦人視其君如雷電鬼神,不可測也。古者公族有罪,三宥然後制刑。今至使人矯殺其太子而不忌,太子亦不敢請,則威信之過故也。夫以法毒天下者,未有不fan6*中其身及其子孫者也。
(節選自蘇軾《東坡志林》)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使內外相形形:對照。
B.以參夷為常法夷:誅滅。
C.知始皇之鷙悍而不可回也回:改變。
D.威信之過故也過:過錯。
9.下列各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未反而上崩人非生而知之者
B.其禍敗必出於智所不及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征
C.聖人為天下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D.則斯、高無遺類矣入則無法家拂士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方其法之行也,求無不獲,禁無不止,鞅自以為軼堯、舜而駕湯、武矣。
(2)李斯之立胡亥,不復忌二人者,知威令之素行,而臣子不敢復請也。
11.第Ⅰ卷文言文中,蘇軾向後世的人主提出了哪些為政的建議?請簡要概括(5分)
參考答案
8.D(過分,太甚)
9.A(均為連詞,表順承。B分別為:副詞,表揣度,大概;代詞,它,代“地動儀”。C分別為:動詞,治理;動詞,給予。D分別為:連詞,表順承,那么,就;連詞,表假設,如果。)
10.(1)當商鞅的變法推行的時候,他要求的沒有不能獲得的,禁止的沒有不停止的,商鞅自認為自己的功績已超越堯舜並凌駕於湯武之上了。(譯出大意,1分。“行”“軼”“駕”譯正確一處,1分)
(2)李斯擁立胡亥,不再忌憚扶蘇和蒙恬的原因,是知道嚴厲的法令一向執行,臣子是不敢再向上提出請求的。(譯出大意,1分。“立”“忌”“素行”譯正確一處,1分)
11.採取不引發動亂的策略,而不是依仗個人的聰明;謹防宦官之禍;摒棄嚴刑峻罰;以忠恕為心,推行平易親民的政策;使上下信息相通,不給奸人投機取巧的機會。(一點1分)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